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洁是谁发明的(玉洁长什么样)

百科问答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玉洁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希望对于各位朋友学习玉洁长什么样的过程中有帮助。

文章目录:

求古代名人故事

华佗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也配缓有说他寿至一百五六十岁仍保持着六十多岁的容貌,而且是鹤发童颜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不求名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华佗高明之处,就是能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中国的医学到了春秋时代已经有辉煌的成就,而扁鹊对于生理病理的阐发可谓集其大成。华佗的学问有可能从扁鹊的学说发展而来。同时,华佗对同时代的张仲景学说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读到张仲景著的《伤寒论》第十卷时,高兴地说:“此真活人书也”,可见张仲景学说对华佗的影响很大。华佗循着前人开辟的途径,脚踏实地开创新的天地。例如当时他就发现体外挤压心脏法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这类例子很多。最突出的,应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药品作为麻醉剂,在华佗之前就有人使用。不过,他们或者用于战争,或者用于暗杀,或者用于执弄,真正用于动手术治病培迅模的却没有。华佗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又观察了人醉酒时的沉睡状态,发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正式用于医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并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据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的考证,麻沸散的组成是曼陀罗花一升,生草乌、全当归、香白芷、川芎各四钱,炒南星一钱。自从有了麻醉法,华佗的外科手术更加高明,治好的病人也更多。他治病碰到那些用针灸、汤药不能治愈的腹疾病,就叫病人先用酒冲服麻沸散,等到病人麻醉后没有什么知觉了,就施以外科手,剖破腹背,割掉发病的部位。如果病在肠胃,就割开洗涤,然后加以缝合,敷上药膏。四五天伤口愈合,一个月左右,病就全好。华佗在当时已能做肿瘤摘除和胃肠缝合一类的外科手术。一次,有个推车的病人,曲着脚,大喊肚子痛。不久,气息微弱,喊痛的声音也渐渐小了。华佗切他的脉,按他的肚子,断定病人患的是肠痈。因病势凶险,华佗立即给病人用酒冲服“麻沸散”,待麻醉后,又给他开了刀。这个病人经过治疗,一个月左右病就好了。他的外科手术,得到历代的推崇。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引用《历代名医图赞》中的一诗作了概括:“魏有华佗,设立疮科,剔骨疗疾,神效良多”。可见,后世尊华佗为“外科鼻祖,”是名副其实的。

“五禽之戏”,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动作是模仿虎的昌中扑动前肢、鹿的伸转头颈、熊的伏倒站起、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等。相传华佗在许昌(县名,在河南省)时,天天指导许多瘦弱的人在旷地上作这个体操。说:“大家可以经常运动,用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华佗除系统地接受古代的医疗经验外,还能很好地重视和应用民间的医疗经验。他一生游历了不少地方,到处采集草药,向群众学习医药知识。在向民间找药的同时,还从民间搜集了不少单方,经常用这些单方来治病。有一次,华佗在路上遇见一位患咽喉阻塞的病人,吃不下东西,正乘车去医治。病人呻吟着十分痛苦。华佗走上前去仔细诊视了病人,就对他说:“你向路旁卖饼人家要三两萍齑,加半碗酸醋,调好后吃下去病自然会好。”病人按他的话,吃了萍齑和醋,立即吐出一条象蛇那样的寄生虫,病也就真的好了。病人把虫挂在车边去找华佗道谢。华佗的孩子恰好在门前玩耍,一眼看见,就说:“那一定是我爸爸治好的病人。”那病人走进华佗家里,见墙上正挂着几十条同类的虫。华佗用这个民间单方,早已治好了不少病人。

华佗由于治学得法,医术迅速提高,名震远近。他的同乡曹操,常患头风病,请了很多医生治疗,都不见效。听说华佗医术高明,就请他医治。华佗只给他扎了一针,头痛立止。曹操怕自己的病再发,就强要华佗留在许昌做自己的侍医,供他个人使唤。华佗禀性清高,不慕功利,不愿做这种形同仆役的侍医。加上他“去家思归”就推说回家乡找药方,一去不返。曹操几次写信要他回来,又派地方官吏去催。华佗又推说妻子病得厉害,不肯回来。曹操为此大发雷霆,专门派人到华佗家乡去调查。他对派去的人说:“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然有病,就送给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要是“虚诈”,就逮捕治罪。”不久,华佗被抓到许昌,曹操仍旧请他治病。华佗诊断之后,说:“丞相的病已经很严重,不是针灸可以奏效的了。我想还是给你服麻沸散,然后剖开头颅,施行手术,这才能除去病根。”曹操一听,勃然大怒,指着华佗厉声斥道:“头剖开了,人还能活吗?”他以为华佗要谋害他,就把华佗关到牢里去准备杀掉。曹操的一位谋士请求说:“佗方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加全宥”。曹操不听,说:“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邪?”竟然把这位在医学上有重大贡献的医生杀害了。临死,华佗把在狱中整理好的医著交给牢头说:“此可以活人”。没想到,这个牢头害怕,不敢接受。华佗只好忍痛,“索火烧之”。

华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还永远怀念他。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

“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

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华佗还是一名能运用心理疗法治疗疾病的专家。一次,一位太守请他看病,华佗认为经过一次大怒之后,他的病就会好。于是他接受了许多财物,却不给他好好看病,不久又弃他而去,并留下了封书信骂他。太守大怒,让人去追,他的儿子知道事情的真相,便悄悄拦住了去追赶他的人。太守在极度愤恨之下,吐出了几升的黑血,病很快就好了。

关于华佗医术记载还有,他曾经替广陵太守陈登治病,当时陈登面色赤红心情烦躁,有下属说华佗在这个地方,后来他就命人去请华佗,为他诊治,华佗先请他准备了十几个脸盆,然后为他诊治结果陈登吐出了几十盆的红头的虫子,为他开了药,说陈登是吃鱼得的这个病,告诉他这个病三年后还会复发,到时候再向他要这种药,这个病就可以根治了,并且临走告诉了他(华佗家)的地址,那年陈登36岁,结果果然陈登三年后旧病复发,并派人依照地址寻找,可是华佗的药童告诉陈登的使者说华佗上山采药还没回来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回来,结果陈登39岁时就是因为这个病去世的,其实华佗的医术是很好的,只是那个广陵太守运气不好,没能等到他采药回来,这是华佗医治的所有病人的唯一的一个例外.(依据见三国志*陈登传)

华佗还十分提倡导引养生。他创编了“五禽戏”,就是模仿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和神态,来舒展筋骨,畅通经脉。五禽,分别为虎、鹿、熊、猿、鸟,常做五禽戏可以使手足灵活,血脉通畅,还能防病祛病。他的学生吴普桑用这种方法强身,活到了90岁还是耳聪目明,齿发坚固。

曹操患了头风病,每次发作都十分痛苦,闻得华佗医术超群,就把他召来,留在身边。每次发病时,华佗就用针刺他的鬲俞穴,头痛马上就停止了。但华佗心系百姓,不愿侍候王公贵族,便称妻子有病告假回家,又久不回朝。曹操十分生气,派人前去追查,发现他妻子无恙,便将华佗关进牢房,处以死刑。临刑前,华佗将一本书拿了出来,交给狱卒说:“这本书可以用来救人。”狱卒不敢收,华佗也不强求,便将书烧了。华佗被处死后,曹操头风病犯了的时候,无人医治,就越来越重,十分痛苦,但他仍在怨恨华佗,说华佗明明能根除他的病,却不一次治好,借此来抬高自己,就算不杀他,他也不会为自己治好病的。直到他的爱子仓舒病危时,才叹息道:“我后悔把华佗杀死了,否则我的孩子也不会死了。”

