粪肥是谁发明的(粪肥属于什么肥料)

baike.aiufida.com 小编在本篇文章中要讲解的知识是有关粪肥是谁发明的粪肥属于什么肥料的内容,详细请大家根据目录进行查阅。

文章目录:

有机肥如何腐熟发酵?

有机肥如何腐熟发酵?

我说一个发酵方法吧,以畜禽粪便为例:

一、配料

按要发酵物料重量的0.1%(即千分之一)备好金宝贝一型肥料发酵剂;用新鲜米糠(注:“米糠”不是“统糠”,米糠的营养性与透气性此谈均好,陈旧米糠或统糠营养较差,均不利)将发酵剂稀释(每1公斤金宝贝发酵助剂加5公斤米糠)。

将鸡粪(占50%左右)与一定比例的秸秆粉、蘑菇渣、花生壳粉、或稻壳、锯末混合搅拌后,加入稀释好的金宝贝一型肥料发酵剂。

二、调节水分

调水分时注意先少加,快接近要求(65%)时,慢慢再加,防止水分超量超标,万一加水超量超标,可再加干物料调整。

原料65%的水分的判断办法:手用力紧抓物料,见水不滴水,落地能散开。实际上,65%的水分并不显太湿,请用户注意正确判断。

三、建堆。

备料后边撒菌边建堆,堆高与体积不能太矮太小,要求:堆高1.5~2米,宽2米,长度可以根据发酵物料的多少自由调整,最少洞帆不能少于2米。

四、拌匀通气。

金宝贝肥料发酵剂是有(耗)氧发酵,故应加大供氧措施,做到拌匀、勤翻、通气为宜。否则会导致厌氧发酵而产生臭味,影响效果。

五、温度。

启动温度最好是在10℃以上较好(四季可作业,不受季节影响,冬天尽量在室内或大棚内发酵),发酵升温控制在70~75℃以下为宜。

六、完成。

第2-3天温度达65℃以上时应翻倒,一般一周内可发酵完成,物料呈黑褐色,温度开始降至常温,表明发酵完成。

有机肥如何发酵?

能用来发酵做有机肥的材料非常多,我家也是自己发酵的有机肥,效果很不错。

用农盛乐em菌制作有机肥的方法是:

1) 发酵原料:如谷糠、杂草、人、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切碎)、茎叶、锯末木屑、食用菌基质残渣和饼粕等。

2) 工具:搅拌机;塑料容器或水泥池(或者土坑垫塑料薄膜);塑料薄膜;粉碎机(普通农用型);铁锹。

3) 发酵菌:农盛乐种植em菌液

4) 配比:谷糠、杂草、人、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切碎)、茎叶、锯末木屑、食用菌基质残渣和饼森颤碰粕等。200公斤材料 :农盛乐种植em菌液1公斤

5) 操作规程:

① 将发酵原料按配比准备200公斤,此为发酵原料待用;

② 将1公斤农盛乐种植em菌液倒入50公斤水中稀释搅拌均匀,稀释用水最好为井水或河水,若为自来水请放置24小时后再用;能够适当的溶解一些红糖在里面效果更佳。

③ 如有搅拌机:可以先将发酵原料混合2分钟后,再倒入发酵剂稀释液搅拌6分钟;没有搅拌机:用铁锹搅拌按由少到多的原则,即先将菌液稀释液倒入少量发酵原料中搅拌均匀,直到没有团块,然后再将搅拌好的少量发酵原料倒入剩余发酵原料中搅拌均匀,直到没有团块;(注意:视发酵原料干湿程度增减稀释用水水量,稀释的菌液用水应是发酵原料的40%左右,拌成以手握成团,指缝见水但不滴水珠,松手即散为好。注意:水多了易酸,少了发酵不透。如发酵原料较湿,应减少稀释的用水量。)

④ 将混合后的发酵原料放入塑料容器或水泥池(或者土坑垫塑料薄膜)中,最后装满压实,排去空气后用塑料薄膜密封,一定要完全密闭,适宜温度为25-35℃,发酵5-10天(一般夏4天,春秋7天,冬10天),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掌握,直到没有臭味含有酒味即为发酵成功。

微生物有机肥的功效:调理土壤、激活土壤中微生物活跃率、克服土壤板结、增加土壤空气通透性。减少水分流失与蒸发、减轻干旱的压力、保肥、减少化肥、减轻盐碱损害,在减少化肥用量或逐步替代化肥的情况下,提高土壤肥力,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类、瓜果类大幅度增产。提高农产品品质、果品色泽鲜艳、个头整齐、成熟集中,瓜类农产品含糖量、维生素含量都有提高,口感好,有利于扩大出口,提高售价。改善作物农艺性状、使作物茎杆粗壮,叶色浓绿,开花提前,做果率高,果实商品性好,提早上市时间。增强作物抗病性和抗逆性、 减轻作物因连作造成的病害和土传性病害,降低发病率;对花叶病、黑胫病、炭疽病等的防治都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增强作物对不良环境的综合防御能力。化肥施入量的减少,相应地减少了农产品中硝酸盐的含量。试验证明,生态有机肥可使蔬菜硝酸盐含量平均降低48.3--87.7%,氮、磷、钾含量提高5--20%,维生素C增加,总酸含量降低,还原糖增加,糖酸比提高,特别是对西红柿、生菜、黄瓜等能明显改善生食部分的品味。所以说,用了生态有机肥,农产品叶色鲜嫩,滋味甘美,更好吃了。

鸡粪发酵有机肥技术鸡粪有机肥腐熟剂哪有卖的

易县青山有机肥料制造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各类有机肥料,科研团队专业,生产厂房和设备先进,产品高效并且无公害。 我们不同系列的有机肥料,按照不同需求设定合理价格,欢迎您咨询! 青山有机肥经过发酵、粉碎、制粒、烘干、筛选等多道工序,生产出的有机肥颗粒均匀,肥效长,肥料质量符合NY525-2017 检测标准。

粪便腐熟剂猪粪鸡粪发酵有机肥用的发酵剂哪有卖的

发酵腐熟工艺:

沃宝发酵剂是好氧发酵菌,适用于静态发酵和动态发酵模式,处理畜禽粪便及废弃的固体有机物。可促进发酵物快速除臭、迅速升温,彻底杀灭物料中病毒、病菌、虫卵、杂草种子,实现无害化处理,并能有效遏制土壤病虫害发生,因而可减少农药使用量。制成的有机肥腐熟程度高,无异臭味,不烧根苗,适合各类有机(绿色)蔬菜、瓜果果树和工厂育苗、园林花卉等农业生产。

沃宝发酵剂生产的有机肥:1、养分高效:速效养分含量高,有利于农作物吸收;2、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3、营养全面:含农作物所需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以及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生理活性物质,因而,可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农产品品质,恢复农产品的天然口味。

生产工艺如下:

一、物料准备

(1)粪便:人、畜、禽粪便均可。根据种植需要选择粪便。

(2)辅料:各类作物秸秆。将秸秆粉碎,可根据肥料用途选择粉碎长度。作底肥秸秆长度5~8毫米,育苗肥秸秆长度3毫米左右,任何秸秆都要干燥,能吸取粪便中的水分。

(3)沃宝发酵剂掺一定数量的辅料,按搅拌次数分份备用。

二、菌种预处理:

菌种用量:按万分之一比例添加菌种,即每1吨原料中加入0.1公斤沃宝发酵剂。使用菌种时,用30-50倍的辅料如麸皮、玉米面等与菌种混合均匀,备生产使用。

三、原料混合:

将畜禽粪便、辅料按照3:1进行配比(最佳配比),配方组成(按质量比计)为畜禽粪便70-85%,辅料15-30%。在原料和辅料混合的同时均匀掺入菌种,辅料主要功能是调节水分及物料的透气性。适宜水分含量在50-60%,判断方法:用手抓紧物料未见有水渗滴,松手物料能散开即可。此状态既可保持物料的通气又可满足微生物活动需要。

四、发酵:

将上述调配好的原料用抛翻机进行搅拌,搅拌要均匀,粪便、菌种、辅料要结合细密,不可有较大粪块。

物料堆放要保持蓬松,不可脚踩、铁锹拍,顶部成圆顶状,不必覆盖非透气物

要保证微生物的旺盛活动,充足的营养源、合适的水分含量、充足的氧气供应是三个关键的条件,因此必须对发酵物料进行水分含量及通气性调节。发酵过程要定时进行翻抛,对原料进行氧气补充,原则上不少于两天抛翻一次,堆高不超过1.5米,堆宽不大于3米,堆长不限。发酵周期时间为10-15天,冬天气温较低时,应适当延长发酵时间。

五、堆放(后熟):

上述原料发酵过程完成之后,从发酵槽或发酵堆中移出,推送到后熟车间堆放,此阶段堆高、堆宽、堆长均无限制,可本着充分利用场地的需要,适当增加物料堆高。期间每隔7-10天进行移堆,移堆2-3次后完成堆放,完成腐熟。

腐熟完全的判定标准为:发酵后的有机肥无蛆虫、无生粪便,为黄褐色或灰褐色,无恶臭味、有较淡氨气味,用手可搓碎部分辅料。

如何发酵有机肥

有机肥含有大量生物物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生物废物等物质、施用有机肥料不仅能为农作物提供全面营养,而且肥效长,可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是绿色食品生产的主要养分来源。

