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顾绣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希望对于各位朋友学习顾绣是什么意思的过程中有帮助。
文章目录:
有谁知道历史上最有名的刺绣名家或者及其的
古代十大刺绣名人
1、女红(西周时期,生卒年月不祥,刺绣时间约公元前十世纪左右)
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子,太伯、仲雍、季历,季历之子叫姬昌。古公亶父认为昌有兴亶业的才能,有意传位于季历,而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王位传不到姬昌。太伯、仲雍知其意,就出走至句吴(今江南苏州一带,此时约公元前十世纪左右),井按照当地习俗,断发文身,表示不再返回北方。后来,仲陪物悉雍不忍后人还在身上刺刻图纹,逐召集众人商议此事。这被正在房内低头缝衣的小孙女听到,认真揣摩起来,不小心针扎手破,血色沾衣,这倒启发她想出了一个妙法,便按文身的图纹在衣服上一针一线试做起来。为了表现和区分图纹的神态,她用五彩染丝,按照自己辫子的结构,埋头做了七天七夜,一件五彩缤纷的图纹衣服做好了。小女孩双手捧着衣服给祖父看,仲雍展开这件衣服一看,五色纷呈,光彩夺目,披在身上,那图纹果然比刺绘在身上要好看多了。仲雍便择
一吉日,身穿这件衣服,召集大家,从今往后即照此方法制作衣服,可不必再文身了。经仲雍的倡导,这种服饰就取代了文身。因为小女孩名字叫女红,后人为了纪念她,就把这种锦绣针刺的工艺操作称为“女红”。五彩备谓之绣,这衣服就称为绣衣。这种女红针黹也称为刺绣。传说如是,则女红为刺绣的发明者了。
2、赵夫人(三国时期,生卒年月不祥,刺绣时间约在公元220-252年间)
三国时期吴王(孙权)赵夫人有“三绝”――机绝、针绝、丝绝。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吴王赵夫人,丞相赵达之妹。善书画,巧妙无双,能于指间以彩丝织为龙凤之锦,宫中号为“机绝”。孙权尝叹,蜀魏未平,思得善画者图山川地形,夫人乃进所写江湖九州山岳之势。夫人又于方帛之上,绣作五岳列国地形,时人号为“针绝”。又以胶续丝发作轻幔,号为“丝绝”。所芦乎以,赵夫人又称为“三绝夫人”。据《拾遗记》载:赵夫人“丹青之色,甚易歇灭,不可久,妾能刺绣,作列国方帛之上,可以五皇、河海、城邑,行阵之形。”地图绣成后,进献给孙权,吴主看了大喜。当时人称之谓针绣绝活。所以历史上就传流下来,刺绣之成画图,是三国时赵夫人(约在公元220-252年间)所创。可惜这幅刺绣未能保存下来,仅能供蚂饥后人推测而已。
3、虞眉娘(唐顺宗李诵时期,生卒年月不祥,刺绣在唐永贞年间,即公元805年)
唐代苏鹗在《杜阳杂编》中记载:“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南海贡奇女虞眉娘,年十四,幼而慧悟,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画分明,细于毛发……”。可惜,现在看不到虞眉娘的刺绣原作。
4、管仲姬(宋元时期,公元1262—1319年)
管仲姬,名道升,字仲姬,浙江吴兴人,元代书画家赵孟(兆页)之妻。延祐四年封“魏国夫人”。夫人翰墨、词章,不学而能,书史评道:“仲姬行楷
,与孟(兆页)殆不可辨同异,卫夫人之后无俦”。卫夫人,乃王羲之老师,真书古质,蕴蓄多姿,开今草先河。以之比喻仲姬,后世对管仲姬书法的推崇,
可见一斑。明正统年间的画梅名家王谦,曾誉道:“赵魏国敬写佛像,笔致与魏公(赵孟(兆页))抗衡”。此外,尤擅刺绣,《山楼绣佛图》、《长明庵图》等作品,载于史籍。成宗大德二年(1299),管仲姬皈依中峰禅师,常住寺中书写经文,并绣《十八尊者图》,共16幅,供于寺内。中峰禅师于绣像册尾跋:“赵夫人面对如来,心存空寂,为梵宫之善果,显度世之。金针绣出尊者二十像,并侍从、比丘、金刚、韦驮法像衣钵,服御龙虎之属备极,镂云错彩之奇,为山寺常住供奉,推其愿力,实有良器。”该作品于2003年北京翰海拍卖公司征集拍品中出现。
5、韩希孟(明代,生卒年月不祥,约生活于明万历、崇祯年间 1573- 1644年)
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顾名世住上海露香园,据说他在此地开荒筑园,得一山石,上刻赵子昂手篆“露香池”三字,即取此做园名。顾名世孙媳名韩希孟,湖南人,工画花卉,善刺绣,神韵生动,当时称为“韩媛绣”。其丈夫顾寿潜曾拜董其昌为师学画,别号绣佛主人。韩希孟本人也工于花卉,尝临摹宋元名迹入绣,运针如笔,使画理与刺绣融为一体,汇成绣本《宋元名迹方册》。董其昌见后欣然在绣本上题词。顾寿潜也在上题跋记述创作过程。韩希孟复将董其昌题赞、印记和顾寿潜作跋之墨迹一一加绣,达到了诗、书、画、印、绣俱佳的境界,成为艺林一段佳话,刺绣本《宋元名迹方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顾家女眷的绣品,世称顾绣。曹雪芹祖曹寅,任江宁织造时,即命女红以顾绣为依傍。
6、倪仁吉(明清时期,1607—1685年)
倪仁吉,字心蕙,自号凝香子。其父倪尚忠,字世卿,明万历进士。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1573—1602年),倪尚忠由广东调至江西,任吉安同知,倪仁吉于1607年生于吉安,其父故取名为“仁吉“。倪仁吉以精通文史、善工书画,又擅刺绣、通晓音律的全才闻名当时,是明代仅次于韩希孟绣名的女艺人。
