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电磁感应灯的是谁(谁发明了电磁感应器)

本篇百科问答的知识要给大家谈谈发明电磁感应灯的是谁,以及谁发明了电磁感应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

电磁感应是谁发明的?

那是发现不是发明,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

历史上,电与磁是分别发现和研究的。后来,电与磁之间的联系发现了,如奥斯特(H.C.Oersted)发现的电流磁效应和安培发现的电流与电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再后来, 法拉第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这样电与磁就连成一体了。19世纪中叶,麦克斯韦提出了统一的电磁场理论,实现了物理学的第二次大综合。电磁 定律与力学规律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地方。根据牛顿的设想,力学考虑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万有引力相互作用,是超距的相互作用,没有力的传递问题(当然,用现代观点看,引力也应该有传递问题),而电磁相互作用是场的相互作用。从粒子的超距作用到电磁场的“场的相互作用”,这在观念上有很大变化。场的效应被突出出来了。电场与磁场不断相互作用造成电磁波的传播,这一点由赫兹在实验室中证实了。

首先发现电磁感应的科学家是谁?

首先发现电磁感应的科学家是法拉第。迈克尔·法拉第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的学生和助手,他的发现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是麦克斯韦的先导。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进而得到产生交流电的方法。1831年10月28日法拉第发明了圆盘发电机,是人类创造出的第一个发电机。

1852年,他又引进了磁力线的概念,从而为经典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来,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用数学工具研究法拉第的磁力线理论,最后完成了经典电磁学理论。

在法拉第生涯的晚年,他提出电磁力不仅存在于导体中,更延伸入导体附近的空间里。这个想法被他的同侪排斥,法拉第也终究没有活着看到这个想法被世人所接受。法拉第也提出电磁线的概念:这些流线由带电体或者是磁铁的其中一极中放射出,射向另一电性的带电体或是磁性异极的物体。这个概念帮助世人能够将抽象的电磁场具象化。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者是谁?

是迈克尔法拉第。

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1831年,他作出了关于电力场的关键性突破,永远改变了人类文明。迈克尔·法拉第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的学生和助手,他的发现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是麦克斯韦的先导。

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进而得到产生交流电的方法。1831年10月28日法拉第发明了圆盘发电机,是人类创造出的第一个发电机。由于他在电磁学方面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电学之父”和“交流电学之父”。

电磁感应的发现

1820年,丹麦著名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开了研究电磁本质联系的序幕,他的这个重大发现很快便传遍了欧洲,并被许多物理学家所证实。因此,人们确信电流能够产生磁场。

在法拉第之前的一些物理学家已经开始探索磁产生电的途径。安培于1821年到1822年间做了探求感应电流的实验,但他未能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从1821年到1831年,法拉第整整耗费了10年时间,从设想到实验,漫长的岁月,失败的痛苦,生活的艰辛,法拉第饱尝了各种辛酸,经过无数次反复的研究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于1831年确定了电磁感应的基本定律,取得了磁感应生电的重大突破。

发明了电磁感应的科学家

1、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线下小磁针的偏转现象从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1820年4月,有一次晚上讲座,奥斯特演示了电流磁效应的实验。当伽伐尼电池与铂丝相连时,靠

近铂丝的小磁针摆动了。这一不显眼的现象没有引起听众的注意,而奥斯特非常兴奋,他接连三个月深入地研究,在1820年7月21日,他宣布了实验情况。

奥斯特将导线的一端和伽伐尼电池正极连接,导线沿南北方向平行地放在小磁针的上方,当导线另一端连到负极时,磁针立即指向东西方向。把玻璃板、木片、石块等非磁性物体插在导线和磁针之间,甚至把小磁针浸在盛水的铜盒子里,磁针照样偏转。

奥斯特认为在通电导线的周围,发生一种“电流冲击”。这种冲击只能作用在磁性粒子上,对非磁性物体是可以穿过的。磁性物质或磁性粒子受到这些冲击时,阻碍它穿过,于是就被带动,发生了偏转。

导线放在磁针的下面,小磁针就向相反方向偏转;如果导线水平地沿东西方向放置,这时不论将导线放在磁针的上面还是下面,磁针始终保持静止。

他认为电流冲击是沿着以导线为轴线的螺旋线方向传播,螺纹方向与轴线保持垂直。这就是形象的横向效应的描述。

奥斯特对磁效应的解释,虽然不完全正确,但并不影响这一实验的重大意义,它证明了电和磁能相互转化,这为电磁学的发展打下基础。

2、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磁铁穿过闭旦郸测肝爻菲诧十超姜合线圈时,线圈中有电流产生从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迈克尔·法拉第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的学生和助手,他的发现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是麦克斯韦的先导。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进而得到产生交流电的方法。1831年10月28日法拉第发明了圆盘发电机,是人类创造出的第一个发电机。

3、伽利略从实验中总结出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和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等。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许多臆断,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反驳了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 。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纯属思辨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4、1665至1667年间、牛顿已在思考引力的问题。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 从树上掉了下来。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

他分析了哥白尼的曰心说和开普勒的三定律,进而思考:行星为何绕着太阳而不脱离?行星速度为何距太阳近就 快,远就慢离太阳越远的行星,为何运行周期就越长?

