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的工具是谁发明的(训诂学鼻祖)

baike.aiufida.com 小编在本篇文章中要讲解的知识是有关训诂学的工具是谁发明的训诂学鼻祖的内容,详细请大家根据目录进行查阅。

文章目录:

训诂详细资料大全

训诂,为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就是解释的意思,具体指解释古代汉语(文言文)中字词的意义。“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用现代汉语说,训,就是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的字义。“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训诂学 外文名 :Exegetics 拼音 :xùngǔ 分类 :形训,音训,直训 训诂别称,词语释义,狭义的训诂,广义的训诂,训诂内容,训诂方法,形训,声训,义训, 训诂别称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古训”。一般认为,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尔雅》前三篇叫《释诂》《释言》《释训》,“训诂”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训”“诂”二字连用在一起,发端于周末鲁国人毛亨,毛亨注释《诗经》,定书名为《诗故训传》。用浅显的话来说,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国语解释方言。 训诂学 今天所谓”训诂”,往往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一个则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国小的一个分支。训诂的任务是解释语言,训诂学是研究怎样正确地理解语言、解释语言,也就是讲清楚怎样注释的道理。 词语释义 狭义的训诂 读作:xùngǔ 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就叫“训诂”。 “训诂”有一些“具体的方式”以及“常用的术语”,现分别介绍如下: 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一、“形训 ”: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六书”中“ 象形、指事、会意 ”三类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直接关系,还有“形声字”的“义符”也可以标示它的意义类别。因此,分析字形对了解字的本义有重要的作用。在《说文》中,形训是最基本的训释方式,除直言其义外,其分析字型构造部分,就是形训的范例。如: △ “三合也。象三合之形。” △ “血,祭所荐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 △ “ 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古文或以为艸字。读若彻。凡屮之属皆从屮。尹彤说。丑列切〖注〗臣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彻地上也。” △ “木, 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莫卜切〖注〗徐锴曰:“屮者,木始甲拆,万物皆始于微。故木从屮。” 二、“音训 ”: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例如《说文》“天,颠也”;“户,护也”,“旁,溥也”(注:①溥,古读pang,今读pu三声,广大之意,如:溥原。);又如《释名》:“日,实也,光明盛实也。”“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也”。“房,旁也,室之两旁也”等等。 三、“义训”: 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现具体叙述如下: ⑴直训 :用同义词训释谓之直训。 例如: 《尔雅·解诂》:“阻、艰,难也。”又《释言》云:“征、迈,行也”;“靡、罔,无也”。 《说文》:言部云“谛,审也”;“诚,信也”。 《诗·七月》“宵尔索绹”传:“宵,夜;绹,绞也”。 《诗·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传:“卒,终也。” 《诗·硕鼠》郑玄笺:“硕,大也。” ⑵转训 :二字义不同,展转相通,谓之转训。例如: 《周礼》“体国经野”郑玄注:“体犹分也”。 《诗·氓》“言既遂矣”笺:“遂犹久也”。 《诗·东山》“勿士行枚”笺:“勿犹无也”。 《孟子·梁惠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赵岐注:“嗜犹甘也”。(注:①嗜:喜欢、爱好;②甘:自愿、乐意。) ⑶陈说: 描述其事而义始明者谓之陈说。例如: 《尔雅》曰:“善父母者为孝,善兄弟者为友”。(注:①善:善待) 《诗·七月》“四月秀葽”传:“不荣而实曰秀”。(注:①秀:果实;②葽〔yao一声〕:一种多年生蔓草,又名野甜瓜,帅姑草。③荣:开花;④实:结果实;⑤秀:古代称植物不开花而结果实) 《诗·伐檀》:“河水清且涟漪”传:“风行水成文曰涟”。 《左传》隐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 《贾逵左传诂》曰:“贪财为饕,贪食为餮”。(“餮”读音tao一声;“餮”读音tie四声。) 《说文》云:“兰,香艸也”;“薰,香艸也。”(艸cao三声,草的古字。) 《说文》云:“能,熊属”;“麋,鹿属”。(“能”的本义是“熊”) 《诗·东山》“零雨其蒙”传:“蒙,雨貌”。 《诗·氓》“氓之蚩蚩”传:“蚩蚩,敦厚之貌”;有“淇水汤汤”传:“汤汤,水盛貌。”(注:①汤汤shangshang一声,水盛大的样子。) ●训诂常用的术语如下 : 〔一〕、说义的术语 : ⑴“犹” 《诗·硕鼠》:“爱得我直”笺:“直犹正也”。 《国语·周语上》“其惠足以同其民人”。韦昭注:“同犹一也”。 ⑵“之言 ”(凡说“之言”的,音义一定相通) 《诗·唐风·采芩》“舍旃舍旃”笺:“旃之言焉也”。 《诗·七月》“春日载阳”笺:“载之言则也。阳,温也”。 ⑶“貌 ”(凡说貌是形容它的样子,这些字或是形容词或是副词。 《诗·东山》“零雨其蒙”传:“蒙,雨貌”。又“蜎蜎者蠋”传:“蜎蜎,蠋貌”。(注:①蜎〔yuan一声〕:孑孓,即蚊子的幼虫;②蜎蜎:形容虫子爬行的屈曲蠕动的样子。③蠋〔zhu二声〕:蝴蝶、蛾等昆虫的幼虫。) 《诗·氓》“氓之蚩蚩”传:“蚩蚩,敦厚之貌”。(氓〔meng二声〕:青年男子。蚩蚩〔chichi一声〕:敦厚的样子。) 《诗·葛屦》“好人媞媞,宛然左辟”传:“宛,辟貌”。