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接生技术是谁发明的(婴儿接生技术是谁发明的呢)
百科问答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婴儿接生技术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希望对于各位朋友学习婴儿接生技术是谁发明的呢的过程中有帮助。
文章目录:
- 1、怀揣梦想,才能创造幸福奇迹
- 2、急!苏格拉底是什么
- 3、袁隆平院士做了多大的贡献?
- 4、苏格拉底简介
- 5、林巧雅的发明有哪些
怀揣梦想,才能创造幸福奇迹
许多时候,宁愿被误会,不愿去解释。一滴墨,可以污浊一杯水,难以浑浊一条河,因为心大方能容纳;一句话,可以破坏一时心情,难以决定人的一生,因为命运在自己手中;一次意外,可以让步履沉重,难以销蚀执着的追求,因为活着,因为坚强,因为信仰。放飞心情,让心自由飞翔,让美丽世界在自己心中!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给你磨砺,让你变的坚强;给你离别,才会感知聚的喜悦;经历失去,让你懂得拥有时珍惜;经历失意,让你学会从容的选择。一路走过,一路安然,一路喜乐,一路菩提花香。以一颗不变的内心,来应对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过好自己的人生。
有时候,你选择与某人保持距离,不是因为不在乎,而是因为你清楚的知道:他不属于你。
不是所有的相遇,都能守候成美丽的风景。路过的,都是景;擦肩的,都是客;驻留心中的,才是情。友不贵多,贵在知人,知心,知音,知情;情不论久,重在心动,心懂,心同,心诚。属于自己的风景,才有美丽流连;拥有自己的倾心,才能以念取暖。缘分万千,顺其自然;以心换心,才能永远。
人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必须走的,一条是想走的,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才可以走想走的路。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见明天,但可以珍惜今天。怀揣梦想,才能创造幸福奇迹。心能走多远,梦想就能走多远。一个没有梦想的人,就像一艘无舵的船,永远漂泊不定、心无所依,搁浅是必然的,由灰心、失望导致的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
凡事须敏于言而慎于行。在别人面前滔滔不绝,看似是展示自己,其实是你赤身裸体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下。话不在多,在于份量,有时沉默是一种自我保护,言多必失,别让心中的那些隐私无处遁形。事前必三思,事中要坚韧,事后莫悔恨,只有眼光看远些,脚步坚实些,人生方多些圆满,少些遗憾。
莫向不幸屈服,应该更大胆更积极地向不幸挑战
人生定格的方位太多,就会失去方位。人生旅途中,大家都在忙着认识各种人,以为这是在丰富生命。可最有价值的遇见,是在某一瞬间,重遇了自己,那一刻你才会懂:走遍世界,也不过是为了找到一条走回内心的路。
教养和文化是两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很没教养,有的人没有什么太高的学历和学识,但仍然很有教养,很有分寸。教养是带有某种天生的素质和一点一滴的积累。
世界没有黑暗的地方,只有未被你照亮的地方;没有所谓的困难,只有面对问题时感到很难的人心;没有悲观的事情,只有用悲凉的眼睛去观察的事情;没有叫事业终点的位置,只有你想永远停顿的位置;没有彻底的失败,只有你已彻底屈服的失败;没有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只有面对世界时所采取的方式。
关于创造奇迹的名言
1、平时没有跑发卫千米,占时就难以进行一百米的冲刺。
2、没有激流就称不上勇进,没有山峰则谈不上攀登。
3、山路曲折盘旋,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
4、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那边的风光。
5、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
6、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拚搏,才是充实的生活。
7、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充满光明。
8、崇高的理想就象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9、种子牢记着雨滴献身的叮嘱,增强了冒尖的勇气。
10、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
11、只会幻想而不行动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收获果实时的喜悦。
12、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
13、对于攀登者来说,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迷失了继续前时的方向却很危险。
14、奋斗者在汗水汇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
15、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
16、勇士搏出惊涛骇流而不沉沦,懦夫在风平浪静也会溺水。
17、志在峰巅的攀登者,不会陶醉在沿途的某个脚印之中。
18、海浪为劈风斩浪的航船饯行,为随波逐流的轻舟送葬。
19、山路不象坦途那样匍匐在人们足下 。
20、激流勇进者方能领略江河源头的奇观胜景。
21、如果圆规的两只脚都动,永远也画不出一个圆。
22、如果你想攀登高峰,切莫把彩虹当作梯子。
23、脚步怎样才能不断前时?把脚印留在身后。
24、不管多么险峻的高山,总是为不畏艰难的人留下一条攀登的路。
25、让生活的句号圈住的人,是无法前时半步的。
26、只要能收获甜蜜,荆棘丛中也会有蜜蜂忙碌的身影。
27、进取乾用汗水谱烈军属着奋斗和希望之歌。
28、生活呆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不能是没味的。你可以胜利,也可以失败,但你不能屈服。
29、向你的美好的希冀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
30、机会只对进取有为的人开放,庸人永远无法光顾.
