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kt是谁发明的的简单介绍

本篇百科问答的知识要给大家谈谈nkt是谁发明的,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

导弹分类及定义

导弹的分类很复杂,有多种分类方式。比如有人曾来信问“战斧”到底是战略导弹还是巡航导弹,实际上它两者都是。还有人问空地导弹和反辐射导弹是什么关系。其实他们是由于分类标准混乱而引起错误。

按作战使用来分,导弹一般分为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两种。

按飞行方式,一般分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

“战斧”是一种战略巡航导弹。以前战略导弹多数是弹道导弹,而弹道导弹也多数是战略导弹,所以一般把战略弹道导弹简称为战略导弹,或弹道导弹。战术导弹大多是巡航导弹,所以“巡航”二字一般只在介绍战略导弹时出现。某些文章中,一般只是简单地说弹道导弹、战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这实际上是指战略弹道导弹、战术弹道导弹和战略巡航导弹。

现在,战略和战术的界限逐渐模糊,而且有的导弹既可以用于战略用途,又可以用于战术用途。比如“战斧”,既有战略导弹型号,也有攻击军舰的战术导弹型号。

按攻击的目标种类分,导弹分为防空导弹(攻击飞机)、反导导弹(攻击导弹,主要是弹道导弹)、反坦克导弹、反潜导弹、反辐射导弹(反雷达导弹)等。

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按发射点和目标位置来分。这种位置一般分为地面、水面(舰)、水下(潜)、空中4大类。按照这种方式分类,导弹本来应该有16种,但实际上并非这样。

首先,西方国家一般把地面和水面、水下统称为面,所以他们的导弹一般被分为面面导弹(SSM)、面空导弹(SAM)、空者银面导弹(ASM)、空空导弹(AAM)这4种。

地面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导弹发展历史最长(第一种导弹V-1就是地对地巡航导弹)、种类最多,在分类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地地导弹,一般都是指地唤扒面发射、攻击地面固定目标的弹道导弹。比如说“飞毛腿”地地导弹,就是一种地对地战术弹道导弹。

至于地面发射、攻击地面活动目标的导弹,已经不被称为地地导弹,多数按照其目标种类来分。比如反坦克导弹、反辐首链宴射导弹。

某些种类的导弹比较少,比如潜潜导弹、潜空导弹,叫起来也不太顺口,所以就被称为潜射反潜导弹、潜射防空导弹。

按制导方式分类,也是常用的方式。

另外还有按导弹的某些性能分类的。比如按射程分,有远程导弹、中程导弹、近程导弹,甚至洲际导弹。对于不同种类的目标,中、远、近的界限也不同。防空导弹有一个射高的性能,因此就产生了低空导弹、中空导弹、高空导弹之分。对于反舰导弹,速度也是个关键性能,因此产生了亚音速反舰导弹和超音速反舰导弹之分。对于某些导弹,重量很重要,因此有了轻型导弹、中型导弹、重型导弹、便携式导弹之分。

随着技术、应用的发展,导弹的分类也一直在不断变化。比如说,随着隐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今后的导弹也许要分隐身导弹、准隐身导弹、非隐身导弹;随着城市作战的发展,反坦克导弹也许会变种出一种反建筑导弹;随着动力装置的进步,导弹也许能在很大的射程范围内使用,使近程导弹、中程导弹、远程导弹的区别淡化、消失。所以,对于导弹的分类,我们只要掌握了它的的基本分类方法和概念就行了。

kt是什么意思

Kt是速度单位,是英文knots的缩写,中文名字叫“节”。橡陵

定义为每小时1海里,等于1.852km/h(海里的标准)。ISO标准及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使用单位符号为kn,而亦有常用kt,是一个专用于航海的速率单位,后延伸至航空方面,相当于船只或飞机每小时所航行的海里数。

在定义中,1节的速度为:

每小时1海里(Nm/h)(节消如竖拿大的定义)

每秒0.5144444米(m/s)

每小时1.852千米(km/h)

每小时1.150779448英里(mph)

扩展资料

其他的速度单位有:mph

mph是mile per hour的缩写,是速度计量单位,表示英里/小时。称“迈”,1 迈= 1.609344 千米/小时。

通常使用于英国、前英国殖民地(如美国)、和英联邦国家,用作计算时速,在道路上的限速、网球的发球速度等等,亦被用于计算热带气旋的中心风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KT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mph

什么是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防御、调控的作用。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因为血小板里有IgG)等),以及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溶菌酶、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组成。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免疫(又称特异性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免疫系统

外文名称

immune system

类别

生物学

目录

1基本功能

2组成结构

3人体防线

   

4运行机制

5影响因素

6产生抗体

   

