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基金经理人是谁发明的(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

本篇百科问答的知识要给大家谈谈职业基金经理人是谁发明的,以及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

基金经理人的美国十大

1、沃伦·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 股神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1930年8月30日— ) ,全球公认的“股神”,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他从小就极具投资意识,1941年,11岁的巴菲特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拜师于著名投资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门下......他的股票在30年间上涨了2000倍,而标准普尔500家指数内的股票平均才上涨了近50倍。多年来,在《福布斯》一年一度的全球富豪榜上,巴菲特一直稳居前三名。

2、彼得·林奇(Peter Lynch)—— 投资界的超级巨星

彼得·林奇(PeterLynch)美国人,生于1944年1月19日,是一位卓越的股票投资家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他是富达公司的副主席,富达基金托管人董事会成员之一,现居波士顿。

3、约翰·邓普顿(John Templeton)—— 全球投资之父

约翰‧邓普顿(John Templeton)全球投资之父 、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邓普顿爵士是邓普顿集团的创始人,一直被誉为全球最具智慧以及最受尊崇的投资者之一。福布斯资本家杂志称他为全球投资之父及历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2006年,他被美国《纽约时报》评选为“20世纪全球十大顶尖基金经理人”。

4、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 和 戴维·多德(David Dodd) —— 价值投资之父

股市向来被人视为精英聚集之地,华尔街则是衡量一个人智慧与胆识的决定性场所。本杰明·格雷厄姆作为一代宗师,他的金融分析学说和思想在投资领域产生了极为巨大的震动,影响了几乎三代重要的投资者,如今活跃在华尔街的数十位上亿的投资管理人都自称为格雷厄姆的信徒,享有“华尔街教父”的美誉。讲述了他的人生事迹以及初入股市的辛酸过程。

5、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 金融天才

乔治·索罗斯: 1930年出生于匈牙利,犹太人,1968年创立“第一老鹰基金”,1993年登上华尔街百大富豪榜首,1992年狙击英镑劲赚20亿美元,1997年狙击泰铢,掀起亚洲金融风暴。 索罗斯是LCC索罗斯基金董事会的主席,民间投资管理处确认它作为量子基金集团的顾问。量子基金在量子集团内是最老和最大的基金,普遍认为在其28年历史中在全世界的任何投资基金中具有最好的业绩。

6、约翰‧内夫(John Neff)——市盈率鼻祖、价值发现者、伟大的低本益型基金经理人

约翰·内夫

约翰·内夫(JohnNeff)市盈率鼻祖、价值发现者、伟大的低本益型基金经理人。金融界专家会选哪一位资金管理人来管理他们的钱呢?一个很好的答案是:约翰‧内夫,这位在非金融界名不见经传的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理财专家。他在投资界以外几乎是默默无闻,因为他处世低调而且毫不引人注目。但他确实是美国最负盛名的金融界人物,实际上,几个民意测验表明,他是资金管理人管理他们自己的钱的首选经理人。

7、约翰·博格尔(John Bogle)——指数基金教父

先锋集团(VanguardGroup)的创始人、前首席执行官约翰·博格尔(JohnBogle)固执地认为,基金管理人辛苦找寻的股市“钻石”,恰恰就是人所共知的市场指数。

8、麦克尔‧普里斯(Michael Price) ——价值型基金传奇人物

麦克尔‧普里斯(MichaelPrice)价值型基金传奇人物。是美国价值型基金经理人中的传奇人物,1975年加入海涅证券(HeineSecurities),跟着海涅(MaxHeine)学习基金经理实务,1976年开始成为共同股份基金(MutualSharesFund)的基金经理人

9、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避险基金界的教父级人物

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 避险基金界的教父级人物。纵横全球金融市场的老虎管理基金以选股精准著称。1980年,罗伯逊以800万美元创立老虎基金,1998年前的平均每年回报为32%,因而被视为避险基金界的教父级人物。老虎基金是最著名的宏观对冲基金之一,与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可谓并驾齐驱。

10、马克·墨比尔斯(Mark Mobius) —— 新兴市场投资教父

马克·默比乌斯(Mark Mobius,又译墨比尔斯),现任邓普顿资产管理公司主席,他管理了约200亿美元的新兴市场股票资产。默比乌斯于1987年加入邓普顿,当时的职位是邓普顿新兴市场基金总裁。

最会赚钱的交易员“斯坦利·德鲁肯米勒”告诉你如何创造巨额回报

智通 财经 网

Stanley Druckenmiller(斯坦利.德鲁肯米勒)

Stanley Druckenmiller(斯坦利.德鲁肯米勒)是熟知的传奇交易员、世界上最成功的宏观对冲基金经理之一,业界这样描述他:“ 历史 上最会赚钱的机器,同时拥有吉姆罗杰斯的分析能力和乔治索罗斯的交易能力”。

过去30年,Stanley Druckenmiller(斯坦利.德鲁肯米勒)创造了年均复合30%的业绩;在他的投资交易生涯中,至今无负收益年份;过去120个季度里,只有5个亏钱的季度。以下内容基于Stanley Druckenmiller(斯坦利.德鲁肯米勒)的相关公开资料整理了其对投资和交易的思考,希望读者能从他身上收获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研究德鲁肯米勒时,会发现他身上如下鲜明特质:

1.思维灵活(开放心)

2.独立思考

3.竞争力(想赢)

4.好奇心( 探索 欲)

5.自知之明

下文将详细介绍德鲁肯米勒关于投资交易方面的思想及其投资行为的哲学。

什么影响股票价格

在杰克施韦格(Jack Schwager)“The New Market wizard”一书中,德鲁肯米勒这样回答他是如何评估股票价格的(黑色加粗部分是我的评价):

“刚开始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我会对股票做非常详尽全面的研究,会涵盖股票及其行业的所有方面。向投资决策委员会陈述股票推荐前,我需要先把研究提交给当时的主管。记得有一次,印象特别深刻:我提交了一篇关于银行业的分析,我对那篇分析非常自信;但研究主管通读一遍后,却直截了当地说:“这篇分析没用,到底是股票价格为什么会出现上下波动?”

