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闪电战是谁发明的技术(闪电战的由来)
百科问答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中国闪电战是谁发明的技术的知识,希望对于各位朋友学习闪电战的由来的过程中有帮助。
文章目录:
- 1、什么是闪电战,是谁提出来的
- 2、闪电战谁发明的
- 3、闪电战的创始人是古德里安么?
- 4、发明“闪电战”(1) 时代周刊与富勒
- 5、中国古代的军事家有很多,是谁发明的“闪电战”战术?
- 6、古德里安是“闪电战”的创始人吗﹖
什么是闪电战,是谁提出来的
闪电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国人富勒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提出的关于机械化战争的理论。装甲车辆的出现,以及内燃机广泛运用于战争,导致陆战发生根本性变革。军队的运输能力,行军速度,防护能力,突击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所以军事指挥、战略战术也必然将随之发生变化。富勒提出组建以坦克为核心的,由职业人员组成的小型精干的机械化装甲部队,集中灵活机动、防护力强、火力猛烈的特点;强调发挥装甲快速机动能力,像火灾初起时就扑灭火灾一样,在敌人尚未准备好的时候就通过迅速坚决的行动,攻占战略要地或切割敌人的防御;以瓦解敌人的士气,迫使敌人屈从于己方的意志为目的,而不是像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那样强调从肉体上消灭敌人。富勒的机械化战争理论可视为闪电战战术的理论雏形。 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的古德里安和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等军事家进一步发展了机械化战争理论。提出了装甲部队必须独立编成,并集中运用的原则,而不是分散配属给步兵部队。这期间,纳粹德国和苏联开始出现较大规模适应的机械化作战编制,各国普遍装备了坦克和各种装甲战车。并且在作战构想中开始运用坦克、飞机、步兵和炮兵的协同以达到快速致胜的目的。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的序幕,德国充分运用其在航空兵、装甲部队上的优势,快速突破波兰部队的防御后纵深迂回到波兰防线的后方,分割包围了大批波兰部队。合围中的波兰军队不仅丧失了补给和通讯交通,而且由于战线后方被占领,失去了退却到国土纵深休整补充的能力,因而大批被德军俘虏。仅仅28后,波兰首都华沙被攻克,36天后,波兰有组织的抵抗被完全粉碎。 波兰战役被视为闪电战的开山之做,其后德国入侵挪威和比利时、荷兰、法国都采用了类似的战术,即大规模集中运用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与航空兵和伞兵高度协同、实施突然攻击、快速突破、纵深迂回包抄。从而在精神上瓦解对方的战斗意志,这种作战形式被称为“闪电战”。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时也采用这种战术,在初期取得很大战果.
闪电战谁发明的
闪击战,由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闪击战三个重要要素:奇袭、集中、速度。
闪电战的创始人是古德里安么?
1、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是德国“陆军大将”,军事家、理论家、战术家,是“闪击战”的创始人,也是“装甲战”、“坦克战”的倡导者,被称为“德军装甲兵之父”。
2、人物简介
古德里安全名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出身在东普鲁士的一个军人世家。父亲是一位陆军军官,13岁时就读于柏林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07年,毕业后分配到一个步兵营见习 。一战期间,在骑兵部队里担任指挥官和参谋长 。1931年,出任摩托化步兵部队总监部参谋长 。1934年7月,德军建立装甲兵部队。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为装甲兵总监后 ,德军装甲兵得到了飞速发展。从1936年至1937年,古德里安出版了一本名为《注意—坦克!》的书,且阐明了德军以后将要在战争中付诸实践的“闪击战”理论。1938年,希特勒任职古德里安为机动部队总监 。1939年,古德里安为装甲兵第19军军长 。在闪击波兰与法国战役中战功赫赫,波兰战败投降后,又转战西欧[1] ,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40年5月13日,渡过马斯河,18日,到达圣康坦,19日,强渡索姆河,20日,其先头部队抵达阿布维尔和英吉利海峡,紧接着经由阿布维尔继续向北进攻,22日,攻占布伦 。6月,古德里安为第2集团军司令 。1941年6月28日,主要担负了莫斯科西南方向的突击任务,节节胜利,10月,曾前进至距莫斯科仅几十公里的地方。1943年2月,任命为装甲兵总监期间 ,德国的虎式坦克与豹式坦克正式投产,重整军备。1944年7月,任职为德国陆军总参谋长。1945年5月10日,被美军俘虏,不久提前释放。1954年,古德里安逝世 。古德里安被称为“德军装甲兵之父”,他的肖像至今还挂在德国军营里 。曼施坦因、隆美尔、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帝国之鹰”。
