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滑音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滑音的例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文章目录:
- 1、钢琴中黑键的滑音怎么弹?滑音和刮奏有区别吗?
- 2、关于竖琴的历史和传说
- 3、长笛的历史是怎样的?
- 4、李善友的颠覆式创新,与哪些实战价值
- 5、乐理基本知识
- 6、电声音乐的起源是什么?答得好的另追加加分。跪求答案。
钢琴中黑键的滑音怎么弹?滑音和刮奏有区别吗?
1、滑音和刮奏没有区别,是同陵姿一种形式,只是两种不同的说法而已。
2、滑音应该,上行用2指 下行用大拇指 演奏时手掌要侧立起来用手臂力量带动 ,现代音乐的演奏中, 滑音通常是没有目标音的 ,可以从任何因开始刮 ,也可以结尺衫绝束在任何音上。如果是高音往低音刮呢,就是用大拇指(与钢琴面呈45°)。如果低音往高音挂,是用二三指指尖一起刮。在黑键上刮奏也是如此。
3、钢琴(意大利语:pianoforte)是西塌埋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由88个琴键(52个白键,36个黑键)和金属弦音板组成。意大利人克利斯托弗利(Bartolomeo Cristofori,1655-1731)在1709年发明了钢琴。
4、钢琴音域范围从A2(27.5Hz)至 c5(4186Hz),几乎囊括了乐音体系中的全部乐音。钢琴普遍用于独奏、重奏、伴奏等演出,作曲和排练音乐十分方便。演奏者通过按下键盘上的琴键,牵动钢琴里面包着绒毡的小木槌,继而敲击钢丝弦发出声音。钢琴需定时的护理,来保证它的音色不变。
关于竖琴的历史和传说
竖琴
竖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拨弦乐器,早期的竖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阶排列的弦,所奏调性有限。现代竖琴是由法国钢琴制造家S·埃拉尔于1810年设计出来的,有四十七条不同长度的弦,七个踏板可改变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调性。由于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美丽的音质,竖琴成为交响乐队以及歌舞剧中特殊的色彩性乐器,主要担任和声伴奏和滑奏式的装饰句,每每奏出画龙点睛之笔,令听众难以忘怀。在室内乐中,竖琴也是重要的独奏乐器。独奏时能奏出柔和优美的抒情段或华彩段,极具感染力。
竖琴的外型精致、优美,极富艺术性气质,高雅、清纯如珠玉般晶莹,如朝露般清澄的音色。广阔的音域,独特的演奏效果,余韵悠长、弹来趣味盎然,闻之令人心旷神怡。像月光下喷泉汨汨涌出的奇景美感,弥漫着诗样的气氛。
【竖琴的构造】
竖琴(英:harp;法:harpe;德:harfe;拉丁:arpa),是一种包括了弧形颈部(或睁亏桥称为“梁”)(neck)、共鸣箱(resonator)、五金装置(它的主要作用相当于钢琴或小提琴的琴轸一样,放松或拉紧某条特定的弦)及琴弦(parallel strings)的弦乐器。她在每个地域,如中国、缅甸、爱尔兰、欧洲大陆、拉丁美洲等等,又有各种不同的形状、琴弦数、弹奏法。(中国的箜篌就是其中一种,“诗鬼”李贺曾写过《李凭箜篌引》。)
现在最常见的音乐会用踏板竖琴,除了颈部及共鸣箱,还有一跟圆柱(column)。竖琴的底部(base)有七个踏板,这些踏板系在圆柱里的七根踏板杆(pedal rods)下端,再由踏板杆连接到颈部里的动盘(action),负责掌管七个音(左脚si-do-re 右脚mi-fa-sol-la)的升降。动盘里有两千多个小零件环环相扣,再牵动外面的小圆盘(discs),藉由改变琴弦长度而得到所需要的音高(每个踏板呼应八度音程中的一个,并有上、中、下三个可以固定位置的凹槽。每个踏板都配有弹簧,你可以用脚去推踏板,或是放开它们,在各个凹槽间变换位置)。正因为竖琴是经过精密计算和设计的乐器,再加上木料与雕工,所以贵也是有原因的。
琴弦由共鸣箱穿出,再固定到颈部上的铁栓(pin)。把所有调好音的琴弦加起来,它们的拉力(tension)是730公斤。(这是为什么弹竖琴会起水泡又长茧的原因!)
踏板竖琴因需要的不同,琴弦数与琴的大小也有不同,最常见的是47根弦,包含6个八度再加一组最高音的do、re、mi、fa、sol,重量在80磅左右。最下面的一个半八度,用的是钢弦(wire strings),中间音域用羊肠弦(gut strings),高音则因每个人对声音的喜好不同,有时候最高一个八度、或者一个半八度,使用尼龙弦(nylon strings);也有人因为不喜欢尼龙弦又脆又亮的音色,而从中间音域以上全部用羊肠弦。
琴弦一悉猛般有钢弦、羊肠弦跟尼龙弦。有一届以色列竖琴大赛的冠军,是出身于罗马尼亚一个贫穷家庭的小男生。他说小时候练的琴,根本没有钱装上琴弦,只能用钓鱼线代替!现在的我空败们,真是何等幸福,虽然都用尼龙做成,音色却是大不同。
竖琴同其他弦乐器一样,每次演奏前都需要调音。演奏者必须在开演或预演前都至少47分钟到场,竖琴的47根弦,每根都需要调音!在调音时,竖琴家还要戴一副耳机,这副耳机连接到一个看起来像随身听的调音装置上,这个装置可以让他听到他想要的音高,他的工作就是让弦的声音听起来正好符合那些音高。
不过,就算弦都调好了,挑战却还未结束,你一共有47根弦,到底要怎样来分辨它们呢?
