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半球切除术是谁发明的(脑半球切除手术后遗症有哪些)

今天给各位分享大脑半球切除术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脑半球切除手术后遗症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文章目录:

当人脑被分割后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有名的:裂脑人

以前在欧洲,治疗癫痫是把病人的两个半球切断,这样病人就失去癫痫症状了,而且这个人还觉得是他自己.

但是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在部分时候,左手或者左边的身子会自动的做出一些动作,比如拿起一本书,端起一个杯子,甚至更复杂的动作,而这些动作并不是有这个人亲自发出的,本人会感到困惑.

有科学家说,这是因为两个半球被分开后,出现了两个人,他之所以觉得还是自己,那是因为左脑占统治地位,跟外界交流的,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左脑中的灵魂.

上面说的这个人是一个右蹩子

左右脑都被切出:死人

只剩下脑干:植物人,不再是以前那个人了,或者说是一坨活着的肉

大脑半球切除术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手术名称 4 大脑半球切除术的别名 5 分类 6 ICD编码 7 概述 8 适应症 9 禁忌症 10 术前准备 11 麻醉和 *** 12 手术步骤

12.1 1.经典的大脑半球切除术(classical hemispherectomy) 12.2 2.改良的大脑半球切除术(modified hemispherectomy) 12.3 3.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functional hemispherectomy)

13 术中注意要点 14 术后处理 15 并发症

1 拼音

dà nǎo bàn qiú qiē chú shù

2 英文参考

Hemispherectomy

3 手术名称

大脑半球切除术

4 大脑半球切除术的别名

大脑半球实质切除术

5 分类

神经外科/癫痫的外科治疗

6 ICD编码

01.5201

7 概述

大脑半球切除术,实质上应是大脑半球实质切除术。为Krynauw1950年首先用来治疗婴儿偏瘫伴顽固性癫痫的病人,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不但癫痫发作消失,而且行为改善,偏瘫不加重,智商增高,神经功能也有所恢复。有人统计17个医院共88例大脑半球切除的效果,术后癫痫消失者达77.3%,改善者占18.2%,无改善者只有4.5%。手术致残率占17%,死亡率为4%,但由于晚期并发症发生率高,常因轻微头部外伤,神经症状恶化(颅内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症)而突然死亡。经典的大脑半球切除术在某些单位已摒弃不用,但经改进可预防晚期并发症,故作为治疗癫痫的有效手术之一。

8 适应症

大脑半球切除术适用于:

1.婴儿偏瘫伴顽固性癫痫及行为障碍者。

2.脑面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

3.偏侧巨脑症(hemimegaloencephaly)。

4.一侧脑室穿通畸形伴癫痫者。

9 禁忌症

1.两侧大脑半球经多次EEG检查证实各有独立的致痫灶。

2.CT或MRI检查发现有两侧脑室扩大者。

3.智能障碍严重、智商(IQ)在60以下者。

4.病人无对侧偏瘫者。

5.语言中枢位于异常侧半球者。

10 术前准备

1.多次EEG检查,证实致痫灶局限于一侧大脑半球。

2.CT或MRI检查,证实一侧半球有异常改变。

3.Wada试验:当EEG示正常侧半球有异常放电时应行此试验,将阿米妥钠注入异常半球侧的颈内动脉时,正常和异常半球的癫痫发作波消失,表示正常半球的异常放电是镜灶。但若正常半球持续有癫痫发作波,常表示正常半球有独立的致痫灶。同时还可用此试验作失语检查,以明确何侧为优势半球。

11 麻醉和 ***

全麻。仰卧位,头转向对侧,或取侧卧位,床头抬高25°。

12 手术步骤 12.1 1.经典的大脑半球切除术(classical hemispherectomy)

(1)做一大的额顶枕颞弧形头皮切口,鉆6~7个骨孔,做一大骨瓣开颅(图4.9.41)。

骨瓣离矢状窦1cm减少矢状窦旁蛛网膜粒损伤出血。马蹄形切开硬脑膜,翻向矢状窦侧,近颅骨边缘硬脑膜用丝线悬吊缝合于骨膜上。肉眼可见蛛网膜增厚,脑萎缩,并可呈多囊性改变,为使操作便利,可行脑室穿刺放出脑脊液,使脑塌陷。