发明“闪电战”(1) 时代周刊与富勒
讲到二战前期历史的时候,人们往往言必提闪电战。从学界到民间,有关于“闪电战”的探讨层出不穷,人们喜欢去讨论“闪电战”在1940年的成功以及在1941年冬天的失败,讨论“闪电战”背后的德国经济政治背景,讨论“闪电战”与苏联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异同。从一方面来讲,这些讨论很多都有实际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些讨论又是无意义的,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军事理论叫做“闪电战”,“闪电战”作为一个军事术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闪电战”这个词甚至不是德国人创造的,这是个“外来词”,来自于英文世界的新闻界。“闪电战”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1939年9月的波兰战役,当时时代周刊一篇名为“POLISH THEATRE: Blitzkrieger”(波兰战区:闪电战)的战地报道可能就是“闪电战”(lightning war)一词的滥觞。德国军事界则很少出现所谓的“Blitzkrieg”,古德里安在自己的回忆录《 Erinnerungen eines Soldaten(一个士兵的回忆/中文名“闪击英雄”) 》中也几乎没提过这个词,哪怕他是现在公认的“闪电战之父”。
古德里安在自己的书中对于“闪电战”有过这么一段话:“当我们在战争早期迅速取得初步胜利的时候,我们的对手开始谈论起了闪电战。”“闪电战”这个词虽然只是新闻界的一个概括,但它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概括。节节取胜的德军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进行的战争叫做“闪电战”,直到从敌国的新闻报道里频繁见到这个词。
严格来说,所谓“闪电战”只不过是二战中新闻界创造的一个通俗词汇,不应该被如此严素地对待。但是这个词如此脍炙人口,如此形象又令人浮想联翩,以至于二战后的一些新生代历史学家也被误导,由此出现了各种对于“闪电战”的专题研究。
久而久之,闪电战就从一个新闻热词被误解成了一种军事战略,从一个形容词变成了一个专业术语。人们开始把“闪电战”作为严谨的德意志民族的又一大革命性的发明创造,彻底将它神话。至于这个神话的发明者,人们找到了古德里安将军,尊称他为“闪击英雄”,即使他老人家在自己的书中只提到过一次“闪电战”。(就是上面那段)
(*这段内容大致来自Military History Visualized在YouTube的视频,B站由UP主 口胡智障大绅士 翻译)
那么应该把闪电战看作是真实存在的吗?自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白色方案”到1941年6月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德军的行动的确是有自己的特点,不然新闻界也不会出现专门的一个“lightning war”去形容这一系列战役。但是特色归特色,特色不是成体系的理论。“闪电战事实上是一系列战役的结果,不是原因。”
单从这方面来讲,作为一些列战役的结果,闪电战与苏联图哈切夫斯基创立的“大纵深作战理论”不具备可比性。
只是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众多新科技的运用下,战争的面貌被彻底改变了。在德军这边,坦克装甲车等新技术与这些新技术所产生的一些激进的思想以及德国传统的军事思想相结合,诞生了一些新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闪电战”所要描述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一场战争。一战中诞生的新武器其实比二战中诞生的多得多。在地面上,一战诞生了坦克等机械化武器。在空中,一战第一次出现了专职的轰炸机和专职的攻击机,对敌方目标进行战术轰炸,甚至萌生出了最初的战略轰炸与空降作战的想法。
英国人最早发明了坦克,并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首次投入使用。最初的坦克只是被设计成了一个移动的堡垒或者是一个巨大的移动盾牌,掩护步兵向前推进,突破敌人的战壕。不过,坦克激发了一些军事思想家的想象力,他们意识到仅集中使用坦克去突破敌人防线不是一个特别有想象力的想法,关键是坦克突破敌人防线后需要做什么?
