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是谁发明的(谷是怎么来的)

今天给各位分享谷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谷是怎么来的进行解释,如果未能解决您的问答,可在评论区留言!

文章目录:

"神农时,民方食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详解!!!

“谷”即“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神农时期,人们才开始食用粟。蚂睁尘

反映了先民的食物来源,至神农时已较为稳定,而且逐渐成为当时农作物的起源中心。此时也有了“五谷”的说法。五谷指稷早激、黍、麦、豆和稻(一说麻)。

神农是传说中的太阳神,是古代农业和医药闷禅的发明者,有“神农尝百草”之说,后世称其为“农业之神”“医药之祖”。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因为有了神农尝百草,老百姓才开始知道食用稻谷。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颛顼发明的。

有人可能不认识颛顼这两个字,颛的意思是圆头胖脑,顼是饰品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头戴玉的人。

颛顼(zhuān xū)中国上古部落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

颛顼生于若水,生活在穷桑,后封地于高阳。后来称帝。废除鸟官制,建立五官制。并把少昊创立的八卦历废除,根据当时农业生产和生活需要, 创立了更为科学实用的颛顼历法。

颛顼历法以孟春为一年的开始,正月初一为立春。一年分十二月,每月三十天,每年的十二月为三十六天。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节气,四季共十二个节气。 这是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和基础。

汉初的历法基本沿用颛顼历法, 颛顼历法是一种四分历,以365日1/4日为回归年长度,十九年七闰。汉武帝时,司马迁等受命造汉历, 邓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历,称太初历。

这时候“二十四节气”基本创立完成。 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中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标准,是北斗的运行方向。北斗的运行与二十八宿配合,组成了一个科学的历法和天象体系。

2016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闰年创立于古代帝尧,精确算法创立者是祖冲之。

闰年概念有史记载,最早出现在《虞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孔传:“一岁馀十二日,未盈三岁足得一月,则置闰焉。” 说明在古代就已经有了比较准确的闰月方法。

在古代一直沿用的是“一章”十九年里七个闰年的计算方法。也就是十九年里有七年是十三个月 。这个算法用了一千多年。不过这个算法不够科学精密准确,祖冲之根据《元嘉历》和古历,加上自己的观察试验计算, 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内一百四十四闰的新算法岁梁迹。

而且首次提渣亮出“岁差”和“交点月”的计算使用。 终于创造出了当时最新历法《大明历》。

据传说,二十四节气是黄帝之孙颛顼发明的,闰年是尧帝做出来的。传说不一定是真的,我国古人好把好事都集在名人身上,这样便于流传。二十四节气的发明不是一天完成的,也不应是个人成就,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数代人观察实践研究总结的结果。闰年的精确计算应是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充之。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这一点可以无疑问。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同岁月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切随岁月而生,一切随岁月而逝。一部历法史,也是人类变化史。科学历法的制定,说明岁月并不神秘。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依节时而为,顺于天道而成。我国古人很早就观察天文,制历法了,这可追溯到黄帝时代,关于天文历法,关于节气及岁月之闰,都有许传说,而且还是神话的,这可信又不可全信。节气历是先从物候历再到天文历的。我国的历法是经历不少沿革与争议的。在先秦历法中,先百夏商周历法,其中有四分历,古六万。到了汉至明清,又有太初历,大衍历,十二气历,授时历,崇祯历等。在历法之争乎并上,有太初历之争,大明历之争,开皇历之争,大衍历之争,崇祯历之争,时宪历之争等。

二十四节气来历,敢于肯定的是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不应是只有一个人的发明,是集体的经验智慧完善后总结而得。闰年比较精确算准之功归功于祖充之是对的。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善的,先测定二分二至,再到四立再及其他。最先是利用土圭测日影法确定。如今河南嵩山脚大还保留有最古老的“周公测量台”,就是最好佐证。

二十四节气不是某个人的发明,它是我国劳动人民 历史 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应该说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通过人们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于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太初历》并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

同样的道理,闰年也不是某个人的发明,它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补上时间差的年份为闰年。

二十四节气和闰年都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农历。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

二十四节气和闰月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渐创立的,不是哪个人研究和发明出来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