(2)显露外侧裂,将蛛网膜撕开,牵开额颞叶,向鞍旁检查。游离解剖颈内动脉及其分叉部,找到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在大脑中动脉分出豆纹动脉的远端用银夹双重夹闭后切断。在大脑前动脉分出前交通动脉的远端将动脉用银夹夹闭后切断(图4.9.42)。可减少切除半球侧的血供。

(3)在大脑皮质表面,用双极电凝将进入矢状窦旁的引流静脉(大脑上静脉)一一电凝切断。接着,将颞叶后部抬起,将Labbé静脉及其枕叶上的引流静脉电凝切断,沿颅中窝底向小脑幕切迹探查,打开环池蛛网膜,在大脑后动脉分出后交通动脉的远端做双重银夹夹闭切断(图4.9.43)。

(4)沿大脑纵裂将半球牵开,显露胼胝体,从胼胝体嘴和膝部向后切开至压部。进入侧脑室于尾状核之上,切开脑中央白质,直至下角内,将颞叶内侧面的海马及钩回切除。保留基底节和丘脑,整块切除一侧半球。

(5)将侧脑室脉络丛切除,严密缝合硬脑膜。复位骨瓣,按层缝合骨膜、肌肉、皮肤。硬膜外放导管负压引流。

12.2 2.改良的大脑半球切除术(modified hemispherectomy)

切除半球的主要步骤同前。只是在缝合硬脑膜时不是原位缝合,而是将硬脑膜翻向中线缝于大脑镰、小脑幕和前、中颅窝底的硬脑膜上,以缩小硬脑膜下腔。并用肌片堵塞同侧Monro孔,固定缝合于颅底硬脑膜上(图4.9.44)。目的是预防硬脑膜下血肿形成和阻止残腔和脑室系统相交通,防止血液灌入脑室。以达到减少晚期的颅内出血和脑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

12.3 3.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functional hemispherectomy)

指功能上完全切除,而在解剖上为次全半球切除而言。它将保留的部分额叶和顶枕叶与胼胝体和上脑干分开。

(1)于矢状线内缘做一较大的“U”形皮瓣切口,骨瓣亦要大,使之在胼胝体嘴部容易接近额叶,在胼胝体压部易接近顶叶,要咬去颞肌下的颅骨使易于显露颞叶下面。切开硬脑膜,应进行ECoG检查,根据癫痫放电灶,部分结合形态学改变决定保留多少额叶和顶枕叶。

(2)在外侧裂以上电凝额叶,中央和顶盖区脑表面(图4.9.45)用细吸引器或CUSA向皮质深处切入直至显露脑岛为止。接着用吸引器将切口延伸向上到额叶和顶叶,电凝并切开软脑膜。当脑室扩大时,皮质切开时常易进入脑室。然后,切口的两缘向下延伸到半球内侧面的扣带回和额、顶叶内侧面(图4.9.46)。

皮质切口的两缘刚好在扣带回之上相连接。此时暂时保留扣带回在原位,以免损伤位于胼胝体表面两侧大脑前动脉的主干。整块切除额叶后部,中央区和顶叶前部的脑组织。其后用吸引器在软膜下切除扣带回及胼胝体下回,暴露出有软膜覆盖的大脑前动脉。

(3)将额叶白质刚好在胼胝体嘴部的前方切除,并向下至大脑镰上的软脑膜层,顶叶白质刚好在胼胝体压部之后切除,并向下到大脑镰和小脑幕。残留的额叶前部和顶枕区从上脑干和胼胝体切开使其失去连接,并切除颞叶(图4.9.47)。

(4)颞叶切除:于顶叶皮质切口的平面开始切除颞叶,皮质切口正好在大脑外侧裂之下,向下深到脑岛,并沿着颞叶尖端切至钩回。顺着颞上回切口向后至顶叶,然后向下延伸至颞叶下面,沿梭状回向前延伸与颞叶尖端的切口相会,当脑室显著扩大时,通常打开脑室下角,可整块切除颞叶,不留任何白质(图4.9.47)。

在脑室下角尖的内侧可以见到杏仁核的凸出部分,可用吸引器吸除之,但要保护内缘,以免损伤下丘脑。将海马脚和其体从软脑膜床上完全切除,同时将残留的梭状回和海马的灰质切除,应小心地保护好内侧软脑膜层,防止损伤基底池中的神经和血管。