《金华征献录》一书中称赞倪仁吉的绣艺云:“染色既工,又运针无迹。”遗作有《五福图》、《种树图》等。倪仁吉尤擅绣佛像,名重一时,刺绣佛像能灭去针线痕迹,观之如画。她曾刺绣《心经》一卷,素绫为质,运用深青色丝线,若缕金切玉,妙入秋毫,其刺绣技艺亦称一绝,对她的绣艺,时人多有颂扬。最令人称绝的是倪仁吉的发绣,她的传世之作《发绣大士像》,神貌端庄宁静,传达了至高的精神境界和神的气质。这是倪仁吉满怀虔诚恭敬之心,一丝不苟地精心刺绣出的大士像,是她刺绣佛像作品中最严谨、细腻、稳实的传世之作,于1957年12月在义乌发现,现珍藏于义乌季梅园。倪仁吉独居孤室,钻针理线,从事刺绣,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为了总结刺绣经验,她编著了刺绣专著《凝香绣谱》一书。
7、丁佩(活动于清代道光年间,生卒年月不祥)
丁佩,江苏松江人,号步珊。她长期从事刺绣创作和研究,并利用“绣余清暇”之时不断总结经验,偶有所悟,即执笔纪录,“积久辄成篇帙”后来她将这些刺绣艺术理论整理成刺绣专著——《绣谱》,于道光元年(1821年)出版发行。在这部九千余字的著作中,丁佩首次提出了“齐、光、直、匀、薄、顺、密”七字诀,总结了中国刺绣的基本特点和创作规律,成为后人研究刺绣的理论基础。《绣谱》以绘画、书法、诗词、建筑等艺术同刺绣比较,深入浅出地解说刺绣工艺的规律。全书共分6个部分。①择地部分。讲述刺绣的环境必须闲、静、明、洁。②选择部分。讲述选定绣稿时要注意审理、度势、剪裁、点缀、崇雅、传神的要求,并避免失之巧庸和过于繁简。③取材部分。讲述丝线、绫缎、纱罗、绣针、剪刀、绷架等材料、工具的重要性。④辨色部分。讲述18种色彩的特点及用法。⑤程工部分。讲述刺绣工艺技法以及齐、光、直、匀、薄、顺、密等标准。⑥论品部分。讲述以文品之高下、画理之浅深来品评刺绣的能、巧、妙、神、逸等5个等级,以及精工、富丽、清秀、高超等4个品格。《绣谱》议论精详,条分缕析,总结了刺绣工艺的技法及其美学特点,对于当今的刺绣仍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8、沈寿(清末民初,公元1874~1921年)
沈寿 女,初名云芝,字雪君,后名寿,晚署雪宦。吴县人。生于苏州一个古董商家里。7岁随姐沈立学刺绣。十六七岁在当地已负盛名。光绪十六年(1890),即在苏州创办同立绣校。十九年与余觉结婚。余能诗善画,夫妻画绣相辅。沈寿开始研究刺绣针法,创造出近10种新的针法。二十九年,沈寿吸收
绘画中明暗原理,注重物象的逼真,表现物象的立体感,创造出仿真绣法,成为欣赏性绣品最基本、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她是把我国刺绣传播到国外的一代宗师,是刺绣艺术家,也是刺绣教育家。1914年应聘任南通女子师范女工传习所所长,8年尽瘁,1921年5月病逝,年仅48岁。”
沈寿遗著《雪宦绣谱》,为我国重要的刺绣理论著作,是1918年,张謇于第二次大病小愈之后,根据她口述笔录的。书分8章,记述了各种技法,并附有“线色表”,如青就有老菜青、天青等94色;黄有杏黄、明黄、鹅黄等104色;赤有大红、朱红、血牙红等88色;又间色有绿、紫、赭、灰等共353色,为其30余年实践之经验实录。以
如此缤纷之色彩,运以有继承有创新之针法,或摹人像,或状物态,神工独运,真是“锦绣万花谷,妙造百图中”。她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喻为“针神”。
9、华璂(清末民初,公元1869—1939年)
华璂,字图珊,号迦陵馆主,无锡荡口镇人。出身世族之家。其父是当时颇有名望的山水画家,伯父华蘅芳是我国近代著名数学家。自小就生活在书香门第,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喜爱书画及刺绣。1915年,华璂绣作的《公鸡图》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金牌奖。1939年病逝。在病逝前一年,她与许频韵合著《刺绣术》。这是继倪仁吉《凝香绣谱》、丁佩《绣谱》、沈寿《雪宦绣谱》之后,我国刺绣史上的又一本技法专著。
10、杨守玉(现代,公元1885~1981年)
杨守玉,江苏武进人,是乱针绣的创始人。出身名门,20岁从常州女子师范毕业后,受时任图工班主任的吕凤子聘请,赴正则女子职业中学担任绘绣课教师。她一边绘画图形色彩,一边试验新的刺绣表现方法,以新的线条组织形式,反映出西洋画的艺术效果。看似杂乱的长短交叉线条,通过分层加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绣法,一改传统的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方法,创出了新的独特风格,引起轰动。吕凤子看到杨守玉果然不负期望,大为振奋,给此绣起名为“杨绣”。杨守玉后来根据其特点,取名为“乱针绣”。因为她在正则女子职业中学教学,也有人称其为“正则绣”。
谁知道顾氏的来源?我姓顾,所以想了解一下
顾姓出自南顾与北顾中圆,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
顾氏得姓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南顾很快成了会稽(今苏州吴县)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