研究主管的这句话当时对我触动很深,自此之后,我把分析研究的重点就放在了寻找与股票价格走势相关的各种因素上,而不是单纯地分析股票的基本面。

现在许多股票行研依然不清楚研究标的价格上下波动的原因(虽然他/她自认为清楚,其实基本面与市场价格间没有绝对关系;对于基本面分析和认知而言,分析师的判断主观特征也很明显(严重依赖假设),而市场不会以任何分析师的意志为转移。

金融市场充斥着各种噪音和价格涨跌的无厘头,这个行业不缺聪明人,大部分聪明人也根本不知道金融市场到底是怎么运作的,距离金融市场波动的本质的理解很远。目前国内外,金融行业的普遍激励机制使得分析师/研究员只要能让自己看起来牛逼或聪明,“假装”知道某只股票上涨下跌的原因,那么他/她就会得到相应的报酬(薪资或奖金或其它形式的收入),行业的这种激励适用于所有能说会道的专家(砖家)。大部分时候,分析师自己也都相信了自己对市场或标的的分析理解。

但是,对于真金白银在市场交易的人来说,大部分研究员的分析师没实际用途,自己能说会道也不会带来什么,看起来懂没有意义;真金白银的交易,结果很简单,也很残酷:要么赚钱,要么亏钱;怎么说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做的,做了之后结果怎么样。

德鲁肯米勒认为推动价格涨跌最重要的因素是流动性

以下蓝色内容摘自其某次公开采访:

公司盈利不会影响整个市场,能影响整个市场的是美联储,所以需要关注央行和及金融系统的流动性(资金如何流动,如何增减);市场上大多数人都还姿势局限在盈利等常规指标上,推动市场的主力是流动性。

流动性指货币的扩张和收缩,尤其是信贷,它是影响经济系统中总需求最重要的变量之一。美联储通过货币政策及口头指引就可以大幅影响市场流动性情况。因此,交易员,尤其是宏观交易员需要时刻关注美联储动向。当然,这不代表销售、收入这些指标不重要;这些因素对特定股票的价格影响仍然非常大,以下是德鲁肯米勒的观点(黑色加粗部分是我评价):

通常影响股价的关键因素与企业盈利能力或多或少都有些关系,尤其是银行股。但是,化工行业却不是这样。化工行业的关键影响因素似乎是产能。购买化工股的理想时机是“大量产能退出后,我们预期未来将有激发需求增加的催化因素”;抛出化工股的理想时机相反就是有“企业发布很多新工厂和产能投放的公告,而不是这些公司盈利能力实际开始下降的时候”。

逻辑其实很简单,产能情况会领先盈利指标2到3年,股市往往会通过产能提前预期盈利情况的发展(即price-in,所以化工股要锚住产能,盈利指标本身用于交易就非常滞后)。

市场会折现未来预期,意味着盈利指标对股票虽然重要,但重要的不是过去及当下我们看到的盈利能力,而是未来盈利能力的变化(未被市场折现的部分)。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倾向于根据公司最近的盈利能力去外推断未来盈利能力,其实他们没有真正研究透驱动某个公司或特定行业盈利的根本机制是什么,成为一名优秀的交易员,关键是要识别影响未来盈利能力变化的因素(不是盈利这个指标本身)。

德鲁肯米勒最近一次采访中说,他这30年来的工作就是通过市场预测其他人没有预料到的经济趋势变化,这些预期没有在证券价格中充分反映。所以,对于投资交易而言,重要的永远是关注未来,而不是活在过去。

德鲁肯米勒与众不同的另外一个特质是他愿意借助任何对他分析和交易有用的东西,无论是什么风格的或是什么类型的工具,只要对他管理交易有帮助,他就会尝试,以下摘自他的一段公开采访(我:开放心)。

另外一个帮助我判断股票上涨或下跌的方式就是很多人都关注的技术分析。很多人(尤其是学院派)会认为技术分析的图表没什么用,但我本人的经验是技术分析非常有效。我从来不用估值指标去择时,而是用流动性指标和技术分析。估值只能告诉我,一旦相关催化剂导入市场并改变市场方向后,市场能跑多远。

德鲁肯米勒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基本面、宏观、技术分析和情绪指标等;极大地拓宽了他对金融市场的了解的广度。

如何创造巨额回报

德鲁肯米勒不太信奉传统组合管理的理论和经验,他不会进行大量分散投资,而是一路践行“大赌注”交易哲学,即通过重点部署一些相对集中的大交易去获得巨额回报。下面是德鲁肯米勒关于使用“大赌注“交易”哲学的内容

(黑色加粗是我的评价):

我坚信,要想在我们这个行业里获得超额长期回报,唯一的方法就是做头可能被市场宰杀的猪(我:意为集中押注的风险),而我就是这头猪。我认为商学院教授的“分散化”等概念或许是目前市场和行业里最误导人的地方。几乎所有成功的投资人,沃伦.巴菲特、卡尔.伊坎、肯.兰格尼等,他们的投资往往都非常集中。我的哲学也是这样,一年能有1到2次让我兴奋的机会,我就会重注……98%的基金经理和交易员犯的错误就是:他们认为必须分散投资一大堆东西(其实自己不一定理解)。如果真的看到了让自己兴奋的机会,就应该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非常非常小心地去照看这个篮子就好了。

