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通阳补心汤是谁发明的的词条

百科问答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通阳补心汤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希望对于各位朋友学习的过程中有帮助。

文章目录:

从心脏辨证的虚症谈其方剂的应用

1、心气不足

气虚年老脏气衰,

汗多过甚心受连。

面色恍白自汗兼,

体倦无力悸气短。

舌淡苔白脉结代,

补气炙草养心煎。

[注释]

心气虚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年老脏气虚衰。“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故伤于心,所以出现面色恍白,自汗,体倦无力,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结代。治则补养心气,方药选用养心煎加味。

[按语]

本证包括现代医学某些虚弱症,神经官能症,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具备下列症候者,方可进行治疗。

本证的病因是:由于老年脏器日衰,风湿损伤心气“汗为心之液”,某种原因引起的大汗,伤其阴液,造成气虚而成本证。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心悸,自汗,气短,活动后加重,舌质淡,苔薄白,面色恍白,体倦乏力,脉虚无力。

本证的机理是:心主血脉,气为血帅。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心气内虚,虚无所主,心中慌然,若有所失,故心悸也。“动则气耗”,故活动后心悸加重。清.成无己说:“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也”。心气虚弱,心血不足,血不能上冲于面,故面色恍白;心开窍于舌,心气不足则舌淡苔白,心合于脉,心虚则脉亦虚,或气来不匀,气血不行不能连贯于脉,故见脉结代。

本证的治疗原则:补养心气,安心神。

常用药物:

补心气:党参、太子参、黄芪、炙甘草等。

安心神药: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夜交藤、龙骨、牡蛎、朱砂。

本证的方剂用: 炙甘草汤

本方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 大便干结 ,脉虚数。(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 、 病毒性心肌炎 、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炙甘草汤方是《 伤寒论 》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心血,温心阳,益心气,以复脉定悸。方中重用 生地黄滋阴养血 为君,《 名医别录 》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 炙甘草 、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本方与 生脉散 均有补肺气,养肺阴之功,可治疗肺之 气阴两虚 ,久咳不已。但本方益气养阴作用较强,敛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于温补,阴虚肺燥较著或兼内热者不宜;而生脉散益气养阴之力虽不及本方,因配伍了收敛的五味子,标本兼顾,故止咳之功甚于炙甘草汤,且偏于清补,临证之时可斟酌选用。

2、心阳虚

阳虚脏衰日之久,

心气不足阳衰朽。

阳虚则寒形冷候,

心胸憋闷青紫口。

治疗温阳法坚守, 桂枝甘草加附救。

[注释]

心阳不足是由脏气衰微日久或心气虚导致而成。心阳虚者形寒肢冷尤甚,心胸憋闷,口唇青紫,治则用温补心阳之法,方药可选用桂枝加甘草汤加附子。

[按语]

本证包括现代医学的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心律不齐,休克等中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是:由于脏衰日久,导致气虚,气虚则阳气不足,可发为本证。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心悸,自汗,气短,形寒肢冷,心胸憋闷,面色苍白,舌淡或紫暗,脉细或结代。

本证的机理是:心气虚损,日久导致阳气不足,阳气不能输布温煦,故见形寒肢冷。阳气不达于面则面色无华。心液失阳之敛,则卫阳不固,津液外泄而为自汗,心阳虚则胸阳不振,心脉闭阻故心胸憋闷;瘀阻不通,不通则痛,瘀阻心中则心前区疼痛。口唇紫暗,为淤血之象。心阳虚之严重者,上证加重,气短发为喘不得卧,心悸。心阳虚弱,阳不振则气血运行不畅,甚则凝滞于脉道,故脉结代,舌紫暗。

本证的治疗原则:温补心阳。

常用药物:

温补心阳药:附子、干姜、肉桂、桂枝。

本证的常用方剂:轻者:桂枝甘草汤加味;重者:四君子汤加附子、干姜。

加减法:自汗者加黄芪、五味子、牡蛎;胸阳不振,心脉痹阻,以至心胸憋闷,甚则心绞痛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川芎、当归、桃仁、红花、丹参;心率不齐或脉结代者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党参、桂枝、麦冬、当归、五味子、附子等;心阳虚脱可用四逆散和生脉散:附子、干姜、甘草、人参、五味子、麦冬。

此外,在心阳虚的症候中,有一种“水气凌心”,其症候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心阳不振,加上肺气虚不能输布水份、津液,或留而为饮,或水气上冲。其主要脉证为:心悸,气短,头目眩晕,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胸中发闷,咳嗽,咯稀白痰,舌苔白,脉沉弦。治法通阳化饮,可用苓桂术甘汤治之。

3、心阴不足

心阴虚

心阴不足久病虚,

心不养阴而失神。

心神不宁心烦悸,

五心烦热梦多频。

潮热盗汗脉细数,

养阴天王补心虚。

[注释]

心阴虚,为心之阴液亏损,其主要是久病伤阴,或心血不足,血为阴液,伤血则伤阴,所以临床可见:心神不宁,心悸,心烦,五心烦热,多梦盗汗,潮热,脉细数。治则:滋养心阴。方剂可用天王补心丹治疗。

[按语]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各种结核,神经官能证,更年期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久病体虚,七情暗伤阴血,致营血亏虚所致。