(注:①屦〔ju四声〕:葛麻制成的鞋。②好:指容貌美,漂亮。③“好人”:犹美人。④媞媞〔titi二声〕:美好安详的样子。⑤宛:藏〔cang二声〕。⑥宛然,婉转回避的样子。⑦辟:通“避”。⑧左辟:避让于道左,以示谦让。) ⑷属、别 。(凡说“属”或“别”的,是明其类别。 《说文》云:“秔,稻属”(秔〔geng一声〕:同“稉”、“粳”,水稻的一种。);“鸽,鸠属也”。 《说文》云:“稗,禾别也”。段玉裁说:“谓禾类而别于禾也”。 ⑸辞 。(说明某字是助词,往往用“辞”或“辞也”。) 《诗·芣苡》“薄言采之”传:“薄,辞也”。(芣苡〔fou2yi3〕:车前草,其叶煎水服用可预防感冒,古人认为它的字实可以治妇人不孕。薄:助词。) 《诗·汉广》“不可求思”传:“思,辞也”。 〔二〕、拟音的术语。 ⑴读如 《礼记·中庸》“武王……壹戎衣而有天下”郑注:“齐人读殷如衣”。(注:①壹:统一。②戎衣:军衣,军服。) 《吕览·制乐篇》“饬其辞令”注:“饬读如敕,饬正其辞令也。”(注:①饬:chi四声,告诫;②敕:chi四声,告诫。) ⑵读若 《说文》云:“宄,奸也。读若轨”。(注:①宄〔gui三声〕,奸〔jian一声〕:都是“奸邪、狡诈”的意思。) 〔三〕、改字的术语 ⑴读为、读曰:凡说“读为”“读曰”的,就是换了另外一个字来解释词义。 《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笺云:“泮读为畔,畔涯也。言淇与隰皆有涯岸以自拱持,今君子放恣心意,曾无所拘制”。按泮的愿意为散,与本文不合,所以郑玄把它改读成畔字来训释它。(注:①淇〔qi二声〕:水名,源于河南淇山,流入卫河。②隰〔xi二声〕:a:低湿的地方;b:所开垦的田地。③泮〔pan四声〕:a:散,解;b:通“畔”。④畔〔pan四声〕:a:田地的边界;b:边,如“河边、水边、桥边、枕边”等等。⑤放恣:放纵任性。⑥心意:心情,思虑。⑦拘制:牵制,固守。) 《汉书·景帝纪》“减耆欲”注:“耆读曰嗜”。按耆的愿意为老,与本文不合,所以颜师古把它改成嗜字。(注:①耆〔qi二声〕:年老;耆〔shi四声〕:通“嗜”。②嗜〔shi四声〕:爱好,喜好。) ⑵古字某同,古声某同 。 《论语》“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郑注“古字材哉同”。按郑氏改用哉字来解释材。 《诗·东山》“烝在栗薪”笺:“骨折声栗裂同也”。按郑氏改用裂字来解释栗。(注:①烝〔zheng一声〕:祭祀。②栗薪:堆积木柴。) 〔四〕、正误的术语 。凡有“字误”或“声误”而必须改正的,则用“当作”“当为”: ⑴字误 《老子》三十一章云:“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释文》“佳,善也。河上云:饰也。”王念孙说:“案佳当作佳,字之误也。佳,古唯字也。唯兵为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处。上言夫唯,下言故,文义正相承也”。(注:①夫〔fu三声〕:发语词。②佳〔此处读“wei二声”〕:只有,因为。③兵者:兵器。④物:他人,众人,人们。⑤或:都,全都。⑥故:所以。⑦不处:不使用。) ⑵声误 《礼记·曲礼》“拾级聚足”注:“拾当为涉,声之误也”。按旧注:“拾级,涉阶之级也。聚足,后足与前足相合也。”(注:①拾〔she四声〕:古同“涉”,历经,经由。如:拾级而上〔沿着台阶而上〕。) 广义的训诂 广义上的训诂是指“训诂学”。即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一训诂学的研究 对象 是:古代书面语中的训诂。 二训诂学的研究 内容 是:语义。即古代书面语言中字(词)的含义。其中以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重点是研究词义的思想内容和感 *** 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 三训诂学的 任务 是: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的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义例、方法和运用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 四训诂学的著作大体有两类 : ⑴专门解释某部著作 ,如《毛诗传疏》、《论语注疏》、《春秋左转集解》、《韩非子集解》等。 ⑵收集词语分类编排 ,进行解释的词典,如《尔雅》、《方言》、《释名》、《广雅》等。 五训诂学的源流 :(即指训诂学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过程。) ①训诂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在文献正文中对词语进行解释。如《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注:①师:驻军。②宿:夜晚。 ②训诂学到汉代,确立了两种基本体 式。一类是随文释义的注释,如《毛诗故训传》、《毛诗笺》、《仪礼注》、《春秋公平传释诂》。一类是通释语义的专著,如《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这个时期的训诂,有了一定的体系和方法,表现出对词义研究的自觉性,成为真正的训诂学。 ③训诂学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训诂内容从经部扩大到史、子、集各部以及佛经;出现了“义疏”这种新的训诂形式;训诂新著不断出现,如《广雅》、《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 ④ 宋代到明代,“训诂学”衰落 。宋明时期由于训诂成为“理学”的工具,打破了求实传统,走向衰落。 ⑤ 清代的训诂学有了空前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个时期的注释和训诂专著数量很多,体式完备。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重大突破。清代训诂学家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主张研究训诂必须区分古今;有一定求实精神,不拘于一家之说,能择善而从;采用因声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方法,开拓了训诂研究的新途径。重要著作有《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经籍籑诂》(籑〔zhuan四声〕:同“撰”、“馔”)、《尔雅义疏》、《方言疏证》等。 训诂内容 一、解释词义 1、解释本义与引申义:在词的若干互相关联的义项中,其中能够体现当初造字意图的而且又能在古代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引证意义的,就是词的本义。