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成长于会稽,所以会稽也成了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后来,这支顾姓中的人迁武陵(今苏州武陵溪),并迅速发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顾姓的又一郡望。
顾炎武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顾姓在得姓以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春秋战国时期,两支顾姓发展缓慢。有资料表明,南顾得姓后不久就成为会稽(今苏州)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合称为会稽四判闹姓。
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发展于会稽(江苏吴县),所以在历史上会稽也被当作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此外,这支顾姓中后来又有人迁武陵(今苏州武陵溪),并在当地迅猛发展,武陵也因此被尊为顾姓的另一大郡望。
明代中叶时,顾姓不仅分布于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明末至清中叶时,有闽粤之顾姓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
1949 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则有不少掘培罩江浙顾姓人随往。但是,综观顾姓家族史,从古至今,顾姓的发展繁衍中心却一直在今江苏、浙江一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顾姓
《明朝风尚志》第一辑 第3章 三十六行,独具匠心的明代手工艺人
第3章 三十六行,独具匠心的明代手工艺人
1957年发生了一件振奋考古界的大事,这一年北京昌平定陵出土了2780件文物。而其中三件 凤冠 之一的孝靖皇后凤冠,令人叹为观止。凤冠用材奢华高贵,制作精细,例如凤冠镶嵌的一百颗红宝石和五千颗天然珍珠完全依照天然形状略作雕琢,金制的九龙九凤和点翠工艺,让凤冠高贵与质朴相得益彰,这是目前堪称世界上最奢华的皇冠,价值连城,也是中国的国宝级文物。
如此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出自谁人之手,那些拥有高超手艺之人,早已淹没于时间与历史之中,在明代,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工匠。
工匠内部有着很明确的分工,有诸如木匠、石匠、铁匠、铜匠、银匠、小炉匠、油漆匠等等近三十种分类。大到帝王宫殿园林,小到一把折扇一把木梳,都由百色工匠所制,这些手工制品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工匠们有着自己的行业标准,也有定期祭祀崇拜的祖师爷。
1431年,明宣德六年。福建小城长乐县迎来了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一支有两百多艘船只两万多船员的庞大船队驻扎在此,等待着和风日丽一天下海,扬帆远航。这就是世界航海史上赫赫有名的郑和下西洋。
当时郑和66艘的航海船中有一艘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据《明史》记载“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这艘巨轮出自明朝规模最大专门建造战船的官办造船工场——南京龙江船厂,永乐年间,龙江船厂担当建造大型宝船的任务。
郑和下西洋并非武力性的侵征,他所携带物品中,最受欢迎的当属丝绸与瓷器,当时中国的丝稠、瓷器早就名扬海外。
明代五大手工行业为造纸、纺织、瓷器、造船和冶铁。
瓷器自古就有,明代,瓷器工艺有了更加成熟的技艺和发展,皇家所用瓷器为官窑“御窑厂”出品,民间瓷器滑笑用品则是民窑所制。江西景德镇因为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早已成为槐弊全国最大的制瓷业中心。明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斗彩鸡缸杯,色彩明丽,绘画率真可爱,在当时已是千金难求。2014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被以近三亿港元的高价被藏家拍得。在欧洲最富盛名的三大中国瓷器,青花、龙泉青瓷和德化白瓷都是在明朝时期得其英文名称。
当我们看到手工艺品被世人如此珍爱宝藏之际,却也不能忽视明代早已被埋没了姓名的能工巨匠,他们付出的血泪何曾巨大,景德镇就有“祭窑”习俗,即以活人祭窑。当时也的确有一些匠人因为窑器烧造不成功,而纵身投窑。
童宾从小投师学艺,从事烧瓷行当。万历年间,太监潘相奉皇命抵景德镇督造大龙缸,因为龙缸器形硕大,很难烧造成功,烧造许久,始终不成功。种种压力之下,童宾纵身跳入了烈火熊熊的窑内,以骨作薪。第二天开窑一看,龙缸竟出奇地烧成功了。
为纪念这位秉性刚直的人,他被匠人们尊为“风火仙师”,并在御窑厂的左侧建了一座铅让族"风火仙庙"。因为烧造瓷器,火借风力,风与火最为关键,因此,景德镇民间也童宾为“风火神”、“窑神”。这是关于瓷器行业祖师爷童宾烧造龙缸的传说。
虽然无从考证真假,但单从这个传说故事,窑工的辛苦可见一斑,而辛苦的又岂止是窑工。
