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三国演义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希望对于各位朋友学习三国演义是谁发明的的过程中有帮助。
文章目录:
是诸葛亮造就了《三国演义》,还是《三国演义》造就了诸葛亮?
准确的说, 应该是彼此造就。《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是罗贯中,到了明末清初时,毛宗岗对《三国演义》进行了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才形成今天我看到的《三国演义》。可是在此之前的一千多年,诸葛亮已经家喻户晓了,在民间及官方声望甚高。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千古留芳,就在于他在多个方面均达到古代人臣的巅峰:1、忠君忠臣与奸臣往往就在一念之间,王莽前半生看上去清正廉明、大义灭亲、散尽家财而救助百姓,但最后他纂位了,所以王莽是奸臣;霍光位高权重、废立皇帝、大肆屠杀政敌,但他始终维护了汉室江山的社稷,所以霍光是忠臣。
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身居高位而且能够控制欲望,是非常不容易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诸葛亮所拥有的权力与曹操无异,他们的区别仅仅就是对权力的态度,曹操选择了让权力世袭,而诸葛亮选择了让权力回归,这就是区别。所以诸葛亮是忠臣,明明有着的纂位的实力,却并没有纂位的念头,是非常难得可贵的,评价一个人是否忠臣,就是要看是否迈出纂位的步伐,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是已经封公称王,让权力世袭,这就是纂位,而诸葛亮就是忠臣的杰出代表,千古无二。
2、治国诸葛亮治国,沿袭了管仲的治国方法,就是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仅如此,诸葛亮还以身作则,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所以三国时期就数蜀汉治国最好,在魏国、吴国忙着内哄和宫廷政变之时,蜀汉政权始终是最稳定的。法国治国在于严刑峻法,而严刑峻法让人信服,就在于公平公正,诸葛亮治蜀,路不遗拾、官员守法,赢得了蜀地百姓的一致尊敬。
3、公正诸葛亮能够博得崇光威望,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诸葛亮的公正。贬李严,李严却不因此而怨恨诸葛亮,反而想着诸葛亮有一天还能起用自已,诸葛亮一死,李严希望破灭,也郁郁而终,说明李严明白,能起用自已的唯有诸葛亮。杀马谡,益州官员却不因此而非议诸葛亮起用亲信,反而赞赏诸葛亮赏罚分明,对事不对人,而且还自贬三级,这是公正。
诸葛亮待人处事的公正态度为诸葛亮赢得了尊重。4、成就诸葛亮的成就有目共睹,刘备去世,留下了一个支离破碎的政权,少年天子,内有蛮夷叛乱,外有强敌虎视,整个蜀汉政权风雨飘摇,是诸葛亮力挽狂澜,拯救于危难之际,将蜀汉政权稳定,实力增加,不仅自保有余,还能对外征战。
诸葛亮在多个领域都是颇有成就,他是散文家,著有《出师表》、《诫子书》,他是发明家,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他是军事家,有多部军事著作,如《便宜十六策》,他是政治家,治国能力一流,堪比管仲、萧何。5、任劳身居高位而家财不多,处于前线而始终征战,诸葛亮不仅任劳任怨,而且鞠躬尽瘁,不仅自已病死疆场,而且儿子、孙子都是战死沙场,一门三忠烈,父子为国捐。
正因为诸葛亮的崇高威望,不能赢得了蜀地官员和百姓的支持,而且还赢得敌国及后世历朝历代的尊重。司马懿评价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晋武帝司马炎评价诸葛亮: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唐朝开元十九年,唐玄宗皇帝为表彰并祭祀历朝历代名将所设置的庙宇,以周朝开国太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这十人之中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排在白起与韩信之后,这就是武庙十哲。武庙十哲到了宋朝仍有诸葛亮在列。成都武候祠原本是蜀汉开国皇帝汉昭烈帝刘备的庙,结果慕名而来祭奠的都是冲着诸葛亮来的,反而让诸葛亮暄宾夺主,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威望甚高。
正因为诸葛亮极高的人气威望,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特意刻画了诸葛亮鲜明的人物特点,由于《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小说,作者罗贯中如何写,全凭自已的喜好,并且参考了诸葛亮在当时及后世朝代的威望,将诸葛亮在小说中描写得出神入画,还特意神话了诸葛亮的智商和能力,将其描绘得无所不能、神机妙算,更加加重了所世对诸葛亮的崇拜。直到今天,诸葛亮之名仍然如雷贯耳,除了诸葛亮自身在历史上的形象外,《三国演义》中的夸大描述也为诸葛亮增添了不少神话色彩,所以才有鲁迅所说的:诸葛孔明之智近乎妖!不过已经无所谓,诸葛亮与《三国演义》与其说是谁造就了谁,不如说是互相造就。
三国演义是谁的著作
金华人蒋大器给《三国演义》最古老的刻本写过序有可能是他使了“障眼法”,假称罗贯中是作者
作为元明清小说的集大成者,《三国演义》的作者究竟是谁?