最早的时候,一年分为春、秋两季,到了周代才进一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大约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代,逐渐有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以后又经过不断补充、完善, 到西汉时期就已有了和现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了。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历法上占有重要地位。按阳历,二十四节气排列为:

二月:立春、雨水;

三月:惊蛰、春分;

四月:清明、谷雨;

五月:立夏、小满;

六月:芒种、夏至;

七月:小暑、大署;

八月:立秋、处暑;

九月:白露、秋分;

十月:寒露、霜降;

十一月:立冬、小雪;

十二月:大雪、冬至;

一月: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同农业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从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就可以看出: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的“立”字就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将临;

夏至、冬至 的“至”字则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来;

春分、秋分 的“分”字,即是平分的意思,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于夏至和冬至的中间;

雨水 表明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 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清明 则表示天气晴和,万物滋生;

谷雨 标志着雨量的增加,谷物茁壮成长;

小满 表明麦类等夏熟作物即将成熟;

芒种 则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和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 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所谓“三伏”就是这个时期;

处署 的“处”字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 表示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 表示天气转冷,露水很凉;

霜降 ,开始结霜;

小雪、大雪 ,开始下雪,直至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 是一年最冷的季节,人们一般数“九”来说明这一时期的寒冷程度。

为便于记忆,广大群众还将其编成歌诀广为流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寒。

闰月

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的,而是阴阳历。

阴阳历平年十二个月,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叫“大尽”,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叫“小尽”,全年354.355天。而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天,全年天数与太阳年365.2422天相差约十天二十一时故须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春秋中叶后规定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古人很重视置闰,置闰可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约等于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吻合。 所以《尚书·尧典》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从现有文献看,殷周时代已经置闰,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 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时一年之中闰两个月,所以会有“十四月”。春秋时代就没有这种情况了。秦至汉初在九月之后晦日已西,称为“后九月”,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后九月晦日已酉,至长安,舍代初以十月为岁首,以九月为岁末,所以闰月置于年终。上古也有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之类。当闰而不闰叫做“失闰”。

感谢阅读!我是“当文化插上翅膀”!

农历起源传说从三皇时起,至夏朝定型,以太阳轨道做依据,从立春日开始,分成二十四节气为一年,以干支和节气计时,一年约366天,也叫夏历、干支历、农历、太阳历等。。到了春秋时期,又以月亮轨道做依据,一朔一望为一月,一年十二个月,叫做阴历、朔望月、太阴历,月、日以数字计时(年份仍以干支或以年号),一年约为354天。。

中国历法实际是太阳历与太阴历合用,凡阴历月份只有节没有气的,就得重复过一次,称为润月,有润月的一年约有383天。(中国历不称润年而称润月。)

节气与公元纪年的西历(公历、新历),都是根据太阳运行的轨道制定,所以历时最接近。中国是辛亥革命后才引进的西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才停止使用民国国号,一律以公元纪年和中国农历一同使用。

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在2016年被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

“‘第五大发明’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因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历经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从气候学角度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凝聚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观点及方法。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把全年分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朴素认知,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这种科学认识然后又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

“以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来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影响,‘二十四节气’虽没有从这些角度去解释,但也从自然现象中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认知,客观反映了我国独特的气候特点,比如四季分明等。

《夏小正》一书是我国最早记录节气以及物候变化的里程碑式的文字,所记载的内容和观察,是后来‘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基础。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的实质是地球与太阳的相互运动,以及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物候与气象的有机组合。

在中国,“二十四节气”系统是逐步完备起来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已明确提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西汉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并详细地介绍了节气推算的方法和节气的有关内容,论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生成,以及对人类和 社会 生活秩序与农业生产的影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陶寺古观象台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 社会 末期,比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英国巨石阵观测台(公元前1680年)还要早近500年。 随着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尚书·尧典》中的记载,这说明中国人观测气象比西方早了500年。

那么为什么要设计出闰年呢?