7历史沿革

8调整措施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功能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免疫系统具有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与机体其他系统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生理平衡的功能 。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但其功能的亢进会对自身器官或组织产生伤害。

1.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的抗原,如病原微生物等。这种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的功能被称之为免疫防御。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

2.识别和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衰老细胞、死亡细胞或其他有害的成分。这种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功能被称之为免疫监视。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 病毒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

3.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使免疫系统内环境保持稳定。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健康的免疫系统是无可取代的,但仍可能因为持续摄取不健康的食物而失效。

折叠编辑本段组成结构

折叠免疫器官

一、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根据分化的早晚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前者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后者是T、B淋巴细胞定居、增殖的场所及发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

骨髓:

骨髓是人和其他哺乳动物主要的造血器官,是各种血细胞的重要发源地。骨髓含有强大分化潜力的多能干细胞,它们可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分化为不同的造血祖细胞,进而分化为形态和功能不同的髓系干细胞和淋巴系干细胞。淋巴系干细胞再通过胸腺、腔上囊或类腔上囊器官(骨髓),分别衍化成T细胞和B细胞,最后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哺乳动物和人的B细胞在骨髓微环境和激素样物质作用下发育为成熟的B细胞 。

胸腺:

胸腺由突起连接成网状的胸腺基质细胞(TSC)及网眼中的胸腺细胞、骨髓来源的单核一巨噬细胞、胸腺宏尘树突细胞、结缔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等构成。胸腺皮质区密布了不成熟的胸腺细胞,它们逐渐向髓质区迁移,经过双阴性细胞、双阳性细胞,最终发育为成熟的单阳性胸腺细胞--T细胞。在这过程中,遍明源布于皮质、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的巨噬细胞 (Mφ)、胸腺树突细胞在胸腺细胞表面MHC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免疫调节:对外周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具有调节作用;

3.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外周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又称二级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激绝态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细胞在外来抗原刺激下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之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肠集合淋巴结以及在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下层的许多分散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组织 。这些关卡都是用来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研究显示盲肠和扁桃体内有大量的淋巴结,这些结构能够协助免疫系统运作。

扁桃体

扁桃体对经由口鼻进入人体的入侵者保持着高度的警戒。那些割除扁桃体的人患上链球菌咽喉炎和霍奇金病的机率明显升高。这证明扁桃体在保护上呼吸道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脾:

1.T细胞和B细胞的定居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4.过滤作用。

淋巴结:

淋巴结是一个拥有数十亿个白细胞的小型战场。当因感染而须开始作战时,外来的入侵者和免疫细胞都聚集在这里,淋巴结就会肿大,作为整个军队的排水系统,淋巴结肩负着过滤淋巴液的工作,把病毒、细菌等废物运走。人体内的淋巴液大约比血液多出4倍。人全身有500~600个淋巴结,是结构完备的外周免疫器官,广泛存在于全身非粘膜部位的淋巴通道上。淋巴结具有以下功能:

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4.过滤作用。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1.肠相关淋巴组织:包括派氏集合淋巴结(PP)、淋巴小结、上皮间淋巴细胞、固有层弥漫分布的淋巴细胞等。

⑴M细胞:是一种特殊的抗原转运细胞。存在于肠集合淋巴小结和派氏集合淋巴小结。

⑵上皮内淋巴细胞:存在于小肠粘膜上皮内。约40%为胸腺依赖性,60%为非胸腺依赖性。在免疫监视和细胞介导的黏膜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

2.鼻相关淋巴组织:包括咽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及鼻后部其他淋巴组织。其主要作用是抵御经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3.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主要分布在各个肺叶的支气管上皮下。其主要是B细胞。

盲肠

盲肠能够帮助B细胞成熟发展以及抗体(IgA)的生产。它也扮演着交通指挥员的角色,生产分子来指挥白细胞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盲肠还能"通知"白细胞在消化道内存在有入侵者。在帮助局部免疫的同时,盲肠还能帮助控制抗体的过度免疫反应。病原微生物最易入侵的部位是口,而肠道与口相通,所以肠道的免疫功能非常重要。集合淋巴结是肠道黏膜固有层中的一种无被膜淋巴组织,富含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T淋巴细胞等。对入侵肠道的病原微生物形成一道有力防线。

折叠免疫细胞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细胞;B细胞。

淋巴细胞

⑴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如T细胞定居于副皮质区,B细胞定居于浅皮质区;不同功能的淋巴细胞亚群也可选择性迁移至不同的淋巴组织。

⑵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其意义有:

⑴ 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

⑵ 增加与抗原接触机会,有利于产生初次或再次免疫应答;

⑶ 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⑷ 传递免疫信息到全身,有利于免疫细胞的动员和效应细胞的迁移。