答案在此:下次你有机会靠近看一架竖琴时,就看仔细点,你会发现所有的弦都涂上了颜色,所有C弦都是红色的,F弦都是蓝色的,竖琴家就靠这这两根弦,继续辨认其中从C到E的各个音符。
弹奏时,因为小指较无力,只使用大拇指到无名指(依序为1-2-3-4)。触弦的部分是第一个关节的指腹前端(finger tips)。可想而知,只要是弹竖琴的手,指纹辨识马上就能看出因长茧而扭曲的纹路。
竖琴里做有名的效果,就是滑奏法(glissando)。这个意大利字的意思,其实就是“滑动”。你一定看过、听过这种效果很多次了,竖琴家把手指从竖琴的一端滑到另一端,所有的音符听起来就好像一个非常快速的音阶(通常是从下往上)。哈泼·马克斯(Harpo Marx)是一个双方向滑音的大师,他可以把手指从下滑到上,再从上滑到下,挥舞不停。竖琴的滑音往往会为音乐添加一种戏剧性的美感。看看一些影视节目就知道了。也正因如此,它往往被滥用,尤其是电影音乐作曲家有时特别喜欢使用这种竖琴滑音。
在莫扎特为长笛与竖琴写作的C大调奏曲等曲目中你能够听到竖琴的演奏。而动画的配乐,更常用的似乎是钢琴,但你依然能在诸如《圣斗士星矢冥王篇》中听到潘多拉的竖琴声或是《千年女王》配乐中的竖琴伴奏。
【竖琴的简史】
“Harpa”这个字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公元600年左右;早期文献内对竖琴的记载,使用名称并不统一。目前被发掘的第一把拱形竖琴(arched harp),是出现在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它与缅甸竖琴相似,有13或14条琴弦。从当时古墓上的图片可以看出,演奏者以左手拨弦,右手则负责按弦止音。现在有些中、西非地区,仍能见到这样的竖琴。
现存最古老的爱尔兰竖琴(Irish harp),是制造于14世纪。一般有30到36弦,最大的特色是使用指甲弹奏的声音。当时欧洲其它地区的竖琴,与爱尔兰竖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使用指尖而非指甲弹奏,而且它不像爱尔兰竖琴的琴身,并没有一个大共鸣箱。
竖琴乐器的演变,有一大部分是为了克服调性及半音的限制。16世纪时,Juan Bermudo比照键盘乐器,发明了双排弦竖琴(double-strung harp)。这种竖琴,有两排平行的弦,加上去的那一排,就像钢琴的黑键,负责半音的弹奏。后来,蒙台威尔地(Monteverdi)的歌剧 ''Orfeo(1607)'' 里所使用的竖琴,就是双排弦竖琴。
在双排弦竖琴后,又出现了三排弦竖琴(triple harp,17世纪初)及镰钩竖琴(hook harp)。镰钩竖琴的原理,与后来发展的半音器竖琴(lever harp)很相似,它是先将几个特定的音调低半音,然后以左手操纵镰钩(hooks)而将音升高半音。
继双排弦与三排弦竖琴之后,在19世纪时出现了交叉弦竖琴(cross-strung chromatic harp)。交叉弦竖琴共有76根弦,44根在左边,32根在右边。德布西著名的“'Danse sacree et danse profane(1904)”就是写给这种竖琴的。但是这些竖琴,因为在弹奏上的困难与乐器本身的限制,现在几乎都不使用了,只有在特殊表演或展览中出现。这个世纪,在爱尔兰竖琴方面,John Egan也发明了半音器(levers)。藉由手来调整位于琴弦上端的半音器,可以改变琴弦长短,而得到所需要的调性;这就是现在还普遍使用的半音器竖琴。
