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饭是谁发明的(抓饭是谁发明的英语)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抓饭是谁发明的,以及抓饭是谁发明的英语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目录:

手抓饭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菜肴,它是哪个地方的特色菜?来历是什么?

它是新疆的特色菜;据说有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医生身体非常的虚弱,吃了做山祥很多药也不管用,最后他进行了食疗就是选用纯搏各种的食物,然后加水再加盐,小火焖熟以后,用手抓起来吃,然后身体就恢复了健康,大家都非常的唯族惊奇,都问他使用了什么方法,然后他就把这种方法传给了大家,这就成了我们现在常说的手抓饭。

无戒学堂:新疆风物之:新疆人的三大快餐

新疆有着歌舞之乡,瓜果之乡,金玉之邦,粮棉之仓的美称,除此之外,这里还是美食家的天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个地方的特色美食,一定会成为一个招牌,让人们一提到这个美食,就会想到相应的地方。

比如一提到热干面就会想到武汉,提到牛肉面就会想到兰州,提到火锅就会想到四川,重庆,提到鸭血粉丝汤就会南京,那么,一提到新疆你会想到哪种美食呢?

肯定会有朋友说,羊肉串,曾经,羊肉串就是新疆美食的代名词,就连春晚上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也这么演。

但是,现在咱们几乎在全国各地都可以见到,吃到羊肉串了,它已经不再是新疆人的专利了。

一个返老区域的地方美食,一定要有其独到的特色,可以模仿它的样子,却模仿不了它的灵魂。

在新疆,有这样几种美食,被称为新疆人的三大快餐,能够成为一个区域的快餐广为流行的,一定是方便快捷,经济实惠的。那么这三种快餐就很好的印证了这个,它们就是抓饭,拌面,丸子汤。

维吾尔族把抓饭叫“普劳”,也叫十全大补饭,因为它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关于抓饭的发明,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相传一千多年前,有位叫阿布艾力•依比西纳的维吾尔族医生,因为生病身体非常虚弱,吃什么都没有胃口。

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把羊肉放在锅里炒了一下,然后加了些胡萝卜,皮芽子(洋葱),等胡萝卜炒软后加了两碗水,汤汁变成和胡萝卜一样的颜色时,再把提前淘好的米闷在上面,文火蒸30分钟左右,然后把米饭,胡萝卜,羊肉,皮芽子搅拌均匀,就成了一道香气逼人的美食。

刚出锅的抓饭每一粒米都充分吸收了羊肉,胡萝卜的汤汁和营养,看上去晶莹剔透,色泽诱人。

据说阿布艾力一下子胃口大开,一连吃了好几天抓饭,更神奇的是,他的气色变得红润有光泽了,整个人看上去比之前精神多了。

于是,他主动把这道美食的做饭分享给了更多的人。因为实在太美味,有人光顾着用勺子往嘴里扒拉饭,却被烫了嘴。于是有老人说,今后吃这个饭应该用手抓着着吃,若不烫手,就不会烫嘴了。

大家觉得这个办法非常不错,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开始用手抓着吃,于是人们叫它抓饭。

现在各位朋友如果有机会去新疆少数民族朋友家做客,抓饭的正宗吃法依然是用手抓着吃。

在新疆吃手抓饭一定会配凉菜,一般是凉拌胡萝卜丝或者皮辣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皮辣红,也叫老虎菜,用皮芽子(洋葱),青(红)辣椒,西红柿加盐,味极鲜,醋凉拌即可。

皮辣红是深受新疆各族人民喜爱的一道凉菜,也是一道非常养生的菜。皮芽子有降血脂的功效,辣椒含有丰富的vc,西红柿含有丰富的番茄红素,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

在新疆有很多家喻户晓的抓饭品牌,比如像一杆旗,抓饭熟了,海楼抓饭,五月花抓饭等。当然,为了让全国各地的朋友都有机会品尝到这道美食,现在有类似于自热米饭那种包装了。

拌面有好几个名字,老一辈的新疆人喜欢叫它拉条子或大半斤,因为是手工拉的,所以也算比较形象。为什么叫大半斤呢,因为一份拌面一般250克左右面,还可以加面,加上菜的话真的不止大半斤了。从这一点足以体现新疆人的豪爽。