淋巴细胞分类:主要包括T细胞、B细胞。

1.B淋巴细胞: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成熟的B细胞主要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小结内。B细胞约占外周淋巴细胞总数的20%。其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和提呈可溶性抗原。

固有免疫细胞

1.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 T细胞、NK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B-1细胞、γσT细胞等。

2.功能:固有免疫细胞主要是发挥非特异性抗感染效应,是机体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防御细胞,能对侵入的病原体迅速产生免疫应答,亦有清除体内损伤、衰老或畸变的细胞。

骨髓红细胞和白细胞

骨髓红细胞和白细胞就像免疫系统里的士兵,而骨髓就负责制造这些细胞。每秒钟就有800万个血细胞死亡并有相同数量的细胞在这里生成,因此骨髓就像制造士兵的工厂一样。

训练场地:胸腺 就像为赢得战争而训练海军、陆军和空军一样,胸腺是训练各军兵种的训练厂。胸腺指派T细胞负责战斗工作。此外,胸腺还分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激素。

吞噬细胞

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流及其它脏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

以病原菌为例,吞噬、杀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吞噬细胞和病菌接触、吞入病菌、杀死和破坏病原菌。吞噬细胞内含有溶酶体,其中的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素、活性氧物质、活性氮物质等能杀死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则可将菌体降解。最后不能消化的菌体残渣,将被排到吞噬细胞外。

细菌被吞噬在吞噬细胞内形成吞噬体;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中多种杀菌物质和水解酶将细菌杀死并消化;菌体残渣被排出细胞外。

折叠免疫分子

1. 膜型分子:TCR;BCR;CD分子;粘附分子;MHC分子;细胞因子受体。

2. 分泌型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

免疫球蛋白

1.概念: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称之为免疫球蛋白。

2.分类:

⑴分泌型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症状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

⑵膜型球蛋白:主要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3.功能:

⑴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 ⑵激活补体; ⑶穿过胎盘和黏膜; ⑷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⑸结合Fc段受体:IgG、IgA和IgE抗体可通过其Fc段与表面具有相应受体的细胞结合,产生不同的生物学作用:①调理作用;②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③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补体

1.概念:补体是一个具有精密调节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是体内重要的免疫效应放大系统。其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包括30余种成分。

2.组成:⑴补体固有成分; ⑵补体调节蛋白; ⑶补体受体。

3.功能:⑴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⑵调理作用; ⑶免疫粘附; ⑷炎症介质作用。

4.激活途径:⑴经典途径; ⑵MBL途径; ⑶旁路途径。

细胞分子

1.概念:细胞分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2.分类:⑴白细胞介素; ⑵趋化因子; ⑶肿瘤坏死因子; ⑷集落刺激因子;

⑸干扰素家族:包括IFN-α、IFN-β、IFN-ε、IFN-ω、IFN-κ、IFN-γ;

⑹其他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

黏附分子

1.概念:黏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2分类:⑴免疫球蛋白超家族;⑵整合素家族;⑶选择素家族;⑷粘蛋白样血管地址素;⑸钙黏蛋白家族。.

3.常见黏附分子:如CD4、CD8、CD22、CD28、CTLA-4、ICOS等。

4.功能:⑴淋巴细胞归巢; ⑵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⑶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或抑制信号。

折叠免疫组织

皮肤与粘膜

1.物理屏障:由致密上皮细胞组成的皮肤和黏膜组织具有机械屏障作用,可阻挡病原侵入。

2.化学屏障:皮肤黏膜分泌物中含有多种杀菌、抑菌物质,如胃酸、唾液等,是抵御病原体的化学屏障。

3.微生物屏障:寄居在皮肤黏膜的正常菌群,可通过与病原体竞争或通过分泌某些杀菌物质对病原体产生抵御作用。

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壁和包在壁外的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的胶质膜组成。其组织结构致密,能阻挡血液中病原体和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和脑室,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保护作用。婴幼儿血-脑屏障尚不够完善,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胎盘屏障

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组成,正常情况下,母体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难于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但若在妊娠3个月内,此时胎盘结构发育尚不完善,则母体中的病原体等有可能经胎盘侵犯胎儿,干扰其正常发育,造成畸形甚至死亡。药物也和病原体一样有可能通过母体侵犯胎儿。因此,在怀孕期间,尤其是早期,应尽量防止发生感染,并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副作用较大的各类药物。

折叠编辑本段人体防线

人体共有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

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

2.第二道防线

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3.第三道防线

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折叠编辑本段运行机制

正常人体的血液、组织液、分泌液等体液中含有多种具有杀伤或抑制病原体的物质。主要有补体、溶菌酶、防御素、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组蛋白、正常调理素等。这些物质的直接杀伤病原体的作用不如吞噬细胞强大,往往只是配合其它抗菌因素发挥作用。例如补体对霍乱弧菌只有弱的抑菌效应,但在霍乱弧菌与其特异抗体结合的复合物中若再加入补体,则很快发生溶解霍乱弧菌的溶菌反应。