据考证,最早在一年365天的历法当中加入“闰年”这个类似概念的是埃及帝国,他们希望在使用太阳历的同时确保历法与季节不脱节。

之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尤利乌斯·凯撒基于埃及的历法,创造出一年12个月365天的历法。在这之前,人们主要用一年355天的历法,每两年就插入一个月。虽然这个历法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研究发现一年其实大约为365.24天,因此凯撒创立了每4年一次闰年的办法来修正,他也因此被成为“ 闰年之父” 。

在格里高利历和闰年系统下,现代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日历与季节周期保持同步。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让民用历、宗教历和农业历与太阳年同步。最终,人们通过增加“闰年”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再过3300年,这个问题又会出现。

闰年如约而至:本周六,也就是2月29日,是一个闰日。历法上的这一奇怪现象(几乎)每隔4年就会出现一次。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尝试让日历与自然年同步,可惜事与愿违,反而引发了很多混乱。直至闰年出现,才补回了失去的时间。

这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并不是完整的365天,而是365.24219天。

回归年——地球公转一圈的真实天数(近似)

但是谁会想在365.24219天的时候庆祝新年呢?

于是我们把零头去掉了,把一年的时间统一为365天 。但是,这个零头是多少呢?0.24219天大概等于5.8个小时。也就是说, 我们每年都少过了5.8个小时。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就是答案。

不过,时间等于金钱,这个道理很早就有人想明白了。于是在公元45年,古罗马独裁者凯撒皇帝针对每年丢失的5.8小时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 我们先随便过个3年,不管那多出来的5.8个小时。到了第4年,我们把这些没过的时间加起来,凑出一整天安排在二月份里。”

就这样,闰年和闰月出现了!

凯撒虽然是拍脑袋想出这个方法的,但是你别说他这么做还挺有道理。

如果我们一直忽略每年少过的5.8个小时,那么100年后,我们的“日历年”和“真实年”(或者说回归年)之间就差了25天!也就是说, 每个世纪我们就会少过将近1个月的时间。

在古代,我国历法家一向把十九年定为计算闰年的单位,称为 “一章” ,在每一章里有七个闰年。也就是说,在十九个年头中,要有七个年头是十三个月。这种闰法一直采用了一千多年,不过它还不够周密、精确。

公元412年,北凉赵厞创作《元始历》,才打破了岁章的限制,规定在六百年中间插入二百二十一个闰月。可惜赵厞的改革没有引起当时人的注意,例如著名历算家何承天在公元443年制作《元嘉历》时,还是采用十九年七闰的古法。

祖冲之吸取了赵厞的先进理论,加上他自己的观察,认为十九年七闰的闰数过多,每二百年就要差一天,而赵厞六百年二百二十一闰的闰数却又嫌稍稀,也不十分精密。因此,他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内一百四十四闰的新闰法,这个闰法在当时算是最精密的了。

除了改革闰法以外,祖冲之在历法研究上的另一重大成就,是破天荒第一次应用了 “岁差” 。

祖冲之在历法研究方面的第三个巨大贡献,就是能够求出历法中通常称为 “交点月” 的日数。

祖冲之根据上述的研究成果,终于成功制成了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大明历》。这是祖冲之科学研究的天才结晶,也是他在天文历法上最卓越的贡献。

2020年,真是个特别的年份,闰年、闰月,都有了。希望一切能好起来,在这个特别长的一年里。

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在世界国际气象界中,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目前,提起这事,说是远古黄帝之孙颛顼发明的农历“二十四节气”。 确切地说,应该是古老的农民从长期农耕与生活中认识提炼出来的智慧的结晶,后来引起帝王颛顼重视,组织识字的人,把农民所观察到的天象,进行了精细化的整理,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具体是谁?哪个人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现在无从考证。因此,现在我们就把这事归于原始 社会 帝王颛顼。

颛顼创立了“颛顼历法”。 他根据农民在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现的这些现象,发明的这些解决问题的措施,组织人力物力,形成了中国第一个简易的二十四节气历法。

“颛顼历法”不复杂。 它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其中一月至十一月为三十天,十二月为三十六天。一年又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又分为孟、仲、季三个节气,四季就有十二个节气,基本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雏形,为以后细化二十四节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一个大体过程。