由这个本义派生出来的其他意义,就是词的引申义。 2、解释古语:古语,一是指某个时代通行的词语,后世不用了,因而难以理解;二是某个词语的某个意义后世不用了,因而容易致误。 3、解释方言: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二者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方式上是相似的。 二、解释文意:1、串讲大意。2、分析句读: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作“句读”。《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即点断文章的句读;所谓“辨志”,即审明文章是思想内容。3、阐述语法:包括解释虚词、说明语序、指点语气。4、显示修辞:包括标明写作手法、说明比喻或者借代等。 5、申述章旨。6、考证名物、典章制度。7、引证史实、故事。 三、注音:1.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2.读若:训诂术语,用来注音,亦可用来破通假字。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读音相近。3.譬况:多用“急气言”、“缓气言”等术语。4.反切:训诂注音术语,简称“反”或“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5.如字:训诂注音术语,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 四、校勘:狭义的校勘是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诸如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削衍文,补缀脱文,比较异同等;广义的则包括对古书的辨伪和辑佚。校勘的方法:1.对校:是用同书的版本或者别本互相对勘。2.本校:是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3.他校:是用他书勘定本书。4.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训诂方法 形训 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形训的作用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1.恰当地运用形训的方法,可以把有些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2.在揭示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形训还可以探明词的引申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3.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还可以进一步识别假借字。 形训的局限和条件:形训必须结合语音来加以分析,所以形训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局限的。 1.形训的局限:第一,在历史长河中,汉字的形体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字形已经失去了表义作用,所以形训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第二,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所以在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第三,形声字的形符只能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 2.形训的条件:第一,只有本义才直接和字形切合,近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而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是模糊不清的。第二,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第三,只有“笔意”才能与意义切合,“笔势”大部分已经游离了字义。 声训 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声训的方式有:1.利用形声字。2.利用音同或者音近字。3.利用同形字。 声训的作用:1.寻求本字。本字是对借字而言的。古人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字与它所记录的词的词义毫无联系,只是声音相同或者相近而已,所以,训诂时应该破除借字,寻求本字。而寻求本字的途径只能从声音入手。利用声训可以说明通假,寻求本字,防止望文生义,还可以纠正某些注释和解说上的失误。2.推求语源。语源是就根词和赖以产生的派生词之间的关系而言的。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者义近音同的词,叫做同源词。所谓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中广泛系联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渊源关系。运用声训的方法系联同源词,首先是指文字上同声符的。其次,因为汉语的同源词并不总是用同样的谐声偏旁表示,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字形的束缚,辗转系联其他音同、音近的字,以确定它们的语源义。探求名物的来源是声训的一种特殊作用。总之,探求语源,往往能突出词义的特点,有助于对词义的理解;还有助于探讨词义引申和语音变化的规律。 声训应注意:1.所谓音同或者音近,是指古音相同或者相近;如果以今天的读音来进行声训,当然是不可靠的。所谓古音相近,是指声韵都相近。2.要有文献语言为佐证。 义训 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1.同义相训:是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包括同训、互训、递训。2.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词义的分化可能是构成反训的一个重要原因。词义的发展由一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演变,是构成反训的又一原因。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加明确。