华佗是我国医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外科医生之一,他善用麻醉、针、灸等方法,并擅长开胸破腹的外科手术。外科手术的方法并非建立在“尊儒”的文化基础上的中医学的主流治法,在儒家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主张之下,外科手术在中医学当中并没有大规模的发展起来。有些医史学家考证出,华佗所用的治疗方法在印度医学中有所记载,他使用的麻沸散中主要药物“蔓陀罗花”也是印度所产,因此他们提出华佗一生游历于中原各地,他很有可能是来自印度的天竺医生。这种说法虽不可考,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医外科并不是不存在,而且远在汉代,就曾经达到过相当高的水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医学在理论和实践方法上的不断进步,大部分的疾病都可以通过针灸、药物等治疗方法达到治愈的效果,而这些痛苦大、损伤重、伤经断络的外科方法就渐渐被更加“文明”和“简便”的内治法取代了,这并不是一些人认为的中医的缺陷。相反,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造就的文明,中国特殊的文化氛围造就了中医学的特殊研究方法,在这种条件下,中医学同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其它医学只能使用外科方法解决的问题在这里却可以使用内治的方法达到同样的效果,不得不承认它超越的科学性和其理论的精妙深远。同时,这也是中医学一直以其理论凌驾于其他医学,经久不衰的根源所在。

医学家 神医华佗

麻沸散

提起华佗,人们并不陌生,都知道他是一位能治百病的医生。在我国著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段专门描写华佗为蜀国名将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其实,华佗对人类的贡献远不止此,他在医学上的创见,领先于西方1000多年。

华佗生于我国东汉末年,距今有1700多年。他是沛国谯郡(现在安徽省毫县)人。他热爱医学,从小就钻研医术。他立志要做一名为人排忧解难的医生,曾经有人推荐他到官府做官,被他婉言拒绝了。他背起药箱,云游四方,为百姓们治病。由于他医术高明,很快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

有一次在行路途中,华佗见一群人围在路旁。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名车夫倒在地上。只见那车夫面色蜡黄,两脚蜷曲,双手捂肚,不住地发出难以忍受的痛苦声音。华佗见状,立即放下药箱,蹲在地上为病人检查。过了一会儿,华佗转身对围观的人们说:“他这是患了肠痈(阑尾炎),如果早些治疗,针灸就可以了。”“难道他现在无望了?”周围的人急切地问。华佗笑着摇了摇头说:“别急,别急,这点小病算不了什么。不过,我需要将他的肠子取出来治疗。”听说剖腹取肠,有的人吓得伸了伸舌头,还有的人情不自禁地倒吸了一口凉气。因为他们想像不出剖腹将有多么疼痛。华佗自若地取出一包药末,叫人取些酒来,给病人冲服下。不一会,病人安静下来,又过了一会,病人竟酣然大睡进人了梦乡。华佗让人把车夫抬到附近的一个房子里,用手术刀,将车夫的肚皮划开,取出病人的肠子,切掉溃烂的那一段,缝合以后,敷上生肌的药膏。这一切工作完成以后,病人睡醒过来,睁开双眼,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肚子不再疼了。当他得知刚才发生的一切时,感激地拉着华佗的手连声说道:“您救了我的命,我真不知如何感谢您才好。您真是一位神仙呀!”旁人问华伦在手术前给病人吃了什么,使他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没有疼痛感觉。华佗笑着从箱里拿出一些粉末,说:“就是它,叫做 ‘麻沸散’。吃了它,任凭你做什么手术也不会感觉疼痛。”有个小伙子大声问道:“是哪位神仙下凡送给您的?”华佗微笑着指指众人,又指指自己,说:“说到神仙,那可多呢,我就是根据乡亲们的提示,自己加以总结以后配制而成的。”

几天以后,车夫的病完全好了,又和其他的人一样出现在大路上。华佗医术高明的消息不胫而走,“麻沸散”的神效功能也随着华佗的名字传遍了千家万户。

麻沸散是华佗制造的一种很有效的麻醉药,这种药如果和酒一起服用,则效力更大,能起到全身麻醉的效果。而医学上现代采用的麻醉药剂,仅仅有100多年的历史。很早以前,欧洲人作手术,用的是放血的方法使病人休克,然后再进行手术。用这种方法,非常危险,血放多了,病人就永远醒不过来。即使不发生危险,病人也因手术前大量失血,造成身体极度虚弱,对于恢复健康是很困难的。1842年,法国人黑克曼开始用二氧化碳作麻药,但这只能用在动物身上,而不能用于人。过了两年,美国人柯尔顿用一氧化二氮做麻药,效果也不太好。直到1848年美国人莫尔顿才开始用乙醚做麻药,今天西医还用这种药物。我国神医华佗使用麻沸散为病人做手术,至少比西方早1600年左右。但可惜此方失传,幸有史书记载了这一奇迹。我国历史文献《后汉书》中记载:“若疾病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可见,麻沸散的发明及其使用,不能不说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五禽戏

古代的人们,由于科学不发达,错误地认为“死生由命,富贵在天”,认为人们只能听凭老天爷的摆布。而华佗却不相信这一套。他认为,人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积极主动的作用,增进健康,抵御疾病。他赞成我国古代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重预防思想。

有一天,他对他的学生吴普说:“你懂得‘户枢不蠢,流水不腐’的道理吗?人得了疾病就是因为气血不流通造成的。如果人经常活动,让气血畅通,就可以增强体质而减少疾病。”

华佗自己就很注意锻炼,每天早晨,他都在院子里活动,然后再看书或给人医诊。每当他坐的时间久了,就停下工作,伸伸手臂,抬抬腿脚,顿时觉得精神清爽。他相信人的生命不在于天,而是在于运动。他一直想找出一个办法来,使人能够延年益寿。

有一天,华佗看见老鹰在天上翱翔,两只伸张开了的翅膀带动着躯体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由此,他想起了草原上的鹿,山岭上的虎以及森林中的猿猴和狗熊,它们是那样的强健,又有各自的特点。如果我们能够取其所长,用于自身,岂不能像它们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地上吗?从此以后,华佗潜心钻研这五种禽兽的动作特点,然后根据医书上的穴脉原理,创造了一套医疗体操,称作“五禽戏”。五禽戏就是要求人们模仿虎、鹿、熊、猿、鸟做出各种动作,以促进血液循环,使全身关节和肌肉都能得到舒展,以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华佗的“五禽戏”很受人们的欢迎,很快就在许昌一带普及开了。有许多体弱的人由于坚持做“五禽戏”,体质明显地得到了增强。有一个人胃口不好,经常泻肚。由于做了“五禽戏”,没有服药,三个月病就完全好了。华佗的学生吴普,依照这个方法坚持锻炼,活到90多岁,却仍然“卫目聪明,牙齿完坚”。

早在1700多年前,华佗就能把预防和治疗结合起来,把锻炼放在首要位置,这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一大贡献。他提出的“生命在于运动”的思想,至今仍对人类的保健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无视权贵