踏板竖琴(pedal harp)的演变,可推至17世纪末、18世纪初。当时有单一动作踏板竖琴(single-action pedal harp),莫扎特的长笛与竖琴协奏曲,第一次就是用这种竖琴演出。踏板竖琴就是用脚控制踏板来升高半音。单一动作的踏板,只有两个凹槽(sluts),踏板由上凹槽到下凹槽,只动作一次,能演奏的调性仍然有限。到了19世纪初,Sebastien Erard发明了双次动作踏板竖琴(double-action pedal harp),因为有多加一个凹槽,踏板可以动作两次,所以每根弦可以弹奏三个半音。至此,竖琴发展为可以弹奏所有调性的乐器,而现今音乐会中所使用的音乐会用踏板竖琴(concert harp),就是从Erard竖琴慢慢改进而来。
目前世界上保有竖琴最原始风貌的地方,其实不在欧洲,而是中南美洲。中南美洲的竖琴构造,仍旧保有当时西班牙移民时期的原貌,虽然不同地域会有一些不同的改良方法。曾经在墨西哥,看过他们的街头艺人,抱着竖琴当场即兴,弹几个chords,然后念唱一段当时他想到的歌词,这就很像中古世纪的吟游诗人;还有在他们最具代表性的ensemble:Mariachi(有小提琴、曼陀林、小喇叭)中,竖琴也是原来必有的乐器(现在因为这样的竖琴手已经减少,且竖琴这个乐器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经济负担,只有大的Mariachi才用竖琴)。
【竖琴的演奏】
竖琴使用大谱表记谱,乐器所拥有的音与它由低至高排列的47根弦(有的竖琴有46或48根弦)一样多,即拥有自(b)C(1)至g(4)47个音、六个半八度的宽广音域。所有的音按自然七声音阶排列,定弦基调为(b)C大调。
竖琴琴体下方有七信踏板,每个踏板能控制音列中所有的同名音。所有踏板都设计有三级,踩动它可将音升高或降低。如将七个踏板都踩置于第一级时,音列即为定弦的(b)C大调音阶;置于第二级即为C大调音阶;置于第三级时,就将音列调到了#C大调。总之,利用踏板,演奏者可方便地弹出所有调的七声音阶,并可调制出其他音阶形式,如:五声音阶、泛音阶、含有某种特殊变者的音阶等;也能将全部音列调成某种和弦式音列。
竖琴用左右手的一至四指演奏,不用小指。乐谱中的高音声部由右手演奏,低音声部由左手演奏。单手可奏单音、双音、和弦(同时发响),每只手最多奏四个音,最宽不能超出十度。音型进行幅度很宽时,用迂回进行容易演奏,并能将音与音衔接得很连贯。
两手交换演奏,可奏出像钢琴一样的单音式的分解和弦。泛音、煞音、滑奏是竖琴的特色奏法。
乐器本调:降C大调。
实用音域:大字组降C-小字四组升F。
应用谱号:高声部:高音谱号,移调高大一度半记谱;低声部:低谱号,移调高大一度半记谱。
结构组成:琴身(包括琴柱、挂弦板、共鸣箱和底座)琴弦系统(包括琴弦、弦轴、变音传动机件装置和踏板)。
使用材质:琴身:木制结构;琴弦:通常(即最理想搭配方式)高音区用尼龙弦,中音区用肠衣弦,低音区用金属缠弦;
变音传动机件:使用曲型铜板。
乐器特色:具有无以伦比的美妙音色,尤其在演奏琶音音阶时更有行云流水之境界;音量虽不算大,但柔如彩虹,诗意盎然,时而温存时而神秘,是自然美景的集中体现。
【竖琴的保养】
竖琴在正常使用下,其寿命可以保持很长久,保养上仅需注意:
1、避免日晒雨淋,或高温差变化及撞击。
2、琴身(木质部分)可用擦琴油,及细致干布涂擦琴身,即可常保光亮洁净。
3、琴弦(尼龙弦部分)是属于消耗性材料,若于不当使用或环境下,较易断弦,故应多预留一组备弦。
若有故障产生,无法简易修复时,可请专业技术人员来维修。
【选购注意事项】
选择竖琴的优劣品,需注意:
1、外观平滑洁净无伤痕裂缝。
2、拨弦聆听琴声,高音部份需坚硬有力;中音部份需铿锵动听;低音部份需沉稳悠长,
3、整体音色婉如珠玉般晶莹,如朝露般清澄,余韵悠长,令人心旷神怡, 方为上品。
4、五金装置部份,应为亮丽紧固,整齐美观为佳。
5、认明品牌信誉,售后服务,及维修能力等,应列为考量。
长笛的历史是怎样的?