本证的临床表现:心神不宁,心悸,心烦,五心烦热,多梦盗汗,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本证的病机:心主血,血主阴,阴血不足则心悸,心神失养则心神不宁,血不养心则心悸,心烦,口干。《证治汇补》:“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神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擎端也”。心阴不足,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故低热,五心烦热,潮热;因为入睡以后阳附于阴,阴虚则阳无所附,故见以上烦热。心阳虚阳无所附,心液随阳外溢而为盗汗,舌红脉数乃心阴不足之证。

本证的治疗原则:养心阴,安心神。

常用药物:

安心神:夜交藤、龙骨、柏子仁、酸枣仁。

养心阴:生地、百合、麦冬。

本证的常用方剂:轻者生脉饮,重者天王补心丹加味:生地、远志、天冬、麦冬、丹参、当归、茯神、百合、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等。

加减法:如有低热可加青蒿、地骨皮、鳖甲、元参;盗汗可加麻黄根、牡蛎。

生脉散: 人参;麦门冬;五味子 功能主治生津益气,敛阴止汗;

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

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丹: 具有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主治 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神疲健忘,或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本方证多由忧愁思虑太过,暗耗阴血,使心肾两亏,阴虚血少,虚火内扰所致。阴虚血少,心失所养,故心悸失眠、神疲健忘;阴虚生内热,虚火内扰,则手足心热、虚烦、遗精、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是阴虚内热之征。治当滋阴清热,养血安神。方中重用甘寒之生地黄,入心能养血,入肾能滋阴,故能滋阴养血,壮水以制虚火,为君药。天冬、麦冬滋阴清热,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当归补血润燥,共助生地滋阴补血,并养心安神,俱为臣药。玄参滋阴降火;茯苓、远志养心安神;人参补气以生血,并能安神益智;五味子之酸以敛心气,安心神;丹参清心活血,合补血药使补而不滞,则心血易生;朱砂镇心安神,以治其标,以上共为佐药。桔梗为舟楫,载药上行以使药力缓留于上部心经,为使药。

酸枣仁汤

酸枣让他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功效。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怔忡恍忽,夜以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本证由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肝藏魂,内寄相火 ,肝血虚则魂不安,虚火扰心则神不宁,故出现虚烦不得眠、心悸;虚阳上扰,故头目眩晕;虚热迫津外泄,故夜间盗汗;咽干口燥,脉细弦或数,为阴虚内热之象。本方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茯神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清热;川芎调气疏肝;生甘草清热和中。

归脾汤用治气虚血亏的心悸失眠。朱砂安神用于心火盛的惊悸失眠。酸枣仁汤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天王补心用于心阴不足惊悸失眠。

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和甘麦大枣汤同异

相同点,三者都可滋养安神,酸枣仁汤 清热除烦,肝血不足,虚火内扰心神虚烦,失眠,咽干口燥,头晕目眩,脉细数。天王补心丹 滋阴养血 ,心肾不足,阴亏血少,虚火内扰心神。 心烦失眠,舌红少苔,或口舌生疮,脉细数。

甘麦大枣汤 和中缓急,亦补脾气 忧思郁结,精血内亏,浮火妄动,扰乱心神(心虚,肝郁) 无故悲伤,神志失常,心烦失眠,坐卧不安,舌红苔少。

摘自张德蕴主编《新编辨证歌诀》1986年出版,于2010年改编《新编辨证用药歌诀》内蒙古 科技 出版社第一版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桂枝龙骨牡蛎汤&天雄散&小建中汤(续)总结

  血痹虚劳篇条文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盗汗,是营气虚。是营卫之气里面的营气比较虚的人,睡着了容易出一身汗,叫做盗汗。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可以补营气之虚。

卫气虚,是自汗,桂枝加附子汤可以补卫气之虚。

如果一个人睡着了,就很容易出一身汗,可以先把它当虚劳。

血分虚,容易出盗汗,桂枝龙骨牡蛎汤可以把阳气收在血分里的药。

桂枝加附子汤是阳气是把阳气推出去到表面上去。

一个人的脉是现出那种宽宽扁扁的大脉,就是他的气非常的虚,气都已经快走不通了,这个现象病叫做痹挟背行。

小建中汤运转五脏六腑的效果比较好。

一个人背上僵硬酸痛的时候,可能是你的五脏六腑的运作机变差了,可以列入劳证的范围。

如果一个人肠鸣,容易拉肚子,容易消化不良,可以列入劳证的范围。

马刀挟瘘,就一个人脖子上长出一坨一坨的东西,一定是气血很不顺畅,所以淋巴开始堆起来,就是一个人劳,人体质虚的时候,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疾病。一个气虚的人,稍微走快一点就一直喘,这个人气不够的时候,肾阳当然不会够,肾阳不够的人,他的水气就上不来,所以会一直渴,渴就是人体虚的一个指标,五六十岁的人的身体开始变虚弱了,其他症状就出来了。