当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进入到人体后,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首先发起进攻,将它们吞噬到"肚子"里,然后通过酶的作用,把他们分解成一个个片断,并将这些微生物的片断显现在巨噬细胞的表面,成为抗原,表示自己已经吞噬过入侵的病菌,并让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知道。

T细胞与巨噬细胞表面的微生物片断,或者说微生物的抗原,连着相遇后如同原配的锁和钥匙一样,马上发生反应。这时,巨噬细胞便会产生出一种淋巴因子的物质,他最大的作用就是激活T细胞。T细胞一旦"醒来"便立即向整个免疫系统发出"警报",报告有"敌人"入侵的消息。这时,免疫系统会出动一种杀伤性T淋巴细胞,并由它发出专门的B淋巴细胞,最后通过B淋巴细胞产生专一的抗体。

杀伤性T淋巴细胞能够找到那些已经被感染的人体细胞,一旦找到之后便像杀手那样将这些受感染的细胞摧毁掉,防止致病微生物的进一步繁殖。

在摧毁受感染的细胞的同时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细胞内的致病微生物结合使之失去致病作用。

通过以上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免疫系统终于保卫住了我们的身体。

当第一次的感染被抑制住以后,免疫系统会把这种致病微生物的所有过程用具的记录下来。如果人体再次受到同样的致病微生物入侵,免疫系统已经清楚地知道该怎样对付他们,并能够很容易、很准确、很迅速的作出反应,将入侵之敌消灭掉。

折叠编辑本段影响因素

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以及情绪紧张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生病,原因何在?专家认为,这就是动物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的表现。当动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就会紊乱,进而出现各种顽固性疾病。

比如:副交感神经正常活动,可以促进唾液、胃液、肠液、胰液与胰岛素分泌,当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和持续时:

1.唾液减少导致口腔有害菌无法彻底消灭,使慢性咽喉炎、口腔溃疡难以治愈。

2.胃液减少导致幽门螺杆菌无法杀灭,出现慢性胃炎、胃溃疡。

3.肠液减少导致肠道菌群失衡,结肠炎久治不愈。

4.胰岛素分泌减少会导致蛋白质代谢紊乱,免疫力降低,病毒乘虚而入,出现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大量的免疫系统疾病;胰岛素减少还会出现高血糖,进而出现高血脂、高血压,并发大血管病如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如下肢溃疡、趾端缺血疼痛(或出现坏死)、周围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如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变、视网膜病变,肾小球硬化。

因此,正常的动物神经活动对人体多么重要,动物神经紊乱患者,如果症状较轻,适量服用一些维生素B1和谷维素等,有一定调节作用。

折叠编辑本段产生抗体

免疫系统与病毒性肝炎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自然防御系统,即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对进人体内的危险的外源物质,如;肝炎病毒,进行免疫清除。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在接触病毒后,很难将病毒从体内清除出去,而免疫功能良好的人,则很少发展成为慢性感染。

在讨论免疫系统时,频繁用到的两个重要术语,是抗原和抗体。可以想像,抗原是外来物质(如:肝炎病毒),抗体是免疫系统中与抗原作战的士兵。当抗原(如:乙肝抗原)感染机体时,免疫系统制造出来相应的抗体,即乙肝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在一起,并将抗原从身体中清除、因此人体对于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可以通过特殊的化验检测出特异的肝炎抗原和抗体。这些化验表明,为了确定患者与肝脏有关的异常是否因为病毒性肝炎引起,是哪一种肝炎,进行肝炎血清学检查是很重要的。[1]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1798: Jenner(爱德华 琴纳)尝试接种法从而开启了免疫学的大门;

1881-1885: Pasteur制出抵御霍乱,炭疽病,狂犬病的疫苗;

1882: Mechnikov发现了巨噬细胞的噬菌性;

1890: Behring尝试使用被动免疫疗法治疗破伤风;

1900: Landsteiner发现了ABO血型. 红十字会建立;

1901年,丹麦人贝林发明白喉抗毒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1905年,德国人科赫发明结核菌素;

1906: Pirquet发现了过敏症;

1910: Dale发现了组胺并建立了抗组胺剂工业;

1922: Fleming发现了溶菌酶和青霉素;

1944: Medawar尝试皮肤移植(但排斥反应剧烈);

1947: Owen发现了孪生子间相互不产生排斥;

1951年,南非籍瑞士人塞勒发明黄热病疫苗;

1954年,美国人恩德斯、韦勒和罗宾斯发明脊髓灰质炎疫苗;

1957: Isaacs和Lindemann发现了干扰素;