堆肥 以各类桔秆、落叶、青草、动植物残体、人畜粪便为原料,与少量泥土混合堆积而成的一种有机肥料。

沤肥 沤肥所用原料与堆肥基本相同,只是在淹水条件下进行发酵而成。

厩肥 指猪、牛、马、羊、鸡、鸭等畜禽的粪尿与秸秆垫料堆沤制成的肥料。

沼气肥 在密封的沼气池中,有机物腐解产生沼气后的副产物,包括沼气液和残渣。

绿肥 利用栽培或野生的绿色植物体作肥料。如豆科的绿豆、蚕豆、草木樨、田菁、苜蓿、苕子等。非豆科绿肥有黑麦草、肥田萝卜、小葵子、满江红、水葫芦、水花生等。

作物秸秆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有机肥之一,作物秸秆含有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N、P、K、 Ca、s等。在适宜条件下通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这些元素经过矿化再回到土壤中,为作物吸收利用。

饼肥 菜籽饼、棉籽饼、豆饼、芝麻饼、蓖麻饼、茶籽饼等。

泥肥 未经污染的河泥、塘泥、沟泥、港泥、湖泥等。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有益菌群的人工纯培养技术,采用科学的提炼,可以生产出多种多样不同品种的生物有机肥,它能改善土质、减少环境污染、增肥增效等。生物有机肥将是未来农业生产用肥的主要发展趋势。

一、EM菌原液简介

EM这个符号是有效微生物群的英文缩写。该技术发明人为日本国琉球大学教授比嘉照夫。EM菌原液是一个亲密和谐的大家族。它是由整个生态系统都存在的五大类微生物中的80多位“优秀分子”所组成。作为一个功能群体,EM菌原液采用适当的比例和独特的发酵工艺把经过仔细筛选出来的好气性和嫌气性有益微生物混合培养,形成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在生长中产生的有益物质及其分泌物质成为各自或相互生长的基质(食物),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共生增殖关系,组成了复杂而稳定的微生态系统,不仅具备功能齐全的优势,其本身的生产工艺更表现出世界性的高科技水平。现在我们向您简单介绍EM菌原液里面的几位主要成员:

1、光合菌群(好气性和嫌气性):如光合细菌和蓝藻类。属于独立营养微生物,菌体本身含60%以上的蛋白质,且富含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2、叶酸、生物素的含量是酵母的几千倍,还含有辅酶Q10,抗病毒物质和促进生长因子;它以土壤接受的光和热为能源,将土壤中的硫氢和碳氢化合物中的氢分离出来,变有害物质为无害物质,并以植物根部的分泌物、有机物、有害气体(硫化氢等)及二氧化碳、氮等为基质,合成糖类、氨基酸类、维生素类、氮素化合物、抗病毒物质和生理活性物质等,是肥沃土壤和促进动植物生长的主力部队。光合菌群的代谢物质能被植物直接吸收,还能成为其它微生物繁殖的养份。光合细菌如果增殖,其它的有益微生物也会增殖。例如:VA菌根菌以光合菌分泌的氨基酸为食饵,它有能力把植物根不吸收的不溶性磷提供给植物,又能与固氮菌共生,固氮能力成倍提高。

2、乳酸菌群(嫌气性):它靠摄取光合细菌、酵母菌产生的糖类形成乳酸。乳酸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能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物的急剧腐败分解。

乳酸菌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抑制连作障碍产生的致病菌增殖。一般情况下,致病如果增加,植物就衰弱,有害线虫会急剧增加。乳酸菌抑制了致病菌的活动,有害线虫会逐渐消失。

3、酵母菌群(好气性):它利用作物根部产生的分泌物、光合菌合成的氨基酸、糖类及其它有机物质产生发酵力,合成促进根系生长及细胞分裂的活性化物质。酵母菌在EM菌原液中对于促进其它有效微生物(如乳酸菌、放线菌)增殖所需要的基质(食物)的生产提供重要的给养保障;此外,酵母菌产生的单细胞蛋白是动物不可缺少的有效养份。

4、革兰氏阳性放线菌群(好气性):放线菌是细菌和霉菌的中间形态。它从光合细菌中获取氨基酸、氮素等作为基质,产生出各种抗生物质、维生素及酶,可以直接抑制病原菌。它提前获取有害霉菌和细菌增殖所需要的基质,从而抑制它们的增殖,并创造出其它有益微生物增殖的生存环境。放线菌和光合细菌组成的混合部队,其净菌作用比放线菌单兵作战的杀伤力要大许多倍。同时,对难分解的物质,如木质素、纤维素、甲壳素等具有降解作用,而被分解的物质容易被动植物吸收,增强动植物对各种病害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放线菌也有助长固氮菌和VA菌根菌的作用。

5、发酵系的丝状菌群(嫌气性):主要以发酵酒精时使用的曲霉属为主体,它能和其他微生物共存,尤其对土壤中酯的生成有良好效果。因为酒精生成力强,能防止蛆和其他有害昆虫的发生,并有分离恶臭的效果。

由上可见,各类微生物都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核心作用是光合细菌,它的合成作用从根本上支撑着其他微生物的活动,同时也利用其他微生物产生的物质,形成共生共荣的关系,保证EM菌原液性能稳定,功能齐全,发挥出集团军作战的强大能量。EM菌原液的基本功能 是造就良性生态。只要恰当施用,它就会迅速与所到之处的良性力量结合,产生抗氧化物质,消除腐败,清除氧化物质,抑制病原菌,增强或形成适于动植物生长的良好环境,并产生大量易为动植物吸收的物质,如氨基酸、有机酸、多醣类、各种维生素、各种生化酶、促生长因子、抗生素和抗病毒物质等,提高动植物的免疫功能,促进健康生长,从而达到改良生长环境(生态)、减轻劳动、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改良品质,使人们吃(用)上无污染的高质量产品,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应用方法简介:

EM菌原液主要有三种简单方便的方法在各个领域灵活应用。

1、制作发酵料(或直接制作发酵饲料与堆肥,详见相关章节),然后按一定比例掺入饲料中喂养畜禽或掺入粪便、垃圾等制成高效有机肥。

2、按一定比例兑水(即EM菌原液稀释液)喂畜禽、作种植业的浸种、泡根以及追肥(叶面、根部喷施),水产养殖喷施及居室栏舍喷洒、垃圾处理等,现兑现用。

3、直接饮用(染病牲畜灌服EM菌原液,染病家禽根据病情饮用高浓度的EM菌原液稀释液)。

现在,我们首先介绍EM菌原液发酵料的制作方法:

米糠或麦麸(处理垃圾还可用锯木屑)加入EM菌原液及红糖各1%,再加清水30-35%(依材料的干湿程度适当增减水量)。

具体操作:先将少量温水溶化红糖,再倒入清水,然后倒入EM菌原液,混合均匀;将此混合液倒入干料(米糠或麦麸),边倒边拌,拍散团块,搅拌成均匀粉末状,以手捏成团,不滴水珠,松手一触即散为宜然后装入干净容器(桶、缸或厚塑料袋等),压实密封,不能漏气,放置在5℃-40℃的地方,进行厌氧发酵,经4天(夏)-6天(春、秋)-10天(冬),即会发出带酸甜的浓郁酒曲香味,表明发酵成功。若出现异味或只酸不香和只甜不酸,没有酒曲香味,应查明原因继续发酵。在气温低的季节,可将拌好的料装好后,先不密闭,让其好气发酵,待内温上升到40℃时,再封口密闭。发酵失败的各种有机材料都可以晾干后按照上述方法重新发酵(稍加大EM菌原液用量),成功后再使用。发酵时间长些成熟度更好。发酵料密封可存放6个月,不能密闭时应在7天内用完。

如何使用有机肥发酵剂腐熟牛粪秸秆锯末做肥料效果好

推荐使用有机肥发酵剂(EM菌)腐熟牛粪锯末秸秆做肥料,它是从自然界中筛选出来细菌,经特殊工艺复壮而成,通过微生物菌作用,一方面可以降解有机废弃物料中的粗蛋白、纤维素、木质素及糖类,产生易利用的无机态养分及腐殖质等,从而提高速效养分的含量,有利于作物的吸收利用;另一方面,随着农盛乐EM菌在堆肥过程中的繁殖可以逐步有效地抑制腐败菌的生长,既减轻了腐败物质的产生及其环境臭味问题,又可以抑制这些有害菌进入土壤后引发土传病害问题。用农盛乐EM菌液制作有机肥的方法:

1) 发酵原料:如谷糠、杂草、牛粪、鸡粪等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切碎)、茎叶、锯末木屑、食用菌基质残渣和饼粕等。

2) 工具:搅拌机;塑料容器或水泥池(或者土坑垫塑料薄膜);塑料薄膜;粉碎机(普通农用型);铁锹。

3) 发酵菌:农盛乐种植em菌液 (有机肥发酵剂)

4) 配比:谷糠、杂草、人、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切碎)、茎叶、锯末木屑、食用菌基质残渣和饼粕等。200公斤材料 :农盛乐种植em菌液1公斤

5) 操作规程

① 将发酵原料按配比准备200公斤,此为发酵原料待用;