华佗生活的年代,正值我国东汉末年,当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由于连年战乱,政府对农民的摇役、赋税不断增加,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华佗对百姓的不幸非常同情,他发誓要为解除百姓痛苦贡献自己的一切。

华佗长年在民间行医,与广大劳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只要遇见病人,他就热心地医治,从不计报酬。

有一次,华佗给一个船夫看病,经诊断是脾脏烂了。他给船夫喝了自制的麻沸散,打开肚皮,把溃烂的部分除去,然后缝合好伤口,又给他吃了点药,一个月左右病人就痊愈了。

又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个咽喉阻塞病患者,病人吃不下东西,只是呻吟不止,十分痛苦。华佗看后什么也没说,走到路旁的一家铺子里,找主人要了一碗蒜泥加醋,经他调和,给病人灌了下去。不一会,一条长长的虫子从病人嘴里吐了出来,病人立即就好了。病人全家对华佗感激不尽,要重谢他。华佗再三推辞后,头也不回地赶路去了。

华佗给人看病,非常认真仔细,他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注意发病特点,做到对症下药,效果显著。一次,两个病人都来看病,二人都是头痛发烧。华伦一一检查了他们的病情后,给他们二人开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药。他让一个病人吃泻药,而让另一个病人吃发散的药。两人迷惑不解。华佗耐心地对他们说:“你二人虽然都是头痛发烧,但引起的原因不同。一个是伤食,吃得太多了;另一个是外感风寒引起感冒。所以你们的药就不一样哩!”说得病人解除了疑虑。他们按华佗的要求服了药,第二天果然全都好了。

东阳地区有个叫陈叔山的,他两岁的儿子患了病。华佗听说以后,连夜赶到那里。原来陈叔山的儿子患了痢疾,生命危在旦夕,幸亏华佗及时赶到,才挽救了他的性命。

华佗给人看病,不讲价钱,不怕路遥,不辞辛劳,广大劳动人民非常爱戴他,亲切地称他是民间医生。

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称雄中原。有一天,他头疼如裂,派人去把华佗找来。华佗来了以后,仔细给他进行了诊断,确定他是偏头风病。他取出银针,在曹操的头上只扎了几针,头疼马上就止住了。曹操见华佗果然医术高明,就想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并许以高官厚禄。但华佗拒绝了曹操的要求,他不愿意留在许昌享清福,他要为天下广大百姓排苦难。为了脱身,他谎称自己的妻子病了。这一方法果然奏效,曹操放他回家照看妻子,要他妻子的病好以后立即返回。谁知华佗一走,许多天都没有回来。原来,他惦记着乡亲父老,惦记着他的病人。离开曹操以后,他又云游四方,为人民行医看病去了。

曹操哪肯罢休,气冲冲地派人把华佗抓了回来。此时,曹操的头疼病又复发了,他让华佗给他看病。华佗放心不下他的病人,请求给曹操治完病后立即放他回去,曹操没有答应。华佗一气之下拒绝给曹操针灸,曹操用死要挟他。华佗毫无惧色,大义凛然。曹操没有办法,将他打入了死牢。华佗知道自己在劫难逃,就托人拿来笔砚,把自己多年来行医看病的心得体会写了几本书,在临刑的前一天送给了狱卒,托他把这些宝贵的经验传下去,为人民免除病忧。谁知狱卒胆小怕事,不敢接受华佗的医书。无奈何,华佗只好眼含热泪,将这些材料扔在火中烧掉。第二天,曹操派人杀了华佗。一代名医就这样告别了人间。

华佗的被害,是我国医学界的一大损失。他虽然没有留下什么专著,但他的学生吴普、李当之等人,部分继承了华佗的经验和知识,编写了《吴普本草》、 《本草经》等医书,对祖国的医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玻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玻璃的历史源远流长,传说中玻璃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叙述。它是这样描述玻璃的形成的。商队在经过沙漠时,中途休息,遂取干枯的沙漠植物生火做饭及夜晚御寒。事后以沙埋之。第二日,临行前人们在沙堆中意外发现前夜沙里所埋皆为晶莹剔透亮闪闪的宝贝,于是众人欢呼雀跃,这晶莹剔透的宝贝就是现在我们熟悉的玻璃。在西方,人们常把玻璃说成橡消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最佳礼物,玻璃给世人带来了生活的喜悦和创作的灵感,它是一个充满矛盾而又非常神奇的物质,艺术家们利用它晶莹透亮冷峻而坚固同时具有折光反射的特点,在艺术创作上使玻璃工艺达到变幻莫测、光怪陆离,令人难以预想的艺术效果。一般认为,第一块玻璃是距今五千年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制造的(今伊拉克与叙利亚北部),当时的技术可能是热融成形或模型铸造。而世界上第一个玻璃工厂则建立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埃及。当时先以陶土做内核,再于内核外浇上热玻璃溶液而制成容器,这种技术现在称为“沙芯法”。古代埃及人的发明创造,后经阿拉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希腊人曾这样形容玻璃“流动、融化的石头”和“透明、澄澈”。随着人们对玻璃的不断深入研究,在公元一世纪,玻璃的“充气法”技术出现,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吹制玻璃艺术。著名玻璃艺术家戴尔_奇胡利曾感慨地说:“我曾以为玻璃本身是很奇妙的,但后来我发现,吹入玻璃的空气,才是最神奇而不可思议的。我常想,究竟是谁会想到将空气吹入融化的玻璃?这样的方法如果运用在其他材质上,是绝不可能成功的。”艺术家的话不仅是对前人发明的敬佩和感叹,还有艺术家对玻璃内在东西的思索。玻辩祥璃的传统技术不仅是今天玻璃工业的基础,同时亦是新玻璃艺术运动的基础。然而这些玻璃的重大突破,并非源于制作技术上的进步,而是玻璃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在的进步。

公元三百年,罗马网状杯的出现,标志着玻璃艺术走向它的成长时期。网状杯是因容器外围绕着网状花边,而精心刻画的景物一一呈现在厚实的玻璃上。这项制作技术为二十世纪的玻璃工艺家所向往,并试图以模铸方式再现此种风貌。如二十世纪初,英国工艺家弗德烈克_卡得(FredericRCarder,史都本玻璃SteubenGlass创始者)、美国工艺家卡拉_亭克利(KarlaTrinkley)和巴瑞_梭特(BarrySauter),以及日本的西悦子(EtsukoNishi)皆曾重新诠释此项传统艺术技法。

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其玻璃工艺可追溯到一千年前,工艺家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精致的、奇特的玻璃造形,这种带着神秘和贵族气息的玻璃器具在玻璃工艺界独占鳌头,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玻璃艺术运动工作室兴起,才宣告结束。

十八世纪,威尼斯超凡脱俗的玻璃制品逐渐势微,取而代之的是做工繁杂的英国与爱尔兰透明水晶。然而,玻璃材质特别能引发奇异幻想的特性,再次为十九世纪末为新艺术的设计家们所钟爱,他们运用玻璃的高可塑性,制成复杂曲折的造型。

