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体温计是谁发明出来的(红外体温计是谁发明出来的视频)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红外体温计是谁发明出来的,以及红外体温计是谁发明出来的视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目录: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温度计是谁发明的

1、温度计是可以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的工具,常见的有水银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其中,水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热胀冷缩,水银遇热膨胀上移,遇冷收缩下移。红外线温度计是根据被测物辐射红外线的量来测定温度的,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来的红外线越多。电子温度计则是利用热敏电阻对温度感应原理而设计的。

2、最早的温度计是在1593年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的。使用时先给玻璃泡加热,然后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随着温度的变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会上下移动。后来,人们在这个基础上反复改进,如把玻璃管倒过来,并把玻璃泡缩小,就形成了现代温度计的雏形。

体温计是谁发明的?

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了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300年前,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能否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特性,制成专用的仪器,把物体的冷热程度表示出来.第一个着手这一工作的人,就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利用空气的热胀冷缩,在1592年制成了第一个温度计装置,这个装置虽然可以显示空气的热胀冷缩,但不够准确.1603年伽利略在演讲中演示过这种测温器:他把玻璃泡用手捂热过程中,管中水面下降了一段高度,当玻璃泡冷却下来,水在管中又上升到原处.

取代气体温度计的是液体温度计,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首先制成液体温度计的是法国人雷诺,他于1632年制成了第一支液体温度计.你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吗?你能自制一支简单的液体温度计吗?若你想做一支温度计,就看下面内容吧!

参考资料:;FileName=c2m4wlb505aa50.htm

体温计是谁发明的

第一个体温计

第一个体温计是伽利略在16世纪时发明的.但直到300年后才设计出使用方便、性能可靠的体温计.

水银储存在末端的水银球内.当水银被加热时,它会发生膨胀,沿着非常狭窄的玻璃管上升.所以,体温的小小变化就会导致玻璃管内水银的大幅度上升.量完体温后,得用力甩动体温计,使水银回到水银球内.

1714年-1988年

1714年,加布里埃尔·华伦海特研制了在水的冰点和人的体温范围内设定刻度的水银体温计.一位荷兰医生用它来给发热病人量体温,但体温计仍然太大了,大多数医生未能很快使用它.

1868年,文德利希这位德国教授出版了《疾病与体温》一书,书中记载了2.5万例病人的体温变化,而他所使用的体温计的大小是奥尔伯特体温计的两倍,每次要花20分钟的时间来记录体温!

后来,奥尔伯特在1867年设计了一个能快速而准确测量体温、长度只有约15厘米的体温计.遗憾的是奥尔伯特的体温计问世太晚,未能给卡尔·文德利希提供帮助.

1980年前后,发明了会说话的体温计.膜状液晶体温计在体温正常时呈现绿色,低烧呈现黄色,高烧呈现红色.

1988年,出现了电子呼吸脉搏体温计,可以进行遥测.

体温计的创始人是谁

第一个体温计是伽利略在16世纪时发明的,所以说创始人正应该是伽利略;但是真正设计出使用方便、性能可靠的体温计,还是在300年以后。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体温计是何时诞生的?

体温计应用于临床已经有半个世纪的时间,而它的发明研制却花了近三个世纪。体温计的研制应该从温度计的发明产生说起。 1592年,意大利著名生物学家伽俐略成功地创造出第一支温度计。那是一根有刻度的直形细长玻璃管,封闭的一端呈球形,未封闭的一端插在水里;当周围的气温发生变化时,管内水柱的高低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此得知气温的高低。但是,由于水是露在大气里的。水柱的升降除受气温的影响外,还受到大气压的影响,因而欠准确。 12年后,他的学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改用酒精代替水,制成一种不受大气压影响的温度计,并首次被意大利医学教授圣托里奥用于测量人的体温。 大约10年后,意大利人阿克得米亚又用水银代替酒精制成另一种温度计,从此,这种温度计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 在1867年,英国伦敦的一位名叫奥尔巴特的医生根据测量人的体温的特点和需要,又研制出一种专门用于测量人或动物体温的温度计,至此,体温计才正式诞生了,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体温计也在不断地被革新换代。1984年,芬兰的一位医疗器械设计师又发明了更方便、准确的电子体温计。可以预言,在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的明天,一定会研制出更先进、更科学、更准确的新型体温计。

红外体温计是谁发明出来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红外体温计是谁发明出来的视频、红外体温计是谁发明出来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