对于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会脱口而出:罗贯中嘛。但是对于这个说法,几百年来,学界一直都存有争议。
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一共有6种不同的说法。其中,生于500多年前的“金华人蒋大器”,也是其中呼声颇高的一位。
支持这个说法的头号“粉丝”,是已故的湖北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史专家张国光。他在自己撰写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 成书于明中叶辩》里明确提出,曾为《三国演义》最古老刻本写过序的金华人蒋大器,很有可能就是作者本人。
蒋大器真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吗
归纳一下张国光以及其他支持这个观点的学者的说法,“蒋大器是《三国演义》作者”一说,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论证:
论证一:保存了一百多年的书稿,为何不交代来源?
根据张国光的考证,蒋大器是在1522年左右给《三国志通俗演义》作的序。如果罗贯中真是小说作者的话,蒋大器作序时离罗贯中去世,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而此前,从未有过类似的《三国演义》刻本出现。
专家的疑问是,这么大一部书稿,经过一百多年才问世,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呢?又是经过何种渠道,落入蒋大器之手的?这两个颇有价值的关键问题,作序的蒋大器为何不详细交待?
论证二:为什么在蒋大器之前,从没人提及过罗贯中?
蒋大器在序言中写道:“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则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处藏否,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胸矣。”
如果“书成”是指罗贯中此书写成时,那为什么在蒋大器之前的一百多年时间,一直没有人肯定地说过,就是罗贯中写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甚至,连一丁点提到过这本书的文献也找不到?
论证三:蒋大器与罗贯中相差一百五六十岁,为何两人对小说的理解完全一致?
在蒋大器序文的后一部分,蒋大器写了他对于小说主题思想的阐述、故事线索的勾勒以及对书中正面反面人物的评价,这些与小说内容完全合拍,简直就是作者对小说的一番“自我介绍”。
而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来归纳这部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且“归纳”得与正文完全一致,工程量着实浩大,对小说内容、架构、细节的揣摸和捕捉的功力,不可谓不高。
专家的疑问是:蒋大器对小说的理解,为何会与作者如此的一致?
称《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
是蒋大器的“障眼法”
通过以上三个论证,自然会出现一个问题:既然蒋大器就是原书的作者,他为什么不直接说明,而要在序言中称其作者是“罗贯中”呢?
对于这桩“版权疑案”,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艳是这么解释的:
在蒋大器那个年代,这类话本小说还属于“街谈巷语”,难登大雅之堂。元明时期,整个社会对小说作者不重视,写作诗词和散文的文学家更有地位。小说作者们对自己的“知识产权”避之犹恐不及,大都选择隐姓埋名。蒋大器在写好《三国演义》后,所施的种种“烟幕弹”和“障眼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蒋大器何许人也
蒋大器,别号庸愚子,金华人,明代中叶成化十一年(1475年)始任大名府浚县主簿。根据有关史料推算,其生卒年为1455年和1530年。
蒋大器曾经写过一篇序言,出现在明代嘉靖壬午年(1522年)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古刻本卷首,这是现存最早的《三国演义》刻本,也是后代各种《三国演义》版本的祖本。
学者们通过研究认为,此书的撰成,确切的时间,应当在明代中叶。而为此书写序的蒋大器,极有可能就是其真正作者。
《三国演义》是集体创作
“没有直接的史料说明,蒋大器就是原作者,但他对《三国演义》的贡献是确实存在的。”浙师大专门史硕士生导师龚剑锋说,他不认可“蒋大器是《三国演义》作者”这种观点,但是蒋大器在刻本中,对原稿的删减、编排和润色的编辑工作,是被学术界所认可的。
龚教授认为,《三国演义》的产生,从一千多年前的史实、史传,再到后代的口头传说、杂剧、平话等,经过世代积累,内容逐渐丰富。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是一部集体创作的文学作品。
也许在更有说服力的史料出现前,《三国演义》的著作权疑案还有解不开的谜团,但是对于《三国演义》的诞生、流传直到成为传世名著,功劳簿上永远有着蒋大器的名字。