如果单纯把工匠归为工人,那就太过于笼统。手工匠人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完成每一个环节,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美学理解。
就拿举世闻名的明代家具来说,透露出来的简洁、厚重、精美、雅致的艺术风格,无一不反映出工匠所倡导的格调与意趣,简练与空灵中则透露出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明代的手工业有着森严的等级划分,匠人们强调言传身教,非常注重传承。如果有人想学一门手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师,所谓“学艺必从师”是古训。拜师学艺时年龄大多十二三岁,经亲友介绍引荐给师傅,交了“敬神钱”,等于经过行业祖师爷的批准,就开始了辛苦的学艺生涯,学艺过程辛苦异常,不仅是遵守行规,不畏酷暑严寒,在生活中也战战兢兢,百受考验,徒弟和师傅在一张桌吃饭,即使师父不说,徒弟也深知,自己的筷子是决然不能伸进有荤腥的菜。学艺时间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满三年,如果有人学艺少一天未满三年,那么这个人将终生不能进入这一行业。在江南一些地方,在满三年之后还不能出师自立门户,还要再帮师父打工三年——学三年,帮三年。六年之后,才算是满师,才可以执业。
正是有如此严格看似苛刻的行业规则,才成就了一些艺术大师,才有了精美的工艺品。一些工匠凭借自己的一双手,声名鹊起。
被时人称为“杨倭漆”的 北京 民间漆工 杨埙 ,是著名的制造漆器匠帅。他继承父业专攻金漆,学习日本“倭漆”技术,结合原有的制作经验技巧,制作的漆器堪称一绝,他制作的山水人物飞扬灵动,漆器颜色也是用的时间越久越鲜艳。
永乐年间的“御用监”是皇室专门制作用品的皇家工厂,“御用监”设立宫廷漆器作坊名为果园厂,其中聚集着一批能工巧匠。据史料记载,当时轮班到京服役的油漆匠每次多达5000余人,他们分工细作,制作的漆器中雕漆制品最为上乘。负责果园厂的匠人张德刚,他父亲则是元代雕漆名匠张成。
官宦人家、文人雅士也参与设计和制作艺术品,更让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内涵。
明代嘉靖年间,上海进士顾名世后裔精于刺绣,绣品精美典雅,技法独到,常用于家中陈设和馈赠亲友,因此称之为“顾绣”,“顾绣”享有“画绣”的美誉。顾绣"“劈丝细过于发,针如毫”,一幅绣品往往要耗时数月才能完成,所绣的山水、人物、花鸟均精细无比、栩栩如生。
“顾绣”所用的手法就是典型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手法。明代朝廷织造局设置在苏州,明代文渊阁大学士王鏊夸赞苏绣“精细雅洁”,而苏绣的八字技艺特色也完全符合这四个字的精髓,苏绣八字技艺是:平(绣面平伏)、齐(针脚整齐)、细(绣线纤细)、密(排丝紧密)、和(色彩调和)、顺(丝缕畅顺,丝理圆转自如)、光(色泽光艳)、匀(皮头均匀,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无外乎苏绣被成为“古今中华第一绣”。
明代的私人收藏的盛行,在富裕的江南地带,涌现了一大批鉴藏家。如沈周、文征明、王世贞、董其昌等等,出于保存藏品的需要,收藏家们对书法绘画的装裱十分讲究,像王世贞就经常高价聘请装裱师。装裱技术到了明代,由于苏州地区的经济繁荣,文化与艺术活动的昌盛,让书画装潢技艺更加的蓬勃发展,出现专门的著作,如周嘉胄著有《装裱志》。
书画装裱工艺嘉靖、万历间达到全盛。裱工人才济济,名手辈出。苏州装裱具有选料精良、配色文雅、装制熨贴、整旧得法、形式多样、裱工精妙的特色。历代苏裱妙手,有一套修复古旧书画的特殊技艺,一幅书画,即使支离破碎,折皱残缺,一经装裱,竟然起死回生,完美如初。
除此之外,还有玉器。玩玉者,对明代的“子冈玉”不能不知。陆子冈是明末最为著名的琢玉巨匠,他制作的玉器当时就为达官贵人所追求,十分名贵,当时苏州还将“子冈玉”与同时代唐伯虎的仕女画相提并论。在故宫博物院里,至今珍藏有陆子冈的青玉婴戏纹壶、青玉山水人物纹方盒等玉雕作品。
陆子冈不但以雕刻的玉器闻名,他还精于书画,造诣不亚于士大夫之下;因为善于镶嵌工艺被称为“周嵌”的周柱,以金银、宝石、象牙等雕成山水人物、楼台树木,甚至花卉翎毛,镶嵌在檀木器漆之上,珍贵无比;南京濮仲谦是明末著名竹刻艺人,但凡竹器,只要是经过他的手,便称为精美的艺术品,价值不菲。
全国各地有着自己独特的手工艺品,张翰在《松窗梦语》中写道“今使有陇西之丹砂羽毛,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楩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毡裘,梁、兖之漆丝纻”。
明代手工匠人所做出的贡献早已超越在实用价值之上,他们用心良苦,倾心制作的器物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因此也有人说手工艺品是手工的艺术,也是无言的诗歌。
诚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材料珍贵、门类丰富、名扬四海的手工艺品是我国文化史上重要的角色之一,而手工艺人投入的情感透过艺术品也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难怪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认为,匠工用心的良苦,所制之器的艺术价值,怎么能仅仅是工匠所能做到的?“盖技也而近乎道矣。”