乐器名称:长笛(Flute)
乐器本调:C 调。
应用谱号: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实用音域:小字一组C-小字四组C。
结构组成:管身(含吹节, 主节和尾节)和音键系统。
使用材质:普通型:无缝镍银管,专业型:硬质真银。
乐器特色:清新、透彻,色调是冷的。高音活泼明丽,低音优美悦耳,广泛应用于管弦乐队和军乐队。
长笛(Flute)为吹孔气鸣乐器,广泛用于现代管弦乐队,有时用于军乐,也常用于独奏、重奏。它的家族有短笛、高音长笛、中音长笛、低音长笛等,而以伯姆式C调标准笛为其代表。长笛为管弦乐队木管组中的高音乐器,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奏法繁多,表现力丰富,与弦乐、木管、铜管乐器亲和力强。一般交响乐队至少用3只,第3兼短笛,规模较大者再加中音长笛。作为独奏乐器,长笛可以不用伴奏,如J.S.巴赫的《a 小调奏鸣曲》等。用钢琴、竖琴、吉他或乐队伴奏之独奏曲、协奏曲等曲目也极多。在室内乐中,长笛加双簧管、单簧管、大管成为管四重奏;再加圆号,即成管乐五重奏。此外尚有各种组合,如W.A.莫扎特写了3 首长笛四重奏,用长笛取代第1小提琴,加上小、中、大提琴组成。长笛本家族也有多种组合,近代作品更加入短笛,高、中、低音长笛等搭配成长笛五重奏、六重奏至十重奏等。
长笛的流传已有好几个世纪,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当时它还只是竖吹的上面开孔姿禅卖的 粘土管。最初由德国人律利(1633-1687)和罕德尔(1685-1765)发明创制,称德国笛。到了海顿所在的年代(1732-1809),长笛已成为交响乐队中的固定乐器。19世纪初, 随着特奥巴尔德·波姆发明的按键装置(后来亦被用于单簧管、双簧管和大管等),长笛完成了定型。
长笛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中、高音区明朗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低音区婉约如冰澈的月光; 而且擅长花腔,演奏技巧华丽多样,在交响乐队中常担任主要旋律,是重要的独奏乐器。
长笛的种类很多,除常见的普通C调长笛外,还有降D、降E调长笛,G调次中音长笛,C调低音长笛等,不过应用较少。
它的家族横吹笛最早于12世纪从亚洲传入欧洲,形似中国笛子(无膜的闷笛),约600余年不断改进,始成现代长笛。中世纪期间,早期的无键长笛主要用袭慧于军乐。至17世纪中叶始作为重要乐器,用于歌剧和宫廷乐队。长笛的首次重大改进,在17世纪后期,由法国人木管乐器制造家J.奥特泰尔及其家族完成。而更重要的根本改革,则是在19世纪30年代初,由慕尼黑的T.伯姆作出。
构造与发音原理 长笛为木质或金属管状体,全长62厘米,笛头闭塞,塞头距管端约5厘米,笛尾开放。为便于携带与调音,由2或3段插接组成。笛身为圆柱体,内径1.9厘米,从与笛身插接处起,其内径至塞头渐缩细为1.71厘米。以离塞头1.7厘为中心,开椭圆吹孔,上覆吹孔盖,开同样椭圆孔,与吹孔相连,使盖面与孔壁形成锐角,气流即冲击此边棱,激棱发音,管壁开指键孔若干,用指尖控制音键启闭,以变换开管长度,产生不同音高。
音域 古六孔横笛的音域仅有两个八度多。后屡经改进,19世纪初为d1~a3,有完全的半音阶。伯姆长笛扩展为c1~d4。现代作曲家要求更高,长笛制作日精,指法屡有创新,专业型笛尾加长,可下行至b音,此与吹奏#f4等泛音有关。因此目前音域扩展为b~#f4,共44个半音。
低音区b~#c2音色丰美醇厚,惟穿透力较为逊色;中音区d2~#c3音色清澈朗润;高音区d3~b3音色光辉明亮,穿透力强;超高音区c4~#f4,音色尖锐刺激,穿透力极强。近代作品有时用断音强奏,以显示特殊效果。
演奏 双手持笛,坐立皆可,采用胸腹混合式呼吸法,双唇构成一定的基本口型,气流集中冲击吹口盖与孔壁构成的75°锐角迹逗发音。其特殊技巧有:①泛音:用放松口型超吹八度或十二度、十五度音,产生类似弦乐器的清音效果;②滑音:手指在键孔上逐渐滑闭,可取得上滑音和下滑音效果;③同时哼唱:在演奏长笛的同时哼唱;④模拟打击乐:快速拍打音键,同时口中发出咂舌的“嗒”声,可发出模拟打击乐的声音效果;⑤呼啸奏法:口含全部吹口,快速大量吹气,同时按乐谱快速移动手指,造成啸声效果;⑥模拟铜管乐器:两唇紧贴吹口,开小孔吹气,发音如同小号。上述各种奏法,均可得特殊效果,在先锋派音乐中常大量应用。
应用与曲目 长笛为管弦乐队中木管组中的高音乐器,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奏法繁多,表现力丰富,与弦乐、木管、铜管乐器亲和力强。一般交响乐队至少用3只,第3兼短笛,规模较大者再加中音长笛。作为独奏乐器,长笛可以不用伴奏,如J.S.巴赫的《a小调奏鸣曲》等。用钢琴、竖琴、吉他或乐队伴奏之独奏曲、协奏曲等,曲目也极多。在室内乐中,长笛加双簧管、单簧管、大管成为管乐四重奏;再加圆号,即成管乐五重奏。此外尚有各种组合,如W.A.莫扎特写了3首长笛四重奏,用
长笛取代第1小提琴,加上小、中、大提琴组成。长笛本家族也有多种组合,近代作品更加入短笛,高、中、低音长笛等搭配成长笛五重奏、六重奏至十重奏等。
历代大作曲家都有长笛曲目创作,如巴赫的 6首奏鸣曲,3首《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组曲》;L.van贝多芬的《B大调奏鸣曲》;莫扎特的3首协奏曲;A.维瓦尔迪的13首协奏曲;G.P.泰勒曼的12首幻想曲;G.F.德尔的7首奏鸣曲;J.海顿的协奏曲与3首奏鸣曲。
中国作曲家的长笛曲目,主要有贺绿汀的《幽思》、《牧童短笛》、田保罗的小奏鸣曲《清晨》和黄虎威的《天山之歌》等。
长笛族系 短笛,一种较常用的小型长笛。管长仅为长笛之半,在交响乐队中多由第3长笛手兼用。短笛为
