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谁发明的(美育是谁先提出来的)

baike.aiufida.com 小编在本篇文章中要讲解的知识是有关美育是谁发明的美育是谁先提出来的的内容,详细请大家根据目录进行查阅。

文章目录:

审美教育的美育的历史

美育的历史几乎同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原始社会的巫术同时也是初民的美育手段。中国早在周代就形成了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体制。“乐”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书”是学习书写,除了实用的目的,也包含书法艺术的因素。“射”“御”是练习射箭与驾车的技术,在体育和军事训练之中也包含有体态气度的美化训练。“礼”除了统治阶级道德观念的灌输之外,也包括仪表美、行为美、语言美的培育。以后,无论是两汉的赋,魏晋南北朝的辩谈、书画与雕刻,唐宋的诗词,元明清的戏曲与小说,还是历代的建筑、园林、工艺品,都对人们起着广泛的审美教育作用。在中国近代的民主主义革命中,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也很重视美育问题,如蔡元培继承中西美育传统主张,曾就美育实施问题大声疾呼,陶行知(1891~1946)创办的“工学团”与“育才学校”也都十分重视美育。

在西方,雅典教育制度中包括缪斯教育和体育。缪斯是希腊神话中司文艺的女神的名字,缪斯教育是综合性的文学艺术教育。在体育中,希腊人重视身体的健美和动作的优美。希腊还有雄辩术,它的主要目标虽是发展智力,但也包含语言美的训练。希腊的教育和美学理论都强调“美德”,即美与善的统一。中世纪的欧洲虽然贬低艺术,却仍然利用教堂建筑、教堂音乐、圣像画、宗教雕塑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的教育主张是培养“完人”,课程中包括智育、美育、德育、体育各种因素,强调音乐与图画对儿童教育的巨大意义,提出了“从游戏的快乐中来学习”的思想。在18世纪的法国,J.-J.卢梭主张“自然教育”,反对理性的强制。他特别强调触觉在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各种游戏和绘画活动对于发展视觉有重大意义;他也要求发展听觉,训练儿童歌唱和欣赏音乐的能力。18世纪末,在德国兴起了狂飙运动,其代表人物J.W.von歌德、J.C.F.von席勒都推崇个性解放,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席勒的美育思想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在《美育书简》中想要证明,解决社会问乱迟题的主要途径是审美教育,他把人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定作他的审美理想,要通过美育来变革社会,达到人的解放。他说:“道德状态只是从审美状态发展出来,而不能从自然状态发展出来。”“想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再没有别的途径。”“从审美的状态到逻辑的和道德的状态(从美到真理和义务)的步骤,比起从肉体状态到审美状态(从单纯盲目的生命到形式)的步骤要容易不知道多少。”席勒认为,纯粹道德的生活用理性压制感性,使生活拘谨枯燥,而在美的艺术中,感性和理性能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融洽,他把理返散性与感性的这种自由结合状哗世李态称为“美的心灵”。按他的看法,审美活动能为人的智力生活提供高尚情操,使人不知不觉地接受道德观念。在他之后,德国的F.W.A.福禄倍尔(1782~1852)建立了新型的幼儿教育体制,他是幼儿园的创始人、儿童积木的发明者;英国的J.拉罗斯金(1819~1900)和W.莫里斯(1834~1896)提倡向青年学生和广大民众普及高尚的艺术品以力挽现代社会中审美趣味的堕落。以后又有德国艺术教育家朗格和H.闵斯特伯格(1863~1916),美国美学家门罗和英国美学家H.里德,相继提倡学校与社会的艺术教育,并进一步开展审美教育理论的研究。在苏联的美学理论与教育理论中,也把审美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在当代的欧美各国,审美教育已成为国民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儿童美育专家苏清华:模式化教育扼杀孩子的创造