德鲁肯米勒的上面一段话看起来粗暴,其实充满了投资智慧:要获得超额长期回报,必须愿意在信心足的时候押下重注。保护资本很重要,其中就包括不要把资本浪费在一堆不自信的东西上。德鲁肯米勒为乔治索罗斯打工时,他学到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趁热打铁”:

我从(乔治索罗斯)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或许最重要的是:对错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对的时候赚了多少钱,错的时候亏了多少钱。索罗斯批评了我好几次,把握住行情的时候,我却没有重击最大化利用行情。

“资本保全+压重注”是很多成功投资者的杠铃哲学。投机这场 游戏 中,应保持每次错误损失最小化,对的时候,疯狂地利用行情带来的盈利机会(试仓+重仓)。

今天看到的基金行业洗牌,不仅是基金管理行业平庸之辈供过于求(注:不要通过学历在资金管理行业评价是否平庸)。非常优秀的基金经理,大多都害怕冒险换取高额回报。这个行业过度关注参照基准,因此也变得非常短视(逆行业潮流本身就是一种阿尔法),以下是德鲁肯米勒的评价:

许多经理,一旦获得30%或40%的收益,就会想着锁定这个年份。当年剩下的时间里,会非常谨慎,避免回吐回报。然而,涨了30%或40%与坚持到100%的回报其实没有什么关系,要获得真正卓越的长期超额回报,必须让正确的仓位自然增长。如果连续创造几个接近100%收益的年份,避开发生大幅下跌的年份,即使有亏损年份,那么长期超额回报也是水到渠成。

当高度自信的交易出现时,就应该奋力一搏,争取超高的回报。

心态调整和应对损失

德鲁肯米勒表示,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交易员,需要“果断、开放、灵活和竞争”。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前一天,德鲁肯米勒的股市敞口刚从净空头转为1.3倍杠杆的净多头,他认为之前的下跌回调结束了,他也看到市场在重要支撑位上徘徊。那一天晚些时候,他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错误,第二天随即就可以立刻翻空,大举做空市场,最后1987崩盘那天他赚了很多钱。在很多成功的交易者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灵活性,德鲁肯米勒表现得尤其淋漓尽致。

达到这种程度的思维灵活性,我们需要学会客观地将自我与眼前的交易结果分离开来。如果让损失或盈利影响判断,不可避免地会犯更大的错误。德鲁肯米勒很早就从索罗斯那里学到了这一课:

索罗斯是我见过的最善于接受损失的人。他不在乎交易是赢是输。如果一笔交易没有成功,对自己在其他交易中获胜只要有足够信心,就应该可以轻易地平掉亏损头寸。就像架子上有那么多双鞋子,能找到合适的那一双就行。如果自信,接受失败并不应该也不会让自己烦恼。

投机这场 游戏 中最棒的地方就是:只要还活着(保存了资本),总有机会可以进行下一笔交易。德鲁肯米勒说:我们这个行当里的美妙之处在于仓位的流动性强,我可以在任何一天清完所有持仓。只要还能控制局面,只要还有明天,平了就平了,没必要紧张。

几年前看过查理.罗斯采访德鲁肯米勒,查理问他: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赚了那么多钱,为什么还要每周花60小时做交易?德鲁克米勒当时的回答:因为必须……我喜欢这个 游戏 ,我渴望胜利,钱甚至不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想成为德鲁克米勒这样的成功交易员和投资人,就必须保持交易状态,并且找到真正的热爱。“交易”是交易员们赖以为生的事业(没有Plan B);对于热爱交易的人,交易本身也是生活。

来源: 智通 财经

关注同花顺 财经 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 财经 资讯

对冲基金大师们的从0到1

被称为对冲基金大师一般需要几个条件:业绩记录有十年以上,复合收益率要很漂亮(20%+),赚的钱要以十亿为单位,有过几次经典之战。

符合这些条件的投资大师,全世界大概有二三十位吧,都是投资界的传奇人物。大师们从净值1美元到几十美元乃至4万美元的投资历程,赚取数十亿美元的财富故事,自然能引人入胜,不过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他们的从零到一,即开始创业和募集第一只基金的这一步。大师在成为大师之前,也没有名气,没有历史业绩,团队就是光杆司令,创业第一步也并不容易,靠的也是一个人缘或机缘。对于大师们自己而言,一生之中有无数大小战役值得回味,但估计最难忘记的还是第一战-首募之战吧,因为多少有点小激动和憧憬,有时还带点遗憾。

这里撷取五位投资大师的创业故事,从中既能体会到私募创业之艰难,或许也能找到挑选优秀私募的秘诀吧。

巴菲特

世界上最成功的私募,自然是首富巴菲特(巴菲特持有30.83万股伯克希尔A类股,每股股价高达23.5万美元,身家725亿美元),巴菲特在做了13年的私募基金(PE)之后才转战到伯克希尔·哈撒韦。巴菲特是诸多投资大师里面出道最早的,投资生涯也是最长的,现在86岁高龄还奋斗在投资第一线。