C调,音域d2~c5。记谱与长笛相同,而实际发音高八度,为所有吹管乐器中的最高音乐器。音色尖锐,光辉明亮,穿透力极强。在配器上,无论规模多大的乐队中,用一只已足可扩展音域,增大纵深能力。对于铜管乐队尤其重要。常用于欢欣鼓舞的热烈场面。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终乐章的胜利进行曲中,用它来增加巍然屹立、勇往直前的气概。他的《第六交响曲》第4乐章中,用短笛来描绘雷电轰鸣的场景。□.П.穆索尔斯基在交响诗《荒山之夜》中,用它来描绘群魔乱舞时阴森凄厉的哭声。
为短笛写的独奏曲有维瓦尔迪的4首协奏曲等。
中音长笛,1854年为伯姆所创制的G调笛。基本形制是将C调长笛放大加长,指位指法不变。G调长笛长82.75厘米,内径为2.6厘米,音域g~c3。发音丰厚甘醇,洪亮有力,从pp到ff始终如一,听起来颇似圆号。在室内乐、重奏及交响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低音长笛,C调,较标准长笛低一个八度,笛头下端的管,拐两个弯而直下。在近代作品中,它的地位日趋重要,尤其是在长笛合奏中,能使音色浑然一体,可与弦乐重奏媲美。
长 笛 结 构 图 示
Tone Hole Names:
笛身部件名称:
Crown 笛头塞
Embouchure Hole 吹孔
Lip Plate 或
Embouchure Plate 嘴唇贴盘
Tenon: the bit of the headjoint that goes inside the barrel 或 Head Receiver. Socket. Box. Barrel 笛头连接套
Rib in the USA
加强筋(美)
Strap in the UK
加强带(英)
Post or Pillar 支柱
Hinge tube(USA) 轴套(美)
Barrel tube(UK) 轴管(英)
C on back 背面C音孔
G# on back 背面G#音孔
Saddle: UK term for soldered tone hole
接口:英制焊接笛身
Spatula: USA Touch Piece or UK Key Touch
any touch piece or button other than pad cups that are used to activate keys (e.g. G# Spatula)
G#按键压板,用于打开G#按键
Clutch: arts to close lower line remote cup and upper line remote with A
连动按柄:用于控制与A音孔键连动的孔盖
B Foot Joint B型笛尾
Gizmo D,C#,C 全闭合按杆
Adjustment Screws: strategically located on some flutes to adjust key alignment
调整螺钉:按一些长笛产品的需要配置,用于调整按键连动的协调
下面是网站
长笛爱好者之家
李善友的颠覆式创新,与哪些实战价值
下面,是人类尚未实现的,对于未来的殷切期待和努力的目标:
最贵的,最好的,最顶级的钢琴?
得有绝对的、客观的、科学的标准,
要求能够在太空中弹奏。
最最简单和明确的考核的标准:
制造能够在微重力条件下,每个键的触感和击打琴弦的综合力学参数都可以独立电调节、计算机设置、无需手工工具人工进行调音、
能够产生机械动作的变调、延长音、颤音、滑音,具有传统钢琴完整的动力学特性、
制造能够在太空环境之下确保准确的、系统的、真实的触感的机械传动钢琴啊。
传统机械钢琴的触键力学特性并不理想、并不完善!!!!传统钢琴手感迟滞而且粘。
制造能够在颠簸、冲击振动条件下正常工作的钢琴,
制造力反馈键盘,
制造光纤传递钢琴、电传动钢琴、与外层空间的力反馈键盘实时联系、击打琴弦机构与共鸣音板在飞行器中、在船舶上、在汽车上、在航空母舰上、在潜艇唤拦中的天地分离、天地一体化的大系统。
为国际会议演奏、为歌剧院演奏、为音乐会演奏、为奥运会演奏。
最好玩的钢琴游戏是:
就是太空人、宇航员,
在空间站上,
演奏力反馈键盘,
你们在地面上观看打击琴弦的机构运动,
和聆听共鸣音板的美妙音乐啊,
还有在空中漂浮的,出舱宇航员在太空中的钢琴演奏,
这就是能够在真空中正常工作的力反馈键盘和钢琴键盘。
你在飞机上
观看、观赏、观摩琴弦被敲击的动态运动,
和分享共鸣音板的美妙和弦啊。
你在潜艇中,通过力反馈机构与宇航员四手连弹钢琴协奏曲啊。
钢琴的性能是否最“好”,
质量是否过得硬,
要有严格的考核标准,
其中一个考核的方式,
就是能够在颠簸的汽车上正常地演奏啊。
再进一步的考核,
就是在失重的环境下,
不但能够正常的演奏,
而且键盘的触感要与钢琴放在静止的地面上演奏的条件下完全一致,更进一步,要每个键独立可调,更加先进。
人类奋斗的目标,追求的远景,
是能够在外太空的失重环境和真空环境基塌中演奏机械传动的传统钢琴。
咱们这噶达,
开拓性地、原创性和锋胡地开展了趣味军事训练、娱乐性的军训、科学的队列行进,
是采用各个连队、各个班级、各个梯队,
随机混合编组,
根据各自对子之间的一见钟情,一见倾心,一厢情愿(错误的用法),一相情愿(错误的用法),定下终身,只是因为看多了对方一眼,
即兴编排组合,
因为每个人都有可穿戴的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
在战场自动指挥控制系统的统一调度之下,
以严密的队形,
进行着复杂的队形变换,
超越红场大阅兵的各国队伍,
引领最新军事科技的进步,
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大的综合国防军事实力,
强势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创新!!!!!
