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脚气是谁发明的不(脚气是谁发现的)
今天给各位分享你知道脚气是谁发明的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脚气是谁发现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文章目录:
古代皇帝是如何根治脚气脚臭的?
“脚气”一说,古已有之,却非今人所谓之“脚癣”。从尧、舜、禹开始,咱们和脚气的斗争就没停止过,但聪明的炎黄子孙从没有放弃过寻找杀菌止痒的方法,于是就有了??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wuli祖先狩猎和采集为生的时候,整天光着脚,其实是没有脚气的。
而且在农业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身体的膳食结构,即狩猎而来的优质的蛋白质,油脂,采集而来的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使得身体非常强壮(如印第安人),免疫力强,所以没有脚气很正常。
脚气,从穿鞋开始
光着脚奔,忍受着脚下的荆棘、尖石,滚烫的地面,长时间也不是个事啊。相传在黄帝的时候,臣子于则就“用革造扉、用皮造履”。这可以说是我国皮鞋的起源了。
到了3000多年前,《周易》上已经出现了代表鞋的“履”字。
然而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古人,没有意识经常换鞋的重要性,脚气也由此诞生。
中华文明之“脚气斗争史”
晋朝
起源于岭南地区的脚气,晋朝时期逐渐向长江下游的南部地区蔓延。
那时候宫里一开会就是一整天,在皇帝面前犯脚气怎么办?于是民间出了一位脚气大师——嵇(JI)康。
潘安、夏侯玄、卫?并称魏晋南北朝四大“男神”
既然是男神,少不了对自己手足的保养,嵇康在其《养生论》中提到睡前拿盐泡泡脚,充满活力又健康,中国大保健时代由此开始。
可真菌并没有那么容易就范,无奈摊手.JPG┑(?Д?)┍
唐朝
到了隋唐,脚气开始越过长江、蔓延北方,唐代广泛流行于中国全境。
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云:“此病发,初得先从脚起,因即胫肿,时人号为脚气。”有人为此病所困,著述名为《脚气集》。
这大概是一种风湿性疾病。后来古人之“脚气”越来越少见,但病名影响甚广,就张冠李戴地把“脚癣”称作脚气了。
直到北宋后期、南宋、明代,所谓“脚气”,仍然是指各种腰脚痛、关节疾患。
清朝
梦回大清,后宫的娘娘们生活闭塞,脚气长期得不到治愈,最怕天子驾到,关键时刻犯脚气可咋办?于是太医们从李时珍那获得了归化散,成为升级版2.0解决脚气燃眉之急的神器。
有脚气的人一般脱鞋会很臭,老百姓用不起归化散,会把喝剩下的茶叶留下来,放通风处晾干,最后放进纱布里自制而成“除臭剂”。
关于脚气,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有个段子:
他在《牛棚杂记》中写到脚气者:“生物系有一个学生,大名叫张国祥??他到了大院以后,立即表现出鹤立鸡群之势。
有几天晚上,在晚间训话之后,甚至在十点钟规定的‘犯人’就寝之后,院子里大榆树下面,灯光依然很辉煌,这一位张老爷,坐在一把椅子上,抬起右腿,把脚放到椅子上,用手在脚趾头缝里抠个不停。”
脚气之痒,剧于蚊叮虫咬,半夜痒不能寐大挠特挠,亦不罕见。
现在“治疗”脚气当然不需要如此大费周章,关键只要把真菌杀彻底,随时寻求身边的手足健康机构的帮助,脚气是完全可以根治的。
“脚气病”你知道吗?
脚气病不是我们日常所见的“香港脚”。
这种脚气病并不是皮肤病。
得了这种病的人会感到非常疲劳,四肢无力,严重的时候患者甚至会丧命。
早在十九世纪,脚气病在非洲流行,当时荷兰很多军队在印尼驻扎,军队中逐渐出现了“脚气病”的患者:
后来在一个村庄也发现了大量脚气病人,甚至连大公鸡走路也摇摇晃晃,
可是过了几天,大公鸡不摇晃了,一问主人才知道大公鸡最近吃了米糠,原来吃的是精白米饭。
20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霍普金斯通过白鼠试验,在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之外,发现了第六种营养素。
随后,波兰科学家冯克对米糠所含的各种营养素进行了调查,并把糙米胚芽中所含的那种预防脚气病的物质,命名为维生素。
维生素B1也叫硫磺素,在人体内碳水化合物吸收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中,它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如果缺乏维生素B1,热量代谢就会出现障碍,人会觉得手脚无力,四肢酸软的症状,长期演变就会成为“脚气病”。
现在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维生素B1的缺乏引起“脚气病”的趋势有所头抬头。
脚气病主要侵犯三个地方:
1.神经末梢,人体会感觉到身上有“蚂蚁在爬行”:
2.其次会侵犯到心脏,医学上叫“脚气性心脏病”,它会使人的心脏扩大,全身尤其是下肢水肿:
3.会导致全身四肢无力,肌肉出现萎缩和疼痛的状况。
一般来说:粮食每精制一次,营养素就会损失30%以上,精白米中的维生素B1含量通常也只有糙米的10%,所以你如果食用的精白米成为一日三餐的主食,建议您家中的主食换成糙米饭,即三份白米一份糙米,这样的搭配既营养,口感又好。
我自制糙米饭团,味道很嗲!
名医孙思邈是怎样找到脚气病的病因的?
“脚气”和“脚气病”是两种不同的病。“脚气”又叫“足癣”或“香港脚”,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而“脚气病”则是因为缺乏维生素B1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通常表现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方面的问题。历史上,第一个记录脚气病并找到其病因及治疗方法的人是中国唐代的名医孙思邈。
孙思邈发现,有钱人比较容易得脚气病,而穷人得此病的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他想,这很可能同饮食有关系:富人常吃荤腥细粮,而穷人吃的却是素食粗粮。他又将细粮和粗粮进行了比较,发现精米、白面虽然好吃,但是和粗粮相比却缺少了米糠和麸皮。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麸皮来治疗脚气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可以看到,孙思邈之所以能够找到脚气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是因为他正确地运用了归纳思维中的求同求异并用法。
所谓“求同求异并用法”,可以看作是对“求同法”和“求异法”的联合运用:
考察两组场合,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一组场合(正面场合)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先行情况,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一组场合(反面场合)中,都没有这个先行情况,那么,这个先行情况就是引起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具体来说,孙思邈使用求同求异并用法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先用求同法,从正面组各个场合的先行情况中找出共同的情况:富人生活习惯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很少吃粗粮。由此确定不吃粗粮是患脚气病的原因。
第二步,再用求同法,从反面组各个场合的先行情况中找出共同的情况:穷人的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经常吃粗粮。由此确定吃粗粮是不得脚气病的原因。
第三步,使用求异法,对比正反两组场合,一组不吃粗粮,另一组吃粗粮,由此确定患脚气的原因是不吃粗粮。
总结:
国外医学家发现脚气病的致病原因及治疗方法,比孙思邈晚了一千多年,但推理方法大致相同。今天,求同求异并用法已经成了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推理方法。
通过上述对你知道脚气是谁发明的不和脚气是谁发现的的解读,相信您一定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未能解决您的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