拌面的做法相对比较简单,但要做好还是不容易的。首先要选择优质的面粉,新疆一年只种一季农作物,小麦生长周期长,灌浆饱满,所以用这里的面粉和的面劲道Q弹,口感非常好。

说到新疆拌面,很多外地的朋友会把它和兰州拉面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兰州牛肉面大多为汤面,而新疆拌面是干拌的。其次兰州牛肉面要用蓬灰和面,而新疆拌面只用淡盐水和面。

趁着醒面的功夫,提搜乎前准备好菜,然后把面拉好下锅后,再开始炒菜,很多人习惯过一下凉水,这样面会更劲道一些。

如果你的肠胃不是很好,不能吃太硬,就一定要提前交待店家不要过凉水,多煮一会儿。新疆人习惯上把不过凉水的面叫“然窝子”。

曾经有外地朋友问我这道美食为什么叫拌面,说真的,吃了这么多年拌面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于是急中生智说,你看拌面端上来时是一盘面,一盘菜,桌子上还准备了油泼辣子,醋,自己看着拌,所以叫拌面。

新疆的拌面最有名的是奇台拌面和托克漏漏升逊拌面,这几年因为品牌意识和营销意识的增强,人们开始在起店名上下功夫了,比如“歹歹的加个面拌面”,“澳巴玛拌面”等。

丸子汤是新疆回族同胞非常擅长的一种美食,一份正宗的丸子汤一定要牛肉片,有粉条,豆腐,手工牛肉丸子(这可是丸子汤的灵魂呀),绿叶菜组成。

看一碗丸子汤是否正宗,一看配料,二来就是尝一下汤,这个汤一定要用牛骨头熬制才更有味道。

除此之外,丸子汤还有一个灵魂伴侣叫油塔子,是用面粉,羊油,清油反复揉制。油塔子外形看起来像小馒头,它的奥妙就是吃之前一定要放在掌心拍几下,直接可以拉成一层一层的,口感松软,跟丸子汤是绝配。

新疆的丸子汤有两几个比较有名的品牌,如今也都与时俱进开了连锁店。比如像“四十九丸子汤”,“榆树沟丸子汤”,“老五台丸子汤”,基本上以地名居多。

记得有一次有朋友跟我开玩笑说,四十九丸子汤是不是每份里面有四十九和个丸子呀?我说你想得美,那得多少丸子,关键也放不下下呀。

四十九丸子汤最早开在乌鲁木齐到伊犁的国道旁边,主要做往来客货车的生意。因为以前人们没什么品牌意识,所以店名不是“老马饭庄”就是“穆斯林饭庄”。

而这家丸子汤因为开在路边,为了跟其他饭馆区分开来,老板决定以自己家门口的公路里程碑做店名,因为这个店正好处于乌鲁木齐到伊犁的国道四十九公里处,所以就叫“四十九丸子汤”。

在新疆,不论抓饭,拌面,丸子汤,基本上都在二十五块钱左右,简奢由己,个人发挥空间比较大,而且方便快捷,所以深受喜爱。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我们会因为一个味道,爱上一个地方,而美食,无疑充当了媒介的角色。

古人在没有筷子之前是怎么吃饭的,筷子出现在什么时候?

古人在没有筷子之前一般都是直接用手抓饭氏悔搜的,筷子出现再商周时期。古人在没有筷子之前,都是直接用手来抓饭吃,这有点类似于印度的手抓饭,只不过古人在吃饭前都会洗手,将手洗干净之后才会抓饭。在比较原始的社会中,当时的人类并没有意识到要吃熟食,而且人类在刚刚进化的时候,都是直接生吃食物的,洗干净之后便直接吃,后来随着人类的不断演歼历化,才有意识的知道要吃熟食。

只不过,这时期的人类还没有发明筷子,于是便直接用手抓饭了。在商周时期,当时的人类已经开始吃熟食了,后来等到人类有了自己的意识形态之后,便发现用手吃饭的话,是很不卫生的行为,于是在吃饭前,当时的古人便会对手部进行一个比较简单的消毒。