人气虚的话,阳气不容易到末稍,所以手脚容易冷,这也是劳病。

人虚了,消化功能也跟着跟着不好,吃点东西就觉得闷啊胀啊,容易拉肚子,这样的情况算是劳证。

消化功能很差的人,容易拉肚子,有的人是很难拉出大便,就是便秘或者腹泻,胃溃疡之类的病,这些虚劳类的,小建中汤都可以解决。

小建中汤: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小建中汤主之。

口疮、胃溃疡、实脾调肝、肝虚乘脾、肠躁急、消化系统疾病、黄疸、小便不利、湿热郁结用小建中汤。

调肝的方子用小建中汤。

肝脏病,不管是那一种,用五苓散、小建中汤都是比较好的效果。

小建中汤补心阳之后,它的药性就变得比较往下钻,加上饴糖也是往下沉的药,它能够把一个人的心火降到小肠,就好像拿心火去补肾阳,因为降到小肠就可以补到命门去了,也就是退虚火。

小建中汤方子里的麦芽糖是最大的特色,人类的身体,有足够的糖类的时候,人的身体消化别的东西是比较消化得动,如果人类的身体没有糖类在帮忙的时候,很多东西会产生毒素,身体撑不住。

芍药是比较寒的药。

小建中汤是一个滋阴药,因为它让你的身体吸收营养的那条路线能够被打通,然后让你的身体好好的去自我滋阴,只要身体能够吸收这个阴的能力恢复就可以了。

养心汤和补心汤区别

养心汤主要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对于心血亏虚而引起的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等症状能起到比较好的改善效果。并且,养心汤还具有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的功效,进而起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补心汤,具有益气养心,安神定志之功效。主治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心悸不安,面色淡白,时或自汗,或吃东西少,腹中容易胀满,喉中多痰等。

求文档: 辅行决五脏用药诀要

辅行诀脏腑用药诀要

陶弘景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

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

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

汗吐后,邪气虽[难]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

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钭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

几识别无误焉。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无所见,耳有

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邪在肝,

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

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

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芍药、甘草(炙)、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运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

两半;中满者,去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

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

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

从)、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个,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上七味,以水一斗,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升]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心虚则悲不已,心实则笑不休。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

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

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前,善悲,是眩仆,视有余不足崦调之。经云:“诸邪在心

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①。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小泻心汤: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

笃者方

龙胆草、栀子(打,各三两)、戎盐(如杏子大三枚,烧赤)

上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少顷,得吐瘥。

大泻心汤: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胁

背胸支满迫急,无可奈者方

龙胆草、栀子(捣,各三两)、苦参、升麻(各二两)、豉(半升)、戎盐

(如杏子大三枚)。上六味,服一升,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一方无苦

参,有通草二两,当从)

小补心汤: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方

栝蒌(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厚朴(炙,二

两)桂枝(一两),上六味,以白浆一斗煮取四或,每服二或,日再。(一方有

杏仁半升,无半夏,当从)

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眩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

笑不休;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小泻心汤:治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方

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上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食顷,绞去滓,

顿。

大泻心汤: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懑,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

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黄连、黄芩、芍药(各三两)、干姜(炮)、甘草(炙)、大黄(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小补心汤:治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时悲泣,烦中,汗出,气噫,脉结者方

代赭石(烧赤,入酢浆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旋覆花、竹

叶(各二两)豉(一两,一方作山萸肉,当从)

上方四味,以不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怔惊不发者,加代赭

石,为四两半;烦热汗出者,去豉,加竹叶至四两半,身热还用豉;心中窒痛[心

下痞满]者,加豉至四两半;气苦少者,加甘草三两;心下痞满者,去豉,加人参

一两半;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两半;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两半。

大补心汤:治心中虚烦,懊憹不发,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

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者方

代赭石(烧赤,入酢头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旋覆花、竹

叶(各三两)、豉(一方作山萸肉,当从)、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一两)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脾实则腹满,殓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

食不化;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邪在脾,则肌肉

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绵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小泻脾汤: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干姜、甘草(炙,各三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顿服。

大泻脾汤: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理,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干姜(三两)、黄芩、大黄、芍药[枳实]、甘草(炙,

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勤务员,温升再服,日二

小补脾汤:治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或心下痞满,脉微,

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方

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白术(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苦脐上筑动者,去术,加桂

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仍用术;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分[两];

渴欲饮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

人参一分[两];寒者,加干姜一分[两]。

大补脾汤: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

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微者方

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干姜(三两)、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

(一方作牡丹皮,当从,各一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

三夜一服。

辨肺脏病证候文并方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

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

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

开腠理以通气也。”

小泻肺汤: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方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芍药(各三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

取二升,温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大泻肺汤:治胸中有痰[疾 ]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闷,身面肿迫潢,欲得气

利者方

葶苈子(熬)、大黄、芍药(各二两)、甘草(炙)、黄芩、干姜(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小补肺汤:治汗出口渴,少气不足息,胸中痛,脉虚者方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可从)、细辛(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热者,去细辛,

加海蛤一分[两];若闷痛者,加细辛一分[两];咳疾不出,脉结者,倍旋覆花为

二[六]两;若眩冒者,去细辛,加泽泻一分[两];咳而吐血者,倍麦门冬二[六]

两;若烦渴者,去细辛,加粳米半升;涎多者,仍用细辛,加半夏半升,洗。

大补肺汤:治烦热汗邮,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脉虚而快者方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细辛(一两)、

地黄、竹叶、甘(各一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

一服。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

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寐];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

膝挛,足皆痛。

邪在肾,是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

强痛,时眩仆,取之勇泉,昆仑,视有余者尽取之。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

津液生也。”

小泻肾汤:治小便赤少,少腹满,[时足胫有者方]