“颛顼历法”给后人带了许多便利,并可利用开发的潜质。 古人在使用“颛顼历法”发现一些新的现象,例如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全年354.355天,因此,古人叫“大月”是“大尽”即“大尽月”,“小月”是“小尽”即“小尽月”。又发现阴历与阳历天数的差距,如农历即阴历朔望月,朔望月每月29.5306天,其全年天数与阳历即太阳年全年天数相差十天二十一小时,无形中又冒出来一个闰月。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为此,又出现了如何解决闰月的问题。

战国末期《尚书·尧典》中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是说春秋中叶后规定,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在这之前是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自从有了这个规定,一切都按新规定行事了。

根据记载,单纯地讲二十四节气来历,有书籍文字记载的应该是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 并不是某一个人创作发明的,确切地说是农民经验,通过文人用文字完善总结出来的。

闰年又是谁研究出来的?应该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祖冲之。 二十四节气是逐步完善的,从“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到“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 历史 发展过程。

闰年之说在民间流传的时间也是很长的,从春秋时期就有了。 不过研究得不透,有很多问题解释不通。祖冲之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再研究,成为了我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天文学家。

祖冲之创作了《大明历》历法书籍。 《大明历》打破了“十九个年头中,要有七个年头是十三个月”之说,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之内,有一百四十四闰的新闰法,前所未有地首次应用“岁差”,以求出历法中通常称之为“交点月”的日数。这在当时来说是最科学、最进步、最精密的历法了。

总而言之,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共同发明的。闰年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祖冲之研究出来的。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有的一种对季节的划分,在古代的中国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为什么中国会产生二十四节气?

中国文明是一个 农业文明 ,农作物的播种、田间管理、收割都必须不违农时,也就是必须在合适的时间里进行,才能有好的收获。那么为什么世界上其他以农业为主的古文明没有产生出二十四节气呢。

这是因为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这些古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温暖湿润,冬天没有严寒,因此农作物的耕作时间不会受到太多限制。而中国不同, 中国是大陆性气候,冬天气候寒冷 。因此春天什么时候播种,秋天什么时候收割都必须严格的按照节气来进行,否则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这样一个重要的发明,却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它是中国古代先民历经漫长的时间和实践慢慢总结出来的,就好像木结构的房子、陶瓷制作等,也都是集体智慧的产物。

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划分的?

中国古代用的是阴历,可二十四节气是按照阳历来走的,比如每年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都是固定的日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 阴历对农业生产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只有按照太阳历,即太阳的高度,才能指导农业生产 。

因此, 古人将太阳历中的一年平均分成24等分,每一等分规定为一个节气 。古人并没有我们今天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认识,所以他们是根据北斗七星的方位变化来划分节气的。

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名称如下: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

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古人在按照节气来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总结出了很多诀窍,如”清明下种,谷雨插秧“、”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白露忙耕地,秋分把地翻“等,形成了宝贵经验,在古代世代相传。

闰年是怎么来的?

首先,闰年也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 历史 上就算有人发现有必要规定闰年,也早就湮没于 历史 洪流中了。

现代意义上的闰年,是为了补齐阳历上的误差。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是365日5时48分46秒,而一般的年份是365日,每过四年,多出来的时间合起来约为一天,因此每四年便在这一年加一天。

但中国古代的闰年并不是这么规定的。

我国古代按照农历,每年有十二个月,每个月30天,这样一年与阳历一年的天数差5天多,于是每隔2到4年,会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叫做闰月。而闰月加到一年的什么时候,则需参照二十四节气来判断。 加有闰月的那一年便称为闰年 。

同样,中国古代的闰年也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也是根据老百姓的长期观察的基础上,而后由国家来定的。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法天则地,合以天完”,“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人”(注:《黄帝内经》),并结合长期的生产.天文.气象实践总结而成。

二十四节气表示地球绕太阳轨道(黄道)公转时到达的位置,黄道的圆周是三百六十度,太阳每年在公历三月二十一日通过春分点,黄经为0 ,以后沿黄经运行逐渐增加,绕行一周为一年。

每隔十五度便是一个节气,这样每个月里都有两个节气,一年十二月共二十四个节气,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节气在古代称为“气”,每个月含的两个气,前的叫“节气”,后的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精确的指出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直接为农业.天文.地理.医疗 养生 服务,这是我国历法最鲜明的特色,是世界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份相符,有“三年两头闰,三年两不闰”之说。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跟在几月份后面就叫闰几月。如2020年四月没有中气,就以四月份后闰四月。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好的问题。