即使是进入陌生的场地、路过崎岖不平的地区,
无需在地下划线,
第一次进行队列操练,也能够首次就排列出整齐划一的队形,在队伍的行进过程之中,保证具有严密的动态方阵。
传统的观念为:军训是培养群体意识,自律意识,令行禁止的意识还有锻炼人的意志力。这些都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所缺失的。
俺们这噶达是集体佩戴VR眼镜、AR眼镜进行队形变换训练,
散兵游勇、草台班子、街边游荡的小混混、街边徘徊的散兵游勇、残兵败将,第一次训练就比长期专业训练的正规军还要整齐强悍!!!!!!!
无需集中起来合练,第一次走台就整齐划一,要动态变化就立即快速组合成为各种连续变化的动画图形和复杂的字形,
耍些嗨的,比如:
首长和嘉宾每发出一条指令,
立即就语音自动识别,即刻就变换出对应的人体字幕,
这可就是团体操的最新创造成果,
这就是生动的、具有吸引力的、引人入胜的国防军事科技教育,
科学普及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
当教官随机下达了一条口号,一句命令,
队伍就立即组合排列成为对应的人体字幕!!!
终身难忘的国防军事科技教育啊!!!!!!!!
太精彩了,太动人了,太震撼了!!
从小就培养出我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严肃的历史责任心,
锻炼出我们强壮的体魄,使我们朴实、健康、明朗、具有远大的理想、树立起执著的事业心,
教官开发研制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国防军事游戏,
将虚拟现实科学技术应用于军训科目,
激发出你们忘我地激情投入军训的无比热情,
焕发出你们势不可挡的青春活力,
吸引你乐此不彼,玩上了瘾,乐此不疲、乐而忘返、专心致志、沉迷不醒、不可自拔,迷恋之中,
诱惑那些怕苦怕累、没有坚强意志的同学,逐步培养起他们坚强的斗志和意志,
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行走习惯的同学、旁观者、观众、师生、亲属、家属和市民均可随时踊跃加入,插入、穿插、参加,
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服装的各国游客可以即兴参与,立即融入虚拟现实团体操之中,
随时退出,在指挥员的和图案风格自动生成计算机的整体调度之下,
在参演人员、接受检阅学生、投入军训的战士积极的协调配合之下,
整体队形不受影响,继续处于预定的、连续的图形变化之中。
任意编排、随意组合、随时变换相互的位置,随机挑选周围的伴侣、
却不影响动态的、连续变化之中的图形整体变化效果。
激发了师生和家长的爱国主义热诚、增强了忠诚于祖国的凝聚力。
乐理基本知识
将标准的音符升高或降低得来的音,就是变化音。 将音符升高半音,叫升音。用“#”(升号)表示,一般写在音符的左上部分,如下所示:
标准的音降低半音,用“ b "(降号)表示,同样写在音符的左上部分:
基本音升高一个全音叫重升音,用“x"(重升)表示,这和调式有关。
基本音降低全音叫重降音。用“ bb”(重降)表示。
将已经升高(包括重升)或降低(包括重降)的音,要变成原始的音,则用还原记号“”表示
附 点 音 符
附点就是记在音符右边的小圆点,表示增加前面音符时值的一半, 带附点的音符叫附点音符。
例如:四分附点音符 八分附点音符:
节 奏
掌握读谱,首先要掌握节奏,练习掌握节奏要能准确的击拍。击盯坦段拍的方法是:手往下拍是半拍,手掌拿起有半拍,一上一下是一拍。
节拍符号:前半拍 后半拍 。一拍为 。节奏符号: 用 X 表示,念da。
熟悉节奏是,要求节拍,口念节奏一起进行练习。列如:2/4
(注:上列中2/4是拍,表示一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二拍。x 表示一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二拍, x 表示四分音符,既一拍;表示八分音符,既半拍,表示二分音符,既二拍)
节 拍
乐曲或歌曲中,音的强弱有规律地循凯誉环出现,就形成节拍。 节拍和节奏的关系,就像列队行进中整齐的步伐(节拍)和变化着的鼓点(节奏)之间的关系。
单 拍 子
指每小节一个强拍。
例如:2/4 拍 : (注: 表示强拍, 表示弱拍) 每小节第一拍是强拍,第二拍是弱拍。
3/4 拍: 每小节的第一拍是强拍,第二、第三拍为弱拍。
复 拍 子
每小节有一个强的,有若干个次强的。
