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电动仪的科学家是谁(小发明电动)
baike.aiufida.com 小编在本篇文章中要讲解的知识是有关发明电动仪的科学家是谁和小发明电动的内容,详细请大家根据目录进行查阅。
文章目录:
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后汉书》记载,地动仪曾经测出有地震,官员立即上奏皇帝,但当时京师洛阳并无感到地震,立时遭众臣诽议。几日后六百里快马来报,证实陇西发生地震,众人乃信服。你知道地动仪是谁发明的吗?
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的杰作,当时地震比较频繁,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叫候风地动仪。地动仪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便会落入蟾蜍口中,由此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由于历史久远,张衡地动仪已经失传,只留下一百多字的文字记载。
请问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张衡发明的“侯风地动仪”是铜铸成的,形状很像一个大酒桶,顶上有盖可以打开。桶的外壁上铸有八条龙,龙头按八个方向排列。每个龙嘴里衔著一个小铜球,每条龙下面都蹲著一只铜制的、仰头张嘴的蛤蟆。仪器内部有一根铜柱,这根柱子周围由横杠分别和八个龙头衔接。 发生地震时,震波传来,铜柱就会倒向那个方向,推动横杠,横杠又牵动龙头,龙嘴里的铜球就会掉到蛤蟆嘴里,发生响声,人们就可以知道哪里发生地震了。 这架地动仪相当灵敏准确。西元138年的一天,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张开,铜球落下来。可是洛阳人没有感到地动,有人因此认为地动仪不灵。没想到几天以后,从1000多里外陇西来的人报告说,那里几天前发生了地震。此后,人们都十分叹服地动仪的奇妙。 张衡不仅发明了地动仪,他还提出了浑天说,发明了浑天仪。他还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家。欧洲人直到1880年才制造出地震仪(地动仪)比张衡晚了1700多年。 原文装址: kids.yam/why/article/article735
张衡 chiculture/0811c43/0811c43 候风地动仪,是东汉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的。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震,龙发机,吐丸而蟾蜍衔之。震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 这段文字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曾引起世界各国许多学者的注意和研究。大家公认,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地震仪的文字记载,用它可以测定震源的方位。 候风地动仪的关键机构,是一根称为「都柱」的倒立摆,其重心高于摆动中心。在受地震横波袭击时,由于惯性力作用,它将倒向震源方向,从而带动该方向的传动部件,使相应方向的龙口上额起挠,龙口中的铜丸便掉落在蟾蜍口中。 都柱是候风地动仪的动力部件,传动部件就是「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张衡创制的候风地动仪,灵敏度与精确度都很高。据载,发生在陇西的一次地震,而安置在洛阳的该仪器准确无误地将它测出。于是,京师学者「皆服其妙」。当然,地动仪本身必须与地层或地面有牢固紧密的连接,或者说,使它成为地面的一部分。再则,对于地震纵波,候风地动仪可能不大起作用,因为都柱在地面纵波冲击下,倾倒的方向是难以预料的。 在机械制造方面,张衡除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具地震仪外,还制造了指南车或记里鼓车、「腹中施机、能飞数里」的木鸟、演示天象的水转浑仪和日历机械「瑞轮蓂荚」等等。故而后人将他和马钧并称为「木圣」。
东汉大科学家张衡惊人的功绩 张衡(西元七十八年~一三九年)活跃于洛阳一带,与提倡天动说、希腊主义最后的大科学家托勒密(译注: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大约同一时期。 张衡是洛阳郊外的灵台(天文台,占地四万四千平方公尺,基座五十平分公尺)台长,在他所写的《灵宪》一书里记载着:1.宇宙是无限的;2.区分由火般物质所构成、会发光的太阳、以及不会发光的月亮,以科学性的观点说明日蚀、月蚀;3.指出在洛阳附近可以观测到的星星有二千五百颗、无法观测到的小星星有一万一千二百五十颗。 还有,他在《浑天仪图注》一书里,说天像一颗圆形鸡蛋,而地就像蛋黄一般被包在里面。西元一一七年,他制造了显示天体运行的地球仪,即利用水力一昼夜转一圈的「浑天仪」。浑天仪是显示北极、南极、黄道、赤道、恒显圈、恒隐圈、星官(星座)、地平圈、子午圈等的巨大机器,周长一丈四尺(约四‧二公尺)。 西元一三二年,他制造了青铜制酒樽形的地震仪,该地震仪在六年后的西元一三八年,测量到在洛阳谁都没有感觉到的地震,数日后,从一千里(约四千公里)远的陇西(甘肃省南部)传来这起地震的报告,证明真的发生过地震。这件事后来被记载在《后汉书》〈张衡传〉里。该地震仪后来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王振铎修复,日本东京上野的国立历史博物馆也有其复制品。 张衡同时也非常有文才。他三十岁所写的名作〈二京赋〉(吟咏西汉首都长安和东汉首都洛阳的赋)被收录在《文选》里,也流传到了日本。
参考: 宫崎正胜著,叶婉奇译,〈第2章、秦汉帝国和匈奴帝国〉,《图解东亚史》,(台北:易博士文化,2007),页74。
地动仪的发明者是谁?它主要经历的发明过程是什么样的呢?