当然是继续机动下去,正如古德里安所言:“坦克的发动机和主炮一样,都是武器!”
坦克公认有三大要素:机动、火力、装甲。一战中单纯以突破敌人防线为目的的坦克只是运用了坦克的后两个要素(这时期坦克的机动性也差的可怜)。而一战后期一些新锐的军事家则开始意识到:一旦突破敌人防线,那么坦克的第一个要素——机动性,就派上用场了。
到1918年初,协约国的一些军事行动已经初具机械化战争雏形。同时,英国设计出了速度相对更快,行程更远的中型坦克,比如mark A“小灵犬”中型坦克(Medium Mark A ‘Whippet’)。相比与英国自己的mark IV重型坦克和法国的雷诺FT17,这些中型坦克速度(14km/h)和行程(130km)均达到了前两者的两倍。虽然以二十年后的眼光来看,这些参数低的可怜。
这些中型坦克的设计初衷是作为Mark IV这样的重型坦克的补充,扮演侦察、扰袭、追击扩大战果的角色。这大概有点像轻骑兵之于重骑兵——重骑兵突破敌人防线,轻骑兵乘胜追击。可以说,“小灵犬”这样的中型坦克突破了坦克最初的使用模式,初步奠定了“闪电战”这样的机械化作战的技术前提。
新武器很快启发了富有想象力的军事思想家们,而英国人富勒是这群思想家其中最早也是最杰出的一位。
英国人发明了坦克,同时也创造了最初的装甲战理论。富勒在一战中当过坦克团的参谋,对于坦克作战相当熟悉。富勒不仅仅是最早提出组建坦克为核心的机械化部队、集中使用坦克的人,而他的一些奇思妙想也可视作“闪电战”的雏形。早在1918年,雄心勃勃的富勒就提出了一个“1919年计划”(Plan 1919),这个计划由三个要素组成:第一,中型坦克与空中力量直捣敌人指挥部与补给线,使敌人陷入混乱;第二,重型坦克在炮兵和步兵的支援下突破敌人防线;第三,骑兵、轻型坦克、用卡车机动的步兵(当时还没有摩托化步兵一说)扩大缺口,乘胜追击,并扼杀敌人可能的反击。
富勒的思想可以说是后来李德哈特“间接路线”理论的雏形。在富勒看来,瓦解敌人只有两条路可走——消耗战与瘫痪战。消耗战意味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无数的死伤,资源的罄尽,而瘫痪战则是通过对敌人指挥中枢、后勤系统进行打击,使敌人陷入混乱与恐慌,是一种投入少收效大的战术。打个比方,消耗战是两个人面对面的对垒,通过一系列连续的攻击和防御,耗尽敌人最后一滴血才能决定胜负,而瘫痪战是武功中的点穴,一招致命,瘫痪敌人,使之丧失反抗能力。
富勒结合一战的经验最终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机械化作战理论,著成了《装甲战》(《野战条例3》讲义)、《机械化战争对战争艺术的影响》等有关机械化战争的著作。富勒的思想可以说是后来的“闪电战”和大纵深作战理论的源头。同时,富勒的研究与实践也涉及到了一些坦克部队作战的细节问题,比如机械化步兵对坦克的支援,这些“细枝末节”同样奠定了他“装甲兵之父”的地位。
富勒的“1919年计划”从未得到实行,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8年11月就结束了。而富勒想在1919年使用的那些秘密武器,比如Mark VIII重型坦克与索普斯威蝾螈攻击机,仅仅生产了几百号便无疾而终。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人们的创伤太大了,和平是战后的大潮,没人愿意谈论战争,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研究战争。刚刚萌芽的那些新的军事思想和新的武器装备表面上就要被扼杀在摇篮中,但是暗地里它们被继续发展着。有些有识之士不相信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的最后一次战争,相反,他们认为凡尔赛条约带来的和平只是一次停战,下一次战争很快就来了。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英国的李德·哈特,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法国的戴高乐,德国的古德里安,甚至希特勒都或多或少的接下了富勒留下的接力棒,富勒异想天开的“1919年计划”被他们继续发展,“闪电战”所代表的机械化战争的时代即将开始。
(未完待续,且续可能来的很晚)
中国古代的军事家有很多,是谁发明的“闪电战”战术?