31、只会在水泥地上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深深的脚印.
32、生命力的意义在于拚搏,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竞技场.
33、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被礁石击碎又无数闪地扑向礁石.
34、白天黑夜的每个小时对我都是一个奇迹,每立方英寸的空间都是一个奇迹。——惠特曼
35、每天都会出现一些新的奇迹,戏言变成了真实。那些打算嘲笑别人的人将发现他们自己被人嘲笑。——塞万提斯
36、涅克拉索夫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培根
37、奇迹建立在我们对大自然的无知这一基础上,而不是大自然本身所固有的。——蒙田
38、奇迹是信仰最庞爱的孩子。——歌德
39、奇迹在相信它的人眼里才是奇迹。——贝纳姆
40、人世间有许多奇迹,人比所有奇迹更神奇。——索福克斯
41、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温塞特
42、神奇的东西未必都是奇迹。——歌德
43、生活中,谅解可以产生奇迹,谅解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损失,谅解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复仇心理铺就的道路。——穆尼尔·纳素夫
44、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培根
45、织布工的后代与帝王的后代一样,也能创造出奇迹。——约·德莱顿
46、智慧的可靠标志就是能够在平凡中发现奇迹。——爱默生
励志文章:坚持下去,你才能创造下一个奇迹
19世纪80年代前,法国新生婴儿的死亡率非常高,平均每5个新生婴儿中就有一个在学会爬行之前夭折,而那些早产并且体重不足的婴儿,死亡率则更高,75%的这类新生儿因为体温过低,会在几周内死亡,满心的期待,换来的却是无可奈何悲痛离别,这让许多年轻的父母痛苦不已。
斯蒂芬塔尼是巴黎妇产科医院的一名年轻医生,这家医院主要是为住在城市里的贫困妇女们提供住院接生医疗服务,该院在当时的法国属于贫困、弱势的二流医院,无论在硬件设备上还是软件技术上,都无法与法国一流的大医院相媲美,而塔尼也只是该院里一个资质很浅的二流医生。
但和同事们的冷漠与得过且过相比,塔尼却相当善良和有抱负,每次看到早产的新生儿夭折时,他都非常难过和自责,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医生,没有尽到保护婴儿的责任。而实际上,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受当时整体医学水平的限制,普遍发生于任何一家医院里,跟他个人没什么关系。
可强烈的责任感让塔尼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个只有大医院、医学博导们才有可能攻克的难题,拯救新生的早产儿。他的这个抱负曾一度被同事们拿来当笑柄,因为实在是太自不量力了。可塔尼却始终坚信有一天能实现,并时刻将此事记挂在心头。
1978年冬的一天,塔尼带着3岁大的女儿去巴黎动物园里玩,当他走在动物们之间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些小鸡孵化器,看着刚刚孵化出来的小鸡,待在温暖而舒适的孵化器中活蹦乱跳时,塔尼突然灵光一闪,兴奋不已,觉得自己找到了一把救助早产新生儿的钥匙。
几天后,塔尼将巴黎动物园里的家禽养殖员奥迪马丁请了过来,请他帮自己制造出一个大的小鸡孵化器,并将其命名为育婴保温箱。为了保证安全,该保温箱并未采取用电供暖,而是通过向外层里不断注入热水,来维持内部的恒定温度,确保放入其中的早产新生儿能始终生活在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里,不会因为体温持续走低而丧命。
之后,塔尼说服了一些早产新生儿的父母,请他们同意将孩子放入到育婴保温箱中去。一年下来,有500名早产新生儿住进了塔尼的育婴保温箱中,其死亡率一下子由之前的75%大幅下降到32%!