训诂是什么意思

训诂,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

就是解释的意思,具体指解释古代汉语(文言文)中字词的意义。“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用现代汉语说,训,就是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的字义。“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指“训诂学”。即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训诂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在文献正文中对词语进行解释。如《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注:①师:驻军。②宿:夜晚。

② 训诂学到汉代,确立了两种基本体式。一类是随文释义的注释,如《毛诗故训传》、《毛诗笺》、《仪礼注》、《春秋公平传释诂》。

一类是通释语义的专著,如《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这个时期的训诂,有了一定的体系和方法,表现出对词义研究的自觉性,成为真正的训诂学。

③ 训诂学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得到进一步发展。训诂内容从经部扩大到史、子、集各部以及佛经;出现了“义疏”这种新的训诂形式;训诂新著不断出现,如《广雅》、《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

④ 宋代到明代,“训诂学”衰落。宋明时期由于训诂成为“理学”的工具,打破了求实传统,走向衰落。

⑤ 清代的训诂学有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个时期的注释和训诂专著数量很多,体式完备。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重大突破。清代训诂学家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主张研究训诂必须区分古今;

有一定求实精神,不拘于一家之说,能择善而从;采用因声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方法,开拓了训诂研究的新途径。

重要著作有《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经籍籑诂》(籑〔zhuan四声〕:同“撰”、“馔”)、《尔雅义疏》、《方言疏证》等。

什么是训诂学家?历史上训诂学家有哪些代表人物?

