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吐下三法是谁发明的(医古文汗下吐三法该书治病诠)
今天给各位分享汗吐下三法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医古文汗下吐三法该书治病诠进行解释,如果未能解决您的问答,可在评论区留言!
文章目录:
张从正详细资料大全
张从正(公元1156年—公元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 金代医学家,四大名医之首。睢州考城县郜城乡(今河南省民权县王庄寨乡吴屯村)人。
张从正张氏私淑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对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独特风格,为祖国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贡献,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为“攻邪派”的代表。他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儒门事亲》等。
关于张从正的籍贯,张从正在自己的著作《儒门事亲》中就已说明:“考城之郜城,戴人之乡也。”
基本介绍
本名 :张从正 别称 :张戴人、张宛丘 字号 :字子和,号戴人 所处时代 :金代 民族族群 :汉 出生地 :睢州考城县郜城乡(今民权县) 出生时间 :公元1156年 去世时间 :公元1228年 主要作品 :《儒门事亲》 主要成就 :金朝四大名医之首、金元四大家之一 职业 :医学家 人物经历,代表作品,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学术评价,后世影响,文献记载, 人物经历 金贞元四年(1156年),张从正生于金朝睢州考城县郜城乡(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王庄寨乡吴屯村)。张从正因家乡民权为春秋时期戴国,而自号“戴人”。十余岁时承庭训,跟随父亲学医,博览医书,深究医理,勤奋自坜,弱冠成器,二十余岁悬壶应诊。中年时代,即成一方名医。他用药也以寒、凉为多。他以为风寒等是在天之邪气,雨露等是地之邪气,最容易使人染病。饮食的酸苦甘咸等是水的各种邪气,也是致病的原因,认为这些病因都不是人体内所应有的,一经致病;就应当祛除体外。祛除方法采用汗、下、吐三法为要,凡风寒痼冷等所致,疾病在下,可用下法;凡是风痰宿食所致,可用吐法。他行医奔波于陈州介徐州、汴京、归德府数十府、州、县,医疾救亡,功绩卓著,深得人民敬仰。张从正后来长期在陈州宛丘县行医,又有人称他为“张宛丘”。 张从正 金宣宗兴定年间,谕诏从正,补太医,因非其所愿,不久辞职归里,后与麻知几、常仲明等讲研医理,著书传世。约于公元1220年前后著成《儒门事亲》,取名的用意是:儒者能明事理,事亲的人就应当知医道。当时因有人对汗下吐三法持有异议、故书中有说、有辨、有诫、有笺、有论、有疏、有十形三疗。还有六门三法等目。旨在于攻,故号攻下派。 金正大五年(公元1228年)冬,张从正卒,享年72岁。 张从正一生著述甚多,除今在《儒门事亲》中五卷之外,尚有《心镜别集》一卷、《张氏经验方》二卷、《张子和治病撮要》一卷、《秘传奇方》二卷传世,其余因年代久远,没能流传下来。 代表作品 在学术上继承了《内经》、《难经》、《伤寒论》诸典籍的理论与临床观点,并很推崇刘河间的学术思想。 个人著作 刘氏于临床上强调六气化火与五志化火的理论,治疗火热病应从表里分治以却散火热之邪。 张氏私淑其谈,但并不侧重于火热病机,而对于刘氏祛邪的观点很有体会,并结合前人的治疗经验,以及个人临床的体会,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并在理论上有所阐发,形成了以攻邪法治病的独特风格,为祖国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贡献,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为“攻下派”的代表。《金史本传》对其评价很高,称赞他“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 张从正一生写了十余种医著,后被学生辑为《儒门事亲》一书,共十五卷,详细介绍了汗、吐、下三法的学术观点,记载了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并附有医案。此书对研究攻邪派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学术思想 张从正将疾病产生的病因总归于外界不同邪气的侵袭。他强调邪气致病,并非忽略人体之虚,或者忽略在疾病过程中有正虚的—面。他认为,疾病的产生主要是邪气的作用,若先补其正气则真气未旺,反而助长邪气的作用,更损伤正气,反而使人体正气得不到恢复。就象鲧治理洪水以筑堤之法,由于不疏通河道,反使洪水得不到控制。