刺绣的简介
刺绣 ,古代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古代称“黹”、“针黹”。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属于女红的一个重要部分。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中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陇绣、湘绣、蜀绣,号称“五大名绣”。此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
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刺绣按照材料又可分为丝绣、羽毛绣和发绣。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明代刺绣中最著名的是顾绣。
刺绣在渭南世代相传,遍及全市。花色品种达上百个。主要有枕、童帽、裹肚、门帘、鞋垫、床围、针线包、荷包、动物玩具等,其内容多为花鸟虫鱼和风俗画面,潼关一带的妇女,将象征富贵的牡丹和素雅的荷花绣于布马镫两端,做工精巧,十分耐看,人称“东府刺绣一绝”。随着时代的变化,乡品内容有所更新。同时一些传统绣品已进入外贸市场。
百鸟裙,唐中宗安乐郡主拥有两件百鸟裙,都是旷世珍品。就是用天然羽毛做成的衣服。羽毛绣不但能绣出山水花鸟,还能绣出各种日用品抱枕、羽毛绣地毯、羽毛绣服装 。
水族马尾绣:最古老的刺绣艺术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工艺,闻旁镇名遐迩的水族马尾绣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堪称世界一绝,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马尾绣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古老的原始艺术的保护带来了更好的机遇。 刺绣起源很早。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见于前者著录。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扮迹,有名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在原始社会,人们用纹身、纹面来进行装饰。自从有了麻布、毛纺织品、丝织品,有了衣服,人们就开始在衣服上刺绣图腾等各式纹样。据《尚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在先秦文献中有用朱砂涂染丝线,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绣朱红的花纹的记载及所谓素衣朱绣、衮衣绣裳、黻衣绣裳之说。在当时既有绣画并用,也有先绣纹形后填彩做法。
这些绣品在图案的结构上非常严谨,有明确的几何布局,大量运用了花草纹、鸟纹、龙纹、兽纹,并且浪漫地将动植物形象结合在一起,手法上写实与抽象并用,穿插蟠叠,刺绣形象细长清晰,留白较多,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刺绣纹样的重要特征。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汉代绣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内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种类繁多而完整的绣品,更有助于了解汉代刺绣风格。从这些绣品看,汉绣图案主题,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刺绣新采用的底本质材,则为当时流行的织品,如织成“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光明厅启并”等吉祥文字之丝绸锦绢。其技法以锁绣为主,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为流畅。
东晋到北朝的丝织物,出土于甘肃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鲁番等地,所见残片绣品无论图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细密的锁绣全部绣出,成为满地施绣的特色。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绣,与唐代宗教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不少唐绣佛像,如大英博物馆藏有东方敦煌千佛洞发现之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所藏释迦说法图等,都与当对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关联。此时刺绣技法仍沿袭汉代锁绣,但针法已开始转变运用平绣为主,并采用多种不同针法,多种色线。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刺绣所用图案,与绘画有密切关系,唐代绘画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也渐兴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也成为刺绣图样,构图活泼,设色明亮。使用微细平绣之绣法,以各种色线和针法之运用,替代颜料描写之绘画形成一门特殊的艺术,也是唐绣独特的风格。至于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的轮廓,加强实物之立体感,更可视为唐代刺绣的一项创新。