② 将1公斤农盛乐种植em菌液倒入50公斤水中稀释搅拌均匀,稀释用水最好为井水或河水,若为自来水请放置24小时后再用;能够适当的溶解一些红糖在里面效果更佳。

③ 如有搅拌机:可以先将发酵原料混合2分钟后,再倒入发酵剂稀释液搅拌6分钟;没有搅拌机:用铁锹搅拌按由少到多的原则,即先将菌液稀释液倒入少量发酵原料中搅拌均匀,直到没有团块,然后再将搅拌好的少量发酵原料倒入剩余发酵原料中搅拌均匀,直到没有团块;(注意:视发酵原料干湿程度增减稀释用水水量,稀释的菌液用水应是发酵原料的40%左右,拌成以手握成团,指缝见水但不滴水珠,松手即散为好。注意:水多了易酸,少了发酵不透。如发酵原料较湿,应减少稀释的用水量。)

④ 将混合后的发酵原料放入塑料容器或水泥池(或者土坑垫塑料薄膜)中,最后装满压实,排去空气后用塑料薄膜密封,一定要完全密闭,适宜温度为25-35℃,发酵5-10天(一般夏4天,春秋7天,冬10天),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掌握,直到没有臭味含有酒味即为发酵成功。

农盛乐种植EM菌液一箱12瓶,一瓶1公斤重,零售220元一箱,EM菌液拿回去可以直接使用,一箱可以发酵堆肥3-5吨,适合小规模客户和初次使用者。量大的话建议使用种植EM菌种,自己培育EM菌液。一瓶菌种30元,可以培育一箱的菌液,更经济划算。厂 家 直 销,向 全 国 发 货。详 情 咨 询 农 盛 乐 技 术 员。

农盛乐种植em菌液发酵有机肥的好处:

1.高温、速效、发酵周期短:是一种高温速效复合菌剂,可使堆料温度很快上升,快速、充分发酵腐熟,约10-15天即可完全腐熟(视环境温度而调整)。

2.抑菌、灭害:通过持续高温和微生物平衡,堆料中的有害菌、虫、虫卵、草籽等农作物有害生物被迅速、彻底杀死,并抑制病原菌再次滋生。

3.除臭:可以分解产生恶臭气体的有机物质、有机硫化物、有机氮等,并抑制腐败微生物的生长,大大改善场所的环境。

4.富集养分:在堆肥的过程中养分由无效态和缓效态变为有效态和速效态;形成具有优良吸水保湿特性的聚麸胺酸(γ-PGA)天然材料,防止肥份和水份的流失,成为土壤良好的天然保护膜,从而 达到富集养分作用。

5.成本低、效果好:设备简单、占地少、原料来源广泛、周期短,堆肥完熟后有大量益生菌群的产生,改良土壤,增强植物抵抗力。

6.发芽率:完熟堆肥后的种子发芽率大增。

em菌和酵素菌的区别和发酵腐熟生物有机肥的方

发酵更迅速,发酵过程比较剧烈的,不同于EM菌的厌氧发酵。好氧菌的发酵需要大量的氧气,因而产物也不同,因而在发酵时间上比厌氧发酵发酵需要的时间短,操作简单好氧发酵和厌氧发酵的过程不一样。因为发酵的好氧,所以不需要像厌氧发酵那样密闭,酵素菌的厌氧发酵会产生很多酶等有利作物生长的生命物质酵素菌是一种好氧菌

人们是怎么发明用粪做肥料的农业生产工艺的?古人没有现代先进的生物学知识,怎么就能知道这么改造土壤呢

那时根本就不存在“哲学思想”这种深层探究!粪肥的发明其实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发明创造,充其量也只能归类到人类善于观渗纯察生活、发现生活、总结生活经验的成功案例。

你想想,那时人们吃不饱饭,物质生活匮乏,精神层面教育更不必说,根本没有人研究这个。但他们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他们发现这样的现象:经常拉粑粑的地方植物生长得更茂盛。于是一些大胆的人就猜想了:粑粑会不会也能让庄稼长得好呢。并且芹镇做了尝试,结果成功了,就这么简单。

其实,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已经有很多问题都被发现并通俗化(不像西方,研究科学都得有可靠的理论他们才进行)得解决了。举个例子:中医大家都知道,当今很流行,也很实用。但它的理论就不太好懂了,什么经络、穴道、气,其嫌喊粗实是实践总结而出。不错吧,中国的古代发明很多都是靠生活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

为什么粪便是很好的肥料呢?

未发酵粪便,施入土壤中会发酵,产生热量、有害气体,有烂种子、烧根、拍穗烧苗现象,而且发酵时间长,产生肥害反而影响农作物生长,没有发酵腐熟的农家有机肥,施入土壤病虫害较多,动物粪便里、农作物秸秆、下脚料里含有病菌、虫卵、病毒,如果直接施袭伏卜入土壤,会在土壤中漫延、滋生、孵化,危害农作物生长,爆发病虫害疫情。

硬质板结的土壤质地或散沙状的砂质土壤要种植蔬菜、果树或中药等作物是非常困难的(极个别作物除外,例如:黄精种植)。若在田里混入有机肥厅早,有机肥就会成为微生物的食物,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细菌、真菌类、各种昆虫、蚯蚓等大小不同的生物开始活动。

此时透过微生物分泌的黏液,在微观的土壤中,离子结构成为小小的团状。这样的土壤成为团粒结构,非常适合作物的生长。

因为团子和团子之间的空隙,能使通气性、排水性良好。同时一个一个的团子也能贮存水分,保水性也很好。

在这样的土壤中有许多的微生物,彼此之间形成相互推挤的平衡。因此,就不会有恶性的微生物繁殖,就像人体的肠道一样,有益微生物与有害微生物达到平衡。同时混入有机肥的作物害能提高病虫害侵袭的风险。

请介绍一下宋代人们的食品

详细资料请看,内容太多 ,更多点击网址

《中国食物》第五章 食物体系的确立:宋朝及诸征服王朝

宋 朝

宋朝时期,中国的农业和食物最后成形。食物生产更为合理化和科学化。到宋朝末年,不再由汉人统治的华北已在农业上成熟。此后直至20世纪中期,就很少再发生变化了。华南在此后历朝中扩大了农耕,并增加了新键仿的农作物,但那里的模式还是在宋朝确立的,而且并未伴有多少技术上的基本变化。

中国伟大的烹调法也产生于宋朝。唐朝食物很简朴,但到宋朝晚期,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精致烹调法已被充分确证。地方乡绅的兴起推动了食物的考究:宫廷御宴奢华如故,但却不如商人和地方精英的饮食富有创意。

据伊懋可所说,宋朝发生了农业革命。的确,它可以被描绘为中国的第二次绿色革命,而第一次则发生于战国晚期和秦汉时代。这场革命的内容如下所述:

(1)新的知识、工具的改良与创新、粪肥、河泥、石灰等肥料的推广,使农民学会了有效保持地力。(2)高产、耐旱、早熟品种的引入,使一年两熟成为可能。(3)水利技术日臻完善,使空前复杂的灌溉网络得以建成。(4)除了基本的粮食作物以外,商业使得其他农作物有可能更加专门化,所以各种得天独厚的资源被更有效地利用起来。(伊懋可,1973年,第118页。)

可是,周金声1974年却告诉我们,“农耕技术与较早时代并无差别,只有信贷和土地利用有所不同”(第96页)。怎样看待这些歧见?审视之,首要之点在于下述事实:伊懋可所说的革命是量而不是质。施肥、整土、侵蚀控制、二熟制、水车以及包括戽水车、踏车在内的其他灌溉设备、灌溉管理和商业,全都是中国久有之物。宋朝的不同之处是所有这些事物的增加。至于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增加,则不成太大的问题:商业和市场的扩大导致了高产的需求,中亚、跨亚洲的贸易,最终整个华北的失地,更使农业必然高度强化。对此有所裨益的是政府的开明政策及印刷业的兴起。政府保持较低的赋税(特别是免税平摊以后),鼓励贸易,从事大规模的征购,开发新土地并鼓励移民(常将无地游民安置其上),还发布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实简亮埋施技术援助政策。书籍印刷(发明于唐朝,到宋朝普及开来)便利了农业知识的迅速传播。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写于分裂时期,印行后不久就跟着出现了一大批农书,这些农书或长或短,切合宋朝现状,因地制宜,有的是全国性的,有的是地区性的。出版物的大量涌现在宋亡以后达到高潮,其中包括蒙古人主持的《农桑辑要》与王祯的《农书》(白馥兰,1984年;伊懋可,1973年)。这些著作收录了汉人于传统时代积累起来的大部分农业知识。

宋时最为重要和惟一真正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是采用了新的农作物品种。这些品种中最出名和意义最大的是来自占婆的生长季短的稻子,宋朝的

佛教作者释文莹对此作了记述:

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西天菉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西天中印度得菉豆种二石,……秋成日宣近臣尝之,仍赐占稻及西天菉豆御诗。(何炳棣,1956—1957年,第200—218页。)

