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男篮1号是谁发明的(美国男篮1号是谁发明的呢)

baike.aiufida.com 小编在本篇文章中要讲解的知识是有关美国男篮1号是谁发明的美国男篮1号是谁发明的呢的内容,详细请大家根据目录进行查阅。

文章目录:

篮球谁发明的?

是美国人詹姆斯·奈史密斯。

篮球,起源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891年12月21日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现译名为美国春田大学,Springfield College)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发明。

1892年,篮球运动首先从美国传入墨西哥,并很快在墨西哥各地得到开展。这样,墨西哥成为除美国外,第一个开展篮球运动的国家。此后,这项运动先后传入法国、英国、中国、巴西、捷克斯洛伐克、澳大利亚、黎巴嫩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开展、普及和发展。

1895年,美国人鲍勃盖利将篮球传入中国,1896年天津基督教育青年会举行了我国第一次篮球游戏表演。之后在天津、北京等城市青年会中开展起来。在1910年旧中国首届全国运动会上,篮球首次被列为表演项目。

扩展资料

篮球场地基础有土质、水泥、沥青和木质等。有条件的一般都用木质场地。土质、水泥和沥青场地比较经济,基层单位使用较多,但要注意地面平整,以防出现伤害事故。

基本要求

1、篮球比赛场是一个长方形的坚实平面,无障碍物。

2、标准的比赛场地长度为28m,宽度为15m。

3、天花板或最低障碍物的高度至少应为7m。

4、球场上各线都必须十分清晰,线宽均为0.05m。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篮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詹姆斯·奈史密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篮球场地

篮球起源于哪个国家?,是由谁发明的?

篮球起源于美国,是由詹姆斯·奈史密斯发明的。

1891年12月21日,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现译名为美国春田大学,Springfield College)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发明。1896年,篮球运动传入中国,并且2002年姚明以状元的身份入选NBA,开启了中国篮球新的狂潮。

1904年,圣路易斯奥运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36年,篮球在柏林奥运会中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职业选手可以参加奥运会篮球比赛。

扩展资料:

发展两历程

1892年,篮球运动首先从美国传入墨西哥,并很快在墨西哥各地得到开展。这样,墨西哥成为除美国外,第一个开展篮球运动的国家。此后,这项运动先后传入法国、英国、中国、巴西、捷克斯洛伐克、澳大利亚、黎巴嫩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开展、普及和发展。

1895年,美国人鲍勃盖利将篮球传入中国,1896年天津基督教育青年会举行了我国第一次篮球游戏表演。之后在天津、北京等城市青年会中开展起来。

在1910年旧中国首届全国运动会上,篮球首次被列为表演项目。1914年的第二届全运会上篮球被列为男子正式竞赛项目,1924年在第三届全运会上被列为女子正式竞赛项目。篮球自1951年起一直是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1932年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成立,男子篮球被国际奥委会承认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46年,美国出现职业篮球联赛,并发展为目前的NBA。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篮球

NBA史上身披1号球衣都是些什么人

NBA的球衣号码差是自己选的,跟国际赛场不同,在NBA,从0到99,只要你想,除非是球队退役的号码,都可以,而穿过1号球衣的球员有很多,如:

一、麦蒂:从97年出道到退役,除了中间短暂的活塞3号生涯,麦迪一直身披1号球衣。

二、奥斯卡·罗伯特森: 三双王奥斯卡·罗伯特森,61-62赛季,罗伯特森打出恐怖的场均三双,30.8+12.5+11.4,罗伯特森参加过1040场常规赛,场均数据依旧是恐怖的25.7+7.5+9.5。

三、德里克·罗斯:2008年NBA选秀中于首轮第1顺位被芝加哥公牛队选中,2010-11赛季,22岁的罗斯荣膺NBA常规赛最有价值球员(MVP),成为NBA历史上最年轻的MVP,该赛季入选NBA最佳阵容一阵和NBA全明星赛首发阵容。

四、克里斯·波什:在离开猛龙投奔热火之后,波什也抛弃了4号而选择了1号。也许,他觉得1号能为自己带来好运。虽然如今由于肺栓塞困扰而不能上场,即使不得不退役,也拿过两个总冠军了。

五、比卢普斯:当年的草根活塞,除了大本,最有名气的就是这位,朴实无华的比卢普斯。在活塞,身披1号球衣的他就是场上指挥官。2004年的总决赛,活塞拉下湖人勇夺总冠军,比卢普斯也拿到了职业生涯最重量级的荣誉,FMVP。

通过上述对美国男篮1号是谁发明的和美国男篮1号是谁发明的呢的解读,相信您一定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未能解决您的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