巴菲特出生于1930年,1947年进入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读本科,三年就完成了学业,1950年赴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读研,求学于价值投资教父本·格雷厄姆。1951年毕业后,希望无偿为格雷厄姆工作,但是被婉言拒绝了,于是在父亲的证券公司当了三年的股票销售商。这三年期间,巴菲特一边埋头研究股票,一边上了卡内基的演讲课,还在奥马哈大学开课讲授投资学原理(教材就是恩师写的《聪明的投资人》),同时还谈恋爱和结婚,22岁就和19岁的苏茜结了婚,生了一个女儿。1954年,格雷厄姆终于答应巴菲特来自己的公司上班了,巴菲特在那里干了两年的选股,直到格雷厄姆解散自己的公司。这就是巴菲特创业前的经历,巴菲特此时虽然只有26岁,却是有着七年股龄的职业投资人。

巴菲特1956年5月带着老婆和两个孩子回到家乡奥马哈自立门户,发起了巴菲特合伙基金。这第一只基金规模是105000美元,合伙成员有7人,分别是巴菲特的姐姐及姐夫、姑妈、前室友及其母亲、巴菲特的律师及巴菲特本人。其中巴菲特投入了100美元(按中国人的写法,《滚雪球》是不是可以叫做《从100美元到700亿》?),实际上巴菲特此时的身家已经有14万美元了,创业还是有底气的。巴菲特于当年又成立了两个合伙基金,到了年底合伙基金净资产合计就到了303726美元了。这些钱是个什么概念呢?巴菲特1955年为格雷厄姆工作的年薪是12000美元,1957年在奥马哈的法拉姆大街买的五居室房子花了31500美元。

此后巴菲特的私募之路是顺风顺水,收益率一路飘红,客户也是越积越多,到了1962年元旦,合伙基金净资产已经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100万属于巴菲特个人),投资人发展到了90人。此时巴菲特才搬出卧室找了一间办公室,同时招聘了第一名全职员工。

巴菲特的创业是相当成功,一方面要感谢父亲和恩师带来的关系网,但是最重要的是其本人的感染力。巴菲特很早就立了志,早在12岁的时候就宣布要在30岁之前成为百万富翁,对挣钱有浓厚的的兴趣与自信。1968年,量化投资的祖师爷爱德华索普与巴菲特打了几次桥牌,便断定此人将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因为其投资理念、分析能力、变通能力都是一流。

巴菲特于1969年秋天结束了巴菲特合伙基金,主要是因为此时价值投资机会太少(后来美股进入了剧烈震荡的70年代)、基金规模又太大(1969年初,基金规模已经增加到1.04亿美元了),并且也不想100%的忙于投资,声称“我要退休了”(47年过去了,还没退休!)。巴菲特确实没有退休,而是转战到伯克希尔了,巴菲特花费了此后的毕生精力,把伯克希尔打造成一架挣钱机器,自己也成了世界首富。

巴菲特1957-1969这13年年均复合收益率是23.2%,其中1969年表现最差,基本为零,1957年为其次,收益率为9.3%,中间的11年收益率都是不错的。伯克希尔的业绩从1965年起就开始有记载了,1965-2015年的这51年,伯克希尔的每股净值的年均复合收益率是19.2%(自2014年度起,伯克希尔的股价收益率也放入了《致股东的信》,到2015年这一数字是20.8%,与净值增幅接近,不过收益为负的年份就多了很多,特别是1974年下跌48.7%与2008年下跌31.8%),累计起来就是增长了7989倍!如果加上1957-1964年的巴菲特合伙基金的成绩,那么这总共59年下来,1美元的投入能增长到4万美元!

巴菲特会不会在2017年股东大会后真正退休呢?届时他将有60年的业绩记录,这一纪录在投资史上是空前的,估计也是绝后的。

索罗斯

索罗斯也是生于1930年,与巴菲特同龄,这真是十分的巧合。不过,索罗斯作为一个从匈牙利来到美国的移民,创业之路要艰辛得多,可谓是典型的屌丝逆袭。

索罗斯在纳粹占领匈牙利时期幸运的活了下来,战争结束后于1949年离开匈牙利前往伦敦,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LSE)。索罗斯于1953年拿到学位,论文导师找的是着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毕业之后,他在英国做了几份短工,如手提包销售之类,最后在SF银行(Singer Friedlander)找到一份交易员的工作,做黄金和股票套利交易。

1956年,索罗斯身上带着5000美金来到了纽约。在伦敦同事的帮助下,索罗斯在F.M.Mayer公司找了一份工作,先做套利交易员,后成为分析师,1959年转投Wertheim公司,继续从事欧洲证券业务。1963年跳槽到阿诺德·莱希罗德公司(Arnold S.Bleichroeder),1967年升为研究部主管。

生活方面,1961年索罗斯结了婚,同一年也成为美国公民。这一年,索罗斯利用周末时间重新起草十年前写的《意识的重负》(他自己的评语是:除了标题之外,全文乏善可陈),希望能出版,还将手稿送给导师卡尔·波普尔审阅,1963年至1966年还花了三年的时间修改,但是最终并没有出版。索罗斯此时仍然想当哲学家,可是生活压力很大,父亲来到美国后过了五六年就得了癌症,索罗斯不得不找一位可以供应免费医疗的外科医生。索罗斯最后还是暂且按下了当哲学家之心,回到谋生场中。

索罗斯于1967年在公司内部建立了第一个基金-第一老鹰基金,这是一个只做多的股票基金。索罗斯于1969年建立了第二个基金,叫双鹰基金(几年后改名为量子基金),属于对冲基金,投资范围包括股票、债券、外汇与商品,可以卖空和利用杠杆。双鹰基金是索罗斯自己投入25万美元成立的,不久他认识的一些欧洲阔佬注入了450万美元,这总共475万美元就是索罗斯起家的资本。

