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百科问答的知识要给大家谈谈电泳是谁发明的,以及电泳是谁发现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
电泳仪的注意事项
1.电泳仪通电进入工作状态后,禁止人体接触电极、电泳物及其它可能带电部分,也不能到电泳槽内取放东西,如需要应先断电,以免触电。同时要求仪器必须有良好接地端,以防漏电。
2.仪器通电后,不要临时增加或拨除输出导线插头,以防短路现象发生,虽然仪器内部附设有保险丝,但短路现象仍有可能导致仪器损坏。
3.由于不同介质支持物的电阻值不同,电泳时所通过的电流量也不同,其泳动速度及泳至终点所需时间也不同,故不同介质支持物的电泳不要同时在同一电泳仪上进行。
4.在总电流不超过仪器额定电流时(最大电流范围),可以多槽关联使用,但要注意不能超载,否则容易影响仪器寿命。
5.某些特殊情况下需检查仪器电泳输入情况时,允许在稳压状态下空载开机,但在稳流状态下必须先接好负载再开机,否则电压表指针将大幅度跳动,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人为机器损坏。
6.使用过程中发现异常现象,如较大噪音、放电或异常气味,须立即切断电源,进行检修,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研发背景
1937年,瑞典生化学家Tiselius集前人百余年探索电泳现象之大成,发明了Tiselius电泳仪,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蛋白质的自由界面电泳方法,利用该法首次证明人血清是由白蛋白(A)、α、β、γ球蛋白组成,并因此于猛陪1948年获得阿果奖。随后电泳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1949年,RicketlsMarrack等人证明人血清蛋白质经电泳分离可依次分为白蛋白,α1、α2、β、γ球蛋白五个组分,1957年Reiner对人血清五个组分蛋白进行了定量分析。
但自由界面电泳没有固定支持介质,扩散和对流作用较强,影响分离效果,于是在50年代相继出现了固相支持介坦指质电泳。最初的支持枝信蠢介质是滤纸和醋酸纤维素膜,目前这些介质在实验室已经应用较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多肽、糖等通常用滤纸、纤维素或硅胶薄层平板作为介质进行电泳分离、分析,但目前一般使用灵敏度更高的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来进行分析。而对于复杂的生物大分子,以滤纸、硅胶或醋酸纤维素膜等作为支持介质进行电泳,其分离效果并不理想。于是1959年,Raymond和Weintraub,Davis和Ornstein先后利用人工合成凝胶作支持介质建立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从而大大提高了电泳的分辨率和分离效果,增强了电泳技术的发展、渗透及与其他技术结合配套的能力。致使各式各样的电泳技术和电泳材料如雨后春笋、竞相争荣,成为当代实验科学技术中品种繁多、应用广泛、基础与尖端技术皆备的大技术。
根据电泳中是否使用支持介质分为自由电泳和区带电泳。
自由电泳不使用支持介质,电泳在溶液中进行。这类电泳又分为非自由界面电泳和自由界面电泳两类。非自由界面电泳指悬浮在溶液中的带电粒子(如各种细胞)通电后全部移动,不出现界面,如显微电泳等。自由界面电泳中被分离物质集中在某一层,形成各自的界面而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自由界面电泳需要昂贵精密的电流仪器,仅在少数特殊电泳如等电聚焦电泳和等速电泳中使用。
区带电泳都使用支持介质,根据支持介质不同分为滤纸电泳、醋纤膜电泳、薄层电泳和凝胶电泳等。此外,根据支持介质的装置形式不同又可分为水平板式电泳、垂直板式电泳、垂直盘状电泳、毛细管电脉、桥形电泳和连续流动电泳等。
为什么说毛细管凝胶电泳法是半定量的纯度分析方法
为什么说毛细管凝胶电泳法是半定量的纯度分析方法,是因为。
毛细管电泳(CE,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又称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或毛细管电分离法(CESM,capillary electro-separation method)。毛细管电泳包容电泳、色谱及其交叉内容,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以样品的多种特性(电荷、大小、等电点、极性、亲和行为、相分配特性等)为根据的分离分析技术。毛细管电泳研究正在向多种前沿领域推广应用,其中 DNA 与 RNA 分析、复杂药物分析、环境分析、医学(特别是代谢组学与临床医学)研究、蛋白质组(多维)分离、糖组分析、手性分离、单细胞分析等工作进展很快。