您的问题实际上是两个,节气和闰年。

先说第一个,“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这里指出您的两个错误:一是农历的提法有误,中国历法分为阳历和阴历,而且是阴阳合历,农历不是标准提法。一般来说,农历就是阴历,是初一十五,是以月球为视角,反映的是阴晴圆缺;阳历是以太阳为视角,二十四节气不是农历而是阳历。

二十四节气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个回归年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二十四个结点日,它是阳历,不是阴历。相传是黄帝发现的(不是发明),其实更早。

闫年还是阳历。一个太阳回归年是365.25日,四个太阳回归年就多出一个整日,闫年是366日,四年一闫。

闫年同样不是发明,只是发现,也是黄帝以前的事了,至少是五千年以前。

发明谷种的人是那里的叫什么名谢谢

是谁发明了水稻栽培? ――探访万年仙人洞 2004年9月下旬,江 南一个典型的阴雨天,公路两旁的稻穗已经开始变黄,对面的大荷山不到300米高的山顶上云雾缭绕。站在名为“吊桶环”的小丘上,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赵志军打量了一会儿脚下细雨中的大源盆地,转身对我说: “这个地方与10多年前没什么变化。当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差点错过了吊桶环,这一带有很多洞穴,我们调查了仙人洞和附近一个蝙蝠洞,回来经过吊桶环时,我们的向导、万年县博物馆的王炳万馆长对我们说:要不要停下来看一看?我曾在小山顶上捡到过碎陶片。然后我们停车上来看,这一看不得了,找到了一万四千年前的栽培稻,最后这儿发掘的东西比几百米外的仙人洞还多。我们猜测这儿是仙人洞人的‘屠宰场’。” 1.4万年前的栽培稻(或者按照考古学家“保守”一点的惯例,只说“1.2万年前”),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也就是说,可能是仙人洞和吊桶环一带的先民种下了世界上第一棵水稻,这种奇妙的作物从赣东北这个数平方公里的小盆地播向世界,后来养育着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 天生一个仙人洞 “首届稻作文化旅游节”和“第四届农业考古学术讨论会”正在江西万年只有数万人口的县城热热闹闹地进行着,并非所有出席研讨会的学者都同意“万年为世界栽培稻起源地”这样的陈述,在学者眼中,稻作农业发展史的面目就更加扑朔迷离了。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卓有成效的发掘研究不过10年,关于栽培稻和世界稻作的起源,还将有许多争论和新材料的呈现。 但近年来,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重要性无疑已得到学界公认,并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这儿出土了上万年的栽培稻植硅石和上万年的陶器,迹宽还有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期间所有阶段的大量石器、骨器、动植物遗存,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权威、北大教授严文明曾指出,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是国内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地层关系最完整、清晰的地点。世界著名考古学家、发现玉米栽培起源地的美国人马尼士博士,1993年和1995年两次作为美方负责人参与对该遗址的中美联合发掘,他认为,在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发现了许多以前没人知道的旧石器时代的事,是农业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水稻栽培的证据”,“通过国际合作调查,我们可以改写部分中国历史”。 万年县位于鄱阳湖东南岸,属亚热带湿润气候,从古至今都堪称稻米之乡。在离万年不远的东乡县,发现有最靠北的野生稻分布。从明朝开始,这儿出产一种进贡皇帝享用的“万年贡米”,米粒细长,香而不腻。据说万年部分农村今天沿用的谷仓形制,仍与汉代记载一模一样。 从县城往东北方向沿乡村公路行约10公里,便进入大源盆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有田园诗句的宣传牌立在青黄的稻田间,穿过稻田和青青大源河水,走到小荷山的南山脚下,我们便见到仙人洞人1万年前的居所。