任何残留的颞上回的灰质、Heschl区和钩回都应从软脑膜表面切除掉。不必切除岛叶,但它常萎缩难以辨认。有人亦将岛叶切除。在岛叶的前缘用银夹夹闭和电凝外侧裂中的侧裂动脉,可减少术后出血。

(5)关颅:尽可能完全切除或电凝脉络丛。严密缝合硬脑膜,并将硬脑膜悬吊缝合固定于颅骨边缘。并可在骨瓣中央用细鉆鉆一对小孔,通过小孔将硬脑膜悬吊在骨瓣上。在硬脑膜外或帽状腱膜下置负压引流管,可预防术后皮瓣下积液。缝合骨膜,分两层缝合头皮。

13 术中注意要点

1.先处理好应切除的大脑半球的主要血管,减少术中或术后的出血并发症。

2.术中仔细止血,预防术中、术后的失血性休克。

3.切除脉络丛,减少脑脊液漏的发生。

4.在改良式大脑半球切除时,应保留透明隔的完整。

5.硬脑膜应严密缝合,不漏脑脊液为止。

6.术中在脑室内操作时,应避免血液进入第三脑室,应用带线脑棉将室间孔暂时塞住。

7.应保留完整的基底节和丘脑不受损伤。

14 术后处理

1.术后次日开始每隔1~2天应做腰椎穿刺放出血性脑脊液,直至不再含血和脑压正常为止。

2.术后24h体温可升高至39~40℃。持续7~10天后逐渐下降,应用退热剂降温。

3.送ICU监护,防止失血性休克、急性脑干移位、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4.常规应用抗癫痫药,1年后减药或停药。

5.其他同脑皮质切除术。

15 并发症

安东尼奥、莫尼斯发明了“额前叶切手术”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什么却被质疑有误?

葡萄牙神经科医生、科学家安东尼奥·莫尼斯 ,因“发现了脑白质切断术对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疗价值”而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1935年,约翰·富尔顿和卡罗尔·雅克布森在伦敦举行的第二届神经精神学会上发表报告,提到他们对黑猩猩实行两侧前连合切断术后,黑猩猩的攻击性行为减少,这引起了安东尼奥·莫尼斯的注意。于是他开始尝试用类似的方法治疗人类的某些重大精神疾病。最初,他尝试通过向额叶注射酒精的方式摧毁神经纤维,但是不久就发现这种做法也会损害到大脑的其他地方。于是他便开发出了被称为脑白质切断器的手术仪器来完成额叶的切除工作。

当实行这一手术时,医生需要在病人的颅骨两侧各钻一个小孔,然后将脑白质切断器从洞中伸入病患脑部,在每侧选择三个位置实施手术。这个仪器的外形就像是一把修长而精致的螺丝刀,不过它的头部侧面开了口而且没有尖端。然后医生需要拉动手柄,开口处的钢丝在拉动作用下便会凸起,切断神经纤维。1935年,阿尔梅达·利马在莫尼斯的指导下完成了第一例这种手术,第二年他们将结果共之于众。他们所治疗的第一批20名病人全部存活了下来,这一手术很快在其他国家也流行起来。1949年,莫尼斯因此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奖。

现在对前脑叶白质切除术所做出的评价一般都是负面的,这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简陋条件下,对大脑所实施的手术精度很低,对术后效果的评价也没有客观、可信的标准。而且手术对象在经过手术后往往丧失精神冲动,表现出类似痴呆、弱智的迹象。并且也有一定的死亡率,

一些文学和影视作品(如《飞跃疯人院》、《禁闭岛》、《美少女特工队》)将前脑叶白质切除术描述成使人丧失反抗意识的手术。1950年左右所做出的调查表明,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病例在手术后没有多少变化,另外三分之一比术前还有所恶化。随着后来药物治疗的发展和其他更精确脑外科手术的发展,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被抛弃。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用前额叶切除术消除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症状,仿佛前抗生素时代,对于受到严重创伤的肢体所做的截肢处理。在某种意义上,截肢可以降低(脓毒)败血症的可能从而尽量保住人的性命,而前额叶切除术可以让病人停止伤人或自伤、不会给社会带来太多麻烦。但是,与截肢者仍能保留/代偿部分运动功能不同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中心是无可替代的。一旦前额叶与其他脑区的联系被切断,患者的高级思维活动将被破坏,没有人格和尊严可言,几乎成为行尸走肉了。

