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铁的交通工具是谁发明的的信息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地铁的交通工具是谁发明的,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目录:

地铁是谁发明的

英国人皮尔逊。

1843年英国人皮尔逊为伦敦市设计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地铁系统,10年后,英国议会才批准在法林顿和主教路之间修一条长不足6公里的地铁。又经过了近十年的建设,地铁初具规模。1863年1月10日,“大都会地区铁路”正式开始营业。伦敦大都会铁路开通。

第一年这条铁路运送了950万人次的旅客。由于当时电力尚未普及,使用的是蒸汽机车作为牵引。再加上排风不畅,乘客常常感到烟熏气闷,有的人甚至昏倒在地铁里。尽管如此,伦敦市民甚至皇亲显贵们都争相乘坐这种地下列车。因为在拥挤不堪的伦敦地面街道上乘坐公共马车,其条件和速度还不如地铁。

扩展资料

1861年,在修建这条世界上谁也没见过的地下铁路之前,伦敦各大报章对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比如地道会不会塌下来,旅客会不会被火车喷出的浓烟毒死之类。

当时的地道掘进方法也很笨拙:先把地上部分的住户全部搬迁,工人们从地面向下挖掘一条10米宽6米深的大壕沟,用黄砖加固沟壁,再搭成拱型的砖顶,然后将土回填,在地面上重建道路和房屋,耗资巨大。为了把蒸汽机车排出的浓烟引出地下,建好的隧道还要钻出通风孔。

1862年,当地铁挖到一条小河的岸边时,河岸发生了坍塌,工地灌进了两米多深的河水。脚手架横七竖八地泡在水里,一片狼狈的场面。贝克街的地铁壁画描绘了这一场景。

1862年中,4.8公里长,7个停靠站的地下铁道基本完工了。蒸汽车头开进了地下,大约40名官员乘坐在没有顶棚的木制车厢里对地铁进行了第一次巡游。这个场面也被记录在了贝克街壁画上:车厢类似大型的煤矿运煤车,绅士修女们的肩膀以上的部分全部暴露在外,每到一站,人们脱帽欢呼,以表达喜悦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伦敦大都会铁路

地铁是谁发明的 英国是最早发明地下铁道

地铁是查理斯发明的。

查理斯1809年3月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工人家庭。他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法官。

当时,伦敦 交通十分拥挤,在窄小的马路上人头攒动,遇到马车通过,整条马路就被堵得水泄不通。这极大地影响 了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为此,伦敦政府决定向市民广泛征求改善交通的意见。

查理斯是一个十分热爱社会事业的人。他当上 法官后,每年都要处理很多因车辆拥挤引起的纠纷 和事故。他与许多市民一起,积极地投入到为解决交通拥挤而为政府献计献策的行列中。

有一个时期,查理斯常常站在伦敦街头,注视着 那些穿梭往来的马车。他想:马车载人少,而且行走 速度慢,自然容易引起交通堵塞。要是城市的交通工具是火车,那该有多好啊!可是,火车又怎么能跑进城市呢?为了能让火车跑进城市,查理斯寝食不安。有一次,他在半夜起床上卫生间,发现墙角边有一个老面,酿-I[删墙外,有-R老鼠正在洞面舰巾。魏斯轴自主地说:“老鼠真厉害,不但能在地上活动,还能在地下跑……”这时,査理斯迸发出一束智慧的火花。他突然想到:要是火车开进城市,虽无法在地面上跑,但能不能让它转入地下行驶呢?

1847年,当查理斯经过缜密的分析,确认“让火车入地”是一个大胆而又可行的设想后,他毅然辞职不再当法官了,独自在家专心致志地开始设计在城市开挖地下铁道的方案。经过3年的努力,1850年,查理斯正式向伦敦政 府递交了在城市修建地下铁道的建议方案。办事拖沓的伦敦政府,经过马拉松式的论证,于1856年才 正式采纳了查理斯的建议方案。

世界上首条地下铁路系统是1863年英国开通的「伦敦大都会铁路」(Metropolitan Railway),其干线长度约6.5千米。由於当时电力尚未普及,所以此地下铁路须用蒸汽机车牵引,又因机车释放出的废气对人体有害,所以当时的设计师脑洞大开,隧道每隔一段距离便要有和地面打通的通风槽。

到了1870年,伦敦开办了第一条客运的钻挖式地铁,在伦敦塔附近越过泰晤士河,但这条铁路并不算成功,在营运数个月後便因新通车的伦敦塔桥取代了大部分的旅客运量而废线。现存最早的钻挖式地铁则在1890年开通,亦位於伦敦,连接市中心与南部地区。最初铁路的建造者计划使用类似缆车的推动方法,但最後用了电力机车,使其成为第一条电动地铁,同时早期在伦敦市内开通的地铁在1906年全数电气化。就英国其他城市而言,英国利物浦市於1886年亦开通穿越市中心并跨越默西河的地下铁路,并於1903年早於伦敦地铁率先实现了电气化,是世界上第一条实现电气化的地下铁路,但该地下铁路至今在行政和运营管理上尚未独立成城市地铁而仍属於英国国家铁路网的默西塞德郡通勤铁路。苏格兰城市格拉斯哥则於1896年年底开通地铁;纽卡斯尔市所属的泰恩-维尔郡於1980年开通运营地铁。