二十世纪末叶以前,全世界玻璃制品,不论来自何方或是何种造型,无一不是为了市场的需求而设计,很少有工艺家能以玻璃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1922年生于美国纽约北部的哈维_利特顿开创性的打破了这一局面。他发起了玻璃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运动——玻璃艺术工作室运动。运动初期。着重于如何学习吹制玻璃,这坚持了哈维_利特顿一直追求的目标,即要让工艺家们能够直接接触玻璃进行艺术创作。他希望自己和其他玻璃工艺家能够不为迎合消费者与市场喜好,被迫制造大量生产的实用性器具。而是在自由的空间中,表达自己对美学的观点。这个目标改变了玻璃的传统,并使得美国成为玻璃艺术工作室运动的先驱。

以工艺家们在小小的工作室独立制作玻璃艺术作品的玻璃艺术运动,作为新的艺术团体及用全新的自由的理念来创作玻璃艺术品,为玻璃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为玻璃艺术开创了新的局面。“在火和温度的较量中,玻璃变换了光和空间,而且改变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在此,火的张扬和冷却后的冰清玉洁,明目张胆的标榜了艺术家的存在携如搏。”玻璃艺术工作室运动推出了一批玻璃艺术大师,他们也成为了这次运动的主力军。他们在各自的作品中都倾进了他们对自己的诠释。捷克的史丹尼史雷夫_李宾斯基和加柔史雷瓦_布勒赫瓦不只是一对艺术夫妇,也是精湛的玻璃艺术品的创造者。作为一对娴熟绘画雕刻的夫妇他们彼此都会相互影响,雕刻创作是他们的主干,绘画方面对光线的影响感受敏锐,因此,他们的作品包含了对美学的鉴赏力及活泼的色彩双重趣味,他们知道如何将光线运用在玻璃中,为其内在注入生命,这种视觉的神奇效果使他们的艺术品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日本的藤田乔平在日本与现代玻璃艺术一起成长,后来也成了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可以唤起大家对日本传统生活方式的永久怀念。将玻璃与珍贵金属融合在他的作品中,有一股浓厚的禅意,并使他对色彩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意大利的李维_瑟古索出生在威尼斯,他将传统吹制玻璃的技巧与光学切割结合,在对照球体、椭圆和四边形的美术表现方式时,领悟了光线在玻璃中的包容性,他作品的几何造型,似乎要表现对玻璃可塑型式的疑问,以及要为现代雕刻做完整的诠释。美国的戴尔.奇胡利更是家喻户晓的吹制玻璃艺术家,作为第一位在威尼斯工作的美国玻璃艺术家,奇胡利承袭了威尼斯的传统技术,也学习到了团体合作的价值,因为吹制玻璃是要通过很多双手来完成的。奇胡利以螺旋方式将玻璃圈住器皿本身的方式把他对海洋,对自然的情感通通表现在玻璃这种材料上。吹制玻璃艺术是技术性很强的一门艺术,通常需要5-7年的时间才能熟练掌握。它更是一门合作的艺术,需要多方的配合协调,奇胡利就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因此他能将玻璃的魅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上简要的谈及了玻璃艺术在西方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在我国,曾出土过几千年前的玻璃制品,但由于玻璃在中国的封建时代不受人们重视,以及人们偏爱于金属工艺、漆器工艺、陶瓷工艺等原因,玻璃艺术在中国几乎找不到传统的痕迹。其实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中国已有玻璃珠发明。到公元五世纪末才有了吹制方式。清朝康熙皇帝深受西方影响,于1680年设立造办处料器厂专制玻璃,此时期的作品形式简洁且极富中国味,作品灵感大多来自于瓷器的造型,并雕刻饰以织锦般的龙纹、卷形纹及花的图样。由于玻璃不受人们重视,在中国没有大的发展,且没有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因此玻璃制品的“精湛技巧”依然止水不前,它的目标和价值都在萎缩。建国以后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传统手工的重视和日用工业的发展,全国各大城市先后都建起了玻璃厂,但大多以某种功用、装饰或器皿的面貌出现,这些既有着传统功能性、装饰性,同时又具有雕塑性的产品,艺术含量已日遂下降,而变得工业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世界玻璃发展的大潮下,中国的玻璃艺术家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制作经验,使得玻璃艺术在局部地区有了很大发展。如大连的吹制玻璃,在制作技术方面已能和国外先进水平一比高低。新玻璃艺术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撞击,必定会让中国玻璃艺术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一场新玻璃艺术运动将在中国掀起。中国玻璃艺术的发展需大量拥有奋斗精神艺术家的加入,我们要做的不是观望,而是参与到这一洪流当中去,让这场玻璃艺术的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载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

玻璃的历史

前言

玻璃的出现与使用,在人类的生活里,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从西元前二千多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的遗迹里,都曾有小玻璃珠的出土.在中国,约从战国时代起,就已或多或少有玻璃的制造,一般来说,中国的玻璃技术深受西方的影响,但是成分含钡的铅玻璃,与西方不含铅或钡的钠玻璃是有所不同的.在台湾,玻璃的发展约有近百年的历史,日据时代,日本在新竹设台湾高级玻璃厂,设厂的原因是因台湾产矽砂及丰沛的天然瓦斯,促使日后也陆续有玻璃厂的增设.

玻璃在台湾

在台湾,玻璃之发展约有百年的历史.早期以制造工业仪器,民用必须品为主.天然瓦斯(作为燃料)是玻璃业之所以集中於新竹地区的重要条件之一.新竹地区玻璃工艺最早乃由工业玻璃(仪器或日常用品)分化而出.空心和实心玻璃的发端期约在1960年代左右,拉丝玻璃则始於1970年代.

玻璃工艺最初以内销为主,随著台湾出口导向的发展策略,玻璃工艺亦转而以外销为主.其间1970和1980年代各有二波兴盛期.但不景气的时期亦曾存在(如1980年代初).劳力不足实为玻璃工艺近年来的一大隐忧.

台湾玻璃发展大事记

1887

光绪13年

陈两成先生於台北创设玻璃器皿工厂,以坩埚窑配合手工吹压玻璃器皿为主,揭开台湾玻璃产业的序幕.

1895

明治38年

台北商人陈万源先生聘请日本玻璃技术人员来台制造玻璃器皿,但因业绩不佳而仅仅数年后即关厂.

1915

大正4年

日本商人高石组首次来台设厂,主要制造玻璃小瓶子,因业绩欠佳不久便结束经营.

1916

大正5年

日人中泽曾来台与玻璃商「永泰隆」在台北合办工厂,但因日本政策及战争影响,未能产生显著的成果.

1922

大正11年

日本著名的「东明制瓶会社」来台,与专卖局(战后改名称为公卖局)合办制瓶厂,专门制造专卖局用品:咖啡色酒瓶.

1925

大正14年

廖启明先生於新竹创立「合成玻璃厂」,制造玻璃日用品,包括捕鱼用玻璃浮球,煤油灯,捕蝇灯,军用信号灯,医疗用试管等.