1970年,吉姆罗杰斯加入了索罗斯的团队,负责研究,而索罗斯则主攻交易,两人成为黄金搭档。1973年,索罗斯自立门户,建立了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办公室只有三个房间,可以俯瞰纽约中央公园。

从1969年初的475万美元起,索罗斯通过16年的努力,在1984年底将其增值到4.49亿美元。这16年,总的外部资金流入是-1600万,主要是1981年索罗斯亏损了22.9%,当年客户撤走了1亿美元,其余年份合计流入8400万。索罗斯这16年年均复合收益率是30.89%(巴菲特同期是23.41%),虽然有这么好的业绩,基金规模却没有因此而快速增长,一直靠着内部收益增长,这跟巴菲特真的是没法比。

1985-1999年索罗斯基金的业绩更加的好,将索罗斯基金的年复合收益率推到了32.49%(1969-1999共31年,同期巴菲特是24.93%)。索罗斯基金在规模上也迎来了快速发展,1986年底到了14.6亿美元,1991年底达到了53亿美元。1992年狙击英镑之后,索罗斯名气大振,在全世界范围内扬名,1993年年底索罗斯基金规模就发展到了114亿美元,1999年底到了210亿美元的巅峰。

索罗斯基金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中亏损了15.5%,这也是仅次于1981年的第二次亏损,不过在2001年又扳回来13.8%,此后几年收益尚可,但是毕竟处于半退休状态,不如早年。在2007-2009年的次贷危机中,索罗斯再一次力挽狂澜,分别盈利32%、8%、28%,再一次证明了他最杰出的全球宏观交易能力。

老虎基金罗伯逊

老虎基金的朱利安·罗伯逊属于对冲基金界教父级人物,与索罗斯、斯坦哈特并称对冲基金三巨头。不过罗伯逊大器晚成,创立老虎基金的时候已经48岁“高龄”了。

罗伯逊生于1932年,比索罗斯只小两岁,年少时喜爱运动,棒球和橄榄球玩的很溜。1955年在读完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后,参加了海军,服役2年期满时被提拔为中尉。1957年去了纽约,进入基德尔皮博迪公司(Kidder Peabody Co.)工作,这一呆就是22年。罗伯逊在基德尔皮博迪公司做销售,将股票和债券推销给个人与机构投资者,做过很多岗位,最终成为资金管理分公司的主管。相比于销售,罗伯逊更喜爱资金管理,工作之余替一些朋友和同事打理个人股票账户,成绩不错。罗伯逊采用的是价值投资策略,通过挖掘基本面信息和评估价值来选股票,持有周期比较长。

罗伯逊有一个好友罗伯特·博奇,此人1970年成为了阿尔弗雷德·琼斯(Alfred Jones)的女婿,琼斯就是被公认为发明对冲基金的人。琼斯本是一个记者,在为《Fortune》写一篇文章时对股市做了点研究,发现股票多空配对可以消除系统性风险,从而在牛市和熊市中都能盈利。靠着这个秘诀,琼斯建立了一家对冲基金,发了财。罗伯逊和博奇、琼斯经常交流,也领悟到了对冲的魅力,把多空对冲和价值投资结合,形成了自己的模式。

1978年,罗伯逊带着全家人去新西兰休一个长假,想写一本小说,讲述一个美国南方人如何成功立足于华尔街,可惜的是几周之后就厌倦写这本书了。最后,新西兰的美景、高尔夫、网球,也无法留住他的心,因为他要创业了!

1980年5月,罗伯逊和和朋友Thorpe McKenzie一共募集了800万美元,设立了老虎基金。老虎这个名字是罗伯逊七岁的儿子建议的,之前他们为了取个好听的名字费尽了心思。罗伯逊是一个爱交际的人(他的名片盒里有几千张名片),朋友很多,加上生意关系广泛,预计能募集到1亿美元,结果是大失所望,只实现了8%的募集目标!这其中包括琼斯的基金,琼斯的基金在女婿博奇接管后,从自营转变到了FOF的形式。

好在1980年这个时机很好,恰逢美股20年大牛市的开端。老虎基金当年就实现了54.9%的费后回报,旗开得胜,此后的6年也实现了平均32.7%的高回报。

罗伯逊将价值投资和股票多空策略完美结合,通过招募大量聪明的且具有运动特长的年轻人来深挖基本面,在内部人才培养与管理、外部市场营销方面都做得不错,规模得以快速扩大,到了1991年,老虎基金成为第三家管理规模过1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到了1993年底就达到了70亿美元,比斯坦哈特还多,仅比索罗斯少一点点(要知道老虎基金起步比索罗斯晚了11年)。基金规模在1998年8月达到了210亿美元的巅峰,公司成员也超过了210人。

不过,在规模膨胀到百亿美元以后,受制于股市流动性,罗伯逊不得不将投资领域从股票扩大到了债券、外汇与商品等市场,即所谓全球宏观市场。罗伯逊的价值投资风格,不太适应全球宏观投资,虽然一开始也赚了很多钱,在债券、外汇、钯金、铜上面都赚了不少,但是最终于1998年因做空日元兑美元而大亏40多亿,基金遭受重创由盛转衰。

屋漏偏逢连夜雨,90年代末Nasdaq的互联网股票一路飙涨,价格从高估到更高估,老虎基金的策略是做多传统价值股而做空互联网股票,结果是两头受挫,基金在1999年下跌19%,与1998年高峰比下跌了43%,而同期标普500则上升了35%。老虎基金在2000年一季度再度下跌13%,赎回潮汹涌不止,罗伯逊已经撑不住了,最终于2000年3月份关掉了老虎系列基金,同时,纳斯达克于2000年3月10日见顶随后崩盘。