1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理论
一、电泳
在电解质溶液中,位于电场中的带电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向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迁移的现象,称之为电泳。
1808年,Reuss(俄国)首次发现电泳现象。
1937年,Tiselius(瑞典)将电泳用于人血清蛋白质混合液的分离:发现样品的迁移速度和方向由其电荷和淌度决定;这是第一次实现自由溶液电泳,同时他也发明了第一台电泳仪。
1948年,Tiselius因对电泳分析和吸附方法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了血清蛋白的组分而获得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
二、传统电泳
利用电泳现象对某些化学或生物物质进行分离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叫做电泳法或电泳技术。传统电泳具有以下分类
(1)按形状分类:U 型管电泳、柱状电泳、板电泳。
(2)按载体分类:滤纸电泳、琼脂电泳、聚丙烯酰胺电泳、自由电泳。
传统电泳分析,操作繁琐,分离效率低,定量困难,因此无法与其它分析相比。1981年,Jorgenson 和 Luckas 用 75 μm 内径石英毛细管进行电泳分析,柱效高达40万/米,这促进电泳技术发生了根本变革,迅速发展成为可与 GC、HPLC 相媲美的崭新的分离分析技术---毛细管电泳。
三、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电泳在传统电泳技术上采取了两项重要改进:
(1)采用了25-100 μm内径的毛细管。标准毛细管的外径为375 μm,有些管的外径为160 μm。毛细管的特点是:容积小(一根100 cm×75 μm 管子的容积仅察前4.4 μL);侧面/截面积比大,因而散热快、可承受高电场(100-1000 V/cm);可使用自由溶液、凝胶乱没桐等为支持介质;在溶液介质下能产生平面形状的电渗流。
(2)采用了高达数千伏的电压。毛细管的采用使产生的热量能够较快散发,大大减小了温度效应,使电场电压可以很高;电压升高,电场推动力大,又可以进一步使柱径变小,柱长增加;毛细管电泳的柱效远高于HPLC,理论塔板数高达几十万块/米,特殊柱子可以达到数百万。
2 毛细管电泳的原理
一、基本原理
带电离子在电场中定向移动时不同的离子具有不同的迁移速度,物质离子在电场中的差速迁移是电泳分离的基础。
当带电离子以速度 v 在电场中哗坦移动时,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电场推动力(FE=qE)和平动摩擦阻力(F=fv)的作用,得到 qE = fv(q为离子所带有效电荷,E为电场强度,v为离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f为平动摩擦系数)。
对于球形离子,f=6πηγ,所以迁移速度 v=qE/6πηγ。
电泳有什么作用
电泳涂装是利用外加电场使悬浮于电泳液中的颜料和树脂等微察歼粒定向迁移并沉积于电极之一的基底表面的涂装方法。电泳涂装败散冲的原理发明于是20世纪30年代末,但开发这一技术并获得工业应用是在1963年以后,电泳涂装是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涂膜形成方法,是对水性涂料有实际意义的施工工艺。具有水溶性、易于自动化控制等特点,迅速在掘好汽车、建材、五金、家电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谁发明的?
其实有很多种琼脂糖凝胶电泳,发明者也是不同的, 使用最普遍的装置贺渣是Walter Schaffner 发明的水平板凝胶。
Walter Schaffner 这个名字禅念悄让高猛多少大学生无限的做着琼脂糖凝胶电泳……
关于电泳是谁发明的和电泳是谁发现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知识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百科问答相关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