茯苓、甘草、黄芩(各三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肾汤:治小便赤少,是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者方

茯苓、甘草、大黄、黄芩(各三两)、芍药、干姜(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温服。

小补肾汤:治虚劳失精,腰痛,骨蒸羸瘦,脉快者方

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泽泻(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若小便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两[分];

若大便见血者,去泽泻,加伏龙肝如鸡子在;若苦遗精者,易生地黄为熟地黄;

若小便冷,茎中痛,倍泽泻为二两;少腹苦迫急者,去泽泻,加牡丹皮一两[分];

小便不利者,仍用泽泻;心烦者,加竹叶;腹中热者,加栀子十四枚,打。

大补肾汤:治精气虚少,腰痛,肾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

不利,脉软而快者方

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泽泻、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一两)

上七味,以长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渐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陶曰:又有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也

泻肝汤:救误用吐法,其人神气素虚,有疾[痰]澼发动呕吐不止,惊烦不宁

枳实(熬)、芍药、代赭石(营业税,一方作牡丹皮,当从)、旋覆花、竹

叶(各三两,一方有生姜,当从),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心汤:救误用清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

利反不止,雷鸣腹痛方

黄连、黄芩、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一方有大枣)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脾汤:救误用冷寒,其人阴气素实,卫气不通,致腹中滞胀,反寒不已方

附子(炮)、干姜、麦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有细辛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肺汤:救误用火法,其人血素躁,致令神识迷妄如痴,吐血、衄血、胸中

烦满,气结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生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肾汤:救误用汗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悸动不安,冒,

汗出不止

茯苓、甘草、桂枝、生姜、五味子(各三两),止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

三或,温分再服。

陶云: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亦有五首,然综观共要义,盖不外虚候方加减

而已,录出以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

藏气互乘,虚实杂错,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以

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

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

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养生补肝汤:治肝虚,筋极,腹中坚澼,大便閟塞方。

蜀椒(汗,一升),桂心(三两),韭叶(切,一把),芍药(三两,芒硝

(半斤),胡麻油(一升),上六味,以水五升,称煮椒、椒、韭叶、区药,取

得三升,去滓,纳芒硝于内,待消已,即停火,将麻油倾入,乘热,急以桑枝三

枚,各长尺许,不住手搅,令与芍药和合为度,共得三升,温分三他,一日尽之。

调中补心汤:治心劳脉极,心中烦悸神识慌惚方

旋覆花(一升,一方作牡丹皮四两,当从),栗子(打去壳,十二枚,葱叶

(十四茎),豉(半斤,一方作山萸肉,当从),栀子(十四枚,打),人参(三

两,切)。上方六味,以清酒四升,水六升,煮取三升,渐分三他,日三。

建中补脾汤:治脾虚肉极,羸唐如柴,腹中拘急,四肢无力方

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去核),生姜(三两,切),黄饴(一

升),桂枝(二两),芍药(六两)。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

饴,更上火,令消已,温服一升,日尽之。宁气补肺汤:治肺虚气极,烦热汗出,口舌渴燥方

麦门冬(二升),五味子(二升),白浆(五升),芥子(半升),旋覆花

(一两),竹叶(三把),上六味,但以白浆共煮,取得三升,分三服,日尽之。

固元补肾汤:治肾虚精极,遗精失溺,气乏无力,不可动转,唾血、咯血方

地黄(切),王瓜根(切,各三两),苦酒(一升),甘草(炙),薤白(四

两),干姜(二两,切)。上方六味,以苦酒合井泉水五升煮之,取得三升,每

服一升,一日尽之。

陶云:经云:毒药攻邪,五茶为充,五果为助,五谷为养,五畜为益,尔乃

大汤之设。今所录者,皆小汤耳。若欲作大汤者,补有汤内加羊肝,补心加鸡心,

补脾加牛肉,补肺加犬肉,补肾加猪肾,各一具,即成也。

陶隐居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

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

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者;中品中药,为疗疾祛

邪之方,亦百十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

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

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黩契经方之旨焉。经云: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

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区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味为水。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药,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

诸方,撰写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

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小阳旦汤: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炙,二两),大

枣(十二枚),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即啜热稀饭一器,

以助药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之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

取瘥止。日三服,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

小阴旦汤: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大

枣(十二枚)。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

行三四里时,令病人嗓白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之自愈也。

大阳旦汤: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惙,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

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

黄芩(五两),人参,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三两),芍药(六

两),大枣(十二枚),饴(一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或,去滓,纳

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大阴旦汤: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

支痛,往来寒热方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四

两),大枣(十二枚),半夏(一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

去滓,重上火,缓缓煎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青龙汤: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

麻黄(三两),杏仁(半升,熬,打),桂枝(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或,

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大青龙汤: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不已者

麻黄(去节),细辛,芍药,甘草(炙),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干姜(三两)。上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

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方无干姜,作七味,当从。

小白虎汤:治天行热痛,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

石膏(如鸡子大,绵裹),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熬粳米,熟讫,去米,纳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

日三服。

大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舌干,渴欲饮水,时呷嗽不

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打),麦门冬(半升),甘草(炙,二两),粳米(六

合),半夏(半升),生姜(二两,切),竹叶(三大握)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纳诸药,煮至六升,

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小朱鸟汤: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

鸭肝者方

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芍药(各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连、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内胶,列上火,