虽然最后三年持续下跌,但是老虎基金创立以来的21年复合收益率还是高达23.37%,当初投入的1美元增值到了82.32美元。

老虎基金的结局令人惋惜,一个传奇就此谢幕。但是,罗伯逊的故事其实并没有结束,他后来投资与支持了很多小老虎,这些从老虎基金出来创业的年轻基金经理,大约有40多人,合计管理资金规模约占整个对冲基金行业的10%,占股票多空策略基金的20%,成为对冲基金界一个有影响力的群体。罗伯逊之所以在对冲基金大师里面位居前列,就是因为他培养了一大批小老虎,而这是其他大师们都做不到的,巴菲特也好,索罗斯也好,连找一个满意的继承人都困难。

绿光资本爱因霍恩

爱因霍恩是对冲基金业的后起之秀,着名价值投资人与做空者,被一些人称为“下一个巴菲特”。

爱因霍恩出生于1968年,中学时喜爱数学和辩论,本科就读于康奈尔大学政府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阐述美国航空业的周期性监管问题,结论是不要投资航空业,用巴菲特的话说就是“投资者本应该将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空中击落”。1991年本科毕业后在DLJ公司做了两年的投行分析师,每周工作100个小时以上。痛苦不堪的两年后,爱因霍恩没有按照常规去商学院读书,而是去了对冲基金西格尔考勒瑞基金公司做买方分析师,三年下来就把投资与投资研究学得比较到位了。

1996年初,爱因霍恩和同事杰夫一起辞职创业,因为妻子开了绿灯,所以把公司取名为绿光资本基金公司。爱因霍恩和杰夫觉得可以募集1000万美元,但最终到了5月份只筹到了90万美元,其中50万美元还是来自于爱因霍恩的父母,爱因霍恩和合伙人也各投入1万美元。

绿光资本的策略与老虎基金是一样的,股票多空结合价值投资,深度的基本面研究,区别在于其多空并不是一一匹配,而是寻找值得做多的多头和值得做空的空头,整体头寸上加以匹配。持有期一般在1年以上,集中持仓,一般把30%-60%的资本投入到最大的5个多头仓位。基金追求绝对收益目标,即无论市场环境如何,都要努力实现正收益。

募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趣事。有一位合伙人介绍来的富人朋友,给爱因霍恩出了一道扑克牌智力测试题,题目是:从一副扑克牌中拿出同一花色的牌,安排牌的顺序,好让人将最上面的一张牌翻开正面朝上,将下一张牌放在最底下,再翻开一张牌正面朝上,将下一张牌放在最底下,如此重复,直到所有的牌按数字依次排列。爱因霍恩答错了,也错过了这笔投资。(我也真希望有人也给我出出这种题目!)

绿光资本在5月之后的1996年获得了37.1%的高收益,没有一个月出现负收益,管理资产很快达到了1300万美元。为了庆祝第一年的旗开得胜,爱因霍恩在冬天的一个晚上邀请了包括父母在内的25个投资人吃了一顿意大利美食,顺便汇报了一下成绩!

1997年,绿光资本获利57.9%,年底管理资产就达到了7500万美元。1998年,绿光资本业绩一般,只有10%,但规模增加到了1.65亿美元。1999年,基金实现了39.7%的收益率,管理资产增长到了2.5亿美元。2000年是第五个年头,基金收益率为13.6%,而纳斯达克指数则暴跌39%,基金规模增长到了4.4亿美元。2001年,纳斯达克又暴跌了20%,而绿光资本则获得31.6%的收益率,管理资产达到了8.25亿美元。

90年代美股扶摇直上,大量资金也不断涌入对冲基金行业,爱因霍恩艺高人胆大,与同样投资风格的老虎基金相比幸运得多,业绩好的出奇,享受了几年美好的时光。

爱因霍恩的成名之作,是在2008年做空雷曼兄弟,从中大赚超过10亿美金。现在,他仍然活跃在一线,在市场上具有很大影响力。

Michael Bury

迈克尔·伯利从规模上和从业时间上来看都算不得大鳄,但是他的故事比较励志,成名之战也颇为惊心动魄,而且他运营对冲基金的方式在中国得到发扬光大,所以我们也来看一看他的故事。

伯利出生于1971年,2岁的时候左眼球就因为视网膜神经胶质瘤而被移除,装了一颗玻璃做的假眼球。伯利在小学的时候IQ测试出奇的高,但是朋友很少。5年级的时候父母离婚了,伯利与弟弟跟着父亲住,利用周末和假期的时间,在父亲工作的IBM实验室做一份小工,赚的钱拿来投资共同基金。高中的时候,父母复婚,伯利的信心越来越足,成绩越来越好,但是毕业时因为英文老师的疏忽而被自己中意的哈佛大学拒之门外,去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医学专业读预科班。伯利与周围人的关系都不好,后来被诊断出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这是一种自闭症,患上了会出现社交困难。很自然的,伯利又把兴趣放到了股票上。1991年,伯利被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院录取,读到第3年父亲就过世了。

1996年,伯利开办了一家谈论股票的个人网站valuestocks.net,每周发表几篇长文。大概是因为当时互联网上的网站太少,几个月后MSN的主管就浏览到了伯利的网站,邀请他成为MSN专栏作家,每字1美元。伯利欣然同意,起了个笔名,叫“价值博士”(The Value Doc),开始MSN上谈股票,很快有了不少的读者。