地动仪的发明者是中国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地动仪主要是在东汉时期被发明出来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动仪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
因为当时张衡所处的时期发生了很多次的地震,造成了人们财产以及生命的损失,所以张衡为了能够让人们在地震来临之前发现并且做好预防措施就想要去研制一个仪器检测地震 。地动仪发明出来出来的目的就是保护人们的生命,地动仪发明出来之后让人们有效的避免危险的发生。地动仪到现在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更不用说当时被发明出来之后的地位有多么显著。在那个时期,人们无法应对自然灾害的威力,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总是束手无策。
所以当面对地震的时候,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经历,但是无法想出办法逃离。张衡也是经历了很多次的地震之后才萌生出了发明相关仪器的想法,因为总看着身边人经历,他没有办法帮忙,所以张衡就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因为本身经历很丰富,所以这也为他能够成功发明出地动仪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想要成功地研制出地动仪就需要了解地震的规律,而且不只是当地的地震规律,全国范围之内的地震规律都应该掌握。
于是张衡开始了漫长的研究之路,他首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观察,掌握了一定的规律之后才开始进行仪器的研究,经过了无数遍的研究,终于在公元132年的时候地动仪成功的研制出来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候风地动仪面世了,它整体采用的材质大多数是铜,形状像一个很大的坛子,直径很大,达到了八尺。
以上这个故事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有任何错误,敬请谅解。
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揭开了地震科学的新纪元
——公元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张衡,中国东汉时期的学者、杰出的科学家、世界上最早的伟大天文学家之一。
张衡幼年时家境贫困,经常要靠亲友接济度日。艰苦的生活更激发了他发奋学习、立志成材的精神。他在可能的条件下,博览群书,无论天文、地理、文学、数学,只要是能找到的书,他都读。书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萌发了他对各种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这种读书习惯一直伴随了张衡一生。
34岁那年,张衡被推荐到洛阳,做了朝廷的郎中。由于工作比较清闲,他利用工作之便又看了不少书。其中他最受启发的是一本西汉学者扬雄写的《太玄经》。这本书里谈到许多天文和数学方面的问题,因此,使张衡对天文和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凑巧,公元115年,37岁的张衡,又被调任太史令,主管天文、历算,专为朝廷观测、记录天文,选择“黄道吉日”,记载全国各地发生的某些自然现象,其中很重要的是各地发生的自然灾害。这项工作为张衡钻研天文、历法创造了方便条件,他以毕生精力钻研这门科学,对我国、对世界的天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东汉时候,我国经常不断地发生地震。根据历史记载:从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到汉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30年中,我国几乎连年发生地震。特别是公元119年,洛阳和附近地区连续发生两次大地震,波及到35个郡,顷刻之间房倒屋塌,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地面裂开一尺来宽的大裂缝,人畜死伤无数。在那封建迷信的时代,一切天灾人祸人们都认为是触犯了上天,触犯了鬼神。况且地震又是灾中之首,爆发突然,毫无预感,几秒钟之内,山崩地裂,城市、村庄都将变为废墟。当时,一旦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地方官都要赶快报到朝廷,由太史令把情况记录下来,稍有迟误、差错,就会被判刑。
张衡是唯物论者,又多年从事科学研究,他不信什么上天,更不信鬼神,他认为地震与刮风下雨,电闪雷鸣一样,只不过是一种比较可怕的自然现象,人们仅仅被动地记录地震的情况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和掌握地震的规律,以至于能够预测或尽早了解地震发生的地区,以减轻地震带给人类的灾难和损失。
发明地动仪的科学家是谁?
发明地动仪的科学家是张衡。
当时地震比较频繁,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张衡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候风地动仪。地动仪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便会落入蟾蜍口中,由此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由于历史久远,张衡地动仪已经失传,只留下一百多字的文字记载。
张衡的其他发明
瑞轮荚是张衡别出心裁创造的自动日历,它模仿神话中奇树蓂荚的特征,靠流水作用,从每月初一开始,一天出现一片叶子,到满月出齐15片,然后每天再收起一片,到月末为止,循环开合。这个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尧帝时天文历法的进步。张衡的机械装置就是在这个神话的启发下发明的。听谓“随月盈虚,依历开落”,其作用就相当于现今钟表中的日期显示。
通过上述对发明电动仪的科学家是谁和小发明电动的解读,相信您一定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未能解决您的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