这一结果,让塔尼激动不已,他开始游说巴黎市政府,要求推广他的新发明,后者终于被说动。2年后,巴黎市政府要求全巴黎的妇产科医院都要配备这种育婴保温箱,3年后,塔尼的育婴保温箱在法国普及,后来又走向全世界。
由于育婴保温箱对挽救和保护婴儿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带给了无数早产儿生的奇迹,其作用超过了19世纪的任何一项发明。塔尼也被人们赞誉为早产儿的救世主。
今天,改进后的育婴保温箱还新增了氧气辅助和其他先进的功能,早产儿的家人再也不用担心失去孩子了。
谁都可以有梦想,谁都可以有抱负,千万不要因为自身的平凡和世俗的嘲笑而放弃心中的梦想,做一个有心人,坚持下去,也许你就是下一个创造奇迹的斯蒂芬塔尼!
励人坚强 创造生命真实的奇迹
1、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馨的回忆;美丽又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
2、谁说人与人隔着遥远的重洋,谁说心与心设着坚固的堤防?十六岁的鸟儿飞上天空,总会找到落脚的枝头。
3、漫漫人生路,谁都难免会遭遇各种失意或厄运。在凄风苦雨惨雾愁云的考验面前,一个强者,是不会向命运低头的。风再冷,不会永远不息;雾再浓,不会经久不散。风息雾散,仍是阳光灿烂。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4、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将试锋芒。自命不凡不可取,妄自菲薄更不宜。
5、就让昨日成流水,就让往事随风飞,今日的杯中别再盛着昨日的残痕;唯有珍惜现在,才能收获明天。 努力奋斗,天空依旧美丽,梦想仍然纯真,放飞自我,勇敢地飞翔于梦想的天空,相信自己一定做得更好。
6、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功。
7、如果你们是蓝天,我愿做衬托的白云;如果你们是鲜花,我愿做陪伴的小草;如果你们是大树,我愿做点缀的绿叶……我真诚地希望我能成为你生活中一个欢乐的音符,为你的每一分钟带去祝福。
8、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烈;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显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 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未来;生活,就是用心灵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叶绿的枝头;生活,就是面对困惑或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豆大却明亮且微笑的灯展。
9、知道了每一段经历过的坎坷路径都有它最真诚跋涉的理由;知道了每一个走上去的前途都有它最真实选择的方向。那么,请将我置身其中,尽情领略生命真实的精彩,创造生命真实的奇迹。
10、有了执着,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着,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执着,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圆的鲜花。
11、岩石下的小草教我们坚强,峭壁上的野百合教我们执着,山顶上的松树教我们拼搏风雨,严寒中的腊梅教我们笑迎冰雪。
12、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
13、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重的———毅力。
急!苏格拉底是什么
苏格拉底(∑ωκράτης;英译:Socrates; 前470年—前399年)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苏格拉底具有朴实的语言和平凡的容貌,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和神圣的思想。他在雅典大街上高谈阔论,到处向人们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这样提问题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鸩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克塞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编辑本段]【哲学思想】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没有著作,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绝大多数是由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对话录》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但也因此我们通常很难分清哪些 思想是苏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图的。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灵的转向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灵魂不灭说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 ,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 ,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 。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是由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论和爱利亚的芝诺的反证法发展而来的。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第一、谈话是藉助于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但是,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开始了夸大主体和理性、夸大抽象思维,以哲学唯心主义的神话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
[编辑本段]【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他怎么施教呢?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因此苏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贫。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袁隆平院士做了多大的贡献?