历史上切走“灵魂”的黑暗科学可怕手术脑叶白质切除术

在上个世纪上半叶,战争频发,尤其是一战、二战的爆发,整个社会都笼罩在一片黑色的乌云下。许多人遭受到了巨大痛苦后患上了如抑郁症、狂躁症、精神分裂等的精神障碍疾病,开始病急乱投医,相关机构人满为患,而治疗精神疾病又非常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奇怪的治疗方式相继研发而出,比如泡水治疗术、病人血糖降零治疗术等,一些激进的治疗方式开始受到很多人的欢迎,而本文就来聊聊一种能将人变成弱智的手术————脑叶白质切除术(Lobotomy)。

溯源

戈特利布·伯克哈特

脑白质切除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瑞士当时有一位精神科医生名叫戈特利布·伯克哈特(Gottlieb Burckhardt),他经过研究后认为人之所以产生精神问题是因为大脑的感官区域不正常的过度刺激传输到运动区域导致,但是移除这两个区域的物质会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于是他决定切断这两个区域的连接桥梁以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目的。

伯克哈特手术使用相似的工具

1888年,伯克哈特开始了他的手术实验,他先后对六名病人做了手术。经过他自己的说法,在手术后两名病人无改变、两名病人安静了一些,一名病人术后出现癫痫性抽搐几天后死亡,只有一名病人的病情有所好转。经过这个手术的人可能会产生并发症包括运动无力、癫痫、感觉性失语和言语失聪,但是他还是宣称手术成功率为50%。他将手术结果进行发表后,因为遭到了行业人员的反对,之后便没有在进行这类手术。

别克捷列夫,普斯瑟普

时间来到1912年,伯克哈特的手术遭到了俄罗斯精神科医生别克捷列夫和他的同事神经外科医生普斯瑟普的讽刺:“这种手术毫无依据而且很危险,我们无法想象他是怎么拿到医药学位的...”尽管两人讽刺伯克哈特,不过在讽刺之前的1910年普斯瑟谱也做过类似的手术:在患者大脑额叶和顶叶之间切皮层,可惜没有达到满意的结果。普斯瑟谱在后来还极力说服人们精神障碍是可以通过手术来治疗的,而且与一些相关研究人员来往密切。

聚焦脑额叶

红色区域为大脑额叶

渐渐地对人大脑做手术来治疗精神疾病占据了上风,但是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切除大脑的那个部分可以达到治疗效果又不影响人的智力?人们开始将焦点聚焦到了大脑的额叶。

早在1922年的时候,就有一名意大利精神科医生发表文章表示,大脑的额叶包含有人的智力的功能,如果移除了将会导致一个人的特征解体。然而这篇文章没有实验的指定证据,没有被人们重视。

一些人开始对脑额叶进行各种各样的手术研究或实验,甚至有手术直接切除整个大脑右前额叶。1932年一名精神病医生引用一名病人的表现发表自己的结论,他认为脑额叶不是大脑智力的中心。

富尔顿

1935年,精神科专家们在伦敦举行了一场国际会议,重点研究讨论了脑额叶。在会议上,神经生理学研究专家富尔顿和他的朋友向人们展示他们的发现:两名大猩猩Becky和Lucy可能是因为实验表现糟糕没有得到奖励而开始发脾气比如在地上打滚、排便,在移除了他们的脑额叶后,他们的行为变得非常和平,仿佛进入了一个幸福的国度。经过会议后,人们越来越相信脑额叶不是大脑的智力中心。

参加伦敦会议的还有葡萄牙的神经科医生莫尼兹(Egas Moniz),他曾询问富尔顿对大猩猩的手术能否用到人身上,富尔顿事后表示他当时回复的是:“太可怕了”。

白切术

莫尼兹,1944

莫尼兹在会议三个月后开始了他在人身上的实验手术,发明出了脑叶白质切除术(1949年因此获得诺贝尔奖),不少人都认为是富尔顿的大猩猩实验启发了他,但他自己表示不是,因为之前就有这样的手术想法。

莫尼兹和诺贝尔奖

根据莫尼兹的理论,他认为大脑内的神经通道都或多或少有些固定了,导致患者出现了固执的想法而出现了精神问题,要治愈这些患者,就要破坏这些连接到脑额叶的固定的神经通道,移除这些大脑神经组织。他还相信在破坏了这些组织后,大脑自己会适应过来且正常运转。

