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ke.aiufida.com 小编在本篇文章中要讲解的知识是有关短波天线是谁发明的和全球领先的短波天线技术公司的内容,详细请大家根据目录进行查阅。
文章目录:
- 1、无线电之父是谁?
- 2、无线电天线是谁发明的?
- 3、无线电天线是由谁发明的?
- 4、天线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无线电之父是谁?
一次课后,一位学生交给教授一张图画,上边画着长了翅膀的字母正飞越大海。他对教授说:“让电磁波带着信号飞过大海,地球上的距离不就缩小了吗?”这位学生就是无线电之父——马可尼。
马可尼1874年出生在意大利的博罗尼亚市。从小喜欢读书,爱做实验。他的家庭十分富裕,可以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学习。1894年,刚满20岁的马可尼了解到海因利希·赫兹几年前所做的实验表明了不可见的电磁波是存在的,并且这种电磁波以光速在空中传播。而当时架设有线电报线路非常费力,马可尼就想能不能用电磁波来传送电报呢?1895年,21岁的马可尼在自家花园里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波传递实验。妈妈十分高兴,给了他1000美元,鼓励他继续实验。
实验花费很多。为了寻找经费来源,马可尼来到英国,在政府邮政部门的支持下继续研究。1897年,他和助手把发射机装在海边的一间小屋子里,屋外竖起一根很高的杆子,上面架设了用金属圆筒制成的天线,电磁波的远距离传播获得了初步成功。
1901年,他发射的无线电信息成功地穿越大西洋,从英格兰传到加拿大的纽芬兰省。1901年12月,马可尼实现了长达2000多英里的跨洋通信,这一天标志着无线电成为了全球性的事业。
这项发明的重要性很快彰显。那是1909年,“共和国”号汽船由于碰撞遭到毁坏而沉入海底,通过无线电发出的信息起了作用,除6个人外其余的人员全部得救。
同年,马可尼因其发明而获得诺贝尔奖。第二年,他发射的无线电信息成功地穿越6000英里的距离,从爱尔兰传到阿根廷。
马可尼晚年对短波和微波通信进行了重要的研究。
无线电天线是谁发明的?
无线电“天线”的发明家波波夫是南美洲人,它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根无线电天线。当时人们把“天线”叫做无线电的“触须”。波波夫用许多轻气球系着一根铜线悬吊在天空,这是一根对电磁波感应灵敏度很高的“触须”,它能够感觉很远地方的雷电。
人们早就发现一只带正电荷的铜小球和一只带负电荷的铜小球相互放电时会产生发射电磁波的现象。这就是电偶极子振荡而发射的电磁波。把这对小球拉开并伸展到天空上电磁波的作用会传得更远。天线就是基于这种现象传到天空中去的导线。
天线对于发射和接收都有一定的特性,就好象用传声筒一样,面对的方向,叫到的声音特别响声。天线具有“方向性”和“响度”,在电磁学中“响度”的意思是用电磁场的“强度”或者“增盖”来代替的。
雷达的天线象一个展开的伞,又象一只号角。电视塔的天线有的象鱼骨。这都是由其在方向性方面的要求所决定的。飞机场周围表标天线的作用是一旦飞机进入,信号灯就会自动闪亮,以警告飞机驾驶员,飞机已经进入机场范围。天线的结构形状千姿百态,目的是为了取得种种不同的电磁波辐射形态。
天线和普通导线不同,普通电线里的电流大小通常都一样,而天线上每一点的电流大小是不同的。天线引导电磁波行进,天线的形状尺寸与电磁波波长十分相关,调整天线是为了得到最大的驻波。驻波愈大,天线辐射能力就愈强。相反如果天线长短不合适,电磁波在天线上的行波就形成不了驻波。
实用的广播天线有垂直天线,倒L型天线、T型天线和环形天线等等。
无线电天线是由谁发明的?
波波夫在实验中发现,接收机检查电波的距离突然比往常增大了许多。“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仔细检查后发现,原来是一根导线搭在金属屑检波器上。他把导线拿开,接收机的电铃就不响了;把实验的距离缩小到原来那么近,电铃又响了起来。波波夫由此受到启发,研制出无线电天线,经过实验证明,使用天线可使传递距离剧增。
天线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天线是收音机、电视机、雷达以及其他无线电设备中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的装置。凡是利用无线电波传递信息的系统,都少不了天线。
最早在实际中应用的天线,是19世纪90年代波波夫与马可尼为了实现无线电远距离通信而设计的各种天线。马可尼为了实现远洋通信,曾制造出一种发射天线,它由30根下垂的铜线组成,顶部用水平横线把这些铜线连在一起,横线悬挂在两个支持塔上。从无线电开始应用于通信时起,天线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线状天线阶段。在20世纪初,电子管振荡器尚未发明,工作频率还限于波长为1000米以上的长波。在长波波段,水平天线是不适用的,因此,在这时应用的是各种不对称天线,如倒,型、T型、伞形天线等。随着中波、短波波段的相继开辟,推出了各种型式的天线。除了有抗衰减的塔式广播天线外,还有各种水平天线,如环形天线、八木天线等,也研制出了由多个单元组成阵列的大功率天线。
第二阶段,为20年代末开始的面状天线阶段。抛物柱面天线,虽然早在1888年赫兹就已首先使用了,但由于没有相应的振荡源,面状天线未能得到推广。到20年代末,随着微波电子管的出现,各种面状天线陆续研制出来。1930年,在新泽西州的两个电台之间开始用直径为3米的抛物面天线进行微波通信。除了抛物面天线,30年代还涌现出喇叭天线、透镜天线等,这些天线利用波的反射、折射、聚焦等原理制成,可获得窄波束和高增益。为了传输厘米波段和毫米波段的无线电波,30年代中后期,空心金属波导管开始广泛使用。40年代雷达的问世,大大促进了微波技术的发展,为了快速捕获目标,科学家又研制出波束扫描等天线。
第三阶段,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末期。在这段时间里,随着微波接力通信、射电天文学和电视广播事业的发展,天线设备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许多大型抛物反射面天线建设起来。1949年,在美国雷伯的主持下,制造出直径为9米的射电望远镜,研究射电的强度分布。后来又研制出可跟踪人造地球卫星的抛物面射电望远镜,它的抛物面反射镜,能将来自远方辐射源的平行光聚焦。
第四阶段,为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人造地球卫星与洲际导弹的成功发射,对天线的要求日益提高,如要求高增益、高分辨率、宽频带、快速扫描和精确跟踪。在这一段时间,天线技术的进展神速。一方面,一些卫星通信大型地球站天线被建立并得到改进,还出现了卡塞格伦天线等新型天线;另一方面,问世于40年代上半叶的相控阵天线,也由于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支持,为适应多目标同时搜索与跟踪等方面的需要,70年代初再次受到重视,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应用。
第五阶段,为从70年代初至今。随着卫星通信的发展和无线电频道日益拥挤,无线电技术朝越来越短的毫米波、亚毫米波(波长为0.1~1毫米的无线电波)甚至光波方向发展,出现了新型毫米波天线及新型阵列天线。此外,天线的结构和制造工艺也取得长足的进步,制造出直径为100米、可全向转动的高精度射电望远镜天线,单元数接近2万的大型相控阵天线,高度超过500米的天线塔也研制成功。
短波天线是谁发明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啦,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全球领先的短波天线技术公司、短波天线是谁发明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