出品:中国科普博览 SELF格致论道讲坛

---嘉宾介绍---

苏清华

著名儿童美育专家中国绘本美育第一人北京孩子·艺术创始人

《重庆晚报》刊登了这样一篇报道:在世界21个国家中,中国的孩子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芹罩敬中国孩子创造力真的不行?在SELF讲坛,从事多年美术教育的苏清华分享她的观点。以下内容摘录自苏清华演讲原文。

美术教育现象1:模式化教育

在我们国家幼儿园的美术教育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模式化教育。

这是学校美术墙上展示着的孩子的作品,是不是都惊人的相似?这明显是在一个模板下产生的作品,其实它本质上就是同一幅画,只不过是不同的人画出来的。下面这幅图是提升班的作品,也是大同小异。

这些在美术课堂里产生的作品有想象力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些作品没有任何的想象力嫌慎和创造性,老师先提供了一个模板,把制造的步骤告诉大家,这是“制造”而不是“创造”。如果不给孩子们提供这个模板,他们的作品会是什么样子呢?

有一个孩子创作了这样的一棵树。他说,这种树白天晒太阳,到夜晚的时候会发出奇妙的光,能把夜晚照得亮亮的,要是有这种树的话,就不用再设置路灯了,夜晚的时候又漂亮而且又环保。

这是一个孩子画的柳树,可以看出画中的枝叶都是向下弯的,他把他的观察画了出来。

让没有接受过美术教育的大人来画生活中的房子、花、树,他们产生的作品是怎样的呢?下面这幅图是家长们的作品。

你是不是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为什么大家画得都差不多?

小的时候背下来的东西,会根深蒂固地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很难改变。这就是模式化的美术教育,这种美术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中国大部分幼儿园的美术课堂——模式化教育抹杀想象力。

美术教育现象2:类同化教育

看到上面这样的场景,很多美术教育工作者就说:我们需要思考,我们要创新,我们要改变,我们要让孩子们有兴趣!于是他们开始尝试一些新的办法。他们把墨滴洒在纸上让孩子们去吹,然后用小手蘸着颜色去画树,于是产生了下面这样的作品,结果还是生产出了一批大同小异的梅花树,我把这种教育现象叫做:类同化教育。

让我们放开想想,如果给你下图这样一团墨汁,你会想到闷团什么?

有的说像蜘蛛,有的说像海胆,有的说像一个大树根,有的说像一个纸破了一个洞。那孩子们又是怎么想象的呢?

一个十岁的孩子,把它改画成了一只叼着祥云的圣鸟。另外一个人他拿到了这个墨团之后,他转了转,有新的想法了,他把它画成了一个豪猪。这样的课程,我在不同年龄的孩子中间,做了不同的实验。

这个墨团大家觉得像什么?

有一个两岁的小朋友,他说妈妈带他到动物园去,他发现有一种鸟总是一个脚站立的,于是他就把这个鸟画了出来,他加上嘴巴眼睛,把它变成了一只怪鸟。

改变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发现:其实孩子们都是很有想象力的。

美术教育现象3:照抄实物

我做过一个实验,让美术专业大学本科生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随手画一匹马。大家看,这是我在多次试验中收集来的美术专业大学生们画的马。

那么,我们需要思索一个问题,学了很多年美术的美术专业毕业生,他们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画的马竟然是这样的(当然了也有极少数画得好的),问题出在哪里?

很多孩子为了考进心仪的美术学院,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接受强化的训练,他们接受的教育是这样的——画石膏、画静物、画石膏头像、画人头像,不管是素描还是色彩都是这样,到大学之后,很长时间也接受这样的教育。我把它称之为照抄实物的教育方式。

他们总是在看眼前看到的东西,总是在画眼前看到的,如果把眼前看到的东西拿走,没有参照物品的时候,他们画的马就是刚才的样子,照抄实物的教育方法,依然不能激发出孩子的想象力。

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画眼前的东西的同时,画出自己脑子里所想的东西呢?