1896年,当时奥匈帝国的布达佩斯开通了欧洲大陆的第一条地铁,共有5公里,11站,至今仍在使用。法国的巴黎地铁在1900年开通,最初的法文名字「Chemin de Fer Métropolitain」(法文直译意指「大都会铁路」)是从「Metropolitan Railway」直接译过去的,後来缩短成「métro」,所以很多城市轨道系统都称metro。俄罗斯的地铁也顺理成章,只是改用了西里尔字母,称为Метро。

中国第一条地铁是1971年开通的北京地铁。1965年7月1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正式开工,1969年10月1日完工并运营,1969年11月,因路线供电方式有缺陷,发生大火(无人员伤亡)。路线改造後1971年1月15日继续运营。上海地铁於1990年初开始兴建,到1993年开通第一条路线,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铁网路。

地铁,即「地下铁路」的简称,原本指在地下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但随著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地铁有时会因建造环境而将部分路线铺设在高架上。地铁是沿著地下铁路系统的形式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用电力牵引的快速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模式。

从专业角度讲,轻轨和地铁的区别并非轨道是否位于地下,而是编组:选用C型地铁列车并采用采用2~4卡编组列车的轨道交通路线称为轻轨。

地铁这种交通工具是谁发明的?又是怎样建成的?

地铁的发明

19世纪中叶,伦敦比以前任何城市发展得都要快。在这庞大帝国的中心,当数以千计的新房屋、商店、办公楼和工厂为日益膨胀的劳动大军而建造起来时,它几乎要爆炸了。这些人需要有比狭窄的街道所能提供的更好的运输工具。

查尔斯·皮尔逊认为,答案就是在地下建造铁路。1843年,他把自己的建议提交给议会。然而直到1863年,短途的“大都市铁道”才总算开通。即使这段路程只有6.5千米,这条线路也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它第一年就运载了950万乘客。

其他城市不久也纷纷仿效伦敦。布达佩斯的地铁在1896年开通;波士顿在1897年,巴黎通往郊区的地铁在1900年,纽约在1904年也都先后开通了地铁。到1915年,伦敦的地铁开始成为一个大网络。

第一条地铁线路采用了“挖—盖”的工序来建造,即挖掘一条深沟,然后封盖其上面。1890年建造的真正的“管状”铁道,是用一个液压冲头推进的钢箍钻通泥土建成的。现代都市拥有的地铁网络给更多的人带来了便利,也成为大都市的标志。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是谁发明的

1843年英国人皮尔逊为伦敦市设计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地铁系统,由于种种原因,10年后,英国议会才批准在法林顿和主教路之间修一条长不足6公里的地铁。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地铁初具规模。1863年1月,“

大都会地区铁路”正式开始营业。

世界上最早的 (也是第一条)地铁是英国伦敦的大都会地铁,建于1863年,其干线长度约6.5km,采用蒸汽机车。

大都会地铁在1890年成为第一个操作电动列车,1933年成为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一部分。1985年伦敦地铁网络成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成为全长6千米,而大都会地铁至今已经历了100多年,这条地铁已延伸运至88.5千米,61个车站,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一条地下铁道。

其他城市不久也纷纷仿效伦敦。布达佩斯的地铁在1896年开通;波士顿在1897年,巴黎通往郊区的地铁在1900年,纽约在1904年也都先后开通了地铁。到1915年,伦敦的地铁开始成为一个大网络。  第一条地铁线路采用了“挖—盖”的工序来建造,即挖掘一条深沟,然后封盖其上面。1890年建造的真正的“管状”铁道,是用一个液压冲头推进的钢箍钻通泥土建成的。

世界上使用地铁最早的是哪个国家?

   听起来好像匪夷所思,不知不觉间,地铁已经拥有180年历史

     地铁这个名字,至今听起来都觉得挺高科技,是高大上的代名词。其实,从地铁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漫长的180年历史。

     文艺复兴之后,启蒙运动巡视组欧洲大地蔓延开来,资本主义浪潮席卷西方,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大不列颠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渐渐走在世界前头,英国崛起,雄霸世界,许许多多改变世界的发明,在英国诞生了,地铁正是其中鼎鼎有名的之一。

    早在1843年,英国有一名叫查尔斯·皮尔逊的律师,在英国伦敦投资建设了世界上最早的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大都会地铁。 当时的伦敦,城市发展速度快的惊人,各种各样的楼房、工厂鳞次栉比,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劳动力纷至沓来,,大量劳动力涌入,造成街道拥挤不堪,需要一种更好的运输工具应运而生。查尔斯·皮尔逊建议建造一条地下的铁路, 解决当地的交通问题。

 从1843年到1863年,经过长达20年建设,这条全长仅仅只有6.5千米、采用“挖-盖”方式来建造的世界上最早的地下铁路,终于建成通车,当年运客量就高达900多万人次,由此,查尔斯·皮尔逊也被世人尊称世界地铁之父。后来,这项技术流传到世界各地,技术日趋成熟先进,成为大城市重要公共交通工具。

关于地铁的交通工具是谁发明的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