为什么要怀疑
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
罗贯中的生平不见史传,一些零星的记载也相互矛盾,说他是钱塘人、太原人、东平人的都有。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猜测,罗贯中不是《三国演义》的作者,除了其“名不见经传”之外,最大的疑点还在于他生活的年代。
据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馆长、著名学者冯其庸考证,罗贯中大约生于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死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活了85岁左右。这一说法是根据权威材料《录鬼簿续编》等确定的,基本上已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蹊跷的是,在《录鬼簿续编》这部介绍文人墨客生平、代表作的书稿中,只介绍了罗贯中写过一些杂剧、乐府及谜语,对于其小说上的作品只字未提。
而最让人不解的是,在著于元代的《三国演义》小说文本中,却发现了不少明代洪武以后乃至明中叶才出现过的兵器和诗文。
疑点一:对于兵器的描写
三国时期还是冷兵器的时代,但《三国志通俗演义》中,那却是个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书中多处提及火器,还有很多处对火炮和地雷具体生动的描写。
诸葛亮“二出祁山”时,小说中写道:“且说孔明在中军,量城中无备,大遣云梯而进。令三军鼓噪呐喊相助。云梯车上载着连珠炮、九霄炮、碗口统、一窝蜂、大将军、吕公车各色火炮,齐举打城,犹如天崩地陷,山崩海啸,唬得那城内居民,亡魂丧胆。”
在诸葛亮“七擒孟获”等章节中,作者对火器更是连篇累牍,大写特写。
根据《明史兵器》、《明史纪事本末》、《武备志》、《中国军事史》等记载,这种种火炮与地雷,绝大部分都是明代才开始发明创造的,罗贯中生活的元代不可能存在。
疑点二:小说中的一些诗文
在“孔明秋风五丈原”一节中,列有历代十几位名人文士赞颂诸葛亮的诗文,最后竟然出现了一首“后尹直赞孔明曰”的诗。
这个叫尹直(1427-1511)的人,是江西泰和人,明代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他出生那年,罗贯中已经去世48年了。
三国演义是德国人发明的吗?
三国演义是德国人发明的吗
不是
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流传最广、集民间传说与文人创作之大成的章回体古典长篇历史小说,不仅在中国及其周边国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而且在西方世界也声名远播。从1689年湖南文山日译本算起,《三国演义》的海外译介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其译文涉及拉丁语、英语、法语、德语、荷兰语、俄语、波兰语、越南语、朝鲜语等多种语言。
在德语世界,《三国演义》被早期德国汉学界视为“十才子书”第一位,被看作是中国版的“史诗”。据考证,德国多家博物馆都收藏有珍贵的《三国演义》古本。《三国演义》在德国学界的地位可见一斑。
据现有研究,《三国演义》在德语世界的译介始于1894年,经历了改译、节译、选译到全译的过程。1894年,德国汉学家顾路柏(Wilhelm Grube)在《北京东方学会会刊》第4期发表了基于《三国演义》第91回“祭泸水汉相班师”的改译文《祭祀死者的仪礼》,并在其于1902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一书中收入了《三国演义》前九回的摘译文。格莱纳(Leo Greiner)选译了《三国演义》中的五个故事,并将其编入1913年出版的《中国小说与故事》。鲁德尔斯贝格(Hans Rudelsberger)和卫礼贤各翻译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并收入他们各自编纂的《中国小说》和《中国民间故事集》。格林(Irmgard Grimm)选译的三个故事与库恩(Franz Kuhn)选译的四个故事分别发表于1938年和1939年的两期《中国学》(Sinica)杂志上。库恩此前已经翻译过《好逑传》《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传》和《子夜》等经典中国文学作品。对于《三国演义》,他先是在《中国学》杂志上陆续翻译发表了《权臣董卓之死》《拜访卧龙》《过檀溪》和《王位被迫迁徙》等几个章节。之后,又以《十三层佛牙塔》为名翻译出版了《三国演义》前九回故事的选译。1940年,库恩将《三国演义》前三十八回合成二十章译出,并第一次以《三国志)为名出版。库恩译本在德语世界影响巨大,其后多次分别以《桃园结义兄弟》和《三国志》为名重印再版。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很多大学和图书馆都收藏有多个版本的库恩译本。
关于三国演义是谁发明的和三国演义是谁发明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