袁老并非单纯是中国人民的英雄,同时也影响了世界。
袁老的杂交水稻技术不但大幅提高了我国的水稻产量,也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农业具有重大贡献。相比其它国家各式各样的水稻品种,平均每公顷提高了2吨的产量。这个提升比例大概已经到了总产量的百分之20到百分之30甚至相比一些落后的水稻品种,比例更为惊人。不说那些类似与巴西印度的落后国家,其中也包括了农业十分发达的美国。2006年,袁老成为了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从1863年开始到现在,获得此荣誉的中国国籍人士不过20多人左右,而其外国国籍院士总人数多达500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当选该院院士是美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也是世界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
对于我国来说。吃不上饭,变成了能吃上饭,吃不饱饭,变成了能吃饱饭。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改变是十分长远的,且影响了各行各业,毕竟无论是工业还是服务业,还是什么其它行业,其发展和生产的基石都是粮食产量,只有足够的粮食才能够供给足够的非农业人口,才能有更多的人口被投入到其它产业里。
去了医院,可以有更多的医生护士给你看病,来到大街上可以有更多的娱乐服务和各类产品供你选择,在网上可以有更多的节目和游戏让你娱乐。
如果说的更大些,这对国防和科技,乃至时代的进步,都有长远的意义。中国生产的产品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抢占国际市场,中国也不会被其他国家的粮食卡脖子。
而这一切一切的基础,都在于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从田里解放更多的劳动力。
如果你是中国人请自豪且感恩,如果你不是,起码也要学会感恩。
不论怎样。
我倒希望袁老去世这条消息是假的。
“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 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袁隆平曾在采访里,提到自己研究水稻的初心。
时间回拨到1930年9月7日,当时只有27岁,后来成为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的林巧稚,在北京协和医院产房里,接生了一名男婴。
这位在出生登记材料上显示为“袁小孩”的婴儿正是袁隆平。
袁隆平的童年和青春岁月,都跟随父母辗转于全国各地,包括北京、天津、江西、重庆、湖北等。
1949年,袁隆平考入了相辉学院农学系,这是复旦大学迁回上海后,重庆复旦大学校友创办,该校在新中国成立后,并入新成立的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前身者之一。
在校期间,袁隆平曾报名参加空军,但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而未入伍,继续留校学习。
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学毕业,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看到有人因为饥饿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袁隆平被这些景象深深刺痛了,立志用农业科学战胜饥饿。
然而,袁隆平的研究之路并不顺利。
一开始,他就得面对国际权威的批判“水稻杂交无优势”;为了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他跑遍大半个中国找了6年之久;“文革”时期遭到冲击,实验田被毁……
1976年,袁隆平育成的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随着中国水稻研究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2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植物》杂志发表文章称,中国的植物生物学研究已经确立了在全球的卓越地位。 特别是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已经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可谓“中国的复兴”。
苏格拉底简介
个人经历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 苏格拉底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戈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终身信奉。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然而,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终年70岁。
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理想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执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使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更以其灵魂转世与净化的基本思想,给柏拉图以极其深刻巨大的影响,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乃至后世的西方哲学。
人物思想
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有些人认为苏格拉底其实没有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只会加以盘问每种信仰;在《理想国》中他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的想法。有些人认为他其实没有半点自己的信仰和理论,但对此又有许多争论,因为要从记载中区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两人的概念相当的困难,同时要解释他们的概念又更为困难。也因此,要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的记载中寻找苏格拉底的理念并不简单——必须留意这些理念很可能不是苏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而可能更接近于这些记载者自己的看法。