祛邪之法有似于治洪水疏通河道,反而使邪气得以祛除,正气得以康复。所以张子和提出了攻邪即是扶正的辨证关系,认为“不补之中,真补存焉”。其祛邪理论强调了人体应以气血通达为常。他认为,“《内经》一书,唯以血气流通为贵。”因此,张子和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陈莝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营卫昌”的观点,认为通过攻邪之法,可以调畅气机,疏达气血,“使上下无碍,气血宣通,并无壅滞”,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个人作品 正因为张子和十分重视邪气致病和气血流通的理论,因此,其对补法的运用十分谨慎。强调补法的运用应当针对病情,不能滥用。反对无病之人滥服补药,对于患病之人,认为邪未去而先投补,则往往会以粮资寇,反而助邪伤正,只有对纯虚无实的患者,才可使用补法。至于具体补养正气的方法,张子和认为应当十分重视食补,也即“养生当论食补”的著名论点。正因于此,张氏又十分重视人体之胃气的盛衰,认为它直接影响到食补的效果,保护胃气,使水谷得以消化,人的正气就能够恢复。 临床经验 张氏强调攻邪,将其归纳为汗、吐、下三法。张氏对此三法的运用十分纯熟。他认为,只要邪气存于肌表,尚未深入,便可套用汗法。他所指汗法,包括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 *** 等,“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在具体套用方面,张氏认为首先要明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实际套用时,不仅表证可用,诸如有里证者,若兼有表证之象者亦可套用。其中,张子和尤其注重辛凉与辛温发汗之间的分辨,注重从地区、季节、体质、感受邪气、禀性、脉象等方面之不同,以鉴别辛凉与辛温的不同适应证。在使用汗法时,强调汗出之时要周身出遍,要渐渐汗出,且不宜过多,这是十分重要的原则。 对于吐法,他认为凡风痰、宿食、酒积等在胸膈以上的大实大满证均可套用。如伤寒或杂病中的头痛,痰饮所造成的胸胁刺痛、失语、牙关紧闭、神志不清、眩晕恶心等,由于病邪在上,均可用吐法。当然,他所称吐法,不仅仅指涌吐而言,“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具体套用上,一般情况下,凡吐至昏眩,可饮用冰水可解,没有冰水,服用凉水亦可。此外,有一些不适应使用吐法的患者,如性情刚暴、好怒喜淫、信心不坚、病势临危、老弱气衰、亡阳血虚、自吐不止,诸种血证等,均在禁用吐法之例。 对于下法,不仅局限于通泻大便,“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即将通达气血,祛除邪气,使之从下而行的多种治疗方法统归于下法。由于张氏对下法的概念范围的扩大,因此张氏下法的适应范围亦是十分广泛的。诸如胃肠部有各种结滞;伤寒大汗之后而因劳而复发,热气不尽者,杂病腹中胀满疼痛不止而内有实邪者;目黄、九疸、食劳及落马、堕井、打扑、闪肭、损伤等外伤引起者,均可选用下法。此外,张氏还列举了三十味常用攻下之药,诸如大戟、牵牛、芫花、巴豆、甘遂等峻烈攻下之品均在其列,而且对一些毒性药物的套用,提出应当慎重,既强调其治疗作用,又注意其弊端与副作用,可见其套用是十分娴熟的。 学术评价 张从正承袭《内经》及张仲景学说,私淑刘河间之学,创 “病由邪生,攻邪已病” 的攻邪学说,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发病学理论。 在临床上,张氏吸取和发挥了前人理论,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套用范围,促进了治法理论的发展,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在情志治疗方面很有特色,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有所贡献。 张氏的攻邪理论突破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常规用药规律,为后世温病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后世影响 张从正在前人理论与临床的启示下,为纠正时弊,提出一整套攻邪祛病的理论,并为中医的治疗学充实了很多丰富的内容,成为独具风格的一代名医,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至今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深入研究。 文献记载 毛德西.《从考城沿革谈张子和故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1987年03期:“张从正,金代睢州考城郜城人,郜城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吴屯村。”.