我做了一些实验,拿了一把壶放在那里。一个孩子他说,这是一个大怪物,它太厉害了,它吞进了一艘轮船,又吞了一辆大巴车,它嘴里喷出毒气,联合国国防部觉得必须制裁它了,于是在地面派出坦克,空中派出飞机。你发现了吗,还有一个特派员从飞机上潜下来,打算从后面去袭击它。

那我只是把一个茄子摆在孩子面前,孩子把它想象成一个很强壮的大力士。

我把一个颜料罐放在孩子面前,孩子说,这是星球大战里面的一个场景,于是他不但画了这个颜料罐,还画了好多星球大战的场景。

所以,我想,我们应该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孩子真的缺乏想象力吗?

每个人都是拥有想象力的,只是需要在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上进行改变,打开想象力不仅仅是改变形式,根本是要改变教育的观念。

二十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二十项发明中,没有一项是中国人的发明。想象力总是和发明创造有关,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发明创造,人类一切的发展都和想象力紧密相关。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学了很多年的英语,但是见到外国朋友还是张不开嘴;很多的孩子为了标准答案强制记忆,不再思索;很多学生为了考上心仪的学校,长时间地接受强化训练……这些都是教育存在的现象,都是教育产生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四大发明的创造大国的历史,但在新世纪,中国创造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这是我们需要思索的问题。我觉得教育者需要思考怎样才能让教育创新,不断激发孩子想象力和好奇心,让他们有更多的创造力。

内容来源于中国科普博览SELF格致论道讲坛,转载请注明出处。

登陆“SELF格致论道”官方网站、关注公众号“SELF格致论道”讲坛获取更多信息。本期视频也将陆续在中国科普博览上推出,敬请关注。更多合作与SELF工作组self@cnic.cn联系。

美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是什么

当今世界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经济形态对人才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发展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广博的文化修养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美育可以很好地体现高校素质教育的宗旨,可以使人的各种潜能得到平衡地发展。席勒就讲过,美育的目的不是单独地促进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展,而是通过在内心中达到审美状态而使各种心理功能达到和谐。善人格,提升人性的教育;它可以促使学生的人格趋于完美。它通过感性化的、富有趣味性的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超道德的审美境界中,不自觉地储备了能跨越生死、不计利害的道德实现的可能性,最终达到健全人格的目的。蔡元培先生就极力倡导以美育代宗教,他在《美学原理序》中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期能够将这种爱美之心因势利导之,小之可以怡性悦情,进德养身,大之可以治国平天下。何以见得呢?我们试反躬自省,当读画吟诗、搜奇探幽之际,在心头每每感到一种莫可名言的怡适。即此境界,平日那种是非利害的念头,人我差别的执著,都一概泯了,心中只有一片光明,一片天机。这样我们还不怡性悦情么?心旷则神逸,心广则体胖,我们还不能养身么?人我之别、利害之念既已泯灭,我们还不能进德么?人人如此,家家如此,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么?' 3143蔡先生在这里告诉我们,人们通过审美活动可以达到一种自由超越的境界,审美也可以成为主体心灵的依托。这样,美育便对道德的形成具有了促进的作用。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道德观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如果能够通过美育引导他们经常经历审美体验,就会让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审美的人生观。一方面可以把道德由他律变为自律,另一方面能有效地补充学生人生信仰的缺失,使猜链学生的心理结构不断趣于完善。21世纪,科学技术和物质生活不断丰富,欲求和伦理道德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通过美育可以较好地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美育对培养大学生德育是培养人性和提高道德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美育对智育的互补作用