从对话录里得到的证据显示苏格拉底只有两个导师:文法家普罗迪科斯(Prodicus)、以及一名女祭司狄奥提玛(Diotima),狄奥提玛教导了苏格拉底有关爱的知识。一些对话录也显示出苏格拉底曾受到了当时的思想家如巴门尼德和阿那克萨哥拉的影响,历史记载通常也将这两人视为是苏格拉底的导师。古典历史学者John Burnet主张苏格拉底的主要导师是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学者阿基劳斯(Archelaus),有关阿基劳斯的记载其实也是苏格拉底自己的理论。而Eric A. Havelock则认为苏格拉底与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关系证明了他与柏拉图的哲学理念差异。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灵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灵魂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 ,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真理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 ,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辩证
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 。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是由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论和爱利亚的芝诺的反证法发展而来的。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第一、谈话是藉助于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但是,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开始了夸大主体和理性、夸大抽象思维,以哲学唯心主义的神话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
教育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 他怎么施教呢?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教学中有过这样一件事发生,在开学的第一天,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事,每个人尽量把手臂往前甩,然后再往后甩。”说着,他做了一遍示范。“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谁做不到呢。可是一年以后,苏格拉底再问的时候,他的全部学生中却只有一个人坚持了下来,后来这个人继他之后成为新一代思想家,这个人叫柏拉图。
伦理
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这种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伦理思想,后来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和发展,形成以强调禁欲为特征的犬儒学派;而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乐论思想,则被亚里斯提卜继承和发展,形成主张享乐的居勒尼学派。柏拉图全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体系,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要由理智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辩论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象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的生命诞生。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
治国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人物轶事毒酒
古希腊最卓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是柏拉图的老师。他对西方哲学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苏格拉底一生不断探索真理,因为善于辞令,常常把那些自认为知识渊博的浅薄之辈驳得目瞪口呆,因此他在广大青年中享有很高威望,可不幸于公元前399年被保守派贵族以煽动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当众受审,处以死刑。
根据当时雅典法律规定,处死犯人的方法是赐以毒酒一杯,但在处死前关押的一个月中,法庭允许犯人的亲友探监。当时便有许多青年人天天去监狱探望苏格拉底,其中有位名叫克利托的青年问苏格拉底有无什么遗言时,苏格拉底回答说:“我别无它求,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过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在心。你们务必保持节操,如果你们不按我说的那样去生活,那么不论你们现在对我许下多少诺言,也无法告慰我的亡灵。”说完他便起身去洗浴了。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在苏格拉底即将处死的那天晚上,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他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打发开,而去同他的学生斐多、西米亚斯、西帕斯、克利托等谈论灵魂永生的问题。不久,狱卒走了进来,说:“每当我传令要犯人服毒酒时,他们都怨恨诅咒我,但我必须执行上级命令。你是这里许多犯人中最高尚的人,所以我想你决不会恨我,而只会去怨恨那些要处死你的人,我现在受命执行命令,愿你少受些痛苦。别了,我的朋友。”说完泪流满面,离开了牢房。苏格拉底望着狱卒的背影说:“别了,朋友,我将按你说的去做。”然后他又掉转头来,和蔼地对那些青年说:“真是个好人,自我入狱以来,他天天来看望我,有时还跟我谈话,态度亲切。现在他又为我流泪,多善良的人呀!克利托,你过来,如果毒酒已准备好,就马上叫人去取来,否则请快点去调配。”克利托回答说:“据说有的犯人听到要处决了,总千方百计拖延时间,为的是可以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请你别心急,还有时间呢!”这时苏格拉底说:“诚然你说得对,那些人这样做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延迟服毒酒就获得了某些东西;但对我来说,推迟服毒酒时间并不能获得什么,相反,那样吝惜生命而获得一顿美餐的行为在我看来应当受到鄙视,去拿酒来吧。请尊重我的要求。”