二、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

1.郝懿行:《易说》《书况》

2.刘熙:释名、孟子注

3.张揖:广雅、埤仓、古今字诂

4.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五经正义

5.郭璞:尔雅注

6.服虔:春秋左氏传行谊、春秋汉义驳

7.邢昺: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

8.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三、写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1.周礼正义——书名,八十六卷,二百余万字,作者为清代学者孙诒让。《周礼正义》是疏证周代官制的书,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是清人诸经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学术巨著。

2.方言——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全名《楢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今存13卷。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书中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方言》对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明通语、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转语等,从中可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轮廓。《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在中国和世界的方言学史上都享有盛名。

3.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作者蒋礼鸿,语言学家。字云从,浙江省嘉兴人。《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是一部考释敦煌变文中词语的专著。该书对语词的通释研究,使敦煌变文的词义多已涣然得释。这对于读者读懂变文及当时的其他文学作品都是很有助益的。该书为语词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

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魏何晏。

魏晋至隋唐时期,注释工作有所深入、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训诂纂集的种类有所增多,所以这是一个训诂学的发展时期。

造成宋代的疑古与创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程颢、程颐、朱熹等代表的宋明理学的需要,二是训诂工具的改进,为疑古创新提供了客观依据,宋代开创了古音的研究。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他兼具汉儒求实与宋儒创新的长处,代表宋元明最高成就。

明末训诂的进展主要有: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朱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陈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李实《蜀语》、黄生《字诂》和《义府》。

朱谋玮《骈雅》开创了以偶释偶的复合词书体例,方以智《通雅》则突破了《尔雅》的范围,以经史为主,兼含文字音韵训诂的大型词典。

章太炎的学术著作有《国故论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

十种小学根柢书包括:《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章太炎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直训,二曰语根,三曰界说。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著作是:胡相安《中国训诂学史》、齐佩榕《训诂学概论》。

为近代训诂学的独立及其科学化做出过贡献的学者有:沈兼士、何仲英、杨树达。

沈兼士有关词源和训诂学的著作有:《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声训论》、《研究文字学“形”和“义”的几个方法》。

杨树达的训诂著作有:《训诂学讲义》、《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窥管》。

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包括:解释词义、解释句意、讲解语法现象、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

训诂纂集专书的性质是在随文释义训诂的基础上形成的,按一定原则编排起来的,有目的的类聚字、词、义系统的训诂材料。

十种根柢书中,属于义书的有:《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说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有:《广韵》、《集韵》。

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有:集合贮存型、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

考证的步骤一般是:提出考证对象、考求材料证据、论证。

一般考证都由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释理。

考证的类型分为:证实类和反驳类。

证实类,对未有结论的问题证明其结论;对已有的结论考察核实。

证实类考证多因语义不明、证据不足、论证不详而发疑。

反驳类,对已有的结论提出异议,以证据推翻之;同时提出新的证据而易以新的结论。

反驳类考证多因原来的解释没有看到较充分或较全面的证据、虽有证据而对证据不能正确理解、违背语言规律、违背注例、违背事理而发疑。

词存在的两种状态:贮存状态和使用状态。

贮存状态的词义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体现在历代编纂的辞书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多项的。

使用状态的词义即个人言语中的具体意义,意义是固定的,多体现在随文释义的材料中,每个词的意义大多是单项的。不但有具体涵义和规定所指,还可能带有说、写者个人经验和感情色彩。

随文释义的任务:确定义项、明确指向、陈述具体义值。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声训、义训。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

只有本义才能直接与字形切合,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

只有笔意才可以以形索义。

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线索来明假借、系同源、考证古书词义的方法。

语源分为系源和推源两类。

判断一个训诂好坏的标准是: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看是否符合文情语境、看是否符合逻辑事理、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注释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多方面进行验证。

关于训诂学的工具是谁发明的和训诂学鼻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知识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百科问答相关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