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发明以茶代酒的是谁(最早发现茶并利用茶的国家)

百科问答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最早发明以茶代酒的是谁的知识,希望对于各位朋友学习最早发现茶并利用茶的国家的过程中有帮助。

文章目录:

“以茶代酒”的由来?

自古以来就有喝酒的习惯了,尤其是朋友聚餐酒是绝对不能少的,也有“小酒怡情,大酒伤身”的说法,尤其是一代诗仙李白,很多千古诗句都是在喝酒开心后写的,但是后面突然有了以酒代茶的说法,这其实是和孙皓的故事有关,我们来具体看看。

首先其实现在大家出去聚餐,不能喝酒就和茶水或者饮料啥的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毕竟好友之间聚会最重要的就是交谈,喝酒啥的也就是氛围而已不是最重要的,喝饮料啥的也都可以啊,很正常的事,而最早其实是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最后被孙皓当为君王,后面其实一开始孙皓当君王还是很好的,抚恤民情、开仓赈贫,百姓的生活还是很不错的,但是这只是开始,后面过好了君王的生活,就开始贪图享乐,什么都不管,百姓的生活真的是民不聊生啊。

而当时的孙皓很喜欢喝酒,经常就要一堆大臣啥的陪自己喝酒,而且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用今天的单位来换算也就是差不多10多斤了,真的是很恐怖啊,估计小编当晚就喝到吐血啊,但是古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啊,所以当时大家都得喝。

后面韦曜这个人本来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身份很特殊,所以呢孙皓对韦曜很晒照顾,毕竟古代对于师傅是很有讲究的,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道德在古代是特别重视的,所以那次喝酒韦曜也在,而孙皓知道这个老师的酒量最多也就两升,完全不行,于是就在杯里暗中换上清茶,也算是有心了,韦曜也心领神会,故意高举酒杯,自此呢也就有了以茶代酒的说法了。

以茶代酒的典故源自哪个历史人物

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写的《三国志.韦曜传》里,“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文中的皓即孙皓(242—284年),字元宗,中国三国时代东吴的第四代君主(264-280年在位)。他是孙权被废去皇太子地位的第三子孙和的长子,也是东吴的最后一个皇帝。其中的曜字弘嗣,原名韦昭,(陈寿为了避晋武帝之父司马昭的违,所以改为韦曜),吴郡云阳人,以博学多闻而为孙皓所器重。也就是说,吴王孙皓每次大宴群臣,座客者至少得饮酒七升,有本事能从嘴丫漏掉,不把它咽下去也可以,但七升的酒必须见底的。有位叫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孙皓对他特别优待,担心他不胜酒力出洋相,经常允许他少喝,或暗中赐给韦曜茶来代替酒。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平庸幼稚糊涂之主。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引起孙皓对他的厌恶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韦曜的死还有其它的原因)

为什么会有以茶代酒的典故?以茶代酒的原因是?

我们国人从古至今,都特别讲究文明礼仪。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我们拥有很多酒文化、茶文化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我们从一些古代电视剧里,经常会在宴会上听到这么一句话“我不胜酒力,就以茶代酒略表心意”;在现今的社交应酬中,我们也经常能听到类似的话“我就以茶代酒,表示心意”。这样对于不善饮酒的人,既表达了心意又避免了尴尬,一举两得。那么为什么会有以茶代酒的这种行为呢?以茶代酒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找找源头。

考究历史,我们发现以茶代酒最早起源于三国鼎立的东吴,以茶代酒的故事记载于《三国志》 中。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样一个故事。东吴的太祖孙权病逝后,吴国也是经历了一系列政变,直到孙皓为帝,已经是第四代了。孙皓喜好喝酒,每次设宴,无论赴宴人是谁,有规定要饮酒七升,讲究的不醉不归。当时有个大臣韦曜,酒量不好。但是如果不按规定喝酒,大不敬。所以每次韦曜赴宴的时候,孙皓授意把他面前的酒换成了茶,保全了君臣的颜面,又不失礼节。这就是最早的以茶代酒,但是出于无奈,有点隐瞒他人耳目的意思。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们思想文化观念的改变,以茶代酒就慢慢退去了隐蔽的面纱,直接显露于我们的众人面前。毕竟,以往观念里,不善饮酒等同于懦弱或者是不尊重的意思,已经被众人摈弃了。加上我国茶文化的盛行,更赋予以茶代酒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意义。喝酒过多伤身伤心,而喝茶有利于各种健康。所以慢慢的,以茶代酒成了一种风尚。饭桌上的以茶代酒不仅受到大家的认可,还大有流行的趋势。

现在提倡文明饮酒,健康饮酒。在各种各样的宴会和应酬中,我们更建议大家文明聚餐,以茶代酒不仅能交流感情,也能烘托气氛。如果有机会,我们在饭桌上,也建议大家一起以茶代酒,互相表示表示吧!

最早发明以茶代酒的是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啦,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最早发现茶并利用茶的国家、最早发明以茶代酒的是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