人的思维一般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美育的思维方式多侧重于形象思维,智育的思维方式则侧重于逻辑思维。通常情况下,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主要使用形象思维,科学家在发明创造时主要使用逻辑思维。无数事实证明,如果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只侧重于形象思维的运用,而没有逻辑思维的参与,没有理性思维对作品整体的指导和把握,也很难将作品组织得完美。同样,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时,也离不开形象思维在科学发现和创造中的联想和启发。李政道先生就讲到他的科学研究工作和他对音乐的爱好有很大关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穗颤孙森也说他的科学工作与从事音乐工作的夫人有很密切的关系。这样看来,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并列起来,更不能对立起来。偏废任何一方,都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实际工作。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科学研究中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可以较好地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是对他们的科学思维、智育思维的很好补充。此外,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感观对主体的顿悟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形式美的规律是贯穿各种形态的基本因素。就像在技术工艺里,形式美的规律可以得到自由运用一样,在科学研究中常常由形式美而渗入到对宇宙终极结构的关注中。这不仅符合客观规律,而且也包含了人们对主观和目的性的追求。它也是科学技术里的审美要素,是科学美。以美启真就是通过感性、直观、领悟、灵感等非逻辑形式的思维来引导和启迪,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直观感悟能力,使学生心理结构中理性成分通过审美活动达到内化。所以,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不要偏废对他们的美育教育,否则既有损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

新时期高校美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第一 开设美育理论选修课程。美育理论课程主要包括美学、艺术史、艺术评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美学、美育、艺术基本知识,使大学生理解“什么是美” '什洞桥么是艺术” '如何审美”等有关美育的基本问题,为学生的审美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第二,开设艺术鉴赏选修课程。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如果没有艺术教育,也就没有审美教育,因为艺术是审美的集中体现,艺术鉴赏又是学生了解艺术的重要渠道。大学艺术鉴赏课的目的是把美学从“象牙塔”里请出来,使它走进具体的艺术鉴赏活动中来。通过欣赏经典艺术作品,帮助、指导学生感受其中“美”的意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价值取向。鉴赏课程可以包括文学欣赏。

我国真的缺乏对孩子的审美教育吗?孩子需要怎样的审美教育?

不能说对孩子的审美教育是缺乏的,但是我认为的确不是那么的“健康”。我们的教育偏注重理性主义而忽略了感性的体会和表达,过于注重技巧和现实。这样的做法可能会给生活带来一定的帮助,但是毋庸置疑会在一定程度导致孩子缺乏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席勒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如果一个人的审美力出现缺失,那将会导致他的创新力出现很大的问题,对事物的看法太过拘泥。

就比如说许多家长在给孩子报兴趣班的时候会选择性让孩子去学习,更多趋向于实用性比较大的东西。甚至一些家长并不允许孩子有任何的兴趣,他们认为孩子在学生时代首要的目标就是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由于缺乏艺术兴趣的培养,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思想固化,审美力出现大的问题。

部分学校会要求孩子们必须穿校服上学,对这样的行为解释为“学生就应该有学生的样子”。在他们的眼里,学生如果穿自己的衣服就是不配合管理,可能需要找家长。而在我看来,只要学生们穿得得体,爱穿什么样的衣服款式那是他们的自由,不应该限制审美。

对于究竟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01、帮助孩子去发现身边的美,创造美。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并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我们可以带孩子一起外出旅游,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懂得如何欣赏并发现大自然的无限风景。

审美力的培养重在生活日常戚悄,我们还可以带着孩子去做一些“亲子活动”,在玩耍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生活的美好。或者带着孩子一起去制作一些手工的东西,让孩子更具备创造力和审美力。

02、注重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特长。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绝对有利于他们审美力的形成,画画、唱歌、吉他、钢琴、舞蹈等等,都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学习。美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应该随便就被定义,艺术教育更是美感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课程。

同时学校和老师也要尊重孩子的一些“另类想法”,不要去固化学生们的思考力。杜威、柏拉图等教育学经典认为“在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中,不要过于注重理性主义而忽略其感性体会与表达。儿童审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美育在教橡仔握育的规划、实践和评价中容易被长期被忽视,当儿童全面发展变得不平衡时,美育可以说是塑造儿童个性发展的“最后手段””。

孩子审美能力的强弱也决定着他们拥有怎样的创新能力,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着重去培养梁庆以及引导,让他们更为全面去发展。

关于美育是谁发明的和美育是谁先提出来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