1928

昭和3年

「东明制瓶会社」增设厂房,兼制其它各类玻璃容器等,并引进OWENS自动制瓶机,是台湾自动制瓶工业的开端,此时期为台湾玻璃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30

昭和5年

这期间,大众广泛看好台湾玻璃工业前途,从此年后台湾人或日本人相继投资数十家玻璃工厂,生产范围有医疗仪器,计量计,化学实验仪器等,均属於透明玻璃.於新竹市街最早出现的是「芝山硝子制作所」,生产温度计与比重计的玻璃公司(厂址在现今新竹图书馆旧址对面),此公司后来与日本著名的「百木硝子制作所」合并;新竹百木硝子制作所,是日本总公司在台分支机构,来台主持人为百木氏的祖父,他於明治时期在美国学习各种玻璃制作技术,在台湾厂有员工数十名,大部份是台湾人,员工从百本氏处学习不少技术.(注:硝子为日语,音念GLASS,即是玻璃)

1939

昭和14年

正处於中日战争激化之时,日本总督府成立「台湾高级硝子株式会社」,员工约两百人左右,并将〔百木硝子制作所(上述)〕合并,当时以生产医药用化工实验仪器,军用仪器及注射液装用的小瓶,供应全台湾岛上的制药公司与日本国内制药公司需求,该会社后期设立〔技能培养所〕训练新进员工,负责人是陈建祥先生,这个机构对新竹玻璃工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今天新竹玻璃工业界先辈,几乎都出身於当时的「高级硝子株式会社」. (注:当时是西洋医药学上(注射疗法)在日本医学界盛行之际,而日本制药界所生产的注射剂,部份要用在中国大陆战场上日军医疗之用.

1945

民国3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台湾光复,国民政府接收日本人经营的10个玻璃事业单位,改组并编为7个玻璃制造厂,运用原有设备与专业人才,拓展外销,先是生产公卖局专用酒瓶,热水瓶等生活器皿,然后生产医疗器具及化学,工业仪器等产品.

1949

民国38年

由於市场需求扩大,民营玻璃工厂增加至29家.

1953

民国42年

「新竹玻璃公司成立」,董事长 陈尚文,开始生产建筑材料的平板玻璃.

1960

民国49年

新竹玻璃公司创立「中国玻璃工业研究所」,并增设玻璃工艺窑炉,开始台湾玻璃工艺的起步,初期生产手工花瓶加喷砂图案,图案是以古画为主,嗣后发展到玻璃雕塑的动物或文镇等略具艺术品味的产品.

1962

民国51年

「联合玻璃公司」创立,董事长 苗育秀,设址中坜市,生产高品质24%P60水晶玻璃,是台湾第一家水晶玻璃厂,但因原料来自国外,成本昂贵,国际市场竞争困难,数年后关闭.

1964

民国53年

「台湾玻璃公司」创立,生产磨光玻璃.

1970

民国59年

「中央玻璃纤维公司」创立,生产玻璃保温棉供做冰箱隔热材料.

1971

民国60年

「五松玻璃公司」创立,生产玻璃动物与文镇等外销.「飞利浦公司」来台投资电视像管,开启了台湾电子玻璃工业的发展.

1973

民国62年

世界性石油危机,燃料价格上涨10倍,使台湾玻璃工业不得不朝向高品质及富有设计性产品路线迈进.

1974

民国63年

「新竹玻璃公司」设立汽车强化玻璃厂.

1987

民国76年

「琉璃工房」创立,设址台北县,也是第一家运用PATE-DE-VERRE(脱腊铸造法)技术的工作室.

1988

民国77年

因市场不景气及台湾劳工成本高涨因素,玻璃产业景气逐年下降.

1990

民国79年

玻璃工业蔡松平先生首次於新竹文化中心演讲,倡导新竹地区同业转型走向玻璃工房的新思潮,引起热烈回响,并与文化中心联合举办〔浴火凤凰〕玻璃大展於高雄.

1993

民国82年

琉园创立.新竹市立文化中心举办全国〔第一届金玻奖〕玻璃艺术创作比赛.

1994

民国83年

「竹堑玻璃协会」成立,首届理事长为蔡松平先生,理事由潘国贤,陈玉树,黄安福,王水吉,简瑞明,陈泉水,陈三郎,黄宝雪担任,监事由郑阿匏,吴春池,邱瑞尧担任,并续办〔第二届金坡奖〕.

1995

民国84年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举办〔第一届竹堑国际玻璃艺术节〕.主题:期使本土传统玻璃产业,结合历史,艺术,科技及国际视野的全方位文化.

1997

民国86年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举办〔第二届竹堑国际玻璃艺术节〕.主题:玻璃之美,玻璃之用.

1999

民国88年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举办〔第三届竹堑国际玻璃艺术节〕.主题:玻璃新视纪展,玻璃常设展,玻璃教育在台湾特展,玻璃体验和玻璃技法简介.

浮球:渔民因应渔网的大小和水域的深浅,选用大小合适的浮球系於鱼网上,使渔网浮於水面.

医药及化学实验仪器

香水容器

现代手工加工作品

设备仪器

玻璃的制作一般可分为大规模制作及个人制作.大规模的工厂里所需的器具有窑炉,坩锅,塑模,磨砂机,烘等.依成品之不同,尚有不同的器具.在目前熔窑大致上分为瓦斯窑,重油窑及电窑等.而以电窑之使用成本低且较乾净无污染而较其他窑好.而个人制作所需工具有喷火嘴,牛车及成形所需工具等,我们将分别介绍如下: 大规模制所需工具设备

烘炉:高温熔烧成行的制品,须经烘炉徐徐退火.

坩锅:装玻璃原料之用具.

窑炉:主要目的在将玻璃原料融化,并坩锅需24小时保持高温

个人制作所需工具设备

玻璃成型所需之钳子.

牛车:主要作用在保温与预热,一方面节省玻璃加热的作业时间,另一方面避免玻璃瞬间加热破裂.

喷火嘴:主要目的在将玻璃软化,以便成行.

玻璃的制作过程

如果想在五光十色的玻璃展外,品味传统的玻璃制造过程,那就转往玻璃工厂,目前仍有一群热爱古味玻璃老师傅依然坚守其传统岗位.参观旧式的玻璃工厂时,场内热度,窑炉,吹玻璃的老师傅,还有满地的玻璃成品如同另一个世界,现代生活全然不会出现的旧画面,在这却原原本本得展现在眼前.玻璃的制作过程可分为热端作业与冷端作业两种.

热端作业

熔烧玻璃管

作玻璃的第一个步骤是将长长的玻璃棒放入高达摄氏1300度的窑炉内溶烧,接著将玻璃棒取出,你会看到长棒的前端被烧得红红的,烫烫的,软软的,完全失去它原有玻璃的本色,但这时候也是它以吹制或模制成型的最佳时刻.

吹制或模制

这两种技法是为了让玻璃成型.其中模制的过程较为简单,只要将熔热玻璃棒的前端插入模器里,模齿一合,即可搞定!吹玻璃可就要花点功夫!为了不让熔得早已软化的前端掉落,吹玻璃的老师傅必须一面吹,一面又不停更转手中的玻璃棒,对於第一次接触玻璃世界的人来说,眼前的景象特别新鲜有趣.而培养一个技法纯熟的吹玻璃师傅,大约要花上一年的时间,才会慢慢步入轨道,只是这其中还要忍受许多夏日酷热难耐的苦闷,和吹制失败的挫败,但也因此显得玻璃异品的珍贵和价值.

第一次冷却

由於制好玻璃半成品,内外密度的不同,很容易因此而使半成品遭致扭曲变形的意外,所以才需有这个的慢慢降温的阶段,这个步骤需要将先前已制好的玻璃半成品送上第一次冷却输送带,同时也经历一段血液沸腾的高温,在摄氏500度的缓慢熔制过程中,每一步骤都马虎不得.而从输送带外往内瞧,彷佛炎炎夏日里的柏油路面般,有一种连空气都要燃烧起来的感觉.在这步骤之后,还需要再经过一次冷却.在历经共多次的高温后,一个个完工的玻璃生命就这样诞生了!