不过,也因为比较麻烦,所以后来便直接发明了筷子,筷子在生活中的作用还是挺大的,同时在吃饭的时候,也是比较卫生的。后来,吃饭的礼仪,慢慢传到了其他国家,甚至在很多地区,吃筷子的一般都是亚洲国家。

虽说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卫生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但是当人类发明出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的时候,有很多地方依然保持着古老的习俗。并且,在印度,还是会有手抓饭的传统,虽说看着不怎么干净,但是对于喜欢吃印度手抓饭的人来说,吃的时候还是很香的。

而且,在商周时期,由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比较落后,所以吃饭的时候,菜色是很少的,也没有很丰富。于是,大家在吃饭的时候,虽说后来才用的筷子,但是在以前直接用手抓饭的时候,都是分开吃的。不过,后来出现了筷子之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时前早的菜色吉渐渐丰富起来。

吃新疆抓饭真的要用手吗?

在新疆,最具广泛适应性的食物,非抓饭莫属。无论是上档次的宴席上,那一大盆精致的主食;还是夜宵摊档上,那一小碗灵魂的慰藉;抑或是逢年过节觥筹交错后,那一盘家的味道。抓饭,都是足以担当大任的主角。但几乎所有初次吃抓饭的人都有疑问:正宗的新疆抓饭,真的要用手抓着吃么?

No:1壹

人类世界的进食方式其实只有三种:筷子、刀叉和手指。使用筷子的,主要是中日韩朝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以及受东亚文化影响的一部分东南亚地区,总人口大约占到全球的30%。使用刀叉的主要是欧洲和美洲,总人口与筷子文化圈相当,也占30%。而用手指抓食的人数是最多的,包括印度次大陆、中亚和非洲的一部分地区,大约占40%。

本质上来说,不同的进食方式并没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看似野蛮的手指进餐,也有技巧和文明的一面,比如印度人在面对奶、粥之类的流食,用手竟也能像用勺子一样吃得一点不剩,令人惊叹。

翻开地图,新疆的位置,正处于东亚的筷子文化圈,和中亚手指文化圈交界之地。所以,这里一部分少数民族用手抓的形式吃东西,并不难理解。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新疆,吃拌面(拉条子)是用筷子的、吃奶制品是用勺子的、吃肉是用叉子钎子的,为什么偏偏轮到米饭的时候,要强调手抓?这与稻米在新疆特殊的地位不无关系。

No:2贰

稻米抵达新疆的过程,本身就堪称传奇。这种原产于中国长江流域的作物,是今天全球种植最广的三大粮食之一,与玉米、小麦三分天下,平起平坐。对于上古时代农产品基本靠引进的中国来说,行销世界几千年不衰的稻米堪称中华之光。而且稻米又是三大粮食作物里,对环境要求最苛刻的,它不耐旱、不耐寒、也不耐长时间曝晒。能够远播全球的唯一理由只有:好吃。

在原产地江南地区,稻米的烹饪形式并不独特,但在向东南西北传播的过程中,稻米的个性越来越突出。向南,稻米倾向于被深加工米粉、糍粑、粿条之类的食物,它让渔猎为生存要素的西南山区人民从此有了像样的主食,也缔造了哈尼、红河等壮观的山地梯田景观。再后来,它被带到了中南半岛北部,以天然的茉莉花香,让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稻米产区闻名遐迩。

向东,稻米漂洋过海来到日本,客观上造就了弥生时代的历史。和刺身、天妇罗一样,日本人在追求米饭“本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米饭、寿司,或者是他们眼中“更纯粹”的清酒,构成了霓虹国最为世人所知的饮食世界。

但是,稻米向西和向北的道路,却没有东、南那么顺利,它遇到了两个实力强劲的对手:黄河流域的小米,和原产于中亚的小麦。

对于中原的先民来说,小米对水土要求低、成谷快、不需要照料,是很理想的作物。直到今天,山西陕西地区依然保留着吃小米饭、酿小米酒、乃至蘸小米醋的传统。而小麦,虽然口味不佳,但在石磨发明后,它却变成了征服西北人肠胃的精美面食。再加上小麦本身耐干、抗冻的特性加持,让它迅速在中国北方立足。