1997年伯利医学院毕业,欠下了15万美元的助学贷款,在斯坦福大学医院找到了一份病理研究的住院医师工作。当年秋天,他在征婚网站Match.com发布了征婚启事(第一代网民啊!咋不投身于互联网啊!),与一位华裔女性黎德英闪电恋爱,3周后就订婚了。做医生很辛苦,伯利为了做好股票还得经常挑灯夜战,利用晚上时间来发表文章更新自己的网站。

2000年6月,伯利29岁,在斯坦福大学医院的工作结束,再也不想从医了,他觉得应该学巴菲特专业做投资。在老婆和家人的支持下,他在美国银行开了一个账户,从此开始了他的对冲基金生涯。伯利野心勃勃,把投资者的最低净值要求设定在1500万美元,基本上把认识的所有人都排除在外了。

运气还真好,几周后,畅销书《You Can Be a Stock Market Genius》的作者兼对冲基金经理格林布雷特找过来,花了100万美元买了伯利公司22.5%的股份,格林布雷特也是伯利的粉丝,一直在等着他离开医疗行业。伯利用这笔钱还了助学贷款,将公司命名为子孙资本(Scion Capital),在苹果电脑总部之外几个街区的地方租了一间小办公室,这间办公室从前的主人就是苹果的联合创始人沃兹(Steve Wozniak)。

伯利的私募之路还挺顺利。2001年,标普500指数下跌11.88%,子孙资本的净值上涨了55%。2002年,标普再次下跌22.1%,伯利盈利了16%。2003年股市反弹,伯利的组合大涨50%。2003年,伯利管理的资产就达到了2.5亿美元,到了2004年底达到了6亿美元,就不再接受新的投资了。

2003年,伯利年收入超过了500万美元,于是花了380万美元在加州萨拉托加(Saratoga)买了一套6居室的房子,供一家四口住。

买房的同时,伯利觉得房价有点泡沫了,于是对住房市场和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做了深入研究,结论很惊人,他觉得房产危机迟早要爆发,认定做空MBS是一个大机会,是他的“Soros Trade”。他的这一发现比大空头保尔森还早一年,比Soros本人更是早了好几年。于是2003年至2006年连续四年运行他的“Soros Trade”,做空一些金融股,不断买入CDS合约,而这四年CDS头寸一直是浮亏的。

尽管压力巨大,伯利依然对自己的判断怀有信心,不过投资人却逐渐失去了信心,即使伯利5年来为投资人赚了242%,投资人还是对伯利的“Soros Trade”非常反对。伯利发起新基金大干一场的努力失败了,而且与客户的关系还闹得很僵,到了2006年10月,连最初赏识自己的格林布雷特也受不了,飞来圣何塞,两人吵了一架不欢而散。这一年客户撤资1.5亿美元,伯利不得不忍着亏损卖掉了一半的CDS仓位。

熬到了2007年8月,伯利才开始迎来胜利,这一年底公司盈利150%,进账7亿美元,伯利个人进账7000万美元。伯利准备在2008年继续前进,但是客户却不断撤资,2008年下半年管理的资金只有4.5亿美元,比2005年初管理的6.5亿美元缩水了很多,伯利终于再也受不了了,于2009年初关掉了自己的公司。

Michael Bury的私募基金(PE)创业之路,在十年后的中国有无数效仿者,中国有大量民间操盘手,就是靠着在论坛、博客写文章而获得粉丝,或者通过展示交易成绩、参加炒股大赛或期货大赛来露脸。总的来说,这类草根式的基金创业之路十分艰难,规模上与公募等投资机构出身的基金经理比完全无法抗衡,最终业绩也是良莠不齐。

从0到1

以上大师们都是比较成功的案例,从零到一,再到传奇。但是也有众多失败的案例,很多10亿级别起步的对冲基金多以失败而告终,1就是巅峰,例如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

当然,这不是必然的规律,通过私募基金(PE)的首募,很难预测到基金经理的未来之路。预测是很难的,尤其是预测未来,这一点对金融投资来说,对挑选基金经理来说,都是成立的。

彼得·德鲁克的人物生平

1909年11月19日,彼得·德鲁克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维也纳,祖籍荷兰。其家族在17世纪时就从事书籍出版工作。父亲是奥国负责文化事务的官员,曾创办萨尔斯堡音乐节;他的母亲是奥国率先学习医科的妇女之一。德鲁克从小生长在富裕文化的环境之中。

德鲁克先后在奥地利和德国受教育,1929年后在伦敦任新闻记者和国际银行的经济学家。于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

1937年移民美国,曾在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和跨国公司任经济学家与管理顾问,1943年加入美国籍。德鲁克曾在贝宁顿学院任哲学教授和政治学教授,并在纽约大学研究生院担任了20多年的管理学教授。尽管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但德鲁克一直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作家和老师。

1942年,受聘为当时世界最大企业——通用汽车公司的顾问,对公司的内部管理结构进行研究。

1946年,将心得写成《公司概念》,“讲述拥有不同技能和知识的人在一个大型组织里怎样分工合作”。该书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德鲁克首次提出“组织”的概念,并且奠定了组织学的基础。

1954年,出版《管理的实践》,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从而奠定管理大师的地位。

1966年,出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知读者:不是只有管理别人的人才称得上是管理者,在当今知识社会中,知识工作者即为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成为高级管理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1973年,出版巨著《管理:任务,责任,实践》,是一本给企业经营者的系统化管理手册,为学习管理学的学生提供的系统化教科书,告诉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不是计量方法,不是行为科学。该书被誉为“管理学”的“圣经”。

