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是谁发明的(电台什么时候发明的)

本篇百科问答的知识要给大家谈谈电台是谁发明的,以及电台什么时候发明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

谁发明无线电广播

无线广播的发明人并不确定。1920年,在美国匹兹堡诞生了世界上第 1座无线广播电台,代号为 KDKA 。

1873年,英国的J.C.麦克斯韦从理论上证明了无线电波的存在。1888年,德国科学家H.R.赫兹通过火花放电的实验,产生并接收了无线电波。1895年,意大利的G.马可尼和俄国的A.C.波波夫利用无线电信号进行通信实验获得成功。20世纪初开始实现播送语言和音乐的声音广播。1920年,在美国匹兹堡诞生了世界上第 1座无线广播电台,代号为 KDKA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又实现了同时播送声音和活动图像的电视广播。从此无线电广播在人们生活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1922年,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开办无线广播。1926年10月1日, 中国自己建成的第1座无线广播电台正式广播。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 1座无线广播电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广播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很快普及了声音广播。1958年和1973年,又先后实现了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广播。

无线电广播是以无线电波为传输广播节目载体的广播方式。世界公认的首次电台播音是1920年11月2日美国威斯汀豪斯公司在匹茨堡的KDKA电台播出哈定当选总统。此后,苏联、英国以及中国等许多国家纷纷建立了广播电台。

广播什么时候发明的?

1906年12月24日即圣诞节前夕的晚上8点钟左右,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费森登通过马萨诸塞州布朗特岩的国家电器公司 128米高的无线电塔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广播。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行的正式的无线电广播。

在1900年11月,费森登教授曾进行过一次演说广播,但声音极不清楚,未被重视。不过,第一次成功的无线电广播,应该是1902年美国人内桑·史特波斐德在肯塔基州穆雷市所作的一次试验广播。

史特波斐德只读过小学,他如饥似渴地自学电气方面的知识,后来成了发明家。1886年,他从杂志上看到德国人赫兹关于电波的谈话,从中得到了启发,试图应用到无线广播上。当时,电话的发明家贝尔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但他的着眼点在有线广播,而史特波斐德则着眼于无线广播。经过不断的研制,终于获得成果。他在附近的村庄里放置了5台接收机,又在穆雷广场放上话筒。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了,他却紧张得不知播送些什么才好,只得把儿子巴纳特叫来,让他在话筒前说话,吹奏口琴。试验成功了,巴纳特·史特波斐德因此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线广播演员。

他在穆雷市广播成功之后,又在费城进行了广播,获得华盛顿专利局的专利权。现在,肯塔基州立穆雷大学还树有"无线广播之父"的纪念碑。

以上摘自《世界之最》

中国最早的广播:

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ECO广播电台,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该电台设在上海广东路大赉洋行楼上,挂着"中国无线电公司"招牌,发射功率为50瓦。

1926年7月,设在哈尔滨南岗转角楼的东三省无线电台,呼号XOH。

1928年8月,南京开办"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简称"中央广播电台"),这是国民党官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发射功率为500瓦。拨出时间为上午、下午各1小时,内容主要是演讲和新闻。

1940年12月30日创建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党最早的广播电台。1949年3月25日,新华广播电台迁到北平。同年12月5日,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发明无线电广播,的人是谁?是什么国家的?是怎么发现无线电广播的?

无线电广播的发明人是美国人雷吉纳德·菲森登。1906年圣诞前夜,雷吉纳德·菲森登在美国麻萨诸塞州采用外差法实现了历史上首次无线电广播。菲森登广播了他自己用小提琴演奏“平安夜”和朗诵《圣经》片段。位于英格兰切尔姆斯福德的马可尼研究中心在1922年开播世界上第一个定期播出的无线电广播娱乐节目。

而无线电的发明人是美籍塞尔维亚裔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无线电广播实际上是利用了地球大气中的电离层,由于地球大气层中有电子层的存在,它可以像镜子般,把无线电折射回地球,而不致于直奔太空,由于这种折射回返的讯号,使得远方的电台才得以互相通讯。

谁发明了广播

1895年意大利的马可尼和俄国的波波夫几乎同时发明了无线电,但马可尼首先取得了国际专利。此后发射和接收设备便应运而生,并在很短时间里不断改进,达到群众性使用的水平。世界各国一时竞相建设广播电台、生产收音机。随着发射功率的不断增大,特别是短波频率的使用,使得无线电波越传越远,甚至跨越国界,这样国际广播也就逐渐产生。

关于电台是谁发明的和电台什么时候发明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