唐以前之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刺绣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宋代刺绣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至宋更及于丝绣,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刺绣之作风。历代迄清各时代之绣画与绘画应有不可分离之关系。
宋代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形势,乃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与唐代无论有无图案之满地施绣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说明了宋绣之特色。
元代绣品传世极少,台湾雇故宫博物院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观之,仍承继宋代遗风。元人用绒稍粗,落针不密,不如宋绣之精工。元代统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绣除了作一般的服饰点缀外,更多的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用于制作佛像,经卷,幡幢,僧帽,以西藏布达拉宫保存的元代《刺绣密集金刚像》为其代表,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山东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刺绣,除各种针法外,还发现了贴绫的作法。它是在一条裙带上绣出梅花,花瓣是采用加贴绸料并加以缀绣的做法,富有立体感。 明代刺绣始于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以绣传家,名媛辈出。至顾名世次孙顾寿潜及其妻韩希孟,深通六法,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摹绣古今名人书画,劈丝配色,别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世称露香园顾氏绣,盖所谓画绣也。此即传世闻名之顾绣。
顾绣针法,最主要继承了宋代最完备之已成绣法,更加以变化而运用之,可谓集针法之大成。用线主要仍多数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别创新意,尤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之制作,于世界染织史上从未一见,即此可知顾绣有极其巧妙精微之刺绣技术。
清代刺绣,多为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著名的有鲁绣、粤绣、湘绣等、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刺绣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造成刺绣针法的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细,绣线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图案多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深受人们喜爱,享盛名的刺绣大家相继而出,如丁佩、沈寿等。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苏绣出现了创新作品。光绪年间,余觉之妻沈云芝绣技精湛,闻名苏州绣坛。沈氏30岁时,逢慈禧太后70寿辰,沈氏绣了“八仙庆寿”的八帧作品祝寿,获赐赠“福”“寿”两字,因而改名沈寿。沈绣以新意运旧法,显光弄色,参用写实,将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表现于刺绣之中,新创“仿真绣”,或称“艺术绣”,针法多变,富立体感。