相比之下,如江南文人一样自带娇矜气质的稻米,能突破小麦和小米的重重围追堵截,最终出现在最不应该出现的地方:新疆。它背后赖以支撑的信念,就是中国人对稻米美味的不懈追求。

No:3叁

稻米传到新疆后,遇上了一位朋友:羊肉。这种由游牧民族先行豢养的家畜,与中国南方地区的猪肉相比,带着天然桀骜不驯的气质。喜欢者谓之够味,厌恶者谓之腥膻。烹饪羊肉的过程,也远不如猪肉那么复杂。切块、水煮,一点盐巴、一点孜然,就能把羊肉本身的粗犷激发出来。巧合的是,羊肉的烹饪过程,与稻米高度棚蚂冲类似——长物猜时间的水煮,能让羊肉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获得人类需要的“鲜”味;而水煮也能让稻米的谷粒膨大疏松,不用石磨,直接能获得类似于面食发酵后的松软口感。

在燃链歼料资源并没有那么丰富,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古代新疆,把羊肉和米饭放在一起煮,就成了理所当然的过程。这么做,除了节省燃料,让羊肉和米饭一起熟之外,还出现了另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米饭在膨大过程中,吸取的不是水,而是鲜美的羊汤;羊肉中的脂肪还包裹住了米粒复杂的碳水和蛋白结构,让滋味更加丰沛多元。

这是抓饭美味的来源,也是这种食物不停更迭进化的基础逻辑。

聪明的新疆人后来又在这种羊饭共煮的食物里,加入了新疆特有的黄色胡萝卜和洋葱。长时间的烹煮让胡萝卜素充分溶解在油脂中,改善了口味,也让营养结构更为全面合理。再后来,加上葡萄干、核桃等本地特色食材的点缀,让抓饭越来越成为新疆美食的代表之一,而稻米出生于水乡江南的历史,则被很多人忘记。维吾尔传说中,抓饭的发明者,还是一位民间医生,它用这种食物治愈了无数人的生命。传说总有其合理性,营养成分综合而全面的抓饭,可能是那个年代,在新疆能找到的最好的进补膳食。

No:4肆

对于从前的新疆人来说,稻米是稀有的食材。而它做成的抓饭,更是从形式、到滋味、再到功效,都有着重大意义的主食。这让先民们对抓饭产生了一种执念。

在手抓进食的文化圈里,手指是人们亲证自然的工具。泰戈尔在《人生的亲证》中说,人之为人,应该去亲证自己的生命,最后达到“生如夏日之花,死如秋叶之静美”。而只有足够让人们重视的食物,才是值得“亲证”的对象。显然,在新疆人眼里,抓饭是最值得信仰和珍惜的美好滋味。而这,正是这块两种进食文化交融之地,对抓饭另眼相看,强调“手抓”的原因。另一种有资格荣膺殊荣的食物,是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手把羊肉。

也正是由于抓饭在新疆崇高的地位,让稻米能攻克自然环境的限制,继续向干燥的更西方传播,沿着丝绸之路,出现在中亚、出现在近东,最终来到了地中海边的意大利和大西洋边的西班牙,让海鲜烩饭、牛肉烩饭、菌菇烩饭、芝士焗饭,在面包盛行的欧洲,建立了独特的地位。

同时,抓饭又顺利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南亚次大陆,加入香料、改进技术,衍生出了多姿多彩的印度炒饭;并跟随大航海时代的步伐来到东南亚,与早前由中国南方传入的米食文化会师,成就了一粒种子征服世界的图谱。这些饭菜同烹的食物,究其内在的逻辑,都能在新疆的抓饭背后,窥见美味传播的源流和路径。

- END -

一碗新疆抓饭端上来,油润、扎实,混合着葡萄干的甜和羊肉的香,是大部分人都没理由拒绝的美味。从更高的视角来凝视,其中的每一粒米、每一块肉,都包含了我们这个国家,对各民族文化温柔的包容、对世界文明深远的影响。

陈晓卿说:“中国人擅长以食物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新疆抓饭,那绵长而让人记忆犹新的滋味,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新疆 抓饭 由来