这些发明水稻栽培的先人果然聪明,仙人洞的“风水”无疑是一流的。仙人洞是一座冬暖夏凉的石灰岩溶洞,纵深约40米、底宽约19米、弧姿轮亮顶约高14米,洞口约两米宽。仙人洞前方是大源盆地平坦的盆底,大源河蜿蜒流过。出洞口往右800米即为地势稍高的吊桶环。 在“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万年县境内,像吊桶环这样的小丘随处可见。“吊桶环”丘顶上有一对巨石如力士抵角,形成一天然岩厦顶棚,下面可供人避雨、穿行,因形似当地人挑水用的吊桶把手而得名“吊桶环”。专家猜测,吊桶环以前可能也是一个封闭的山洞,后来部分坍塌才变成可穿行的过道;仙人洞人可桐梁能先住在吊桶环,后来在水位退落时搬到更低的仙人洞,而把吊桶环当做处理猎物和采集物的生产场所。 世界各地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大多在喀斯特溶洞发育地区。中国有名的古人类化石,如北京猿人、柳江人、马坝人、金牛山人、和县人、山顶洞人等,均发现于石灰岩洞穴中。原始人类在学会建造房屋之前,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冬暖夏凉的石灰岩洞穴栖身。万年仙人洞所在的大源乡及临近的盘岭正是石灰岩溶洞较多的地区,大源另有一座大型溶洞,名叫“神农宫”。神农氏正是中国古籍记载及民间传说中发明水稻栽培的先人。 天下水稻本一家? 11年前,赵志军是作为美国密苏里大学植物考古学博士出现在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的发掘现场,今天他借“万年稻作文化节”和“第四届农业考古学术讨论会”故地重游,身份已成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 作为上世纪90年代两次重要发掘的参与者和遗址出土文物中栽培稻植硅石的鉴定者,赵志军可说是本届农业考古研讨会上最受关注的人。他提醒记者注意“栽培稻”起源和“稻作农业”起源的区别,在1998年接受美国《科学》杂志采访时,赵志军就提出这种观点:从最初下意识的水稻栽培行为到稻作农业的形成,中间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栽培稻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稻作农业的出现,稻作农业的形成标志还包括生产工具、主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等。 “我们在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越来越晚近的地层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栽培稻植硅石,这表明栽培稻的比重不断增大,但同时发现了大量兽骨和鱼骨,显示仙人洞人的生产方式仍以渔猎为主,所以我不能说这儿的栽培稻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在浙江河姆渡发现的7000年前的大量稻谷,意义有所不同,因为看起来水稻栽培已成为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 “可以肯定的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栽培稻是在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所以,世界上以稻米为主食的2/3的人类要感谢仙人洞人。”赵志军笑道。 “但我不认为天下水稻都源自一地,我倾向于水稻多起源说。今天的栽培稻有粳稻和籼稻之分,粳稻适于北方温带气候,生长周期较长,米粒短胖;籼稻米粒细长,适于南方亚热带气候,生长周期短。通过基因分析,人们发现,粳稻和籼稻的差别比它们各自与野生稻的差别还大,所以它们很可能有各自的起源地,从野生稻就开始有区分了。” 坚持天下水稻本一家的一元起源论者也不少。他们认为从野生稻到栽培的籼稻和粳稻之间,存在一种粒型由细长变得越来越短胖的趋势,适应的地域也越来越广。野生稻的变异能力很强,完全可能发展出粳籼这样不同的品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朱乃诚研究员提出水稻“中心起源、边缘发展”学说,颇得人心,指栽培稻在一个中心地区起源,然后逐渐扩散,在周边地区发展、成熟。争论的焦点是那一个中心起源地“花落谁家”。 自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发掘后,颇有睥睨群雄之意,与它争夺栽培稻发明权的最有力竞争者要算湖南道县玉蟾岩,那儿也是一个古人类住过的石灰岩洞穴,也发现了上万年前的栽培稻,而且发现的是稻谷(三粒半稻谷),不仅是植硅石。