这种稻在1011年被分发,而到1012年则广泛传播。确实,只有中国人才会乐于不仅引种这类农作物,而且接着赋诗赞颂之。引文中提到的西天菉豆好像是绿豆的一个变种,即现代中国的青豆,故而这也可以视为极有价值的农作物的引进。成熟得快和耐受性强的占婆稻,使人们得以扩大稻谷的栽培并广泛增加二熟制,这在中国整个东南部渐成定制。其他农作物的引种罕见记载。葫芦巴(fenugreek)经由阿拉伯商人——仍在中国沿用的这个名称从阿拉伯语派生而来——从南方港口传入(罗佛,1919年,第446页)。西瓜和高粱出现于北部各王朝,并在那里站稳脚跟,而不久后就找到了去中国其余地方的途径——尽管高粱或许直到元代才抵达;不待言,它在此之前并非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安德森与保罗·布尔,稿本;哈格蒂,1940年;罗佛,1919年)。这些农作物中,无论哪个品种都没有革命性的影响,尽管西瓜和高粱行将成为华北干旱景观中的台柱,并且成为整个国家的重要食物。无论如何,重要性更大的是棉花的传播,它真正革新了中国拦蚂人的衣着。1221年,长春真人途径中亚来到成吉思汗宫廷,把棉花推举为一项新的和有价值的东西(魏礼,1931年,第86页)。它也许在唐朝便已进入中国,但在当时肯定很稀罕。到宋亡时,它虽不常见,却已为人熟知,从南方和西北传播开去(谢和耐,1962年,第130页)。中国的主要保暖方法——填入棉花的衣服和床垫(棉花吸存热气)——可能在宋以前并不存在。这仿照了历史悠久的丝绸衣服缝制技术,但棉花却使大众得到了保暖,并且肯定使冬季劳动无与伦比地扩大了,更不必提其纯粹生存的意义了。

可能还有其他新的农作物。大量的物品通过不断扩大的贸易与朝贡使团从南亚和东南亚带来(赫什与罗克希尔,1911年;内托利茨基,1977年;惠特利,1959年)。宋朝船只一般有100英尺长,排水量为150吨(托马斯·李,1975—1976年)。很多小宗作物准是跟占婆稻和西天菉豆一起到来的。甘蔗尤其是这样,它在中国宋朝变得极为重要,取代了粮食作物,正像如今许多国家的情形一样(伊懋可,1973年,第129页,苏切塔·梅祖姆达,人物集注)。

创新集中在城镇周围的田庄和其他高度商业化地带,尤其是南部和东部

(伊懋可,1973年;谢和耐,1962年)。但西瓜、高粱和棉花在北方的传播却表明,不光是宋朝知道了农业的好处。像以往一样,政府竭尽所能地积极支持农业发展,这种态度还由于大地主和官僚之间的联系而得到助长。政府由大地主和潜在大地主组成,这些地主强烈依赖货币化的市场出售其产品,不会过重地依靠农业部门。然而,偏僻地区的大田庄所有者却没有理由进行现代化(他们正干得相当不错),并还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不这样做:它会给实际上正在学习和实施新技术的佃户以太多的能力。如果佃户变得非常老练、眼界开阔和不可缺少,就难以控制他们了。而小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特别是当其想为专门化市场生产并与其他同类商业化生产者竞争时,却有一切动机去跟上通行的技术。

然而,农业的强化却导致了生态问题。土壤的侵蚀、加重了的洪涝以及别的灾难均在此列(梅布尔·平华·李,1921年),尽管金朝政府已经注意到了并试图阻止它。这种致命的衰退因砍伐森林而大大加快。大田庄对公地的圈占,使大量林地从可能会有资源保护意识的村民那里割让出来。制铁业、陶瓷业、印刷业(松木烟灰被用做油墨)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发展,导致了对木材的史无前例的需求。人们最后大量地转以煤炭作为替代能源,但木材的消费仍很大,而且大量的损害早已形成。华北、华中及东南部分地区的荒芜与遭破坏的景观正是突出地归咎于宋和金。当时的观察家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除了扩大煤的使用外,便不知如何阻止它。生态恶化长期以来构成了中国景致的一部分,但在宋朝,恶化的速度却严重增长了。

在宋朝,谷物的重要性经历了实质性的(假如无法量化的话)变迁。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小麦也因唐朝中期引进新技术继续获得发展。高粱也在传播,至少在宋朝控制之外的僻远西部和北方是如此。北方在阿尔泰人首领的统辖下,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古代的粟,尽管也有一些稻、小麦、大麦和其他农作物,但稻子却是宋朝的神奇作物。甚至在占婆稻引进之前,稻子的品种就多样而优良。

甚至在北宋灭亡和宋王朝被限制在产稻区以前,稻子大概就已变成主要的食粮了。到宋朝末年,由于王朝局限于稻作区,并因集约耕作已成惯例,稻子的品种竟多得难以置信。早熟的和晚熟的、耐旱的和耐涝的、硬的和软的稻子已众所周知。据悉,在谷物中还有黄、粉红和其他的颜色(谢和耐,1962年,第85页)。人们发现了粘性不同的稻米;而最具粘性的则被指定用于酿酒,伊懋可(1973年,第121—127页)错误地把这种粘性归于面筋。稻子不会有面筋;这种粘性因一种淀粉醣而产生。再无别的谷物具有如此多的品种、如此高的产量,或对劳动投入有如此好的回报。的确,稻作在中国对劳动密

集型农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当宋朝越来越依赖稻子之时,北方王朝却继续依靠古老的粟(魏特夫与冯芝生,1949年)。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其他北方谷物。长春真人明确地记录,在中亚的蒙古人中缺少荞麦(魏礼,1931年,第105页),由此可知它在中国肯定很重要,并且无疑在干旱、寒冷、山多的地区最为兴盛。契丹族和女真族遵循北方部落的传统,过着狩猎、放牧、捕鱼和小规模非集约农耕的生活。狩猎被认为对保持士兵的战斗力很重要;捕鱼则很少附有这种目的,不过就连辽国皇帝也喜爱捕鱼旅行。猎物作为食品微不足道,但鱼类在邻近宽阔水面的任何地方都很重要。这些人和蒙古人食用的最重要肉食是奶制品,且几乎总是酸的或发酵的。酸奶酪、酸奶油、干酪、马奶酒和其他产品是用各种动物的奶制成的,但其中绵羊最为重要。这些奶制品消费量很大。来自宋朝的汉人使节被奶和粥搞得心烦意乱,而当其辽国主人在其上加了奶油或黄油以后,有人就觉得太过分了(弗里曼,1977年,第170页;魏特夫与冯芝生,1949年,第116页)。从极为简单的部落烹调(类似于历史上蒙古人和通古斯人部落的烹调)起步,这些王朝发展出相当精致的烹调法来,此类方法以它们原先的配料为基础,但却包含了刚刚具备了中国烹调术特征的复杂加工工艺。中国人对于记载一些食谱甚有兴趣,它们至今尚存。②这构成了我们有关北方诸王朝食物知识的主要部分。北方诸王朝有果树——苹果树、桑树、枣树——以及野生的葱和韭;有各种甜瓜,并在中亚栽培无可匹敌的波斯式甜瓜,即今日哈蜜瓜的始祖。长春真人(魏礼,1931年)这类的旅行家既吃惊又高兴地记录了它们;其大小、甜度和味道都令人惊讶。部落民族尽可能多吃肉,但他们的牲畜之于奶制品和运输太宝贵了,除了特殊场合外,是不能宰杀食用的。即使这样,被淘汰的和自然死亡的牲畜也保证了对大家的肉类供应(赤贫者除外)。旱獭和鸟之类的小猎物也补充了肉食。

在宋朝的疆域内,我们对此知道得比北方各王朝更多,那里显现出了一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弗里曼,1977年;谢和耐,1962年)。马奶酒在北宋仍然常见和流行,但可能是在宋末年间,汉人开始对奶制品冷淡起来。汉人从未钟爱过奶制品,不过从魏到唐,强大的中亚影响使奶制品得到更广泛的使用。而宋朝的中心则是在东南部(中亚的影响在那里最弱),且阿尔泰人的王朝又被认为是仇敌,奶制品遂变成了蛮夷和敌人的标记。这种态度在随后的蒙元统治时代被再次肯定,而明代复兴的汉族主义又增强了对奶制品的排斥。尽管有此例外,宋朝却是一个在食物模式上宽宏大量兼收并蓄的时期。南方族群的不同口味影响了那里的汉人,而不断扩大的贸易、商业和专门化农业也拓宽了食物的选择。美食与品评之风在繁华的都市中盛行。

宋朝食物方式的变化在文学比喻中有反映。麦、豆及葵不再是表示贫困的诗歌用语,尽管它们仍在仿古文本中出现。不同等级的稻常在诗中被提乃。一些低产品种(它们在碾米过程中也失去了不少分量)被认为是高级食物,而新的占婆稻则似乎跟现代的高产谷物一样,常常难以被消费者接受;它由此而成为穷人的食物。低级官吏的配给口粮被苏轼生动地形容为“年深转至损坏尽为土壤”的陈米(伯顿·沃森,1974a,第217页)。另外,腌渍的蔬菜取代了葵,成为诗作里的穷人食物。在南方,薯蓣和芋头是淀粉类主食,对非汉民族来说尤其如此,故而这两种块茎就被比做蛮荒之地的粗糙饮食;然而,它们在整个华南和中原也被食用(谢弗,1969年)。苏轼在童年和晚年于南方逗留期间认识了芋头(伯顿·沃森,1965年)。反过来讲,上等的精白米则是标准的细粮。然则对特殊膳食最常见的比喻,在该时代的诗作中却多为鱼类。在唐朝,尤其是从玄宗时起,鸡便让位给了鱼,而到了宋朝,鸡实际上已不再成为诗歌中高频率出现的字眼了。这证明了中国人并非总是使用古词古语,至少在一些入诗的材料上如此。鱼在饮食中越发重要,不仅因为与南迁导致的生态因素相关,还因为中国社会的中心转移到了这样一个地区,在那里鱼和所有的水中生物,一向在养殖上受到重视,并深受钟爱。咸鱼是一种主要的制品。鱼的养殖成了一种产业,而且像在现代中国一样,有专人向养鱼者供应活鱼苗。南北之间的一些成见——如取笑吃蛙——在宋朝继续存在,但南方的习俗日渐得到认可。