1959: Gowans发现了淋巴循环;

1960: 淋巴细胞修饰;

1961: 发现了免疫反应和甲状腺之间的关系;

1966: 发现了T-B细胞关联反应;

1971: 发现了T细胞抑制效应;

1974: Jerne推断出免疫控制的整套理论构架;

1975: Milstein及Kohler制出单克隆抗体;

1980: 官方宣布天花灭绝,但是…;

1981: 天花绝了,艾滋来了;

1984: 发现T细胞受体结构;

1987: 发现I型MHC结构。

折叠编辑本段调整措施

免疫力是指机体抵抗外来侵袭,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空气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等。在人体免疫力不足的情况下,它们都可以成为感早班的病原体。虽然人体对不同的病原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以抵御再次感染,但抗体具有专一性和时限性,比如链球菌抗体只能在较短时期内保护机体不受链球菌的再次侵犯,也并不能抵御其他病毒的感染。免疫力低下的人根本无法抵御感冒病毒的侵袭,这才是他频繁感冒的真正原因。日常饮食调理是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最理想方法:

1、多喝酸奶:坚持均衡饮食,如果人出现酗酒、精神紧张或饮食不平衡等情况,会使人的抗病能力削弱。要纠正这种失衡,必须依靠养生细菌,酸奶中就含有这类细菌。

2、多饮开水:这样能使鼻腔和口腔内的黏膜保持湿润;多喝水还能让人感觉清新,充满活力。研究证明,白开水对人体的新陈代谢有着十分理想的生理活性作用。水很容易透过细胞膜而被身体吸收,使人体器官中的乳酸脱氢酶活力增强,从而有效地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特别是晨起的第一杯温开水,尤为重要。

3、多吃海鲜:海鲜中含有丰富的铁、锌、镁、硒、铜等,经常食用能促进免疫功能。

4、经常喝茶:科学家发现,茶叶中含有一种名叫茶氨酸的化学物质。由于它能够调动人体的免疫细胞去抵御细菌、真菌和病毒,因此,可以使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提高5倍以上。

5、不妨饮点红酒:大部分酒精饮料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起到抑制作用,但红酒恰恰相反,它含有的一些抗氧化物质对增强免疫功能很有好处,而且还有利于保护心脏。

6、吃些动物肝脏:动物肝脏含有叶酸、硒、锌、镁、铁、铜,以及维生素B6、B12等,这些物质有助于促进免疫功能。

7、研究发现,冬虫夏草能有效增加免疫系统细胞、组织数量,促进抗体产生,增加吞噬、杀伤细胞数量、又可以调低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是增强人体免疫力的首选。

8、适当补充铁质:铁可以增强免疫力;但铁质摄取过量对身体有害无益,每天不能超过45毫克。

9、补充谷氨酰胺:它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非必需氨基酸,堪称强化免疫系统的"利器"之一。经常感冒或腹泻的人,可将谷氨酰胺粉剂加入果汁或凉开水中服用。

10、补充精氨酸:海参、鳝鱼、泥鳅、墨鱼以及山药、黑芝麻、银杏、豆腐皮、冻豆腐、葵花子、榛子富含这种物质,多食用有助于增强免免疫力。

研究进展

科学家首次确定了感染可能引发自身抗体autoantibody的确切条件,这是首次找到免疫系统存在的漏洞。

机体对特定感染性微生物(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后,可能会出现风湿热和Guillain-Barre综合症(机体产生抗体分别攻击心脏和外周神经)等自身免疫疾病。但我们还一直无法解释自身免疫发生的原因,也不了解机体为何无法避免这样的情况。

我们的免疫细胞(例如产生抗体的效应B细胞),在一开始形成的时候都能正确识别自身以避免攻击自身。一般来说这一形成过程都是可靠的,是平稳且受控的。不过,当机体抵御疾病或感染时B细胞还会经历更为复杂的发育阶段。

为了能够应对引入体内的不计其数的微生物,B细胞演化了出了特殊能力,使其抗体基因能够产生随机突变,直到其中一个抗体能有效结合入侵者。这时,"成功"的B细胞继续增殖,用这些新抗体充斥整个免疫系统。在淋巴系统的特殊环境中,这种"高亲和力抗体"产生得非常快。大多数时候,生发中心正常工作,帮助我们抵御疾病并建立应对未来感染的武器库。不过有时也会产生问题,本用来抵御入侵者(或抗原)的抗体,也能与自身匹配,结果造成自身免疫性攻击。

研究人员为研究自身免疫发生的机制,开发了复杂的小鼠模型。研究发现,当抗原充斥整个免疫系统时,能够产生自身抗体的B细胞就会被消除从而避免自身免疫反应。相反,当目标抗原只存在于远离生发中心的局部组织或器官时,能产生自身抗体的B细胞就能够存活下来产生高亲和力的自身抗体