冷端作业

不使用热的技巧从事玻璃创作,而用喷砂,磨刻,切割,抛光,描绘,镶嵌等方式制作玻璃,则称为冷工.其中喷砂技巧收敛玻璃外露的锋芒,透著深邃的朦胧感;磨刻方式的构图丰富了玻璃的面貌;而切割让玻璃在不同角度的折射下露出目眩神驰的风采等.怕热却又热爱玻璃创作的人,可考虑这种「凉凉」的制作方式.

个人独立制作与常用技法

若依玻璃艺品个人独立完成的部份而言,在新竹地区主要是以所购入之玻璃棒为材料,其制作程序为先热成形再冷却,依成品之不同所使用玻璃棒也不尽相同,有所谓的空心玻璃棒,实心玻璃棒和拉丝玻璃棒.至於常用的技法有下列六种.

热塑技法

玻璃塑形技法,以喷火嘴为工具,双手各执玻璃棒,将玻璃棒不断於火焰中旋转,使之熔融至所需之份量,利用点,拉,熔,切,压等手势将之塑形.

拉丝技法

将玻璃拉成细玻璃丝并加以编织者,谓之拉丝玻璃,拉丝作品好似编织毛衣一般卷曲.

空心技法

玻璃空心管加热吹制塑形者称之空心玻璃,如圣诞灯泡的制作.

吹制技法

吹制是以吹管醮取玻璃膏并从另一端进行吹气撑大玻璃体(吹小泡)使之中空并加以塑形为基础步骤谓之.

脱蜡技法

翻制矽胶模以石膏固定,灌入腊液,冷却取腊模原型精修,以耐火石膏包埋腊模,加温脱腊,取石膏模,将玻璃块填入模内加温烧融,冷凝成型脱模修整.

磨刻技法

常见於玻璃杯身或杯底,以钻石轮刀或铜轮将所需之几何图形刻画於玻璃上,以因应特殊玻璃成分之表现与需求,增加其产品附加价值.

实心玻璃 热塑技法

空心玻璃 空心技法

拉丝玻璃 拉丝技法

热端作业 吹制技法

冷端作业 磨刻技法

搜集古代名人,知道的进!~~

一、 酒圣杜康

“杜康,字仲宇,为我县康家卫人,善造酒”的记载。杜康沟里的泉水“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相传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为证:“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独医病。故饮之终日,而无沉湎之患;服之终身而得气血之和。邻里百里许,多沽酒于白。先泽之遗,本地独得其身,至今遗址槽沿存,此其明验也。”

杜康生卒

于白水,是白水人民的骄傲。杜康酒酿出了淳厚的风土人情,酿出了古老的白水文化。明清、民国年间,白水烧锅千家,酒坊四乡。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唐朝诗人杜甫写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劳频劝”的优美诗句:晚唐诗人皮日休亦有“滴滴连有声,空凝杜康语”的佳句传颂,浓香的杜康酒将黄土高原的淳朴和热烈展现得淋淳尽致。

二、文圣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衫败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三、史圣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诗圣杜甫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或姿颤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册顷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五、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名医,姓张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约生于公元150年,卒于219年。张仲景天赋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明代《李濂医史》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

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金匮”为医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他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并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六、武圣关羽

关羽,字云长,东汉末期蜀国大将,重义气,精武艺,后人称其为“关圣”、“关帝”。

关羽生前除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外,正式官职为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刘备封赐的爵位先为荡寇将军,后为前将军,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在其殁后的41年,即三国蜀景耀三年(260,正好是其诞辰100周年),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穆侯。然而,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无减,“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关羽名扬海内外,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关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因而无比地夸张、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象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

七、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更新日期:2006-3-9 11:18:55

回答者:~amigo~~ - 经理 五级 10-16 13:38

岳飞是个报恩的典范。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宗泽死后,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绍兴七年,岳飞升为太尉。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但都为高宗所拒绝。绍兴九年(1119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这使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抗议。次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先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在朱先镇,岳飞招兵买马,连络河北义军,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他激动地对诸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先杀岳飞,方可议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略”著称。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岳飞无专门军事著作遗留,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书启、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回答者:sanzhi9 - 经理 五级 10-16 13:38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参考资料:

回答者:宝月荷香 - 魔法师 四级 10-16 13:38

三国时期,袁绍(字本初)决定出兵攻击曹操时,谋士田丰认为时机不成熟,劝他不要出兵。但是,袁绍刚愎自用,不听良言,一怒之下把田丰下狱。

当袁绍失败的消息传到后方时,狱吏高兴地告诉田丰,说:“主公由于不听先生之劝,结果打了败仗,证明先生的意见是正确的,这下您可以出狱了。”

田丰听了这个消息后却说:“我的死期到了。”

狱吏不明就里,田丰向他解释道:“主公如果打了胜仗,还可能借机赦免我;如果打了败仗,他会觉的无脸见我,羞愧之下,肯定会拿我出气。”

果不田丰所料,袁绍一回到老巢邺城,在别人的挑拨下,就气急败坏第下令把田丰杀了。

曹操获胜之后,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军士在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都是曹操部下的人与袁绍暗通之书。曹操左右的人提议:“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除了“曹操烧信”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宽容的故事:“楚王断缨”:

有一日,楚庄王兴致大发,要大宴群臣。自中午一直喝到日落西山。楚庄王又命点上蜡烛继续喝。群臣们越喝兴致越浓。忽然间,起了一阵大风,将屋内蜡烛全部吹灭。此时,一位喝得半醉的武将乘灯灭之际,搂抱了楚庄王的妃子。妃子慌忙反抗之际,折断了那位武将的帽缨,然后大声喊到:“大王,有人借灭灯之机,调戏侮辱我,我已将那人的帽缨折断,快快将蜡烛点上,看谁的帽缨折断了,便知是谁。”

正当众人忙与准备点灯时,楚庄王高声喊到:“今日欢聚,不折断帽缨就不算尽兴。现在大家都把帽缨折断,谁不折断就是对我的不忠,然后我们大家痛饮一番。”

等大家都把帽缨折断以后,才重新将蜡烛点上,大家尽兴痛饮,愉快而散。此后,那位失礼的武将对楚庄王感恩不尽,暗下决心,自己的人头就是楚庄王的,为楚庄王而活着,对楚庄王忠心耿耿,万死不辞。后来,在一次生命危机关头,就是那位失礼的武将,拼着性命救出了楚庄王。楚庄王以一时的忍让原谅,换取了自己的一条性命。

白酒是谁发明出来了

杜康。

酒是杜康发明的,起源夏朝。有一天,杜康想研制一种可以喝的东西,可是冥思苦想就是想不出制作方法,晚上睡觉的银州时候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蔽则梦见一个鹤发童颜的老翁来到他面前,对他说:“你以水为源,以粮为料,再宏搏棚在粮食泡在水里第九天的酉时找三个人,每人取一滴血加在其中,即成。”说完老翁就不见了。