多吃阿胶、六味地黄丸等补药,就觉得对身体有益,事实真是这样吗
多吃阿胶,多吃六味地黄丸等等补药,就觉得对自己身体有益处,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很多人因为吃到的好东西太多,阻塞了经络,导致气血不通,血脉不行,正如现在肥胖人越来越多,可是心理总觉得自己身体缺乏维生素abcdef等等,所以就瞎补乱补一通,身体平衡被打乱,病自然就出现。如西医说的“三高”、中风、脑梗、心梗、脑出血、等,这些就是因为不知道如何爱护身体,不知道身体缺什么东西,不知道身体需不需要补……
古代有个名医叫张从正,擅长用汗吐下三个方法来治疗疾病,效果很好,张从正认为,人体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本是血气流通的,一旦致 邪 ,便使血气“壅滞”。至于血气之所以不通,张从正认为是由于邪气所致。因此,在治疗上提出以祛邪为急, 藉 汗吐下三法为祛邪的手段,达到恢复血气流通的目的,正所谓“陈莝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营卫昌”。
可以看出,随意进补,饮食不当就是疾病的根源!
以寒邪为例,张从正说:“ 寒 则血行 迟 而少”,意思就是寒邪在体内,血行必然减慢,那么如何解决,就是驱寒,这样才能使血行流畅充盈。故谓:“寒去则血行,血行则气和,气和则愈矣。”又如“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他认为对于气血痹阻而致疼痛:“风湿散而气血 自 和”,痹痛自止。把身体中痹通的人来说,即这个人人体就像一个冰箱,因为寒重,自然伴随湿,没有寒自然也就没有湿,反过来说同理。
再如治疗 郁 证,张从正强调用“吐、下”二法,其 谓 :“ 吐 之令其条达也 ”,就是吐完之后,身体会感觉到轻松,没有负担,起码没有那么压抑,本质上就是气机不拥堵了,通畅了、条达了。“ 下者是推陈致新”,这是给上面或者别的地方要来,所腾出位置,包括气血津液以及集聚的废物等等。显然,吐下两法在这里的运用,都寓有流通气血的作用,以此来达到郁结开通的目的。
总之,可将其概括为“ 汗 法疏通营卫;用 吐 法令其 条 达;用下法推陈致新”,无不为了使气血流畅,起到血气流通的作用。
中医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或称金元四家,是指中国古代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流派。即刘完素的火热说、张从正的攻邪说、李东垣的脾胃说和朱震亨的养阴说。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肇兴”。这一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社会基础。由于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来解释前人的理论,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刘主寒凉,张主攻下(汗、吐、下三法),李主补土(补脾),朱主养阴,大大丰富了中医理论。
金元四大家的学说标志着中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且对后来的中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金元四大家
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代表了四个不同的学派。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的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汗法名词解释
汗法的解释
中医 驱逐 风寒暑湿病邪于体外的治疗方法。为中医治疗疾病汗、吐、下三法 之一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序例》:“熏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序例·张子和汗吐下三法》。
词语分解
汗的解释 汗 à 由身体的毛孔排泄出来的液体:汗水。汗流浃背。 出汗,使出汗: 汗颜 (因羞惭而出汗;泛指 惭愧 )。汗马 功劳 。汗牛充栋。 汗 á 〔可(?)汗〕见“可”。 部首 :氵; 法的解释 法 ǎ 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 国家 制定和颁布的公民 必须 遵守的行为 规则 :法办。法典。法官。法规。法律。法令。法定。法场。法理。法纪。法盲。法人(“ 自然 人”的 对称 。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 参与 民事活动
汗吐下三法是谁发明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啦,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医古文汗下吐三法该书治病诠、汗吐下三法是谁发明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