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是谁发明的声音(声音响的来历)

本篇百科问答的知识要给大家谈谈响是谁发明的声音,以及声音响的来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

音响是谁发明的??????????低音炮怎么做的

一般来说,低音炮分有源和无源两类,你既已有功放,制作的当然是无源的低音炮了。 而低音炮的箱体设计一般又可分三种形式:密闭式、倒相失及带通滤波式的箱体。 1 密闭式 此种音箱的箱体是完全封闭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制作比较容易,瞬态响应比较好,即听感深沉、清晰;不足的是在相同的体积下,与其他类型的箱体相比其低频下潜截止频率要高些。如想要获得更低的下潜频率,需增大箱体容积并选用口径较大的喇叭单元,且此类低音炮的效率(即灵敏度)要低于其他类型的箱体。密闭箱体在制作和调校时通常可在内填充适量的吸音棉,以达到增加箱体容积的效果,亦能改善其重放的低频的柔顺性。 对于密闭箱型的低音炮,对单元的要求相对要严格些,其中Fs(单元的谐振频率)低于40Hz为好,单元口径最好大于20CM,且以长冲程设计的为好。 2 倒相式 音箱箱体设置有倒相管与箱外相通,即所谓的低音反射式设计,为市场上最常见的一类。 倒相式音箱,在相同的容积与单元的条件下,可获得比密闭式音箱更低的低频下潜截止频率,另在理论上效率可比密闭箱大大约3dB。当然,倒相式音箱包括倒相管的设计、制作、调校的难度要大于密闭箱,内部同样需填充适量的吸音棉(相对比密闭箱少些)。 在单元选取上,Fs以低于45Hz为好,口径应大于17CM,为获得较大的声压,与密闭箱一样,宜选用长冲程设计的单元。 3 带通滤波式 这种箱体比较复杂,相对比较少见,是由密闭式与倒相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箱体内以一隔板把音箱分隔为独立的两个腔,喇叭单元就装在隔板上,其中一个腔设置有倒相管与外相通而另一腔为密闭的称四阶带通式音箱,这种箱体其中一部分工作于密闭模式,另一部分工作于倒相模式,因而兼有密闭箱与倒相箱的特点;而两个腔均设置有倒相管与外相通的称为六阶带通式音箱。 这两种形式的箱体结构、制作,特别是调校的难度比前两种形式的要大很多,在一般的业余制作者来说要制作出这种箱体形式而又有理想效果的低音炮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不详说了

音响是谁发明的

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开创了人类电声技术的先河。192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负反馈技术后,使音响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逊"放大器,较成功地运用了负反馈技术,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至50年代电子管放大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时期,各种电子管放大器层出不穷。由于电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圆润,至今仍为发烧友所偏爱。 60年代晶体管的出现,使广大音响爱好者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音响天地。晶体管放大器具有细腻动人的音色、较低的失真、较宽的频响及动态范围等特点。 在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推出音响技术中的新成员--集成电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电路以其质优价廉、体积小、功能多等特点,逐步被音响界所认识。发展至今,厚膜音响集成电路、运算放大集成电路被广泛用于音响电路。 70年代的中期,日本生产出第一只场效应功率管。由于场效应功率管同时具有电子管纯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动态范围达90dB、THD0.01%(100kHz时)的特点,很快在音响界流行。现今的许多放大器中都采用了场效应管作为末级输出。 音响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场效应管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各有其特点。预计音响技术今后的发展主流为数字音响技术。

谁发明了音响

音响发展历史音响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场效应管四个阶段。 电子管 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开创了人类电声技术的先河。192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负反馈技术,使音响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逊放大器,较成功地运用了负反馈技术,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上世纪50年代,电子管放大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时期,各种电子管放大器层出不穷。由于电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圆润,至今仍为发烧友所偏爱。 晶体管 上世纪60年代晶体管的出现,使广大音响爱好者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音响天地。晶体管放大器具有细腻动人的音色、较低的失真、较宽的频响及动态范围等特点。 集成电路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推出音响技术中的新成员——集成电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电路以其质优价廉、体积小、功能多等特点,逐步被音响界所认识。发展至今,厚膜音响集成电路、运算放大集成电路被广泛用于音响电路。 场效应管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生产出第一只场效应功率管。由于场效应功率管同时具有电子管纯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动态范围达90dB、THD0.01%(100kHz时)的特点,很快在音响界流行。现今的许多放大器中都采用了场效应管作为末级输出。

通过上述对响是谁发明的声音和声音响的来历的解读,相信您一定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未能解决您的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