经济境况较好的人有很多的“下饭”[其字面意思是“downing the rice”(下咽米饭),即“something to make the rice go down'’(使米饭下咽之物),这与相应的法文短语——“it helps the bread go down'’(帮助面包下咽)相对照],并且显然是现代汉字“菜”(“vegetable'’或“dishes t0 go on rice'’)和广东话“餸”(“food to eat on rice'’)的宋朝同义字。它和汤都被做成今天这个样子:下饭是炒或蒸成的,且大部分由蔬菜构成,较好的则有一点肉或鱼;汤是一种稀薄的、以蔬菜为基础的菜肴。然而,经济境况较好者还要吃大量的肉和鱼。他们也继承了唐朝对生食的喜好。西诺达(1977年)把宋朝描述为“中国酥食(sushi)制作的黄金时代”(第490页)。这种酥食由米、醋、酒和任何能搞到的肉做成,而生鱼显然也在可选之列。别的肉一般说来则要烧煮。猪肉始终是主要的肉食,但绵羊肉、山羊肉甚至驴肉也很常见,而且所有种类的猎物和次要家畜均被食用。家禽——鸡、鸭、鹅、鹌鹑、雉和猎物——丰富多样。牛肉也很有名,但似乎因为印度的宗教影响而逐渐为人淡忘。有关吃人肉,甚至有关专事此业之店铺的虚饰故事也很常见(谢和耐,1962年,第1—35页)。其中最有名者当推在小说《水浒传》中流传不衰的故事,它写于元朝却酝酿于宋朝。谢和耐将此种纯粹虚构的叙述看做对该时代的如实描写,但事实绝非如此。很显然,人肉只是在大饥荒时期才被食用。

蔬菜包括甘蓝、大葱以及诸如大蒜、菠菜、芜菁和萝卜之类的亲族植物、黄瓜和葫芦、茄子(它被认为是色味俱佳)、水芹、胡萝卜,此外尚有许多别的蔬菜,特别是栽培和野生的绿色蔬菜。水果广为传播,并像往常一样广受欢迎,而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则是巨梨。马可·波罗宣称,最大的梨“每个有10磅重”(弗里曼,1977年,第149页),这可以与陆游观察到的巨梨相对应(1981年,第171页)。巨梨早在魏朝就已被注意到。其他普通水果包括苹果、桑葚、枣子、荔枝、柿子、木瓜、红桔和中国柑橘、杏和梅、山楂、浆果莓、桃子、李子、石榴、香蕉、椰子和木菠萝(常从东南亚进口)。松子、扁桃、栗子、胡桃、狐果(出自Euryale ferox,为一种水生植物)以及别的水果也很重要。有的植物(如枣、荔枝和柑桔)已有专书介绍其性质和栽培技术。而其他旨在为庄园主所用的书则论及了竹笋等。美食家也喜欢那些谈论野生蘑菇、蟹和别的野生品种的书籍(西诺达,1977年,第490页)。水果被晒干,并做成蜜饯,为此而利用了刚刚普及的白糖。

吴自牧所说的其他两样必需品即盐和茶需要特别考察。盐在整个宋朝均处于政府控制之下,但这种控制起初相当轻微和间接;后来却强化了专卖。在曰益严格的控制下,商人们被特许经销盐;政府则征收大量税款。盐是这样生产的:让海水漫入田里,海水先被蒸发,后被提纯和煮浓,随之结晶体就被从土中扫起。在一种制作过程中,熬盐的炉灰在灌水前就被撒到田里,并由此而获取凝聚到植物上的天然盐(沃西,1975年)。此类方法具有极大的营养学意义,可以保证盐里含有海水和草木灰中的钾、碘、镁、铜和其他离子类的微量无机物。草木灰含钾尤为丰富。此类方法将微量元素引入了中国人的饮食,而撒草木灰的方法也有助于保持人体的钠-钾平衡。与西方相比,中国人对盐的摄取量大,而对健康的危害较少,概因在其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中含钾量极高;草木灰的使用则使这种状况进一步改善。盐在中国西部却产自盐井中,故而不富含微量无机物。营养问题在那里肯定很常见,和近代的情况相同。

食物被辅以当地佐料,特别是生姜、肉桂和花椒、肉豆蔻,也被辅以各种印度与近东的香料果实及种子。糖已用来保存食物,制作种种甜食与糖果,其外型为人、兽、鸟、花、果等(谢和耐,1962年,第65页)。Bean curd 豆腐”,日语为tofu——在宋初被首次提到,但该文本将其发明归于汉朝的刘安,这却是十分荒谬的。事实上这一日用品发明于晚唐或宋初,并可能是由道教徒和/或淮南人出于某种尊敬而将之归于信奉道教的淮南王刘安名下(B. W.-C.扬,人物注)。佛教徒们迅速接受了这一食物,把它当成了在佛教文学中非常重要的肉和奶制品的很好替代物。毫无疑问,它是在某人把普通的海盐放入豆浆后被发明的,他也许着眼于保存它,结果却发现它凝结成了一种令人喜爱的食物(舒特莱夫与青柳秋池,1983年,第92页)。浓盐卤至今仍是最好的凝固媒介,尽管石膏被使用得更普遍;钙和镁离子充当着主要的媒介。

宋朝的菜肴种类根本难以胜数。光一次宴会就可能上两百多道菜,从许多不同的米制食品到“基于水果和甜食的菜肴”(谢和耐,1962年,第138页)。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每一种汤、馅饼、汤团、面条和小吃,在宋朝似乎均可找到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而且显然经常相当接近于其现代形式。如今称做“点心”的小糕点好像特别丰富多彩,而且常比现在的更大更实在。出现了许多品种的糕饼,有些称为“胡饼”(Iranian cakes)。在城市里,餐馆因经营特色菜肴而闻名(谢和耐引用了几项记载;1962年,第127页)。京城的早餐由油条、汤、热炊饼和油炸松饼组成。食品小贩卖的中午便餐可能包括糖粥、烧饼、馒头和许多别的糕饼。血汤、牛肚汤和其他“杂碎”名目繁多。开封也曾有过特色餐馆,供应热的或冷的、地方风味的或一般口味的食物。

地方性的烹调法发展得很快,和在都城人们乐于光顾地方性餐馆的趋势相匹配。宋朝作家对以肉为基础、使用奶制品和旱作谷物的北方烹调跟基于稻米和水产的南方烹调做了基本区分。四川烹调因其辛辣和使用山货及香草而早已受到关注,其风味也很独特。这是现代模式的始祖;后来惟有广东烹调才被承认。地方餐馆的习俗发端于招待思乡的移民,并通常多由这类生意维持,不过甚至在唐朝以前,也有些人出于好奇和冒险而光顾这类餐馆,至宋朝时多样化的享用更成为它们的主要吸引力。京城里的居民喜欢品尝衢州风味的肉末面和鱼虾面,或四川的辛辣食物(谢和耐,1962年,第134页)。

由政府资助印行的大部头的新修本草。1061年出版的《图经本草》为植物插图确立了一个新标准,也许在中国堪称绝响。数百种食物被示例说明,并被绘成图形。印刷术使医学著作和食谱书普及于大众。宋朝新儒家学派和高水平的生物学及其他科学导致了医学观念的重塑,它与该学派的形而上学及宇宙论密切相关,此种趋向诚为理智上的挑战,但就科学而言却属不幸。与此同时,道教徒则继续重视饮食并戒食五谷、肉类和其他想像中的秽物。佛教徒对肉和葱或蒜味的禁忌也继续影响着中国的饮食方式。向会众供应合意食物的特色餐馆及寺庙食堂,日渐受到寻求多样化的城市居民的欢迎。日常知识也打上了医学信念、宗教或礼节的些许痕迹,如苏东坡的《物类相感志》云:“薄荷去鱼腥……食蒜令口中不臭,用生姜子同食,或呷醋一口,或食芝麻尤妙。”(谢和耐,1962年,第230页,引自宋朝文本。)各种节日也涉及到特殊的食物。不过普通百姓却尽可能地自我满足。散曲家卢挚写道:

学邵平坡前种瓜。

学渊明篱下栽花。

旋凿开菡萏池。

高竖起荼蘼架。

闷来时石鼎烹茶。

无是无非快活煞。

锁住了心猿意马。

(施莱普,1970年,第52—53页;我重译了最后一行。)

化学肥料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1 拼音

huà xué féi liào

2 英文参考

chemical fertilizer

3 注解

化学肥料简称化肥,它是含有经人工化学合成或机械加工制成的对植物生长有促进和增产作用的肥料。

根据古希腊传说,用动物粪便作肥料是大力上赫克里斯首先发现的。赫克里斯是众神之主宙斯之子,是一个半神半人的英雄,他曾创下12项奇迹,其中之一就是在一天之内把伊利斯国王奥吉阿斯养有300头牛的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他把艾尔菲厄斯河改道,用河水冲走牛粪,沉积在附近的土地上,使农作物获得了丰收。誉慎滚当然这是神话,但也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粪肥对作物增产的作用。古希腊人还发现旧战场上生长的作物特别茂盛,从而认识到人和动物的尸体庆余是很有效的肥料。在《圣经》中也提到把动物血液淋在地上的施肥方法。