一会儿送毒酒的人来了,苏格拉底镇定自若,面不改色,他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他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 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在场的人无不为将失去这样一位好友而悲泣。苏格拉底见状大为不悦,他说:“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呢?我为了避免这种场面才打发走家里的人,常言道: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请大家坚强点!”苏格拉底接着在室内踱了一会儿,说自己两腿发麻,便躺了下来。送酒的人走过来摸了摸他的身体,觉得已没有热气。突然苏格拉底又喃喃地说:“克利托,你过来,我们曾向克雷皮乌斯借过一只公鸡,请你不要忘记付钱给他。”他的最后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说完,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合上了眼,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同他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的,而他个人的命运同雅典的命运是不可分的。他为了祖国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国则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贡献,成全了他的哲学。苏格拉底没有丝毫的激愤、畏惧或是悲哀,而是依旧用他智慧的语调诚挚地奉劝着一切。他明白他是神的使者,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还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恰恰能给他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
苏格拉底还认为,法律同城邦一样,都来源于神,是神定的原则。法律最初体现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规律,它纯粹是一种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后来城邦颁布的法律称为人定法。虽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样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变性,但是,由于人定法来源于自然法,人们接受和服从人定法的指导就意味着人们接受和服从自然法的约束,也就是服从神的意志。一个城邦的理想状态必须是人人从内心守法的状态,这既是苏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最后慷慨以身殉法的内在动力。
苏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之时仍大谈“遵道德、重公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认为人生价值莫过于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苏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去实现它,即使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个悲剧,悲剧在于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调和。于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躯托负起这个伟大的冲突,托负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对苏格拉底而言,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自觉,自愿,自律从而自由的精神,通过他得到了光大。
林巧雅的发明有哪些
应该是林巧稚。没有发明。
林巧稚(1901-1983),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虽然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1] 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
研究成果
女性盆腔病症
20世纪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子宫出血致病的生理原因和不同职业妇女出血状况进行研究。研究较为多见的盆腔脏器的炎症,如盆腔炎、盆腔结核等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研究细菌学和尿道细菌学。
从临床统计学中,她发现,妇科病是占妇女发病率的2/3。当时,国家贫困落后,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妇女尤其难躲产前产后关,难产婴儿死亡率极高,子宫出血、宫颈糜烂等病成了常见病,她实感自己责任重大,同时,她还在寻找妊娠生理原因,研究月经和排卵的科学原理,这一现象同身体状况的内在联系。1939年,医院要她研究妇产科基础理论,因她获得了去芝加哥大学妇产科学系学习的机遇,在生理学、妇科肿瘤、内分泌和畸形胎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新生儿溶血症
1950年代,某女工因新生儿溶血症连续夭折了三胎后写信向林巧稚求助。新生儿溶血病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成活的先例。为了圆这位女工的母亲梦,林巧稚查遍国外最新的医学信息,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约有关专家座谈,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方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填补了中国妇产科医学的空白。[7-8]
妇科肿瘤
1940年代末,她就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的研究。
据她掌握的不完全统计,每年大约有100多万妇女死于癌症,她深感癌症是妇科疾病的最大难点。重返协和医院后,就组织在染色质、染色体的遗传学方面进行探讨,提出病毒可能是肿瘤的病因之一。她带领学生对葡萄胎、子宫绒毛膜上皮癌进行长期了解和跟踪检查。总结1948年7月1月到1958年12月底接收住院的158人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其中良性葡萄胎86人,恶性葡萄胎27人,绒毛膜上皮癌42人,合体细胞子宫内膜炎3人。恶性葡萄胎病例中24例发生远处转移,86例良性葡萄胎竟有9例发生远处转移,这一事实推翻了国外专家自1947以以后根据200例葡萄胎病例分析,认为良性葡萄胎不转移的结论。
在她分析癌症发展变化的同时,北京市政府接受了她对妇科的普查建议,于1958年9月经她组织抽样83个机关单位、27所学校、22处居民地段的7万多29岁以上妇女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患有子宫颈糜烂、子宫颈瘤、子宫颈癌、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者都各占一定比例。60岁之后,她知道自己在有生之年未必能彻底征服癌症,便找来学生连利娟、宋鸿钊,把自己自1948年以来所积累下来的癌症追踪资料全部交给了他们。[3]
婴儿接生技术是谁发明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婴儿接生技术是谁发明的呢、婴儿接生技术是谁发明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