令烊尽,取下,待小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朱鸟汤:治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蠃瘦如柴,心

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方

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芍药(各二两),人参(二

两),干姜(二两)。上药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连、芩、姜五物,得四升讫,

内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讫,去滓,次纳胶于内,更上炎,令烊,取下待小冷,

纳鸡子黄,搅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玄武汤: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干姜(三两),附子(一枚,

炮去皮)。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玄武汤: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嘲热讽,腰背沉重,四肢清,小便不利,

大便鸭溏,日十余行,气惙力弱者方

茯苓(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芍药(二两),干姜(二

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他。

弘景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

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表

滋之方,以鸡了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

正精,升降阴阳,变互金木,即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

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其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陶经隐居云: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神仙有开五

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者,录如左:

点眼以通肝气:治跌仆,腰,挫闪,气血着滞、作痛一处,不可欠呻、动转

矾石烧赤,取凉冷,研为细粉,每用少许,以酢蘸,点目大眦,痛在左则点

右眦,痛在右则点左眦,当大痒,螯泪大出则愈。

吹鼻以通肺气:治诸凡卒死,息闭不通者,皆可用此法活之

皂角刮去皮弦,用净肉,火上炙燥,如杏核心大一块,细辛根等分,共为极

细末,每用苇管吹鼻中少许,得嚏则活也。

着舌而通心气:治中恶,急心痛,手足遂冷者,顷刻可杀人,扑克其人唇舌

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

硝石(五钱匕),雄黄(一钱匕)

上二味,共为极细末,启病者舌,着散一匕于舌下,少时即定,若有涎出,

令病者随涎咽下必愈。

启喉以通脾气:治过食难化之物,或异品有毒,宿积不消,毒势攻注,心腹

痛如刀搅。

赤小豆,瓜蒂(各等分)

共为散,每用咸豉半升,以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去滓,纳散一匕,顿服,

少项当大吐则瘥。(启喉方:救误食诸毒及生冷硬物,宿积不消,心中痛疼方。

赤小豆、瓜蒂各等分,为散讫,加盐豉少许,共捣为丸,以竹箸启病者齿,温水

送入口中,得大吐鲁番即愈)

熨耳以通肾气:治梦魇不寐

烧热汤二升,入戎盐七合,令烊化已,切葱白十五茎纳汤内,视汤再沸,即

将葱取出,捣如泥,以麻布包之,熨病者二耳,令葱气入耳,病者即寐也。(灌

耳方:救饮水过,小便闭塞,涓滴不通方。烧汤一斗,入戎盐一升,葱白十五茎,

莫令葱太热,勺汤,指试不太热,即灌耳中,令病者侧卧,下以一盆着汤,承耳

下薰之,少时小便通,愈)

上五方,乃神仙救急之道,若畜病者,可倍用之。

校注:

1、耎(ruan,软)意为祛弱

2、小补心汤第一方即《金匮要略》之桥蒌薤白半夏汤,主证及药味皆符,惟

《《金匮要略》用“白酒一斗”,本书用“白浆一斗”,据〈外台秘要〉载此方,白酒

即白浆,〈千金要方〉作白浆,实为一物,古又称“酢”,即今之黄酒。

3、大泻脾汤之六味药,甲本为“附子、干姜、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先

抄“甘草”,又涂改为“芍药”)”,乙本为“附子、干姜、黄芩、大黄、枳实、甘草”。

按本方通例,凡五脏泻汤大方,皆由六味药组成,其中,有五味药诸方皆同,即

姜、芍药、大黄、黄芩、甘草,只有一味药诸方各异,此一味药出自该脏泻汤小

方,据此,大泻脾汤应由前列五味药加附子组成,方中不应有“枳实”,枳实是大小

泻肝汤的代表药物。

4、甲本、乙本皆作“一分”,按〈本草经集注〉“四分成一两”,据本书通例,

用量不当如此之少,疑“分”当为“两”字之误,今改。

5、因“六”字与“二”字草书形近,致甲本、乙本皆讹作“二两”,即云加倍,当

以“六两”为正。

03岳阳方剂考试

101.患者心悸怔仲,健忘失眠,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选用:

A. 归脾汤 B.小建中汤 C.生脉散 D.逍遥散 E.以上均非

A

102.炙甘草汤中应用桂枝的作用是:

A.温经散寒 B.温阳化气 C.平冲降逆 D.温阳通脉 E.解肌发表

D

103.炙甘草汤的君药是:

A.炙甘草 B.桂枝 C.人参 D.生地黄 E.麦冬

D

104.体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理论的方剂是:

A.百合固金汤 B.益胃汤 C.一贯煎 D.六味地黄丸 E.肾气丸

D

105.大补阴丸的功效是:

A.滋阴敛肺 B.滋阴补肾 C.滋阴降火 D.滋阴疏肝 E.滋阴明目

C

106.患者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弦。治宜选用:

A.四逆散 B.逍遥散 C.一贯煎 D.半夏泻心汤 E.以上均非

C

107.一贯煎体现的治法是:

A.滋阴清胃法 B.滋阴和营法 C.滋阴疏肝法 D.养血疏肝法 E.滋阴降火法

C

108.患者常感腰痛脚软,下半身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舌淡胖,脉沉细。治宣选

A.四逆汤 B.当归四逆汤 C.六味地黄丸 D.肾气丸 E.以上均非

D

109.体现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理论的方剂是:

A.左归丸 B.六味地黄丸 C.地黄饮子 D.肾气丸 E.以上均非

D

110.具有温补肾阳,填精补髓功效的方剂是:

A.左归丸 B.右归丸 C.肾气丸 D.地黄饮子 E.以上均非

B

111.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的共同药物是:

A.泽泻、山萸肉 B.熟地黄、淮山 C.桂枝、附子 D.丹皮、干地黄 E.知母、茯苓

A

112.金水相生法的代表方是:

A.一贯煎 B.左归丸 C.地黄饮子 D.生脉散 E.百合固金汤

E

113.四神丸的药物组成中无:

A.补骨脂 B.五味子 C.肉豆蔻 D.山萸肉 E.大枣

E

114.四神丸治证的病机是:

A.脾气虚 B.脾阳虚 C.肾阳虚 D.脾肾阳虚 E.胃阳虚

D

115.固冲汤治证的病机是:

A.脾气虚弱,冲脉不固 B.脾阳虚不摄血 C.胞宫虚寒,瘀血内阻

D.营血虚滞 E.肾阳虚,冲脉不固

A

116.具有温肾暖脾,固肠止泻的方剂是:

A.真人养脏汤 B.理中汤 C.小建中汤 D.四神丸 E.吴茱萸汤

D

117.脾肾虚寒、久泻久痢滑脱不禁之证。治宜:

A.四神丸 B.真人养脏汤 C.桑螵蛸散 D.理中丸 E.桃花汤

B

118.脾肾虚寒,火不生土之五更肾泄之证。治宜:

A.真人养脏汤 B.四神丸 C.理中丸 D.黄土汤 E.补中益气汤

B

119.脾气虚弱,冲脉不固之崩漏证。治宜:

A.归脾汤 B.补中益气汤 C.固冲汤 D.黄土汤 E.理中汤

C

120.朱砂安神丸的功用是:

A.重镇安神,清心泻火 B.镇心安神,清热涤痰 C.益阴明目,重镇安神

D.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E.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A

121.患者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心烦神乱,舌红,脉细数。治宜:

A.朱砂安神丸 B.磁朱丸 C.酸枣仁汤 D.天王补心汤 E.甘麦大枣汤

A

122.具有滋阴养血,补心安神功用的方剂是:

A.酸枣仁汤 B.炙甘草汤 C.归脾汤 D.天王补心丹 E.甘麦大枣汤

D

123.天王补心丹主治:

A.心肾两虚,阴虚血少,虚火内扰之失眠证 B.肝血不足,虚火内扰之虚烦不得眠证

C.心火偏盛,阴血受灼之失眠证 D.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虚烦失眠证 E.以上均非

A

124.使用开窍剂时,以下哪一项有错误:

A.只可暂用,不可久服 B.煎煮时间宜短 C.宜制成丸散剂使用

D.中病即止 E.孕妇忌用

B

125.安宫牛黄丸的功用是:

A.清热开窍,熄风止痉 B.清热开窍,化浊解毒 C.清热开窍,辟秽解毒

D.化痰开窍,辟秽解毒 E.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E

126.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功用的方是:

A.越鞠丸 B.四逆散 C.逍遥散 D.柴胡疏肝散 E.当归四逆汤

D

127.上实下虚之喘咳证,治宜:

A.小青龙汤 B.定喘汤 C.苏子降气汤 D.麻黄汤 E.麻杏甘石汤

C

128.胃虚、痰阻、气逆之心下痞硬、呃逆之证,治宜:

A.半夏厚朴汤 B.厚朴温中汤 C.半夏泻心汤 D.橘皮竹茹汤 E.旋覆代赭汤:

E

129.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喘咳证,治宜:

A.小青龙汤 B.苏子降气汤 C.定喘汤 D.麻黄汤 E.麻杏甘石汤

C

130.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的原方用量是:

A.一两 B.二两 C.三两 D.四两 E.五两

D

131.具有补气活血通络功用的方是:

A.桃核承气汤 B.血府逐瘀汤 C.生化汤 D.补阳还五汤 E.温经汤

D

132.具有温阳健脾、养血止血功用的方是:

A.理中丸 B.补中益气汤 C.归脾汤 D.黄土汤 E.固冲汤

D

133.咳血方的功用是:

A.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B.泻肺泄热、凉血止血 C.清肝宁肺、凉血止血

D.养阴润肺、止咳化痰 E.清心宁肺、养阴止血

C

134.瘀热互结的下焦蓄血证。治宜: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桃核承气汤 D.调胃承气汤 E.增液承气汤

C

135.跌打损伤,瘀留胁下,痛不可忍。治宜:

A.血府逐瘀汤 B.桃红四物汤 C.温经汤 D.复元活血汤 E.柴胡疏肝散

D

136.瘀热结于下焦之血淋、尿血。治宜:

A.桃核承气汤 B.血府逐瘀汤 C.小蓟饮子 D.槐花散 E.导赤散

C

137.脾阳不足、脾不摄血之便血、崩漏,治宜:

A.固冲汤 B.归脾汤 C.补中益气汤 D.黄土汤 E.四君子汤

D

138.肝火犯肺之咳嗽、痰中带血、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

A.龙胆泻肝汤 B.咳血方 C.百合固金汤 D.泻白散 E.千金苇茎汤

B

139.真武汤与实脾散的共同药物是:

A.附子、干姜 B.附子、甘草 C.生姜、大枣 D.干姜、生姜 E.附子、白术

E

140.五苓散与猪苓汤的共同药物是:

A.茯苓、泽泻 B.茯苓、白术 C.猪苓、滑石 D.泽泻、阿胶 E.猪苓、阿胶

A

141.平胃散的功用是:

A.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B.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C.行气温中,燥湿除满

D.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E.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A

142.真武汤的功用是:

A.温化痰饮 B.温阳健脾 C.除寒祛湿 D.温阳利水 E.五皮散

D

143.苓桂术甘汤的功用是:

A.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B.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C.行气温中,燥湿除满

D.温中祛寒,健脾利湿 E.温壮脾肾,利水消肿

A

144.具有利水清热养阴功用的方是:

A.五苓散 B.猪苓汤 C.八正散 D.三仁汤 E.六味地黄丸

B

145.八正散的功用是:

A.清心泄热,利水养阴 B.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C.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D.淡渗利水,清热养阴 E.清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

C

146.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证。治宜:

A.逍遥散 B.易黄汤 C.完带汤 D.归脾汤 E.固冲汤

C

147.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痰饮证。治宜:

A.二陈汤 B.苓桂术甘汤 C.五苓散 D.温胆汤 E.小青龙汤

B

148.患者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

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

A.龙胆泻肝汤 B.小蓟饮子 C.二妙散 D.八正散 E.导赤散

D

149.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之午后发热证。治宜:

A.青蒿鳖甲汤 B.清营汤 C.补中益气汤 D.三仁汤 E.丹栀逍遥散

D

150.桂枝在苓桂术甘汤中的作用:

A.温阳通脉 B.温阳化饮 C.解肌发表 D.化气利水 E.温通血脉

B

151.桂枝在五苓散中的作用:

A.温经散寒 B.温通心阳 C.通利血脉 D.温化水气 E.解肌发表

D

152.三仁汤中杏仁、白蔻仁与生苡仁三药相伍的配伍意义是:

A.宣上畅中渗下 B.透热于上 C.化湿于中 D.渗湿于下 E.清利湿热

A

153.清气化痰丸的君药是:

A.黄芩 B.半夏 C.瓜蒌 D.胆南星 E.枳实

D

154.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功用是:

A.温阳化痰 B.温化寒痰 C.温脾化饮 D.温肾化痰 E.温肺化饮

E

155.二陈汤的功用是:

A.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B.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C.降逆化痰,益气和中

D.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E.以上均非

A

156.患者咳嗽痰少而粘,咯痰不爽,咽干口燥,舌红苔干。治宜:

A.止嗽散 B.贝母瓜蒌散 C.桑菊饮 D.养阴清肺汤 E.杏苏散

B

157.患者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治宜:

A.天麻钩藤饮 B.镇肝熄风汤 C.羚角钩藤汤 D.半夏白术天麻汤 E.苓桂术甘汤

D

158.患者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治宜:

A.小青龙汤 B.苏子降气汤 C.杏苏散 D.苓甘五味姜辛汤 E.二陈汤

D

159.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功用是:

A.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B.涤痰熄风 C.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D.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E.滋肝熄风

A

160.保和丸的功用是:

A.消食健脾 B.消食和胃 C.消食祛积 D.消食导滞 E.健脾消痞

B

161.保和丸中连翘的作用是:

A.清热解毒 B.疏风散热 C.清心泻火 D.清热散结 E.透表

D

162.健脾丸主治证病机在于:

A.饮食过度,食积内停 B.脾虚食停,生湿化热 C.食积内停,蕴生湿热

D.食积内停,寒热互结 E.食停纳呆,脘腹痞满

B

163.木香槟椰丸主治证的病机是:

A.脾虚食停,食积化热 B.脾胃虚弱,饮食停滞 C.脾胃虚弱,寒热互结

D.食积停滞,生湿蕴热 E.脾虚失运,气滞水停

D

164.驱虫剂的服药时间一般是:

A.睡前 B.空腹 C.饭后 D.平旦 E.五更

B

165.乌梅丸组成中无:

A.白芍 B.当归 C.人参 D.桂枝 E.黄柏

A

166.乌梅丸的功用是:

A.温脏清腑 B.平调寒热 C.缓急止痛 D.温脏安蛔 E.驱蛔消疳

D

167.乌梅丸中黄连与黄柏的配伍意义是:

A.苦令蛔下 B.清热坚阴 C.清泄相火 D.清热燥湿 E.泻火解毒

A

168.瓜蒂散的功用是:

A.涌吐痰涎宿食 B.苦以泄热 C.酸以生津 D.护胃安中 E.宣解胸中邪气

A

169.川芎茶调散的功效是:

A.散寒止痛 B.祛瘀止痛 C.行气止痛 D.温经止痛 E.以上均非

E (疏风止痛)

170.组成中含有四物汤药物的方剂是:

A.大秦艽汤 B.独活寄生汤 C.归脾汤 D.血府逐瘀汤 E.补中益气汤

A

171.镇肝熄风汤的君药是:

A.白芍 B.鲜生地 C.怀牛膝 D.代赭石 E.生龟板

C

172.善治阴虚风动的方剂是:

A.消风散 B.镇肝熄风汤 C.大补阴丸 D.大定风珠 E.地黄饮子

D

173.羚角钩藤汤的功效是:

A.凉肝熄风,清热生津 B.凉肝熄风,清热养阴 C.凉肝熄风,滋阴潜阳

D.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E.凉肝熄风,滋阴安神

D

174.患者皮肤渗出色红,瘙痒,抓破后渗出黄色津水,苔白,脉浮数有力。治宜:

A.银翘散 B.败毒散 C.犀角地黄汤 D.消风散 E.以上均非

D

175.具有轻宣凉燥,理肺化痰的方剂是:

A.桑杏汤 B.杏苏散 C.小青龙汤 D.清燥救肺汤 E.以上均非

B

176.桑杏汤的功效是:

A.轻宣凉燥 B.轻宣温燥 C.清燥润肺 D.养阴清肺 E.疏风宣肺

B

177.清燥救肺汤的君药是:

A.石膏 B.桑叶 C.杏仁 D.人参 E.以上均非

B

178.患者咳唾涎沫,短气喘促,咽喉干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治宜·

A.杏苏散 B.参苏饮 C.清燥救肺汤 D.麦门冬汤 E.麻杏甘石汤

D

179.以生地黄为君药的方剂是:

A.血府逐瘀汤 B.清营汤 C.导赤散 D.清胃散 E.养阴清肺汤

E

180.患者腹中时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治宜首选:

A.理中丸 B.天台乌药散 C.小建中汤 D.香砂六君子汤 E.吴茱萸汤

C

181.功善芳香开窍,行气止痛的方剂是:

A.地黄饮子 B.涤痰汤 C.苏合香丸 D.通窍活血汤 E.藿香正气散

C

182.黄芪在防己黄芪汤中的作用是:

A.益气升阳 B.益气行血 C.固表祛风 D.益气利水 E.益气生血

D

183.患者月经不调,经行量少,脐腹疼痛,面色苍白,唇爪无华,舌淡苔白脉细涩。治宜选用:

A.四物汤 B.温脾汤 C.胶艾汤 D.逍遥散 E.失笑散

A

184.下列除哪一项外,方剂组成中均含有"增液汤"的药物?

A.清营汤 B.天王补心丹 C.当归六黄汤 D.养阴清肺汤 E.新加黄龙汤

E

185.患者胸胁疼痛,吞酸吐苦,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弦而虚。治宜选用:

A.丹栀逍遥散 B.越鞠丸 C.金铃子散 D.一贯煎 E.四逆散

D

186.下列除哪一项外,均为真武汤的主治证候?

A.小便不利 B.肢体浮肿 C.腹痛下利 D.胸腹胀满 E.苔白脉沉

D

187.四逆汤所治"四逆"的病机是:

A.血虚受寒,寒凝经脉 B.阳气衰微,不能温养四末 C.阳气内郁,不能透达四末

D.热积内结,气机塞郁 E.以上均不是

E

189.玉女煎中配用牛膝的作用是:

A.活血祛瘀 B.补养肝肾 C.活血止痛 D.引血导热下行 E.以上均不是

D

190.方剂组成药物中没有肉桂的是:

A.芍药汤 B.地黄饮子 C.温经汤 D.阳和汤 E.苏子降气汤

C

191. 小建中汤中最能体现"辛甘化阳"的药物配伍是:

A.桂枝与大枣 B.桂枝与饴糖 C.桂枝与白芍 D.白芍与炙甘草

E.生姜与大枣

B

192.三仁汤中的"三仁"是指:

A.白蔻仁、砂仁、杏仁 B.白蔻仁、砂仁、薏苡仁 C.白蔻仁、杏仁、薏苡仁

D.砂仁、薏苡仁、冬瓜仁 E.以上都不是

C

193.脾肾阳虚的水肿,宜选用:

A.五苓散 B.理中丸 C.真武汤 D.猪苓汤 E.以上都不是

C

194.组成药物中没有大黄的方剂是:

A.小承气汤 B.八正散 C.桃核承气汤 D.乌梅丸 E.茵陈蒿汤

D

195.组成中有木香的方剂是:

A.半夏泻心汤 B.越鞠丸 C.参苓白术散 D.归脾汤 E.藿香正气散

D

196.天王补心丹中的"三参"是:

A.人参、沙参、玄参 B.人参、丹参、玄参 C.人参、苦参、玄参

D.沙参、丹参、苦参 E.玄参、丹参、沙参

B

197.安宫牛黄丸成人一次用量为:

A.6克 B.10克 C.3克 D.15克 E.1克

C

198.热伏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宜选用:

A.六味地黄丸 B.青蒿鳖甲汤 C.清骨散 D.清营汤 E.一贯煎

B

199.通因通用法体现在:

A.大承气汤中大黄之用 B.芍药汤中大黄之用 C.炙甘草汤中党参之用

D.四逆散中柴胡之用 E.半夏厚朴汤中厚朴之用

B

200.下列除哪一项外,均为完带汤的主治证候?

A.带下清稀色白 B.面色恍白 C.肢体倦怠 D.舌淡苔白 E.脉弦细

E

综上就是 baike.aiufida.com 小编关于通阳补心汤是谁发明的的知识的个人见解,如果能够提供给您解决问题时的帮助,您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