千百年来,不论是欧洲还是亚洲,都把粪肥当作主要肥料。进人18世纪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同时在欧洲爆发的工业革命,使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粮食供应紧张,并成为社会动荡的一个起因。化学家们从问世纪中叶开始对作物的营养学进行科学研究。19世纪初流行的两大植物营养学说是“腐殖质”说和“生活力”说。前者认为植物所需的碳元素不是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是来自腐殖质;后者认为植物可惜自身特有的生活力制造植物灰分的成分。1840年,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出版了《化孝橡学在农业及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创立了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认为只有矿物质才是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有机质只有当其分解释放出矿物质时才对植物有营养作用。李比希还指出,作物从土壤中吸走的矿物质养分必须以肥料形式如数归还土壤,否则土壤将日益贫瘠。从而否定了“腐殖质”和“生活力”学说,引起了农业理论的一场革命,为化肥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钾肥

1845年,李比希开始从事化肥的研究,但田间实验连遭失败。直到1850年,他受英国农业化学家T?韦的启发,把制作肥料的不溶性钾盐改为水溶性钾盐,才获得成功。当时德国北部多是沙地,一般人认为那里根本不能种植作物。但李比希把钾肥撒进沙土地,并种上作物。很多人认为:“沙里掺盐种庄稼,简直是骗人”,并把李比希看作是疯子。但一年后,沙地上竟长满了美丽的芜菁、大麦、黑麦和马铃薯。在农民眼里,李比希由疯子变成了神仙。

磷肥

李比希是钾肥的发明人,但他并不是第一种化肥的发明人。1838年,英国的乡绅L·B·劳斯发现用硫酸处理磷矿石,可生产出过磷酸钙,它对农作物有速效增产的作用。劳斯平 1842年获得磷肥的专利,这是世界上诞生的第一种化学肥料。同年,劳斯与另一位英国科学家J?H?吉尔伯特建立了著名的罗森斯特实验站,开展大规模的土壤肥力田间实验。劳斯和吉尔伯特反对李比希的不需要动植物肥料的说法。他们通过实验证明,用腐烂的动植物制造的肥料是土壤中氮元素的重要来源,他们还把动物骨头粉碎成骨粉,经硫酸处理,制成过磷酸钾,并证实这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肥料。

1876年,英国职员 S·G·托马斯为钢铁厂发明了生铁除磷工艺,可使铁中的磷杂质变为复合磷酸盐而得到清除。两年后,托马斯发现这种磷酸盐钢渣经粉碎后是一种很好的磷肥,它被称为“托马斯磷肥”。

氮肥

1850年前后,劳斯与吉尔伯特在罗森斯特实验站的研究实验中,曾用提取煤气时所产生的氨制成硫酸按,发明出最早的氮肥,但这种化肥迟迟未能投入生产和使用。在很长时间里,氮肥的化工生产远远落后于磷、钾肥。

1898年,德国化学家弗兰克和卡罗研制出了碳酸铁,但他们没有注意到这种新的化合物的用途。直到1901年,才由弗兰克的儿子发现了它,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氮肥。1906年,意大利首先建立了大规模的碳酸铁化肥厂。而最早发明的氮肥??硫酸铁1919年才开始投产。

1904-1908年,德国物理化学家哈伯成功地以电解水产生的氢与大气中的氮混合,通过高温、高压,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了氨。1909年,哈伯与C?博施合作创立了哈伯一博施氨合成法,解决了合成氨大规模生产的技术问题。1912年,哈伯与博施完成了合成氨的生产工艺流程。1913年,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合成氨工厂在德国投产。由于哈伯对合成氨的发明与工业化生产以及对世界范围内急需解决的氮肥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获得了191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早在1828年,德国著名化学家维勒就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尿素。但是,那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尿素作为一种人工氮肥的作用,当时合成尿素的重要意义在于维勒最先打破了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界限,首次用人工方法制取了原先认为只有在活的有机体里才能产生的有机化合物。直到1920年,德国才用氨基甲酸镇大量生产尿素,然而这时的尿素并没有作为氮肥使用,而是用作制造炸药等的原料。后来美国杜邦公司开始生产尿素,并于1935年作为化肥投放市场。

元朝农业机械学家王祯简介,王祯发明了什么?

人物生平

王祯的家乡,在元初已是封建文人荟萃的地方。早在窝阔台时代,万户严实就曾经在东平“兴学养士”,当时的名士,如李昶、王磐、徐士隆、李谦等都曾在东平先后设帐授徒,培养了一批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人才,著名的有徐琰、申屠致远、孟祺等人。其中孟祺在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曾任山东西道劝农副使,曾参与编写过《农桑辑要》一书。王祯可能受其影响而开始接触农学,他在《王祯农书》中曾引用许多《农桑辑要》的资料。关于王祯的生平活动,有据可查的史料很少,史书有记载的是他做过两任县尹。一是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绝拦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在职六年;二是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

工作态度

王祯恪尽职守,公正无私,勤勉务实,为民办事。他在旌德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许多好事。据《旌德县志》记载,他生活俭朴,经常将薪俸捐给地方兴办学校,修建桥梁,整修道路,施舍医药,教农民种植、树艺。时人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旌德县多山,耕地大部分是山地。有一年碰上旱灾,眼看禾苗都要旱死,农民心急如焚。王祯看到旌德县许多河流溪涧有水,想起从家乡东平来旌德县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一种水转翻车,可以把水提灌到山地里。王祯立即开动脑筋,画出图样,又召集木工、铁匠赶制,组织农民抗旱,就这样,水转翻车使旌德县几万亩山地的禾苗得救。

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

王祯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认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 *** 的首要政事就是抓农业生产。无论是在旌德还是永丰任职,王祯劝农工作政绩斐然。所采取的方法是,每年规定农民种植桑树若干株;对麻、禾、黍等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方法,都一一加以指导;画出各种农具图形,让百姓仿造试制使用。同时,王祯“以身率先于下”、“亲执耒耜,躬务农桑”。在永丰县尹任内,王祯以奖励农业和教育为主要任务,经常购买桑树苗、棉花籽教导农民种植,鼓励他们种好庄稼。旌德、永丰两县民众对他十分敬重,念念不忘。

吃饭是百姓的头等大事

王祯认为,吃饭是百姓的头等大事,所以作为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知识,否则就无法担负劝导农桑的责任,因此,他留心农事,处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每到一地,就传播先进耕作技术,引进农作物的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农具。这些做法为后来撰写《农书》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生产技术不断提高

元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更加丰富,农业生产也有了更大发展。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封建统治者逐渐看到农业生产有利于封建剥削,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开始采取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设置劝农官、建立专管农桑水利的机构司农司、等等信镇,这从一定程度上对农书的编写产生了推动作用。所以,在这一历史时期,先后产生了几部农业科学著作。

王祯《农书》大约是在旌德县尹期间着手编写的,直到调任永丰县尹后才完成。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王祯又为这本书写了一篇自序,正式刻版发行。

王祯在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县官),任职6年,后于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他在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不少好事。据《旌德县志》记载,他在县尹任内,一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从未搜括过民财。不仅如此,他还捐出自己的部分薪俸,办学校、建坛庙、修桥梁、兴办了不少造福于民的公共事业。此外,他还兼施医药,救济穷苦有病的人,深受当地人民的称赞。

廉洁奉公的县官

王祯不仅是廉洁奉公的县官,而且是劝农兴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农学家。他认为作为地方官,如果不熟悉农业生产,不懂得农业知识,就难尽到劝导农桑的责任。他不仅搜罗以前的历代农书,孜孜研读,而且经常注意观察各地的农事操作和农业机具,从而为他撰写农书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对那些只知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进行了无情的抨击:这些人自己都不懂“农作之事”,“安能劝人”。他们常以劝农为借口,前呼后拥地下乡敲诈勒索,名为“爱民”,实是害民。他还说,这些当官的只以“骄奢为事”,从来不想一想所享用的一寸丝、一口饭都出自“野夫田妇之手”,他们横征暴敛,尽力搜括民脂民膏来养肥自己。他的言行充满了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

四大农学家之一

王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农学家之一,并坦胡同汉代的汜胜之、后魏的贾思勰、明代的徐光启齐名。《王祯农书》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前人在农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元朝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全面系统地解释了广义农业生产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

中国先秦的农书

只在《吕氏春秋》中保存了一些片断;汉代的《汜胜之书》只残存了3700字,已经无法见到它的全貌。后魏的《齐民要术》虽然具有农业全书的性质,但在整体性和系统性上不如《王祯农书》,它在总论方面,只有“耕田”和“收种”两篇,在粪田和灌溉等方面都没有专篇论述。至于“农器图谱”就更是缺如了。南宋的《陈农书》虽然在理论体系方面有重要发展,但是囿于地区的局限性,只述及了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耕牛和蚕桑,尚不具备农业全书的性质。早于《王祯农书》40年成书的《农桑辑要》是元初官撰的农书,主要摘录元代以前农书的资料编辑而成,新的创造较少,并且主要是适应北方需要的农书。

王祯农书 简述

《王祯农书》有两种版本,一种是37集本,包括“农桑通诀”6集、“百谷谱”11集、“农器图谱”20集。一种是22卷本,包括“农桑通诀”6卷、“谷谱”4卷、“农器图谱”12卷。两种本子的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后者将谷谱由11集并为4卷、将农器图谱由20集并为12卷。全书约13.6万字,插图281幅。

《王祯农书》的突出特点有四:

一是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广义的农业

《王祯农书》中的“农桑通诀”部分,可以说是农业总论。它比较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了广义农业的内容和范围。开头以“农事起本”、“牛耕起本”、“蚕事起本”为题,叙述了农事和蚕桑的起源,将王祯所处时代的农业同历史的农业联系了起来,把元代的农业作为历史农业的一部分,使它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纽带。接下来以“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这一“三才”理论为指导思想,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狭义农业的各个方面。首先,它以“授时”和“地利”两篇探讨了农业生产客观环境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强调了农业生产中“时宜”和“地宜”的重要性。在尊重天时、地利等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事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专篇,概述了农业种植中的各项问题。“农桑通诀”还分列了“种植”、“畜养”、“蚕缫”等专篇,阐述林、牧、副、渔等广义农业各个方面的内容。它还以“孝弟力田”、“劝助”、“蓄积”等篇,宣扬了封建官府的重农思想和劝农措施。读完“农桑通诀”之后,使人们对广义农业的内容和范围,以及农业生产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各个方面,都能有个清晰明了的认识。这是《王祯农书》的一大特色。

二是兼论南北农业

对南北农业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王祯农书》之前的几部重要农书,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都是总结北方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陈农书》又是专论南方农业的,只有《王祯农书》才是兼论南方和北方农业的。它对南北农业技术以及农具的异同、功能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比较,这是它的又一重要特色。王祯成长在我国古代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黄河下游齐鲁之地,后又长期在南方作地方官,这种条件使他对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生产都比较熟悉,所以他能从全国范围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

三是有比较完备的“农器图谱”

在《王祯农书》以前,论述农具的书有唐代陆龟蒙的《耒耜经》,其中所介绍的农具以江东犁为主,兼及耙、砺、碡等几种水田耕作农具,没有图。南宋曾之谨的《农器谱》(该书已经失传)所收的农具,不仅数量不及王祯的“农器图谱”多,而且也没有图。在《王祯农书》以后的重要农书,如《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虽然也有“农器图谱”,但是它们多抄自《王祯农书》,没有增加多少新内容。由此可见,《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是王祯在古农书中的一大创造。它约占全书篇幅的4/5,插图 200多幅,涉及的农具达 105种,可说是丰富多彩,洋洋大观,别开生面。

四是在“百谷谱”中对植物性状的描述

。《王祯农书》中的“百谷谱”,是分论各种作物栽培的。其中包括谷属、属、蔬属、果属、竹木、杂类等内容。这一部分同其他古农书比较,多了植物性状的描述,这也是《王祯农书》的一项创举。如谷属中的梁秫,就有“其禾,茎叶似粟,其粒比粟差大,其穗带毛芒”的描述;谷属中的蜀黍,有“茎高丈余,穗大如帚,其粒黑如漆、如蛤眼”的描述;属中的冬瓜,有“其实生苗蔓下,大者如斗而更长,皮厚而有毛,初生正青绿,经霜则白如涂粉,其中肉及子亦白”的描述;■属中的芋,有“叶如荷,长而不圆,茎微紫,乾之亦中空,根白,亦有紫者,其大如升,食之味甘,旁生子甚多,拔之则连茹而起”的描述;■属中的芡,有“叶如荷,皱而有刺,花开向日,花下结实”的描述;蔬属中的薤,有“叶似韭而阔,本丰而白深”的描述;蔬属中的韭,有“丛生、丰本、叶青、细而长、近根处白”的描述。

主要贡献 原则方面有新的创造

王祯为了在农业生产中贯彻“时宜”原则,创制了“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对历法和授时问题作了简明总结。同时,他还指出:要不依历书所载月份,而用节气定月,这样就可以正确代表季节性变化;其次图中所列各月农事,只适用于一个地区,其他地区应当按照纬度和其他因素来变更。如果各地都能斟酌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这样一个农事月历,对在农业生产中贯彻“时宜”原则将会有重要帮助。为了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地宜”原则,王祯创制了一幅《全国农业情况图》。这幅图是根据全国各地的风土和农产知识绘制的,它能帮助人们辨别各地不同的土壤,以便遵循“地宜”原则,实行因土种植和因土施肥。

优良传统经验进行了新的总结

(1)在北方旱地耕作中强调深耕细耙。王祯认为只有“深耕易耨”才能“岁可常稔”。他不仅认为“犁深为功”,而且强调“耙熟为全功”。又说:“耙劳之功不至,而望禾稼之秀茂实栗难矣。”他还总结了先浅耕灭茬,然后再细耕多耙的新经验。(2)对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作了新的概括。王祯把北方旱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劳”。所谓“其耕种陆地者,犁而耙之,欲其土细,再犁再耙,后用劳,乃无遗功也”;所谓“犁耕既毕,则有耙劳,耙有渠疏之义,劳有盖磨之功”等,都是对北方旱地翻耕法耕作体系的概括。与此同时,王祯对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耖”。即所谓“南方水田,转毕则耙,耙毕则耖,故不用劳”。

总结了北方旱地实行套耕的新经验

王祯提出“所耕地内,先并耕两犁,■皆内向,合一陇谓之浮■,自浮■为始,向外缴耕,终此一段,谓之一缴,一缴之外,又间作一缴,耕毕,于三缴之间,歇下一缴,却自外缴耕至中心,作一■,盖三缴中成一■也。其余欲耕平原,率皆仿此”。这是王祯对北方旱地采行内外套翻法,减少开闭垄,提高耕作质量这一新经验的总结,从而将北方旱地的耕作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4)

总结了南方稻田旱作

“开■作沟”的新经验。南方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因此,南方稻田在收稻之后复种旱作时,“最忌水湿”,这是实行稻麦两熟的一大障碍。经过长期探索,大约在元代,人们才创始了“开■作沟”、整地排水的经验。王祯在他的《农书》中首先总结了这个经验:“高田早熟、八月燥耕而■之,以种二麦。其法:起■为■,两■之间,自成一畎,一段耕毕,以锄横截其■,泄利其水,谓之腰沟,二麦既收,然后平沟畎,蓄水深耕,俗谓之再熟田也。”这一经验总结,为南方稻田实行稻麦两熟、夺取稻麦双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然是南方稻区夺取二熟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强调秋耕为主

春耕为辅”的原则。北方旱地有春旱多风,夏秋多雨的气候特点,为了适应这个气候特点,以便保墒防旱。王祯引用《韩氏直说》中总结的经验:“凡地除种麦外,并宜秋耕。秋耕之地、荒草自少,极省锄功,如牛力不及,不能尽秋耕者,除种粟地外,其余黍豆等地,春耕亦可。”提出了秋耕为主,春耕为辅的原则。

开辟“粪壤”和“灌溉”专篇,将增肥和灌水摆上农业增产的重要地位

在王祯以前的重要农书中,大都没把增肥和灌溉放在重要地位,如《汜胜之书》和《齐民要术》中的农业总论部分都没有谈到增肥和灌溉问题,只是在各论部分中才谈到,可见肥水问题在农业增产中仍然没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及至南宋的《陈■农书》虽列有“粪田之宜”专篇,却重在理论阐述,实践性较差。《王祯农书》不仅将“粪壤”和“灌溉”摆在“农桑通诀”这个总论的重要位置上,而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发展。

粪壤理论的新发展

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的本质区别,在于自然土壤只具有自然肥力,而农业土壤不仅具有自然肥力,并且具有人工肥力,而“粪田”则是人工肥力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粪壤”二字的深刻含义,就在于它表达了“农业土壤”的本质特征。正象王祯所说的:“田有良薄、土有肥硗,耕农之事、粪壤为急。粪壤者,所以变薄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也。”王祯还继承和发扬了《陈■农书》中提出的“地力常新”理论,他指出:“所有之田,岁岁种之,土敝气衰,生物不遂,为农者,必储粪朽以粪之,则地力常新壮,而收获不减。”王祯还首先阐发了施肥是化无用为有用的思想,他说:“夫埽除之猥,腐朽之物,人视之而轻乎,田得之为膏润,唯务本者知之。”

广辟肥源的新努力

要增施粪肥,必须广辟肥源。王祯提到的肥源有苗粪、草粪、火粪、大粪、小便、泥粪、旧墙土、草木灰、糠秕、谷壳、腐草、败叶、泔水、马蹄羊角灰、沃鱼水、沟泥水、淘米水、禽兽毛羽亲肌之物等,比以前农书中提到的肥源大为增加。王祯不仅特别重视绿肥的应用,而且称栽培绿肥为“苗粪”,称野生绿肥为“草粪”,首次对它们进行了区分。

积肥沤粪的新措施

为了增积粪肥,王祯提出了设置常年积肥车的新措施。他说:“农圃之家,欲要计置粪壤,须用一人一牛或驴,驾双轮小车一辆,诸处搬运积粪,月日既久,积少成多,施之种艺稼穑倍收。”为使粪肥腐熟,提高肥效,王祯提出了田头沤粪的主张:“南方治田之家,常于田头置砖槛窖,熟而后用之,其田甚美。北方农家亦宜效此,利可十倍。”

对农田灌溉的新认识

王祯在“农桑通诀”中专辟“灌溉篇”,把农田灌溉摆在重要地位。他通过追溯古代治水和修筑沟洫的情况,说明兴修农田水利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通过列举古代水利工程的遗迹,以及难以数计的中小型水利工程,说明“兴废修坏”是发展农田水利的重要途径;又介绍了多种引水方法,指出各种地势引水灌溉的方法;并总结了围田和圩田的经验,指出南方“水乡泽国”兴水利、除水害的途径。王祯在“农器图谱·灌溉门”中还介绍了翻车、筒车、牛转翻车、水转翻车、高转筒车、水转高车、戽斗、刮车、桔槔、辘轳等水利灌溉的工具和器械,以及水栅、水闸、陂塘、水塘的效用和做法。并且指出,这些设施不但可以灌溉农田,而且“又得通济舟楫,转激碾■”,陂塘“又可畜育鱼鳖,栽种菱藕之类”,实现水的综合利用,做到灌溉、航运、水力、水产的结合。