1935年11月12日,莫尼兹开始了他第一个手术,由于他自己缺乏手术训练和痛风导致手部损伤,手术是由佩德罗·阿尔梅达·利马(Pedro Almeida Lima)进行。手术主要目的就是破坏连接大脑额叶和其他大脑中心的脑组织。

莫尼兹和他发明的脑白质切除术

利马先在患者的头部打一个洞,然后将乙醇注射到额叶的皮层下白质,以破坏神经连接组织。莫尼兹认为这个手术很成功,患者没有了压抑的情绪。接着他们又对七名病人进行了这样的手术。

从对第九名患者手术开始,他们改用了一种工具,使用一种长11厘米直径2厘米末端有一个可伸缩线环的工具进行手术替代乙醇,当工具旋转时,在额叶的白质会出现直径1厘米的破坏旋转圆圈破坏脑白质。

到了1936年2月份,莫尼兹他们就对20名病人使用了白切术,9名是抑郁症、6名是精神分裂症、2名是恐慌症、1名躁狂症、1名卡塔尼亚病、1名躁狂抑郁症。在手术后,这些病人分别出现了如体温升高、呕吐、膀胱失禁、腹泻、眼球震颤和眼皮下垂、运动障碍、迷失方向、不正常的饥饿感等并发症问题,不过莫尼兹表示这些并发问题都是暂时的。莫尼兹表示有7名病人病情显著好转,7名病人有好转迹象、6名病人没有改变,所有病人都没有死亡,病情也没有恶化。

莫尼兹,1949

尽管有一些医学家强烈谴责,但因为20名病人中有14名手术成功,他的手术开始被一些临床医生采用。而其中一位美国精神病医生还将其“发扬光大”,他就是沃尔特·弗里曼(Walter Freeman)。

最出名的失败案例

弗里曼和沃茨,1941.5.24

弗里曼在1924年被委任为美国政府疯人院实验研究主任,至此开始对精神病学产生兴趣。在1935年他也参加了伦敦会议,并与莫尼兹挨得很近。莫尼兹进行白切术后,两人也有初步交流。在1936年9月14日,弗里曼和他的好友兼同事詹姆斯·沃茨(James W.Watts,神经外科医生)做了美国的第一个脑叶白质切除术。1937年开始他们还对莫尼兹的白切术进行了一些调整,并向世人宣传他们的手术。

肯尼迪的姐姐罗斯玛丽

在1941年11月,弗里曼和沃茨对后来在1961年当选美国总统的肯尼迪(1963年被刺客枪杀)的姐姐罗斯玛丽(Rosemary Kennedy)做了白切术。罗斯玛丽因为精神出现问题,非常容易暴怒,他的父亲将听说了这个白切术后将其送来治疗,希望能得到好转。

右一:罗斯玛丽

但手术后的结果非常糟糕,罗斯玛丽四肢基本瘫痪、不能清晰的说话、大小便失禁。因为手术失败肯尼迪的父亲将罗斯玛丽隔离到了一个机构(1969年其父亲去世后与家人团聚),并对人们隐瞒这项手术,而肯尼迪在当选总统后也隐瞒表示姐姐有精神问题,表示她是中风所以不能说话,直到1987年这项手术内幕才公之于众。

右四:罗斯玛丽

尽管有不少人和肯尼迪姐姐一样遭遇失败手术,但是由于手术失败的隐瞒、产生的并发症溯源困难,以及当时媒体杂志如纽约时报、生活杂志、时代周刊等对白切术的“爱”,加上二战的爆发,出现抑郁症等精神问题的人与日俱增,包括精神病院的各种相关机构人满为患,白切术治疗在当时依然异常红火。

莫尼兹的白切术看起来已经很可怕了,但更可怕的手术即将应运而生。

真·冰锥插入之术

如果说莫尼兹的白切术还稍微细致科学的话,那么弗里曼改进的冰锥术才是真真的简单粗暴。

由于莫里兹的方式需要经过训练的神经外科医生在手术室进行操作,并需要在头皮打一个洞。弗里曼认为在精神病院没有手术室、外科医生、麻醉剂、经济预算,希望能简化这个程序。