刺绣保存难度较大,正因如此,古代刺绣的价值远超过其它收藏品。清代刺绣保存至今的大多数颜色脱落,变色,或者已经开始腐烂,现存的保存较好的刺绣为甘肃民间藏品《福禄寿》,市面上常见的清代刺绣大部分变色,绣工较粗,构图简单,但是《福禄寿》长260cm 宽110cm 至今保存完好,颜色鲜艳 ,绣工精细,人物栩栩如生,属名家绣品,此藏品曾用于民国总统府过节或寿辰时的中堂。此类绣品极其少见,市场上仅此一件,其价值远超过千万,除了有较高收藏价值,还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代刺绣艺术家沈寿,不但绣艺高超,还分类整理历代刺绣针法,继承顾绣、苏绣传统技艺,并引用西方素描、油画、摄影的表现方法,创造散针、旋针、以表现物体的明暗虚实。她绣制的意大利帝王肖像,在意大利都朗世界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会展出,获世界荣誉最高级之卓越奖。
1911她在年天津开设自立女工传习所,传授绣艺,组办女子师范学校传习所,培养专业人才,晚年病中写成《雪宧绣谱》,总结中国自唐宋画绣、明代顾绣以及她的美术绣所刺绣针法,为中国刺绣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
随着苏绣的发达与创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许多新的刺绣,如乱针绣、束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精微绣、彩锦绣等。另外还有许多边疆少数民族的织绣,亦充分表现原始风格的自然美与拙朴之美。刺绣最早多为实用,及至宋元广及书画之制作,渐乃成为艺术珍赏之用。故宫所藏之刺绣,多属此类。时代最早者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为清代。经历代的创新发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几乎皆为精品,绣工匀整,针线细密,设色精妙,深得书法精髓,且均裱装成册轴卷,使观赏者往往误以为书画,欣赏珍藏艺术价值极高。
1958年,在中国长沙楚墓中出土了龙凤图案的刺绣品,这是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刺绣品,是现在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刺绣实物之一。到了汉代,刺绣品的应用更加广泛,出土的实物也较多。
明代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品,先后产生号称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上海的露香园顾绣,就是当时最出名的刺绣。顾氏家族世袭相传,善于刺绣的声誉名扬大江南北,并得到朝廷的赏识。到了清代顾绣不仅震海内,而且蜚声海外,吸引了不少国外商人来上海,大量订购顾派刺绣品,一时顾绣成为刺绣的通称了。
中国古代的刺绣,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国际艺术品市场 上不走俏,价格平平。直至1993年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开始有人专门收集。据市场分析家推论,要使刺绣品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新宠儿,还需收藏家们10年时间的努力。近两年国内的一些艺术品拍卖会上,刺绣拍品,价格竞现高攀,非常吸引买家竞争。
刺绣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外国人眼里,刺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2006年,扬州刺绣技艺被省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称发达;又当社会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费阶层,刺绣供需应运而兴,不仅已成民间崇尚广用的服饰,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尤其技艺突飞猛进。从出土实物看,绣工精巧,图案多样,呈现繁美缛丽的景象,堪称为这项民族工艺奠定优秀的传统。
汉代王充《论衡》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说明当时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因为刺绣工艺的成熟,汉代已经在无形中开始区分使用刺绣的人群等级和种类,刺绣虽然是在劳动中由劳动人民创作产生,但是绝大部分的劳动人民是享用不起高档丝织刺绣品的。普通的劳动人民只能在生活中用简单的刺绣工艺来点缀服饰鞋帽等实用品。
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它们虽已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让我们这些现代的绣工们都汗颜。汉代的刺绣工艺在山东一带也很发达,并早已成为民间妇女的普遍劳动。而四川成都的蜀绣在汉代也很精美。由此可见刺绣工艺在汉代就已经很普及了。 刺绣工艺发展到唐宋时期已有数十种针法,其风格也逐渐形成了各个地域的不同特色。刺绣已不单单是绣在服饰上,而是从服饰上的花花草草发展到了纯欣赏性的刺绣画、刺绣佛经、刺绣佛像等等。据传武则天时,曾下令绣佛像四百余幅,赠予寺院及邻国,由此可见唐代绣佛像已非常盛行。