例如:4/4 拍: 每小节第一拍是强拍,第三拍是次强拍,第二、第四拍是弱拍。
每小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类型的单拍子组成。它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强拍,这样的复拍子叫混合复拍子。
常见的右5/4拍。它是由( 2/ 4+3 /4)或(3/ 4+2 /4)两种形式,它的强弱规律是:
x x x x x x x x x x
注: 强拍、弱拍、次强拍。
拍 子 的 强 弱 规 律
每一中拍子,它的强弱规律是不同,从下一览表中可以了解常用拍子的种类。 以音5( sol )为例:
拍 类 音 符 强 弱 规 律 拍 号 读 法
单
拍
子 一拍
5 1/4 四一拍
二拍 5 - 5 - 2/2 二二拍
5 5 2/4 四二拍
三拍 5 5 5 3/4 四三拍
3/8 八三拍
复
拍
子 四拍 5 5 5 5 4/4 四四拍
六拍 6/8 八六拍
调 式 音 阶
按照一定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几个音(一般是七个音左右)组成一个有主音(中心音)的音列体系,构成一个调式。
把调式中的个音,从主音到主音,按一定的音高关系排列起来的音列,叫音阶。
大 调 式
凡是音阶排列符合全信尺、全、半、全、全、全、半结构的音阶,就是自然大调。这是使用的最广泛的调式。至于为什么是自然大调以后会有讲解。
一般来说,一首音乐作品的开始音符是使用1、3或5的,而结束在1上的就是大调音乐。比如国歌就是大调音乐。要想真正搞懂大调音乐,必须要学习和声知识。
小 调 式
小调式也有三种形式:
a:自然小调:凡是音阶符合全、半、全、全、半、全、全结构的音阶,叫自然小调。
b:和声小调:升高自然小调音阶的第VII级,叫和声小调.
注: 4是半音5是一个全音加在一起就等于和声小调。
c:旋律小调:在自然小调音阶上行时升高它的4、5,而小行时还原5、4叫旋律小调。
小调音乐一般第一个音符是从6 或3 开始,而结束在6上。比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是小调音乐。同大调一样,要想真正搞懂小调音乐,必须要学习和声知识。
反 复 记 号
,表示记号内的曲调反复唱(奏)。如果从头反复,前面的可省略。例如:
A B C D E F 实际唱(奏)为: A B C A B C D E F D E F
反复跳跃记号: 记在曲调的结尾,表示这段曲调的两次结束不相同:
实际唱 (奏): A B C A B D
(3)D.C.记在乐曲的复纵线下。表示从头反复,然后到记在 Fine 或 处结束。
注:“Fine”是结束。“”是无限延长号,如果放在复纵线上则表示终止。
装 饰 音
装饰音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装饰旋律。它们用记号或小音符表示,装饰音的时值很短。
(1)倚音: 指一个或数个依附于主要音符的音,椅音时值短暂。有前倚音、后倚音之粉。
例如: 前倚音,实际唱 (奏) , 中的 5 要唱 (奏) 得非常短促,一带而过。
实际唱 (奏) , 仍然唱(奏)很短促。
(2)颤音:由主要音和它相邻的音快速均匀地交替演奏,颤音的标记用tr 或 tr~~~~~例如:
tr~~~~~ 实际演奏:
-
(3)波音:由主要音和它上方或下方相邻的音快速一次或两次交替而成.
波音唱(奏)时一般占主要音的时间.波音分上波音(顺波音) 和下波音(逆波音) 两种.
例如: 实际唱 (奏) 。上波音 实际唱(奏) 下波音
(4)滑音:主要音向上或向下滑向某个音.欢音分上滑音 下滑音 两种.滑音除声乐能 演唱这一技巧外.一切弦乐器都可演奏.但钢琴等键盘乐器是无法演奏这一技巧的.
顿 音 记 号
用 标记在音符的上面,表示这个音要唱(奏)得短促、跳跃。
例如: 演奏成:
1 3 5 3
连 音 线
用 标记在音符的上面,它有两种用法:(1)延音线:如果是同一个音,则按照拍节弹奏完成即可,不用再弹奏,如下面的2的连线 ;(2)连接两个以上不同的音,也称圆滑线。要求唱(奏)得连贯、圆滑。下面的第二个连线就表示两个
重 音 记 号
用 或 或 sf 标记在音符的上面,表示这个音要唱 (奏) 得坚强有力. 当 与 两个记号同时出现时,表示更强.
例如:
保持音记号
用 - 标记在音符的上面,表示这个音在唱 (奏) 时要保持足够的时值和一定的音量.
例如:
延 长 号
用 标记.(1) 延长记号表示可根据感情情和风格的需要,自由延长音符过休止符的时值.