扁鹊是怎么死的

被截杀。

秦武王与武士们举行举鼎比赛,不觉伤了腰部、疼痛难忍,吃了太医李醯(音西)的药,也不见好转,并且更加严重哗埋宏。有人将神医扁鹊已来到秦国的事告诉了武王,武王传令扁鹊入宫。扁鹊看了武王的神态,按了按他的脉搏,用力在他的腰间推拿了几下,又让武王自己活动几下,武王立刻感觉好了许多。接着又给武王服了一剂汤药,其病状就完全消失。武王大喜,想封扁鹊为太医令。李醯知道后,担心扁鹊日后超过他,便在武王面前极力阻挠,称扁鹊不过是“草莽游医”,武王半信半疑,但没有打消重用扁鹊的念头。

李醯决定除掉扁鹊这个心腹之患,派了两个刺客,想刺杀扁鹊,却被扁鹊的弟子发觉,暂时躲过一劫。扁鹊只得离开秦国,他们沿着骊山北面的小路走,李醯派杀手扮成猎户的样子,半路上劫杀了扁鹊。

扩展资料

扁鹊的贡献

1、发明四诊法: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2、在治疗方面,扁鹊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乱册的方法。据记载,扁鹊还精于外科手术,而且应用了药物麻醉来进行手术。

发明创造:《内经》和《外经》液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扁鹊

郭敬明的详细资料~

自由成长,文心飞扬

郭敬明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母亲邹慧兰是当地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父亲郭建伟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

儿时的郭敬明便十分懂事和喜欢读书,针对他对读书的兴趣,母亲邹慧兰经常都给郭敬明购置一些益智方面的幼儿图书,有时还亲自给儿子详细指导和讲解。每次在母亲讲解时,郭敬明都听得十分认真,并且还不停地问这问那,邹慧兰便不厌其烦地给儿子讲解。

郭敬明的记忆力特好,有的故事,母亲讲一遍他便完全能够背诵,郭敬明在陌生人面前胆识也大,从不腼腆,每每有叔叔阿姨到家来玩时,只要叫他讲故事,郭敬明便眉飞色舞地讲起来,样子十分可爱。郭敬明的聪明和好学让全家人很是欢喜,但父母从来没有刻意地要培养他,让其将来成为一名什么样的人才,而总是给郭敬明一个自由的学习生活空间,让他在自由和兴趣中渐渐长大,尽情发挥自己,因为母亲邹慧兰知道:“兴趣是孩子成功最好的老师”。特别是从郭敬明懂事后,父母更由其选择,就拿买书来说吧,他们便不再主动为郭敬明挑选什么,每次领着郭敬明去新华书店,都是由他自己去挑选,郭敬明喜欢什么就买什么,每次买书回来,郭敬明便要一口气把它们读完,甚至父母叫他吃饭他都舍不得放下自己的书本。

1988年9月,郭敬明在自贡市贡井区向阳小学上学了,这时候的他也象别小朋友一样,按时到校、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但这孩子在课堂学习之余特爱读课外书,读完之后,他也写一些心得体会和读后感,尽管十分短小稚嫩,但他那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受老师和父母的赞扬。

由于大量阅读,潜移默化,郭敬明的文字功夫在暗暗地增长,到小学生写作文的年龄段时,他的优势便凸现了出来,每次老师布置一篇课堂作文,别的同学总是绞尽脑汁半天都写不出来,而他仅需考虑2分钟就很快进入角色。他写文章速度很快,而且文章写得又好,经常被语文老师拿去给班上的同学作范文学习。老师的一次又一次赏识教育,不时给儿时的郭敬明在学习上带来更大的鼓励和推动。

1995年,郭敬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自贡九中,从小学升入初中,郭敬明的视野更开阔了,他开始广泛地阅读名家的小说和散文,包括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尤其是古龙的武侠小说,他更是爱不惜手,同时,他也喜欢读一些杂志和报纸。尽管如此,但看见儿子郭敬明课堂之余读武侠小说,父母邹慧兰、郭建伟从不干预和制止,他们认为,那是孩子在学习之余的一种有益放松,既调节了自己,又增长了知识。

1997年初中二年级时,郭敬明在全国公开刊物《人生十六七》上发表了他的处女诗作《孤独》,这首诗忧郁凄美。不久,他收到了杂志社寄来的10元钱稿费和样刊,当时,郭敬明欣喜万分,当父母知道这事后,对儿子也倍加赞赏,鼓励他继续努力。父母认为,尽管10元钱的稿费不是很多,但它给儿子郭敬明带来的价值和益处远远超出了它的本身,因为,这是儿子十余年的心血和汗水凝聚而成的。

作品第一次变成铅字得到社会的认可,郭敬明的创作激情便陡增。从此,他除了自由写一些文章和模外,还参加一些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由于功底扎实,他写的文章经常都能发表,让班上同学好生羡慕。挣来的稿费郭敬明用来给自己买课堂学习方面的资料和自己喜欢的文学书籍,有时也买可乐喝;还有的时候,他会用来捐助班上困难的同学。郭敬明告诉记者,他是独生子,在家没有哥哥姐姐和他一起玩,更找不到与自己交流的同龄对象,所以他特别珍惜同学朋友之间的感情。

上了高中,学习时间更紧了,但郭敬明没有放弃自己的读书写作爱好,他天天记日记,合理安排时间:一必须保证课堂学习,二学习决不念及写作,写作决不念及学习。由于这样安排,使写作和学习互不干扰,结果收获很好。记者在采访郭敬明的高中班主任邓又立时,邓老师介绍说,在中学时,郭敬明这孩子很有灵气和自制力,所以在学校老师对他基本上没什么限制和管束,尽管如此,他的学习成绩还是排在全年级前二十名,在自贡富顺二中能排在前二十名,便意味着是上重点大学的材料了;不仅如此,唤棚掘郭敬明的一项发明还在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一等奖,他的一项调查报告还获得自贡市生物环境考察报告比赛一等和核奖;写作上更是不赖,郭敬明高二高三时,连续获第三、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初显才华,无限风光

谈及“新概念作文大赛”,郭敬明感慨颇多,同时让他记忆尤新,因为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那是2000年冬季,郭敬明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阅读他买来的《萌芽》杂志,他发现该杂志上所登的文章自己也能写出,还有可能写得更好,恰好在该期《萌芽》杂志登出举办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通知,带着自信,郭敬明抽了半个小时便完成了题目为《剧本》的文章,然后很快寄往上海参加初赛。一月后,郭敬明收到了该杂志社寄来的邀请他去上海参加决赛的通知。自贡距上海上千公里,坐火车也得花两天时间,自己的学习时间又非常紧,放弃了吧?郭敬明又觉得有些可惜,于是他打电话回家告诉父母郭建伟和邹慧兰。

当父母得知此事,满心欢喜,极力鼓励儿子乘飞机前去参加,尽管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宽裕,但在父母的心里,儿子的此次远行将会花掉夫妻俩多年攒下的几千元积蓄,但他们认为值!因为这是给儿子能力展示的绝好机会,别人想去还去不着呢!更为重要的是,儿子的此次远行,他们作父母的决不陪同,他们希望让儿子在此次远行中培养一下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给儿子一个自由生活的空间,毕竟,在将来的社会里,一个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强与否,直接关系到他将来能否找到一处好的立足之地。