道县附近的江永县也有野生稻的存在。一些湖南的研究者便因此极力主张道县栽培稻的优先权。 江西万年和湖南道县均属于长江中游地区,因此也有学者将栽培稻起源地圈定为“长江中游”或“长江中下游”。这种看法有渐成主流之势。 但其实很多学者心中都清楚,栽培稻起源到底是一元或多元,不同遗址的水稻间是什么关系,还会不会发现更早的栽培稻,这些疑问至今并没有最后结论。 那两年我看了两万个显微样品 提到植硅石和稻谷的差别,该请赵志军博士介绍一点技术细节了。 考古学是一门综合多种手段和方法、思辨与实践并行的学科,好的考古学家都是左右脑并用的有趣人物,这一点往往超越行外人的想像。植物考古说起来有点玄,你想,水稻在地层中埋了上万年,还有多少蛛丝马迹可寻呢?而且,还要区分出野生稻和栽培稻!? 赵志军介绍说,所谓植硅石,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石化细胞,因为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从土壤中吸收液态二氧化硅,充填在细胞中,形成类似动物体内“胆结石”一样的结构,最后整个细胞变石化死掉(比如稻谷壳外层的细胞),这些植硅石能完全保留细胞形态,在地层中也可能被保存下来。植物内部细胞也有形成植硅石的,但基本上以外部的表皮细胞形成最多。 一种植物可能形成不同类型的植硅石,而不同植物也可能有一些同类的植硅石,所以如何利用植硅石鉴定出地层中的植物类型,很难,却又能发挥强大、独到的功效,是近年来考古学的研究热点。“我在密苏里大学时,花了两三年时间专门看不同植物的植硅石,我看了4000多种植物,两万个显微样品,目的就是要找出如何鉴别稻属植物植硅石的方法。先从禾本科植物中分出稻属植物,再在稻属中区分野生稻和栽培稻。” 野生稻和栽培稻植硅石的区分有多难?“植硅石只有50微米大,相当于1毫米的1/20,实际就是稻壳的表皮毛细胞,在放大100倍的显微镜下只能看到有一个点,我们在400倍显微镜下看。稻属植硅石有一个特征性的双峰,对每一个植硅石我们要测量5个数据,如峰高、底宽等,然后,把这些数据代入一个统计学的判别公式来作出判断,野生稻和栽培稻区分的准确率在90%以上。” 这种判别方法是赵志军在密苏里大学做博士论文时建立的。可以说没有这种方法,就没有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关于栽培稻的重大发现。因为刚开始他们使用“浮选法”,赵志军带着两个民工干了两个月,一无所获。这是一种大海捞针式的工作。在吊桶环,他们最深的探方挖到了地下近6米;在用竹签挖掘、网筛筛过上百立方米的泥土后,赵志军他们最后从40个样品中“逮”到了600余个稻属植硅石个体。 未解之谜:仙人洞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 在刚正式开放的“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陈列馆”,记者见到了根据遗骨复原的“仙人洞人”头像。看样子是一位脸颊稍长的中年妇女,面貌、气质与今天的当地人颇为相似,不知是否因为记者或复原者受到心理暗示的作用。 据20世纪60年代曾参与万年仙人洞初期发掘的陈文华研究员(现为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介绍,当年他们在仙人洞洞口的大石头下面挖到这位女性和两个孩子的遗骨化石,他们分析,当时可能发生了一场类似地震的灾难,这位母亲带着孩子在逃出洞口时被滚落的大石砸死。 关于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最具悬念的可能就是:两万多年前,仙人洞人从哪里来?距今七八千年之后,仙人洞人又突然到哪里去了? 赵志军告诉我,当年在吊桶环遗址,挖到5米多时,已经是23000多年前的旧时代晚期了,其实还可以往下挖,看得出来下面还有东西,但是主持发掘的严文明先生说:不挖了,留着以后搞旧石器时代研究的人来挖吧。严先生因为主要研究新石器时代,怕我们没把握反而破坏下面的地层。所以,仙人洞人的故事还有更古老的部分仍然深埋地下。 发掘还发现,仙人洞和吊桶环的地下遗存到距今七八千年后突然出现断层,从距今8000年到商周之间是一片空白(万年县境内有大量商周时期以来的文化遗存)。其间数千年,难道仙人洞人蒸发了吗?或者,他们搬到哪里去了?他们的迁徙与栽培稻的传播有没有关系呢?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中间缺失的数千年的环节,等着我们去重拾和补叙。

关于谷是谁发明的和谷是怎么来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知识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百科问答相关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