1982年,出版《巨变时代的管理》,探讨了有关管理者的一些问题,管理者角色内涵的变化,他们的任务和使命,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以及他们的发展趋势。

1985年,出版《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被誉为《管理的实践》推出后德鲁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全书强调当前的经济已由“管理的经济”转变为“创新的经济”。

1999年,出版《21世纪的管理挑战》,德鲁克将“新经济”的挑战清楚地定义为:提高知识工作的生产力。

在欧洲经历了二战的残酷,并目睹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德鲁克感到那些优秀的领导者才是那个世纪的英雄。德鲁克在他那本发人深省的自传《旁观者的冒险》中写道:“我和其他维也纳的小孩一样,都是胡佛总统救活的。他推动成立的救济组织,提供学校每天一顿午餐。这顿午餐的菜式,清一色是麦片粥与可可粉冲泡的饮料,直到今天我仍然对这两样东西倒胃口。不过整个欧洲大陆,当然也包括我在内的数百万饥饿孩童的性命,都是这个组织救活的。”一个“组织”居然能发挥这么大的功用!从德鲁克活生生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德鲁克强调“透过组织这种工具,尽量发挥人类创造力”观念的根源。

此外,德鲁克在预测商业和经济的变化趋势方面显示出了惊人的天赋。例如,早在1969年德鲁克就预言将有一种新的类型的劳动者出现———知识员工,他们的职业将由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决定,不再依靠出卖体力来养家糊口。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大崩盘。仅10月19日一天,美国全国损失股票市值5000亿美元。对此,德鲁克说,他早就预料到了,“不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而是基于审美和道德。”德鲁克将当时的华尔街股票经纪人称为“完全不具有生产力的一群,但又能很轻易地大把捞钱。”

作为第一个提出“管理学”概念的人,当今世界,很难找到一个比德鲁克更能引领时代的思考者:1950年代初,指出计算机终将彻底改变商业;1961年,提醒美国应关注日本工业的崛起;20年后,又是他首先警告这个东亚国家可能陷入经济滞胀;1990年代,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了阐释。

德鲁克著书和授课未曾间断,自1971年起,一直任教于克莱蒙特大学的彼德·德鲁克管理研究生院。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院以他的名字命名。1990年,为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绩效,由弗朗西斯·赫塞尔本等人发起,以德鲁克的声望,在美国成立了“德鲁克非营利基金会”。该基金会十余年来选拔优秀的非营利组织,举办研讨会、出版教材、书籍及刊物多种,对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德鲁克至今已出版超过30本书籍,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传播及130多个国家,甚至在前苏联、波兰、南斯拉夫、捷克等国也极为畅销。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他的原则概念及发明,包括:“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学、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满足顾客、企业的基本功能是行销与创新、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策略中的角色、成效比效率更重要、分权化、民营化、知识工作者的兴起、以知识和资讯为基础的社会。”至2004年,德鲁克还有新书问世。

2002年6月20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宣布彼得·德鲁克成为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无论是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还是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他们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方面都受到了德鲁克的启发和影响。“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个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鲁克”——这是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对彼得·德鲁克的评价。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

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

1954年,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为MBO),它是德鲁克所发明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概念,并已成为当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标管理的最大优点也许是它使得一位经理人能控制自己的成就。自我控制意味着更强的激励:一种要做得最好而不是敷衍了事的愿望。它意味着更高的成就目标和更广阔的眼界。目标管理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它使得我们能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由别人统治的管理。

管理学的真谛

“管理是一门学科,这首先就意味着,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不是计量方法,不是行为科学。无论是经济学、计量方法还是行为科学都只是管理人员的工具。但是,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经济学,正好像一个医生付诸实践的并不是验血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行为科学,正好像一位生物学家付诸实践的并不是显微镜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并不是计量方法,正好像一位律师付诸实践的并不是判例那样。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

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有90%是共同的

德鲁克认为:管理在不同的组织里会有一些差异。因为使命决定远景,远景决定结构。管理沃尔玛(Wal-Mart)和管理罗马天主教堂当然有所不同,其差异在于,各组织所使用的名词(语言)有所不同。其他的差异主要是在应用上而不是在原则上。所有组织的管理者,都要面对决策,要做人事决策,而人的问题几乎是一样的。所有组织的管理者都面对沟通问题,管理者要花大量的时间与上司和下属进行沟通。在所有组织中,90%左右的问题是共同的,不同的只有10%。只有这10%需要适应这个组织特定的使命、特定的文化和特定语言。换言之,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人同样能领导好一家非营利机构,反之亦然。

培养经理人的重要性

德鲁克认为:经理人是企业中最昂贵的资源,而且也是折旧最快、最需要经常补充的一种资源。建立一支管理队伍需要多年的时间和极大的投入,但彻底搞垮它可能不用费多大劲儿。21世纪,经理人的人数必将不断增加;培养一位经理人所需的投资也必将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对其经理人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

企业的目标能否达到,取决于经理人管理的好坏,也取决于如何管理经理人。而且,企业对其员工的管理如何,对其工作的管理如何,主要也取决于经理人的管理及如何管理经理人。企业员工的态度所反映的,首先是其管理层的态度。企业员工的态度,正是管理层的能力与结构的一面镜子。员工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被管理的方式。

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德鲁克认为: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组织不能依赖于天才。因为天才稀少如凤毛麟角。考察一个组织是否优秀,要看其能否使平常人取得比他们看来所能取得的更好的绩效,能否使其成员的长处都发挥出来,并利用每个人的长处来帮助其他人取得绩效。组织的任务还在于使其成员的缺点相抵消。

关于职业基金经理人是谁发明的和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