南开大学刘景泰教授夫人是谁

刘景泰 性 别: 男 所属部门: 南开大学信息技术科学院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 行政职务: 院长助理 职 称橘耐: 教授 学 历: 博士 所学专业: 自动化

中文名

刘景泰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性别

人物经历研究方向主要贡献获奖记录TA说

人物经历

1979年9月从包头市第九中学考入天津大学自动化系。1983年获天津大学工学学士学位,专业方向是自动化。

1986年获天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微机控制系统。

1998年获南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机器人学。

1986年开始一直在南开大学工作,分别在1988年、1991年和1998年被南开大学聘为讲师、破格聘为副教授和教授。山早

1997年遴选为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工业机器人专业专家组成员。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机器人技术,计算机应用与信息自动化系统,智能科学与技术。

主要贡献

科研项目、成果、获奖、专利等情况: 致免试推荐生:

为了增强研究生培养的连续性,本人优先考虑直攻博的学生,如果有直攻博的打算,请写一份比较详细的直攻博计划(为什么要读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机器人学和其紧密相关的学科上。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研制者之一通过鉴定或国家863计划验收的科研成果超过10项,主要有:

1、机器人双臂协调控制的研究(1992-1994),国家863项目

2、机器人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1991-1994),国家863项目

3、双臂机器人协调集成技术及其复杂作业的研究(1995-1997),国家863项目

4、 NKRS_06机器人实验系统的研制(1994-1995),国家863网点开放实验室课题

5、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微机械快速原形设计系统(1996-1998),国家攀登计划B“微电子机械系统”项目07课题

6、用于生物工程的微驱动机器人系统样机(1996-1998),国家863项目

7、生物工程中微注射操作机器人系统产品样机的研制(1998-2000),国家863项目

8、多机器人控制系统平台的研究(1998-2000),国家863项目

9、量可控的微注射器的研制(1999-2000),国家863项目

10、基于远程网络技术的机器人遥操作研究(1998-2000),国家863项目

11、面向生物工程的微驱动机器人系统(NKTY-MT-02,NKTY-MR-03)(2000),天津市重大科技项目

12、JAVA在基于远程网络的机器人遥操作中的研究(1999-2001),天津市青年科学基金

13、基于远程网开放的机器人实验平台(课题逗伍雀编号:2001AA422290),2001年10月-2003年10月,国家十五863计划

14、在宽带互联网环境下的机器人遥操作的复杂作业模式的研究,2003年~2004年,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5、基于IPv6的网络摄像原型机的研制,2005.3 ~ 2006.4,横向课题

科研项目

1、竞争型机器人遥操作机理的研究(60575048)国家自然基金,2006.1~2008.12

2、家用保安机器人共性单元部件及技术的研发(2005AA420290),十五863计划,2005.01~2006.12

主要作品

撰写论文、专著、教材等: 论文专利/Publications

A. 期刊论文/Journal Papers

1. 刘景泰,李海丰,孙雷,黄际劲,张星星,李岩,Tele-LightSaber——一种高对抗度竞争型网络机器人系统,《机器人》,已录用.

LIU Jing‐tai, LI Hai‐feng, SUN Lei, HUANG Ji‐jin, ZHANG Xing‐xing, LI Yan, Tele-LightSaber——A kind of competitive networked robots with high degree of opposition, Robot, Accepted.

2. J. Yi, H. Wang, J. Zhang, D. Song, S. Jayasuriya, and J.Liu,Kinematic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Skid-Steered Mobile Robots with Applications to Low-Cost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Based Motion Estim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T-RO), Accepted.

3. 吴江川, 孙雷, 王鸿鹏, 周璐, 刘景泰,基于Tmote-Sky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温湿度及光强检测系统,《自动化与仪表》,Vol 7,2008:p.8-12

WU Jiang- chuan, SUN Lei, WANG Hong- peng, ZHOU Lu, LIU Jing- tai, Environment Test System Based on Tmote- Sky, Automation Instrumentation, Vol 7,2008:p.8-12

4. 牛雪娟,刘景泰,基于奇异值分解的机器人工具坐标系标定,《自动化与仪表》,Vol 3,2008:p.8-12

NIU Xue-juan; LIU Jing-tai, Automation Instrumentation, Vol 3,2008:p.8-12

5. 邴志刚, 王娟, 刘景泰, 刘 媛,交互式视觉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仪器仪表学报》,Vol. 28,No. (8z2)2007:31-34

Bing Zhigang, Wang J uang, Liu J ingtai , Liu Yuan, Research of interactive vision sensor networks,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 Vol. 28,No. (8z2)2007:31-34

6. 刘景泰,孙雷,陈涛,黄兴博,赵春颖.竞争型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的研究,《机器人》,Vol. 27, No. 1, 2005: p. 68-72.