宋代是中国手工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无论产品质量均属空前,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艺术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手工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手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
朝廷的提倡,使原有的手工刺绣工艺显著的有了几个方面的提高:1、「平针绣」法富变化,钻研发明出许多新针法; 2、改良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发细丝线; 3、结合书画艺术,以名人作品为题材,追求绘画趣致和境界。 元代刺绣的观赏性制作虽远不及宋代,但也继承了宋代写实的绣理风格。入主中原的元人,在全国各地广设绣局和罗局,刺绣的审美和功用,越趋于美术化。佛教题材的出现,始自隋唐,主要图案是宝相花。宋绣独尚名人书画,偶有佛像绣品。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否定儒家的首一地位,崇推出藏传佛教,中原拜佛信教之风复兴。
然而,各地绣局仍沿着宋人路子,刺绣名人书画或花卉写生,且工不如宋人。《清秘藏》中则道:“元人用线稍粗,落针不密,间用墨描眉目,不复宋人精工矣!” 明代是中国手工艺极度发达的时代,承继宋代优良基础的刺绣,顺应时代热烈风气,继续蓬勃昌盛,而且更上层楼。
明代刺绣工艺也表现了多项特色:
一是用途方面,广用流行社会各阶层,制作无所不有,与后来的清代,成为中国历史上刺绣流行风气最盛的时期;
二是绣艺方面,一般实用绣作,品质普遍提高,材料改进精良,技巧娴熟洗练,而且趋向迥异宋代的繁缛华丽的风尚;艺术绣作,承袭宋绣优秀传统下,能够推陈出新有新发明,特别是明代已经出现以刺绣专业的鸣世家族和个人如有名的「露香园」绣,为上海顾家所创,发明绘画刺绣结合的「绣画」作品风靡至清不歇;这种刺绣家纷然崛起广受社会推崇的风气,也以明末清初最盛。
三是衍生其它绣类方面,刺绣原本仅以丝线为材料,明代开始有人尝试利用别的素材,于是有透绣、发绣、纸绣、贴绒绣、戳纱绣、平金绣等出现,大大扩张了刺绣艺术的范畴。
明代刺绣以洒线绣最为新颖突出。洒线绣用双股捻线计数,按方孔纱的纱孔绣制,以几何纹为主,或配以铺绒主花。洒线绣是纳线的前身,属北方绣种,以定陵出土明孝靖皇后洒线绣蹙金龙百子戏女夹衣为例,它用三股线、绒线、捻线、包梗线、孔雀羽线、花夹线6种线、12种针法制成,是明代刺绣的精品。属北方绣系的还有山东鲁绣、衣线绣和辑线绣。
清代初中时期,国家繁荣,百姓生活安定,刺绣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和提高,所绣物
像变化较大,富于很高的写实性和装饰效果;又由于它用色和谐和喜用金针及垫绣技法,故使绣品纹饰具有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传神、独具异彩、秀丽典雅、沉稳庄重的艺术效果。折射出设计者及使用者的巧思和品味,体现了清代刺绣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
清代刺绣,另有两点值得视为突出成就:
一是地方性绣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著名的除有“四大名绣”苏绣、粤绣、蜀绣、湘绣,还有京绣、鲁绣等,各自树立自我特色,形成争奇斗妍的局面。
二是晚清吸收日本绘画长处,甚至融和西洋绘画观点入绣,江苏苏州沈寿首创的「仿真绣」,为传统刺绣注入新血和新面目。 解放后,人民生活刚刚稳定,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仅仅满足在最底的需求上,国家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的局势都不容乐观。时代精神与社会局势,部分解决了温饱地区的人民群众没有迫切的建设和发展的需求,文化艺术创作成了业余生活的主要目标,大量的优秀刺绣作品应运而生,刺绣针法的运用与实践上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刺绣技术的革新与成熟度又提高到了历史以来又一个新的层面上。
虽然,解放初期的手工刺绣工艺到达一个新的历史高点,但是,由于国家局势与各种条件的限制,所有绣品的题材选择基本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作品题材局限于描写国家的建设、政治人物或者突出解放初期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与政治精神面貌的作品。
自1966年-1976年,刺绣又遭遇了十年文革运动,全国的经济建设停止,刺绣行业也无例外的停止了前进的步伐,创新以及创作几乎为零,其间少有新做问世,也还是与政治有关。
解放初期至文革结束,为刺绣的又一个历史时期。这些少量存世的题材单一、技艺优秀的绣品,随着时间的迁移,应该可以做为刺绣收藏的一个热点,相信有着大幅度的价值提升空间,有刺绣收藏爱好的投资者机会适当可多加关注。
通过上述对顾绣是谁发明的和顾绣是什么意思的解读,相信您一定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未能解决您的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