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工具自动收割机的是谁(发明收割机的人)

baike.aiufida.com 小编在本篇文章中要讲解的知识是有关发明工具自动收割机的是谁发明收割机的人的内容,详细请大家根据目录进行查阅。

文章目录:

谁发明了收麦子的机器。

1831年,美国农民发明家麦克科密克(C.McCormik,1810-?)设计制作出第一台由两匹马牵引的联合收割机,其收割效率超过了30个人工,这是联合收割机研制的重大突破。此后,麦克科密克一直致力于联合收割机的改进和制造,他生产的联合收割机供不应求。到1870年,他制造的大型联合收割机由40匹马牵引,收割幅宽达30米,收割机上还装有麦桔打包装置。

1889年,美国人贝斯特(Best)设计制造出第一台由蒸汽机驱动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一天最多可收割50多公顷农田。此后,又相继诞生了由内燃机驱动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

麦考密克发明收割机的过程

1851年,第一届伦敦水晶宫世博会,金碧辉煌的大厅里,各种新奇的发明让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眼界大开,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成果让各领域的从业者感受到一场革命就要来到。虽然是英国举办的世博会,但作为新兴国家的美国却带来了数千件令人惊讶的新发明,其中,美国人麦考密克发明的一种收割机就让那些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深切地认识到,机械化农业生产将给传统农耕文明带来新的变化。

麦考密克,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他的父亲是一个农场主,经营着大片的农田。小麦考密克在连绵起伏的农场上长大。早在他幼年时,他的父亲就曾经在自己农场里为发明一种收割机努力了好多年,并设计了草图。1831年,老麦考密克从铁匠铺购买了一台机器进行改装设计,打算用来收割一片麦田。但这次试验简直一败涂地,他从此放弃了这方面的探索。

小麦考密克先生没有像他父亲那样就屈服了,他仍然坚持研究,采用了一种往复式切割器,就像理发推子那样,不断地把小麦切割下来,这个原理使他成功了,很快他研究出了一种半机械化收割机。

1831年夏天,22岁的麦考密克第一次用自己的马拉着收割机在弗吉尼亚石桥县的约翰斯蒂尔农场上收割小麦,围观的人们大为兴奋,因为他们见证了农业机械化正从身边的农田里开始。

这种收割机是有两匹马牵引,装有地轮驱动的切割刀,拨禾轮和集穗台。它不仅能够将麦子割下,还能自动整理好割下的麦子,整齐地堆放在后面的工作台上,收割速度比人工快3倍。

麦考密克先生发明的收割机,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也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样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去从事其他的工作。

随后,1851年,麦考密克带着这台收割机飘洋过海,来到伦敦的水晶宫,在这里,这台与众不同的农业半机械装备吸引了众多国家的高度关注,随后,这种新的农业机械发明开始影响世界,而此时的麦考密克建立了自己的收割机公司,凭借着自己收割机的高效率,到1860年,美国70%的小麦收割都使用了麦考密克收割机。在收割机的出现之前,收割1英亩的小麦需要两个人花费近20个小时的时间。而使用麦考密克的收割机后,1英亩的小麦两个人在几小时内就可收割完成。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随后,在1867年的法国巴黎博览会和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世博会上,经过多次改进的麦考密克收割机开始使用柴油机作为驱动,收割效率得到极大提高,能一次完成收割、脱粒、分离、清洗过程,得到清洁的谷粒。

后来,麦考密克的子孙在他的基础上合并了其他的公司,成为全球农机制造业的最大公司。

法国科学家赞扬麦考密克“对农业做出了超过一切人的最大贡献。”最大的联合收割机,现在已经配备了500多马力,效率每小时可以收到50吨小麦,应该说它是一个非常效率高的、大型的农业装备。

如今,遍布全球的收割机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工具,并且朝着智能化程度更高,工作效率更高,更加经济型方向发展。

谁发明收割机?

美国发明家海拉姆·穆尔 他在1838年建造了第一台联合收割机。

收割机是什么意思

收割机是由塞勒斯·麦考密克发明的。收割机它是一体化收割农作物的机械。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并将谷粒集中到储藏仓,然后在通过传送带将粮食输送到运输车上,也可用人工收割,将稻、麦等作物的禾秆铺放在田间,然后再用谷物收获机械进行捡拾脱粒。

收获稻、麦等谷类作物子粒和秸秆的作物收获机械。包括收割机、割晒机、割捆机、谷物联合收割机和谷物脱粒机等。谷物收获机械是在各种收割、脱粒工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收割机主要分为侧挂式、背负式、手扶式、卧式、立式收割机。发展趋势是用新型材料以进一步减轻重量;采用低振动发动机和先进的减振隔振装置并合理配置机件,以减少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发明工具自动收割机的是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啦,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发明收割机的人、发明工具自动收割机的是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