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式加减法是谁发明的(分式加减法的定义)
今天给各位分享分式加减法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分式加减法的定义进行解释,如果未能解决您的问答,可在评论区留言!
文章目录:
- 1、谁发明了加减法
- 2、分式加减法是什么意思?
- 3、分数的发展历史
- 4、加减乘除是谁发明的?
- 5、五年级分数加减法的历史或法则
- 6、数学分式的计算方法
谁发明了加减法
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如中国至少在商代(约三千年前),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其他几个文明古国如埃及、希腊和印度一样,都没有加法符号,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就表示相加.在今天的带分数写法中仍可以看到这种遗迹.到公元三世纪,希腊出现了减号“↑”,但仍没有加法符号.公元六世纪,印度出现了用单词的缩写作运算符号.其中减法是在减数上画一点表示.
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的做法.例如用拉丁字母的P(Plus的第一个字母,意思是相加)表示加,用M(Minus的第一个字母,意思是相减)表示减.
“+”、“-”出现于中世纪.据说,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曾用横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条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于是就出现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来表示增加的“+”.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Widman,1460—?)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表示剩余和不足,1514年荷兰数学家赫克(Hoecke)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后来又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Vieta,1540—1603)的宣传和提倡,才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
分式加减法是什么意思?
分式加减法法则(rule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fraction)是分式的运算法则之一。
分式的加减法法则是:
1、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2、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再按同分母分式相加减的法则运算完成分式的加减运算后,若所得分式不是既约分式,应约分化为既约分式。
分数的运算法则:
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2、分数乘整数法则: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3、分数乘分数法则: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4、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5、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6、分数计算到最后,得数必须化成最简分数。
7、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发展历史
一.分数发展简史
人类早在文化发展的初期,由于进行测量和均分,就曾使用分数。在各民族的最早古文献中,都有关于分数的记载;各民族还有各不相同的分数制度。
埃及人:只对分子是1的分数进行运算,他们编制了把分子不是1的分数化成分子是1的分数的和的表,例如:
221 =114 + 142 215 =110 + 130 213 =18 + 152 +1104
在巴比伦:由于创造了六十进制的计数制度,所以他们就利用分母是60、602、、603等的分数,巴比伦人还编制了用六十进位的分数来表示分子是1的分数的表,例如: 154 =160 +6602 + 40603
希腊人:学会了埃及的分数算法和巴比伦的六十进位制算法,加、减、乘、除都很困难,数字计算没有能够很好发展。
我国古代筹算除法,除数放在被除数下面,除得的商放在被除数的上面,例如:
23÷7筹算法记着: ,除得整数3余数是2后,改作: ,中
间的2叫做分子,下面的7叫做分母,这个带分数读作:“三又七分之二”。
根据先有的材料,我国古代数学书“九章算术”(约公元一世纪左右)里面,已有完整的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这在世界来说也是最早的。
“九章算术”把分数加法叫做“合分”,法则是“母互乘子,并以为实,母相乘为法,实如法而一”,即:ba + dc = bc+adac 。这里的“实”是被除数,也就是分子,“法”是除数,也就是分母;“实如法而一”是被除数依除数均分为几份而取它的一份。如果同分母分数相加,则有法则“其母同者直相从之“,即 ba + ca = b+ca 。
“九章算术”把分数减法叫做“减分”,法则是“母互乘子,以多减少,余为实,母相乘为法,实如法而一”。即: ba - dc = bc-adac 。
“九章算术”把分数乘法叫做“乘分”,法则是“母相乘为法,子相乘为实,实如法而一”。即: ba × dc = bdac
“九章算术”把分数除法叫做“经分”,法则是“法分母乘实(为实),实分母乘法(为法),实如法而一”。即:ba ÷ dc = bcad
这些法则和我们现在所用几乎完全一样。
“九章算术”里约分法则是“可半者半之,副置分母、子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以等数约之”,这就是说:分子、分母都是偶数的时候,应该用2除;如果不是偶数,那么用辗转相减的方法,从较大数减去较小的数,最后得到一个余数和减数相等,这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这种辗转向减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和欧几里得的辗转相除法,理论上是一致的。
印度的数学计算都用比写的方法,七世纪中期,在印度数学家拉莫古浦
2
塔的著作中,分数七分之二记作:7 (只是比现在的分数少了分数线),分数三又
3
2
七分之二记作:7 ,和我国的筹算记法体制相同,分数的加、减、乘、除的法则也都和我国筹算法相同。
阿拉伯人接受了印度的分数记法,但是在分子、分母中间添上一条横线,并且把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写在分数的前面,例如三又七分之二写成3 27 。
阿拉伯人的分数算法在十三世纪初传到了意大利,在十五世纪中开始在欧洲各国通行,现在已经在全世界通用了
加减乘除是谁发明的?
1、法国数学家许凯在1484年写成的《算术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编写符号,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减法.这两个符号最早出现在德国数学家维德曼写的《商业速算法》中,他用“+”表示超过,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兰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减法.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在《整数算术》中正式用“+”和“—”表示加减,这两个符号逐渐被公认为真正的算术符号,广泛采用。
2、以符号“×”代表乘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他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后来,莱布尼兹认为“×”容易与“X”相混淆,建议用“·”表示乘号,这样,“·”也得到了承认。
3、除法符号“÷”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除的本意是分,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则运算符号齐备了,当时还远未达到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程度。
五年级分数加减法的历史或法则
分数的历史或法则
把整体「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分数的拉丁文是fraction,来自frangere,是打破,断裂的意思.汉语「分」也是分开,部份的意思.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真分数为μερη,也是部份的意思.
早在人类文化发明的初期,由于进行测量和均分的需要,引入并使用了分数。
在许多民族的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分数的记载和各种不同的分数制度.早在公元前2100多年,古代巴比伦人(现处伊拉克一带)就使用了分母是60的分数.
公元前1850年左右的埃及算学文献中,也开始使用分数.
中国也是使用分数最早的国家之一.《周髀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数学典籍.严格说来,《周髀算经》是一部天文著作,为讨论天文历法,而叙述一些有关的数学知识,其中的题材包括与计算天体方位所不能避免的分数四则运算.
稍后出现的《九章算术》才真正是第一部把古代中国数学已有的知识加以总结的书籍.《九章》中的分数知识(包括约分,通分和加减乘除法则)已是当时世界上最系统,最完备的分数理论.在方田章中已有明确的分数运算法则,其他各章还有很多分数应用题.
埃及也是很早就使用分数的国家,《莱因德纸草书》上便记载了古埃及分数.古埃及人仅使用分子为1的单分子分数(亦称为单位分数或古埃及分数),除了有符号表示2/3外,他们将所有分数都化成单位分数或单位分数之和.
数学分式的计算方法
方法:
1、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2、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3、加减法: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4、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定义: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A/B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为分式。据说分式由阿拉伯人发明,而分式方程由法国数学家韦达发明的
关于分式加减法是谁发明的和分式加减法的定义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