“抓饭”,维吾尔语叫“波糯”,是维吾尔、乌孜别克等兄弟民族执行宾客的风味食品之一。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先请客人们围坐在炕上,当中铺上一块干净餐布。随后主人一手端盆,一手执壶,请客人逐个淋洗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待客人们全部洗净手坐好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布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租握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饮”。现在有些家庭执行汉族客人,一般都备有小勺。

关于抓饭还有一段动人灶型答的传说。相传在一千多隐慧年前,有个叫阿布艾里.依比西纳医生,在他晚年的时候,身体很虚弱,吃了很多药也无济于事,后来他研究了一种饭,进行食疗。他选用了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羊油和大米加水加盐后小火焖熟。这种饭具有色、味、香俱全的特点,很能引起人们的食欲。于是他早晚各吃一小碗,半月后,身体渐渐地恢复了健康,周围的人都非常惊奇,以为他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后来,他把这种“药方”传给了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便成为现在的维吾尔族人普遍吃的抓饭了。

印度人为什么钟情于用手抓饭吃?

印度人喜欢吃手抓饭由来已久,在印度,即使是上流社会的印度人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阶级,也喜欢吃手抓饭。虽然他们在正式场合时会用刀叉,但是日常用餐中他们依然用手抓饭吃。一般来说,印度人在吃饭时,会在面前放一个盘子、一杯水,他们把米饭或面饼放在盘子里,把菜糊糊或者汤汁浇在上面,然后用手抓着吃。

当然,印度手抓饭并不是随便抓,而是有技巧的。印度人吃手抓饭时,一般会用右手的三根手指(一般是拇指、食指和中指)直接按住面饼的边缘,感觉就像用叉子一样,然后中指弯曲,用力将面饼按住不动,再用拇指和食指撕下一小块面饼,然后三根食指一起合作,将面饼裹住菜糊糊,再捏住面饼送入口中。在整个过程中,他们一般不会使用左手,所有的动作都是由右手来完成,所以需要一定的技巧。

虽然在外人看来这种进食习惯不太方便,但是印度人已经习以为常了。他们之所以不用刀叉,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吃饭的舒适感来自触觉,而刀叉阻止了这种感觉。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刀叉不能准确地传达食物的温度,尤其是印度人喜欢吃糊糊,这种食物在太热的情况下入口,肯定会烫伤口腔。而用手进食的话,就能很好地测量出食物的温度,避免烫伤舌头和口腔。

在很多印度人看来,食物是神赐予的礼物,用手进食是为了尊重神,这是他们喜欢吃手抓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宗教在印度的影响,印度人认为食物只能用最纯净的东西去触碰,而最纯净的东西,就是他们的手了。印度人认为左手是肮脏的,所以他们除了上洗手间时用左手外,其余的时山信候基本都用右手。

因为存在着种姓制度,所以印度人在进餐时,讲究比别的国家又多了一些。在高种姓的人看来,低种姓的人碰过的盛食物的器皿,他们会觉得肮脏,因为很多高种姓的人宁愿选择在芭蕉叶上吃手抓饭,也不愿意用盘子或其他器皿。印度人吃手抓饭时,一般是把米饭、菜糊糊和汤汁混合在一起,然后捏成团,送进嘴里。很多印度餐馆为了不引起麻烦,通常会给吃饭的客人一片新鲜的树叶,用来盛米饭或菜糊糊。吃完后,这些树叶就被直接丢掉,非常环保。

印度人吃手抓饭一定要用右手,那些手指不灵活的人,一般会选择五指齐用,因为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使用左手。除了自己不能用外,在印度的餐馆或者去别人家做客时,给别人递吃的东西或喝的饮料时,也早液不能用左手。在印度的餐馆或者去别人家做客时,吃完饭,一般会逗睁轮有一碗放着柠檬片的温水,这水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吸收的。同时,还有一些香料用来帮客人消除口中的异味。很多人觉得用手吃饭不卫生,但是印度人并不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在吃饭前,他们会彻底反复地清洗双手,直到他们觉得干净为止。

关注刨根先生看世界,带你欣赏世界各地奇异有趣的风俗趣事~

抓饭是谁发明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抓饭是谁发明的英语、抓饭是谁发明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