2001年1月,郭敬明向学校请了假,在没有父母的陪同下,单枪匹马直飞上海,上海是一国际大都市,街巷纵横交错。他到了上海先找一地方住下来,第二天便四处打听参赛地点。决赛场上,全国高手云集于此,但郭敬明不慌不忙、沉着应战,最后,他以“假如明天没有太阳”一文获得大赛一等奖。但这个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在采访中郭敬明告诉记者,当时他只得了一个奖牌,没有一文奖金。

尽管如此,在郭敬明的心里,仍然是甜滋滋的,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在全国颇具名气,它是由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全国10所著名高校和《萌芽》杂志社联合发起共同主办的,担任评委的也是国内一流的文学家和知名学者,在中国被公认为中学生当中的“矛盾文学奖”,这次自己能在这权威的大赛上展露风头,应该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

正因如此,即使在高三学习时间非常紧的情况下,郭敬明又参加了2002年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这次大赛有4万多人参加,而进入复赛的仅有200人,但他还是力克群雄获奖了,并且在初赛和决赛上双双获得一等奖。这让作评委的专家教授都感到有点吃惊,因为这项全国顶尖级的中学生作文大赛举办多年来,能连续两次拿一等奖的实在太少太少,目前全国仅有两人,郭敬明是其中之一,由此,郭敬明名声雀起。

《幻城》背后,绵绵情长

但真正让郭敬明一炮走红的还是他的《幻城》,《幻城》从2003年月底上市后至12月,累计销售84万册,据有关媒体报道,在2003年11月的全国文学类畅销书排行榜上,《幻城》名列第三;而他自己也在新浪网与南方都市报等媒体联合举办的“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活动中,被提名为“人气最旺的作家”之一,与大家王蒙、海岩排在一起,让不少文学前辈望尘莫及。

郭敬明促成了《幻城》,而《幻城》也成就了郭敬明,《幻城》的出现,给新世纪的中国文坛带来了极大的震动,使他也成为新时期少年作家的领军人物,媒体也纷纷报道,称他在名气和势力上已盖过了前几年的新锐韩寒和郁秀,但关于他创作《幻城》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郭敬明告诉记者,2002年4月的一天,也就是高考临近的那段日子,学校经常考试,学习上的紧张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为了释放自己,寻找到一分自由和轻松,他幻想一些东西来写,通过写一些东西来解除心中的烦闷,《幻城》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但他构思《幻城》时仅花了1个小时。

由于文如泉涌,当天晚上他吃完饭后从20:00钟开始动笔,一直写到22:00,仅仅两个小时,便完成了全文,约两万字,当他写完时,心底感到从未有过那么一种轻松和兴奋,但他没有急于将文章打印出来。而是将它存放起来,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高考复习之中。

2002年8月中旬,郭敬明收到了上海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时候,他可以如释重负了,到了8月底,他才想起4个月前写的那部小说《幻城》来,于是他便翻出手稿来开始打印,然后通过E-mail发给了上海的《萌芽》杂志,没几天,杂志社的编辑傅星通知郭敬明,告知该小说拟在2003年10期推出。

事后,所有的结果都令郭敬明出乎预料和兴奋不已。第一个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幻城》在10期《萌芽》上被安排在头条;第二个令他没想到的是,《幻城》面世没几天,《萌芽》杂志和他就接到不少读者打来的热线和信函,网站上关于他和热论《幻城》的贴子更是铺天盖地;第三个令郭敬明没想到的是,11月上旬,春风文艺出版社编辑时祥选专程从沈阳赶赴上海大学,希望郭敬明与他们合作,由郭敬明将《幻城》短篇改为长篇,创作期限为1个月,也就是12月中旬交稿,对此,郭敬明没有拒绝,他认为这其实是对他能力和势力的一种最好检验。

但由于白天学习时间紧,他只好挤晚上的时间,在长篇《幻城》创作的日子里,郭敬明常常都是熬夜到天亮,他说他不敢马夫,面对千万双读者的眼睛,在这一个月里,郭敬明瘦了将近5斤。

但他不负众望,2003年1月长篇《幻城》一面世,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就与池莉的《有了快感你就喊》以及《我是韩国人》一起,挤入文艺社科类图书销售排行榜前三名,短短几个月便发行到50万册,有的读者买不到该书,竟然借来手抄,对作品扩后的内容反应更是好评如潮,一青年读者:“四维(郭敬明)的文字是绝美空灵的,有漂亮幽然的琥珀色,他的笔法是行云流水,有镜花水月的美丽画,他的文章是清丽飘渺的,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有的读者还建议将《幻城》续写、拍成电视剧、出版漫画本等等。与此同时,在文学前辈和不少专家中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幻城》是一种全新文字样式,值得肯定。”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文轩:“《幻城》用的是一种高贵、郑重的腔调,绝无半点油腔滑调。”“能写出这篇作品的作者,竟然是一个岁数不大的人儿。”“读到《幻城》终于有了一种安慰。”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幻城》不失为一部天才之作。”面对众多读者和文学前辈的真情赞许和厚望,郭敬明更是感动万分和自豪。

2003年3月27日,在鲜花和掌声中,郭敬明又迎来了在上海大学专门为他举办的“《幻城》作品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上海作协副主席赵长天,著名作家葛红兵等。为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生作品举办如此研讨会,这在中国尚属首次;更有甚者,在这时,他又被春风文艺出版社买断了其在大学期间所创作品的首发权。一名尚不满20岁的学生,在文坛上如此身价百万,当今中国实属罕见。2003年9月,郭敬明再接再厉,推出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梦里花落之多少》,上市即成抢手货,发行突破90万册。如此畅销,让郭敬明日进斗金,年少的他便成为一个令人刮目相看、不折不扣的学生富翁和“天才”少年作家。

敬明印象,时尚锋芒

郭敬明名利双收,邀请他参加各类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也越来越,但郭敬明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名人,他认为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普普通通一名学生,主要任务还是学习。所以,在学业与活动发生冲突时,他会首先完成学业,然后才是自己的写作和活动,学业实在忙不过来,他会豪不犹豫地推掉活动,在他心里,学习永远是位居第一的。

生活上的郭敬明是一个十分时尚的孩子,喜欢打羽毛球、听CD、旅游,他穿着也颇另类,但给人的感觉一定是很舒服的那种。郭敬明告诉记者,一位与他见过面的朋友这样描述他:“灿烂明媚没有雾霭般沉沉的忧伤,有着周杰伦那样另类装束,有着周渝民的阳光亲切和可爱,有着周星驰的活泼和搞笑。长长的头发柔顺乖巧地垂了下来,是好看的黄色,明亮的眸子晶莹剔透,而最具标志的还是他那极具亲和力饱含着缕缕温馨、沁人心脾的笑。”记者见过郭敬明后,觉得这样的描述一点不假。

生活中的郭敬明更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孩子,他靠自己的写作挣了钱,但他会不时给父母、爷爷奶奶买衣服和营养保健品之类的东西,过年时,他会把全家人叫上,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然后由自己买单;朋友同学遇上什么困难,他也慷慨相助,他认为“孝顺”和“助人”那是咱中国人做人的起码本质。

郭敬明出名了,作为父母的也应该沾沾光,但郭敬明的父母邹慧兰郭建伟不这样认为,他们说:“儿子和我们只存在家庭关系,至于工作事业生活上,我们都是各做各的,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总之,他是他,我们作父母的还是我们自己。”

通过上述对玉洁是谁发明的和玉洁长什么样的解读,相信您一定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未能解决您的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