Jingtai Liu, Lei Sun, Tao Chen, Xingbo Huang, and Chunying Zhao. Research on the Competitive Teleoperation, Robot, Vol. 27, No. 1, 2005: p. 68-72.

7. 刘景泰,吴水华,孙雷,陈涛. 基于视觉的遥操作机器人精密装配系统,《机器人》,Vol. 27, No. 2, 2005: p. 178-182.

Jingtai Liu, Shuihua Wu, Lei Sun, Tao Chen. Vision-Based Precise Tele-Assembling System, Robot, Vol. 27, No. 2, 2005: p. 178-182.

8. Feng Yi, Zhao Xin, Liu Jingtai, Li Ying, and Peng Wei, Layered Architecture of Robot Soccer Strategy System,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 35, No. 9, 2003: p. 1067-1070.

9. 吴水华, 刘景泰, 遥操作机器人系统软件组织体系结构的研究,《机器人》,Vol. 25, No. 7, 2003: p. 731-736.

Shuihua Wu, Jingtai Liu. Research on the Software Architect for the Robot Teleoperation, Robot, Vol. 25, No. 7, 2003: p. 731-736.

10. 安刚,刘景泰等,一种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的迭代学习方法,《机器人》, Vol23, No.1, 2001: p.36~39

Gang An, Jingtai Liu. An 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 Algorithm for Robot Trajectory Tracking, Robot, Vol23, No.1, 2001: p.36~39.

11. Yusong Tang, Jingtai Liu, Guizhang Lu. Analysis of Telerobotic Controlling System Based on Remote Network Technology, Robot, No.1, 2000: p. 67-72.

12. 翁春华,赵新,刘景泰等,机器人遥操作中网络传输延迟分析,《机器人》,2000年第7期,p.618~622

Chunhua Weng, Xin Zhao, Jingtai Liu. Analysis of Transmission Delay via Internet in Robot Teleoperation, Robot, No. 7, 2000: p.618~622.

B. 会议论文/Conference Papers

1. H. Wang, J. Zhang, J. Yi, D. Song, S. Jayasuriya, and J.Liu,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Skid-Steered Mobile Robots,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2009

2. J. Yi, H. Wang, J. Liu, and D. Song, LMST-based consensus control of multi-robot systems with kinodynamic constraints, Proceedings of 1st ASME 2008 Dynamic Systems and Control Conference, 2008

3. Sun, Lei, Chen, Xinwei, Liu, Jingtai, Liu, Zheng, Niu, Xuejuan, 3D terrain model approach by an industrial robot, 7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WCICA'08, Chongqing, China, 2008

4. Wang, Hongpeng, Liu, Jingtai; Sun, Lei, Wu, Jiangchuan, Indoor intrusion detection using an intelligent sensor network, 7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WCICA'08, Chongqing, China, 2008

5. Niu, Xuejuan, Liu, Jingtai, Sun, Lei, Multi-resolution analysis of grid point clouds based on wavelet transform, 27th 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 CCC, Kunming, Yunnan, China, 2008

6. Hongpeng, Wang, Jingang, Yi, Jingtai, Liu, Dezhen, Song, Nonlinear Kalman filter-based trajectory error analysis of skid-steered mobile robots, 27th 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 CCC, Kunming, Yunnan, China, 2008

7. Niu, Xuejuan, Liu, Jingtai, Sun, Lei; Liu, Zheng, Chen, Xinwei, Robot 3D sculpturing based on extracted NURBS, 200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Biomimetics, ROBIO, 2007

8. Jingtai Liu, Lei Sun, Tao Chen, Xingbo Huang, and Chunying Zhao. Competitive Multi-robot Teleope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2005, Barcelona, Spain, April 2005: p. 75-80.

9. Sun Lei, Liu Jingtai, Sun Weiwei, Wu Shuihua, and Huang Xingbo, Geometry-Based Robot Calibration Method, Proceedings of 200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New Orleans, LA, April, 2004: p. 1907~1912.

10. Liu Jingtai, Chen Tao, Sun Lei, Wu Shuihua, Huang Xingbo, and Zhao Chunyin, Telegame, A New Type of Teleope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5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WCICA 2004, Hangzhou, China, 2004: p. 4741-4744.

11. Sun Lei, Liu Jingtai, Lu Guizhang, Wu Shuihua, Huang Xingbo, and Zhao Chunying, Internet-Based Telegame, Proceedings of the 5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WCICA 2004, Hangzhou, China, 2004: p. 4933-4936.

12. Liu Jingtai, An Gang, and Zhao Xin, RH6-Based Multi-Robots Teleoperation Experimental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200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RISSP 2003, Changsha, China, Oct. 2003: p. 820-824.