自战国时期赵武陵胡服骑射以来,中国进入了骑兵战争时代,涌现出许多骑兵战争专家。其中六个是最好的。他们指挥大型骑兵团以闪电般的速度跑上千里。敌军甚至敌国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就被彻底摧毁了。有时连敌人的首领都被活捉了。 一是著名的西楚霸王项羽。虽然这个人的战略水平和政治技巧都不是很好,结局也很惨,但他的战术能力,特别是指挥骑兵作战的能力,绝对是高超的,他能认清敌人的弱点,快速射击,一拳命中,并亲自过马阵硬朗,无人能敌!
在鹿大战中,项羽割喉疾驰。九战九胜,大败秦军。秦国将领张翰、王丽的被捕,举世闻名。在彭城战争中,项羽全速反击,以3万兵力击毙汉军10万余人,抓获刘邦父妻。即使最后失败后,项羽仍能在楚军被韩信层层包围的情况下,带领骑兵突围,杀掉大批汉军。他虽在乌江自杀,但英雄精神永存。他的失败不在于军事,而在于政治。 二是西汉卫青将军。
在汉武帝回击匈奴的战争中,这位奴隶出身的战争首领先后对匈奴的白羊王、楼烦王、右贤王进行了奇袭。匈奴人不认为汉军能跑这么远这么快。他们被卫青痛打痛哭。对于进攻匈奴汗的司令部,卫青还是先发制人,用骑兵进攻,或者包抄,或者包围,非常精彩。卫青的骑兵纵横驰骋在草原和沙漠中,从未失败过。
纵观这些骑兵闪击战的高手,不得不感叹咱们中国古代军事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不过明朝中后期,随着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国军事开始走下坡路了,到清朝,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各方面都把中国甩到了后头。骑兵再厉害,再拼不过枪炮呀!清朝那位猛将僧格林沁的蒙古精锐骑兵遭遇"高科技"的敌军,结果那是真惨!而枪炮厉害,也拼不过飞机和坦克,德国在二战初期的优势也诠释了军事思想更新换代的重要性。
古德里安是“闪电战”的创始人吗﹖
是的。
不能单纯的将“闪电战”理解为中国兵法中的“兵贵神速”,这等于只看到了这两个理论的“交集”,而对两个理论中更加丰富的内涵都无视了。
闪电战理论的雏形是德国名将施里芬提出的,也正是基于此理论,其制定了著名的施里芬计划,是一战时期德国灭亡法国的经典方案,可惜后来在执行上出了问题,导致德国战败。
而古德里安则是建立了以装甲部队和空军为核心的现代化闪电战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集中主要装甲兵力和炮火突破敌军防线,然后装甲部队在空军的掩护下向敌方纵深推进,不顾侧后之敌,将其交给后方部队解决。
古德里安是闪电战思想的建立者,也是闪电战高手,不过德军中最早将闪电战用于实战的却是曼施坦因,而用的最好的我认为是隆美尔。同时,美苏等其他国家也有众多名将提出过闪电战的思想理论并用于实践,比如苏军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提出的“大纵深作战”理论。
至于中国的“兵贵神速”,内涵绝不仅仅是军队作战是快速进击而已,而是要求军队各个方面的行动都要快。中国古代没有产生现代闪电战思想的物质条件。比如,以步兵大兵团为主体的中国军队缺乏类似装甲部队那样的高机动性突击力量;而纵然是机动力强的骑兵,由于没有空军的支援,也很难实施大纵深作战,因为侧后安全和补给线难以保护。
通过上述对中国闪电战是谁发明的技术和闪电战的由来的解读,相信您一定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未能解决您的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