例如:
小 节 线
用竖线将每一小节划分开线叫小节线。
电声音乐的起源是什么?答得好的另追加加分。跪求答案。
电子音乐的先声
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开始研究声音和物理的关系,这些理论对文艺复兴以后的音乐以至电子音乐都有重大影响。在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著作《新亚特兰蒂斯》里描写一个幻想的轮唯明国度里,有独特的房间可以将任何声音制造或复制出来。在此以后,不少科幻小说都曾描述类似的音乐设备。
1857年法国科学家史考特发明了录音技术,可以将声音纪录,但尚未能将之播放。1878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以滚筒录音,并以喇叭将声音放大播放。1887年埃米尔·贝林纳发明以唱片录音并放大的留声机。大约1900年出现以磁带纪录声音的技术,但尚未成熟。1901年李·德佛瑞斯特发明真空管,自此以后,录音技术可以广泛地用于电子音乐、收音机广播等等。
音乐盒是影响电子音乐的前身之一。1815年出现了第一个以弹簧控制的音乐盒。1876年美国的艾奥利安公司(Aeolian Company)发明了自动弹放钢琴(Player Piano),和音乐盒一样,以钢琴卷帘纸(Piano Roll)纪录音符的时间。在录音技术尚未成熟之前,不少当时的钢琴家都曾经透过钢琴卷帘纸纪录了演奏。而这种钢琴卷帘纸的纪录方法,后来被应用到乐器数位接口(MIDI), 至今很多数码音乐软件(DAW)都有采用。
二十世纪初
1897年泰岱斯·卡希尔(Thaddeus Cahill)发明了第一台电子键盘乐器Telharmonium,但体积庞大,直至1912年技术才稍为完善。意大利钢琴家及作曲家费卢西奥·布索尼看到卡希尔的发明后极之推崇,在1907年的著作《新音乐审美概论》,预言电子音乐是未来音乐发展的路向,它可以制造任何传统乐器无法制造的声音,甚至演奏比半音更微小的音阶。他的想法影响了学生埃德加·瓦雷兹,日腊告后成为电子音乐的重要先驱。这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常被称为未来主义,除了布索尼,不少音乐家推崇电子声音和噪音可以是音乐。
1912年俄罗斯科学家李昂·特雷门发明了特雷门(Theremin),以手控制无线电波来制造声音。1929年约翰·斯凌格(Joseph Schillinger)创作了《特雷门与乐队组曲》,由发明家特雷明亲自演奏。1926年法国人马特诺(Maurice Martenot)发明了马特诺琴(Ondes Martenot),既是一个键盘乐器,亦可以演奏滑音,在法国作曲家梅湘的《图兰加里拉交响曲》(1948年)广泛应用。1929年美国作曲家乔治·安太尔(George Antheil)首次在乐曲中应用电动机和各种电动机械的噪音。
1927年美国发明家奥奈尔(J. A. O'Neill)发明以磁带纪录声音,并以键盘控制。1929年发明家劳伦斯·哈蒙德以此技术发明了哈蒙特风琴,这是第一部大量生产并畅销的电子键盘乐器。
1935年德国的柏林收音机展览中,AEG公司展示了磁带录音。磁带比唱片在录音技术上有更大的弹性,可以重新再录,亦可以剪接。自此以后,磁带被广泛应用于收音机广播及有声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华特·韦伯发展了交流偏磁(AC Bias)的技术,令音频的范围更广阔。1942年德国AEG公司发明了立体声。1944年当时仍是学生埃及的音乐家哈利姆·埃尔-达巴开始利用磁带创作电子音乐。
1950年代
1956年艾默特(Herbert Eimert)的《乐曲五首》、施托克豪森的《青年之歌》等陆续问世。
五十年代电子音乐是计算就绪后再进行制作的,音的频率、时值、音量、起音、衰减、混响等均记于一定的座标纸上,再用磁带经过多次分录及混录而成。
1956年左右罗伯特·穆格(Robert Moog)发明包括振荡器、放大器、程序控制器等在内的功能相当复杂的“电子发声合成装置”,使电子音乐的制作过程大为简化;制作者不但可以随意获取所需的声音,细微控制其波形、包括曲线等,而且能听到最后的音响。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末
YMO、Depeche Mode、Devo 等乐团成功打造出非常流行的电子音乐,当时尚未有如此强调科技感的音乐类型,使得现在许多乐手以及乐迷还是非常山拦怀念。
近期发展:1980年代到2000年代初
电音的分类是归在摇滚底下的,比较可信的起源是从80年代末的一家黑人Disco舞厅流行开来,大致上音乐作法采取键盘与合成器采样的声音编排而成,搭配电子鼓,重复小节循环而成,再细分就要以节拍数区分,非常多,但是电音中Ambient这类型是从古典乐→现代室内乐→Ambient演变而来的,但不一定要用到电子乐器,也不完全以节奏带动曲调的走向。 至于摇滚如果是1996年以前是不重视电音这部份的发展,有的话指的是电子音乐,New Wave时期,如New Order,Depeche Mode诸如此类,到2000年后摇滚流行起加入电音模式。
关于滑音是谁发明的和滑音的例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