在之前的1937年,意大利瓦雷泽的一名精神病院主任阿玛罗·菲安伯蒂(Amarro Fiamberti)从莫尼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治疗方式,从人眼窝的上边插入,刺穿眼眶骨薄层,然后注射乙醇或者福尔马林到额叶的白质,以达到杀死连接额叶的神经组织的目的。

在听说了阿玛罗的眼眶注射治疗方式后,弗里曼开始构想实践自己的医疗方法。

弗里曼使用的冰锥术细长工具

1945年的一天,弗里曼从家中拿出一个冰锥,开始在葡萄柚以及尸体上做实验测试。在不断练习后,弗里曼研究出了一套方法:拨开患者的眼皮,将一个细长的工具(外形像冰锥的锥子)从眼眶插入,在用槌敲打锥子,经过不同的角度调整深入后到达连接额叶的位置,旋转破坏大脑额叶到丘脑间的白质组织。

正在进行冰锥术的弗里曼

感觉到时机成熟,弗里曼在1946年开始了他的冰锥术,由于精神病院缺乏手术设施,连麻醉剂都没有,他直接使用电击将患者击晕。因为这个方法在任何一个简陋的地方都能进行,连口罩手套都不带,方式粗鲁,搭档沃茨被弗里曼恶心到了,没过多久便与其分道扬镳。

尽管如此,弗里曼仍然坚信他发明的方式有革新意义,并四处宣扬他发明的手术简单方便、价格低廉,为此他做这种手术只收取25美元,甚至直接在宣传过程中的巴士车上进行手术。由于他的宣传,这种方式被不少医生采纳,做这个手术的人也与日俱增。据说高峰期弗里曼本人一天就对25个人使用了冰锥术。

冰锥术在当时可以说是掀起了一股热潮,但也因此而逐渐走向消亡。

手术的终结

冰锥术前后对比

在1967年2月,弗里曼使用了最后一次冰锥术(因为后来遭到禁止),最后一位病人没过多久死亡了。

经过弗里曼手术的人大概有15%死亡,其中有一个病人甚至是因为弗里曼手术进行中突然停下拍照而直接导致死亡。活下来的病人在伴随并发症的同时,不少人仿佛失去灵魂一般,成为了行尸走肉,再也没有了炯炯有神的目光。

在脑叶白质切除术流行期间,进行了手术的人在美国约有4万、英国1.7万、瑞典4.5千、丹麦4.5千、挪威2千,在日本甚至有孩子调皮就送去手术的案例。

据估计几十年间弗里曼个人做手术就有3500至5000例,而其中通过冰锥术治疗的病人就达到了约2500例,甚至有19名未成年(一名只有4岁)。

在越来越多的手术失败案例,以及一直以来不少学者强烈的谴责批评,苏联在1950年率先禁止了这种手术,根据苏联医生的说法:这种手术侵犯人权,而且还会把疯人变成白痴。到了19世纪70年代,大多数国家都禁止了这种手术,美国的一些州也禁止了。在1977年,美国还成立了一个机构调查和指控那些伤害弱势群体和抑制个人权利的神经手术。

进行脑刺激治疗抑郁症的病人

到了现今,精神问题治疗方法依然在探索中,现主要采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脑刺激疗法、中医等方式治疗,再也看不到脑叶白质切除术的踪影。而莫尼兹和弗里曼的名字也因为他们的发明永远记录在人类发展历史中。

斯佩里由“分离脑”手术成功联想到了什么?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加州医学院的沃格尔和博根从斯佩里施行过分离脑外科手术的猴子能够迅速复原的发现中得到启示,对一些屡发性重症癫痫病人试行切除大脑连合部手术,以将疾病控制于一侧脑半球。手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它即使癫痫限于一侧半球,又使患者减轻发病时的剧痛,而病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语言的逻辑性、言语、记忆,性格及保持令人惊异的完整程度。由于“分离脑”病人的视觉传人信号并不相混,每个半球的功能均保持完整无损,这就为大脑两半球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斯佩里由“分离脑”手术成功联想到:能否用隔离信息处理的方法来研究人脑两半球的功能呢?于是,斯佩里就利用“分离脑”病人这一特殊的实验对象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测试,从而揭示了大脑两半球具有高度特化的功能。

通过上述对大脑半球切除术是谁发明的和脑半球切除手术后遗症有哪些的解读,相信您一定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未能解决您的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