13. Zhao Xin, Yu Bin, Li Min, Huang Dagang, Lu Guizhang, and Liu Jingtai, System Identification-based Depth Information Extracting from Microscopic Image, Proceedings of the 200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RISSP 2003, Changsha, China, Oct. 2003: p. 105-110.

14. Zhao Xin, Li Min, Yu Bin, Lu Guizhang, Liu Jingtai, Virtual Environment for Micro Operation with the Features of Microscopic Image, Proceedings of the 2nd China-Korea Joint Workshop on Robotics, CKJW2002, Shenyang, P.R.China, Jun.5-7, 2002: p. 45-50.

15. Zhao Xin, Li Min, Lu Guizhang, Liu Jingtai, Huang Dagang, Yu Bin, A New Approach to Recover Depth Information by Microscopic Image Processing, Proceedings of the 4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WCICA 2002, Shanghai, China, Jun.10-14, 2002: p.1189-1193.

16. Li Min, Zhao Xin, Yu Bin, LU Guizhang, Liu Jingtai, Optimizing Virtual Environment for Micro Operation Using Genetic Algorithm, Proceedings of the 4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WCICA 2002, Shanghai, China, Jun.10-14, 2002: p.1831-1835.

17. Yang Zhen, Liu Jingtai and Yang Tao, A Prototype System for Data Mining.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 Hangzhou, P.R. China, Oct. 23-25, 2002: p.1085-1089.

18. Zhen Yang, Liu Jingtai, Yang Tao. Interconnecting Business Systems with TCP/IP in Real-time, Proc.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tech Info-net, ICII’2001, IEEE Press, Oct. 2001: p. 253~257.

C. 专利许可/Patents Granted

1. Control Systems of Internet-Based Competitive Robot Teleoperation. China Patent,), Dec. 28, 2005.

2. Vacuum Robot Fixed Equipment with the Position Movable. China Patent, July 20, 2005

3. 竞争型网络机器人对弈系统,发明专利,2008年10月

讲授课程: 研究生《机器人学》

本科生《机器人学导论》

社会兼职: 天津市自动化学会理事

获奖记录

获奖情况:

1994年6月,获天津市第三届青年科技奖。

1994年8月,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997年3月,获南开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一等奖。

1997年10月,获南开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特等奖。

2001年2月,获科技部国家八六三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奖。

2001年3月,获科技部国家八六三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1年11月,获天津市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

2002年9月,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分享你的世界

我要分享见解,

点击发布

纠错

不瞎说!生肖马:33岁过后什么命?特别是1990年的,免费查看!

麦玲玲运势-仅供娱乐广告

离岸账户就用富港银行,不关户,不资金冻结,快来点击申请开户

富港银行广告

酒店一般 _用【携程APP】订酒店,省心省钱

最近32分钟前有人下载

用携程APP订酒店一般_真实点评,更多特惠酒店尽在携程_立即下载

携程旅游信息技术(..广告

大家还在搜

刘景泰门票

阅读指导师

师德师风调查问卷(教师)

教师风采简介

导师评语

指导师是什么

论文指导老师评语

学习编程

词条贡献者

该词条共有9人参与编辑,查看全部

词条有帮助,感谢贡献者

意见反馈权威合作百科协议

百度百科是免费编辑平台,无收费代编服务 | 详情

Baidu 京ICP证030173号

编辑

传视频

TA说

目录

肝癌晚期怎么治疗

1.中医治疗:中医在肝癌晚期的治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患者对此比较依赖。首先睁谈升要注意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和病情的发展程度以及转移部位等来选择具体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其次要注意一旦确诊便及时有效的治疗。

2.手术和化疗:就算肝癌到了晚期,有的患者也可以进行手术。如果转移部位单一,瘤体较小,患者体质能够承受手术治疗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手术切除

3.生物免疫治疗:API特异生物免疫疗法主要依靠患者自体免疫细胞进行肿瘤治疗,通过生物技术采集患者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在高级别GMP实验室内进行细胞分离、诱导、增殖、激活等,获得具有高度活性、数量、肿瘤杀伤能力的主动免疫细胞、被动免疫细胞以及其它免疫细胞(LAK细胞、CD3AK细胞、CIK细胞、NK细胞、NKT细胞、TIL细胞、DC细胞、巨噬细胞 γδT细胞、TC细胞、T细胞等),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将上述免疫细胞进行个性化的有侍裤机组合后,分多次回输到患者体内,多种免疫细胞有效组合后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取长补悉老短,针对肿瘤靶细胞进行及时的特异性记忆、识别、杀伤。

以上就是宫殿玉专家的相关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nkt是谁发明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啦,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nkt是谁发明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