田制门 区田法的重要变化

《王祯农书》中所载的区田法,与《汜胜之书》中所载相比较,有三个重要变化:其一,《汜胜之书》中所载的区田法有带状区田和方形区田两种方式,而《王祯农书》中所载的区田法只有方形区田一种方式。其二,汜胜之所说的方形区田有上、中、下三种方式,而王祯的方形区田已简化为一种方式,并将汜胜之时6至9寸见方的小区改为1尺半见方的大区;同时缩小区间的距离,扩大了土地利用面积。其三,元代的区田增加了间套复种的内容。

对南方几种特殊土地利用经验的系统总结

由于女真铁骑的南侵,宋代中原人民不堪战乱的侵扰,大量南迁,“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迫使人们开展了“与水争田”和“与山争地”的斗争。因此,自宋代以后,在南方各地出现了围田、圩田、柜田、涂田、架田、沙田、梯田等几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及至元代,王祯在他的《农书》里首次系统地总结了这些特殊的土地利用经验。这是王祯在农学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积极宣传和推广新创制的农业机具

《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在古农书中是一项创举。它所收集的105种农具都采用图文并重的形式,对它们的发展历史、形制和操作方法都作了详细介绍,特别是对新创制的农具作了大力宣传和推广,这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下着重介绍宋、元间新创制,并载入“农器图谱”的农业机具。

(1)新创制的耕耘器具。■刀,是开荒时走在犁的前面,用以割除芦苇,清除障碍,提高工效的工具。铁搭,适应南方水田土壤的耕垦工具,一般具有六齿或四齿。秧马,能行于泥中,便于水田作业的工具。耘荡,适于水田中耕除草的耕耘工具。耘爪,用竹管加上铁尖套在手指上,用以耘田的工具。耧锄,华北平原用于畜力耕耘的器具,一天可耘田20亩,工效很高。镫锄,用于中耕除草的工具,由于它没有两刃角,在锄草时不易伤禾苗。粪耧,在耧车上附加施种肥的装置,用以施种肥。瓠种,在瓠上安木柄,瓠下安木嘴,用于垄畔播种的工具。砘车,在耧车后边配上石制砘车,能沿耧脚所开的沟进行镇压,能使种土相亲,有利于发芽出苗。

(2)新创制的收获农具。推镰,这种用木做成横架及长柄,并安上小轮进行收割的农具,比一般的镰刀可提高工效好几倍。麦绰,是将长镰形的麦钐装置在一个簸箕形的麦绰上面,在木柄和轴上系以绳索,一手执绳、一手执轴,收割麦子既整齐又快。在麦绰的后面带着4个小轮的麦笼及拖杷。使用这种收割器,一天的收割量比用其他工具多几倍,并且很适合在较大的地块上工作。其他如收割水稻的钹,割麦穗的捃刀,割谷穗的鉴刀等,对提高收割工效也起了重要作用。

(3)新创制的灌溉机具。在《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可以看到7种新创制的灌溉机械。

翻车,即龙骨车,是往高处提水的工具。水转翻车,其制与人踏翻车相同。于流水岸边掘一狭堑,置车于内,车之踏轴外端做一竖轮,竖轮之旁架木立轴,置二卧轮,其上轮适于车头竖轮辐支相间,乃擗水傍激,下轮即转,则上轮随拨车头竖轮,而翻车随转,倒水上岸,这是水力翻车。牛转翻车,在无流水处用之。下轮置于车傍岸上,用牛拽转轮轴,则翻车随转。这种翻车的工效大于人力翻车一倍。驴转筒车,就是水转筒车,但于转轴外端别造竖轮,竖轮之侧,岸上复置卧轮,与前牛转翻车之制无异。这种水车适于在“临坎井”或“积水渊潭”处使用。高转筒车,其高以10丈为准,如田高岸深,或田在山上,皆可及之。水转高车,遇有流水岸侧,欲用高水,可用此车,其车亦高转筒车之制,但于下轮轴端别作竖轮,傍用卧轮拨之。刮车,是上水轮,其轮高可5尺,辐头阔止6寸,如水陂下田,可用此具。

这几种水车的原动力:翻车和刮车用人力;水转翻车、水转高车和高转筒车用水力;牛转翻车和驴转翻车用畜力。可见在元代不仅已利用人力、畜力以及水力进行灌溉,更为难得的是,这一时期已经较广泛地利用机械原理,特别是对齿轮轮系的利用。

(4)新创制的农产加工机械。《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记载的连二水磨、水转连磨、水击面罗、水轮三事等,都是元代新创制的高效率的农产加工机械。如水转连磨“或作碓碾,日得谷食,可给千家”。水轮三事,用一台机械可以发挥磨、砻、碾的作用。

以上这些创造和革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在生产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农器图谱”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积极宣传和推广这些新创制的农业机具,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

发展林、牧、副、渔各业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1)在发展林业方面,“农桑通诀·种植篇”首先通过介绍历史上发展林业的成功经验,阐述了发展林业是“利博”和“兴国”的大事,不可缓。王祯将其发展重点放在栽桑、种果和材木等几方面。关于栽桑,王祯介绍了桑树的种类、性质、繁殖,以及施肥、修剪等管理方法;在种植材木和果树方面,王祯介绍了前人种植材木和果树的“明效”,以及移栽树木的方法,并着重介绍了桑树和果树的六种嫁接方法:即身接、根接、皮接、枝接、靥接、搭接。王祯在“百谷谱·果属”中介绍了梨、桃、李、梅、杏、柰、林檎、枣、栗、柿、荔枝、龙眼、橄榄、石榴、桔、柑、橙、银杏等南北果树的栽培方法。在“百谷谱·竹木”中则介绍了竹、松、杉、柏、桧、榆、柳、柞、楝、楮等林木的栽培管理方法,为发展林业生产提供了技术经验。

(2)在发展牧业方面,“农桑通诀·畜养篇”总结了养马、牛、羊、猪、鸡、鹅、鸭的经验。在养马方面,王祯继承和发扬了“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经验。在养牛方面,王祯认为“养牛,必有爱重之心”,然后才能“视牛之饥渴,犹己之饥渴;视牛之困苦羸瘠,犹己之困苦羸瘠;视牛之疫疠若己之有疾;视牛之孕育若己之有子也”。如果能这样,牛就一定蕃盛,还怕什么田地荒芜呢?王祯认为要养好牛,就要在“勿犯寒暑”、“勿使太劳”、“时其饥饱”、“节其作息”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准备充足的饲料,并及时为牛治病。在养猪方面,王祯总结了不少新经验,其一,是江南水地可以“取萍藻及近水诸物”作饲料;其二,是江北陆地,可种马齿;其三,是占山皆用橡食、或食药苗;其四,创始了发酵饲料,即“用之时,铡切,以泔糟等水,浸于大槛中,令酸黄或拌麸糠杂饲之”。在养鸡、鸭、鹅方面,王祯也总结了一些新经验。

在养蚕、养鱼、养蜂方面,王祯在“农桑通诀·畜养·蚕缫”中总结了养蚕、养鱼、养蜂的经验。如养蚕,王祯总结了择种收种、保存蚕种、饲养管理、调节室温、分抬簇蚕等经验。在养鱼和养蜂方面,王祯也继承和发展了前人著作中所总结的养殖方法。

在其他方面的贡献

王祯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农学家,而且是一位精巧的机械设计制造家和印刷技术的革新家,还是一位诗人。王祯在机械设计上颇有造诣。他设计和绘制了大量比较复杂的农业机具图,并对一些早已失传的机械,多方征求研究,使其复原,有的还进行了改造。如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炼铁用的“水排”鼓风技术,到元代时已经失传,王祯经过长期反复研究,终于搞清了“水排”的构造原理,并绘制成图,载入“农器图谱”中。在复原过程中,他还把原来用皮橐鼓凤,改为类似风箱的木扇鼓风。这既节省了费用,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冶炼技术。这项复制和改革在我国古代冶铁史上有重大意义。

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革新,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北宋时毕升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但这项发明直到元代尚未得到推广,当时仍在大量使用雕板印刷术。这种方法不但费工费时,而且所刻雕板一旦印刷完毕大多废弃无用。王祯为了使他的农书早日出版,便在毕升胶泥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进行木活字印刷的试验研究,终于取得成功。这一方法既节省人力和时间,又可提高印刷效率。转轮排字法,是王祯的另一发明。他发现木活字在拣字过程中,几万个木活字一字排开,人们穿梭来往很不方便,于是他就设计制造了转轮排字盘,从而为提高拣字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创造了条件。

获得荣誉

2015年被列入造纸工业世界名人堂,这是继蔡伦之后,中国第二位造纸印刷行业的大师得到此殊荣。

文献

原始文献

〔1〕(元)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 1963。

〔2〕王毓瑚注: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研究文献

〔3〕万国鼎:王祯和农书,中华书局,1962。

〔4〕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山东古代三大农学家,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

〔5〕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中国古代农业科学家小传,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关于粪肥是谁发明的和粪肥属于什么肥料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知识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百科问答相关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