牛顿认为它们的根本原因是太阳具有 巨大无比的吸引力。 经过一系列的实猃、观测和演算,牛顿发现太阳的引力与它巨大的质量密切相关。

牛顿进 而掲示了字宙的普遍规律:凡物体都有吸引力;质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间距越大、吸引力 就越小。这就是经典力学中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5、瓦特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坐着一壶开水。开水在沸腾。壶盖啪啪啪地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瓦特观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这是什么缘故,就问祖母说?什么玩艺使壶盖跳动呢”

祖母回答说:"水开了,就这样。" 瓦特没有满足,又追问:"为什么水开了壶盖就跳动?是什么东西推动它吗?"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没有功夫答对他,便不耐烦地说:"不知道。小孩子刨根问底地问这些有什么意思呢。"

连续几天,每当做饭时,他就蹲在火炉旁边细心地观察着。起初,壶盖很安稳,隔了一会儿,水要开了,发出哗哗的响声。摹地,壶里的水蒸汽冒出来,推动壶盖跳动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壶盖也不停地跳动着,好象里边藏着个魔术师,在变戏法似的。

瓦特高兴了,几乎叫出声来,他把壶盖揭开盖上,盖上又揭开,反复验证。他还把杯子、调羹遮在水蒸汽喷出的地方。瓦特终于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这水蒸汽的力量还真不小呢。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机改成为发动力较大的单动式发动机。后来又经过多次研究,于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机的试制工作。机器上有了联动装置,把单式改为旋转运动,完善的蒸汽机。

电磁感应是谁发现的?

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通电导线能引起旁边的磁针转动。当时正从事电和磁研究的法拉第根据自己做的大量实验以及大胆的直觉立刻联想到:既然电流能产生磁,那么为什么磁不能产生电流呢?1822年,他在笔记本中写下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把磁转变成电”。

为了实现这一科学闪念,法拉第付出了10年的辛勤劳动。最初,他试图用强磁铁靠近闭合导线或用强电流使邻近的闭合导线中产生稳定的电流,但都一次次地失败了。

假如根据奥斯特的看法,被推动的电荷对磁铁产生作用,也就说“产生磁”,那么被推动的磁铁也应该产生电。他按照自己的设想设计了实验装置,他的装置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变压器:在一边接上一个伏打电池(法拉第称为A)和一个中断电流的开关;在另一边(称为B)接上一个电流显示器(即当有电流时,显示出偏转的一个磁针)。接通A的电流时,B电路上的测量仪显示短暂的偏转,然后,指针立即又回到0位。当A路中的电流被中断时,也出现一偏转(但向另一个方向偏转)。法拉第本来希望,在整个电流动过程中,在A和B电路中都有电流产生,然而磁针则准确无误地表明:只在“开”和“关”的时刻有效应存在。后来,法拉第很快发现,永久磁铁也可以用于感应。

1931年10月17日这天,法拉第终于实现了重大的突破。他在直径为1.9厘米、长为21.6厘米的空心纸筒上绕了8层螺旋线,把8层线圈并联后再接到检流计上。当他把磁铁棒迅速地插入螺线管时,检流计的指针就偏转了,然后又迅速地拉出来,指针在相反的方向上发生了偏转。每次把磁棒插入或拉出时,这效应会重复,因而电的波动只是当磁铁靠近时才产生。这就是一个原始的发电机,它通过磁体的机械运动而产生电流。

此后,法拉第又继续进行大量的实验,以探讨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1831年11月24日法拉第写了一篇论文,他把可以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概括成五类,正确地指出了感应电流与源电流的变化有关,而不与源电流本身有关。法拉第将这一现象与导体上的感应电作了类比,把它命名为“电磁感应”。1832年,法拉第采用了笛卡儿发明的磁力线这个概念来解释“电磁感应”现象。他认为:感应电流是导体切割磁力线产生的,电流方向由切割磁力线的方向决定。这就是我们今天还常用到的“左/右手定律”。

发明电磁感应灯的是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啦,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谁发明了电磁感应器、发明电磁感应灯的是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