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种子是谁发明的视频(种子是怎么发明的?)

百科问答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苹果的种子是谁发明的视频的知识,希望对于各位朋友学习种子是怎么发明的?的过程中有帮助。

文章目录:

苹果是哪一个国家先种出来的????

中国是苹果的起源地之一,在湖北江陵战国古墓中发现的苹果种子表明,中国种植苹果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苹果具有补心益气生津止咳、健胃和脾的功效,对于缓解高血压眩晕、急性肠胃炎、腹泻、习惯性便秘、妊娠呕吐等症状有明显效果。 我国苹果的历史简明如下: 一,苹果的名称,源于佛经中的频婆果。两果原非一物,其名称的混同,属于中印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 二,中国本土最早被称为频婆果的果类,是生长于岭南地区的一种亚热带坚果。它大概与印度频婆果的品种相当接近,可能与唐诗中的“相思子”或“红豆”也有一定关系。因其生长范围不广,不甚为世所知。 三,早在西汉时,西域原产中国绵苹果的一个品种柰,即已传入内地,以后栽培渐广。其中某种红色柰,在唐朝或许曾被比为频婆果,但这个名称并未流行。 四,最晚在元朝中后期,中国绵苹果一个更新的品种又由西域输入内地(傅乐淑《元宫词笺注》称平波果是“自外国输入”,不尽准确),并在北京地区栽培。这一品种与柰本属同类,但经过改良,外观、口味已与柰有较大区别。时人借用佛经中“色丹且润”的频婆果来称呼它,曾异写作平波、平坡,到明朝仍固定为频婆,亦作苹婆,明后期开始简写为苹果。 五,清朝苹果在北方的栽培更加广泛,在南方福建、云南等省亦有出现。频婆、苹婆、苹果等名,仍迭相使用。 六,晚清西洋苹果传入中国,因其品种更加优良,逐渐取代了原来的绵苹果。新品种继续沿用苹果之名。与此同时,频婆、苹婆等旧名则随着中国绵苹果栽培的萎缩而逐渐消失

记得采纳啊

苹果的发源地在哪里

苹果是一种古老的水果,起码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苹果树是传说中伊甸园里命运之树,亚当夏娃偷吃的禁果,就是苹果。对于苹果的赞美,从古至今在绘画和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从丢勒和克拉纳赫的油画,到欧里庇德斯、莎士比亚,一直到泰戈尔和里尔克以及普列什文,都有描写苹果的诗句。高尔斯华绥写过小说《苹果树》,普宁写过小说《冬苹果》,契诃夫的小说《新娘》也特意把新娘娜嘉要离家出走放在家乡的苹果园中,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小说《盲厨师》,更是把莫扎特为临终前的盲厨师演奏的场景,放在了盲厨师眼前苹果花开的四月清晨。

为什么人们对于苹果赋予如此的感情?我想大概因为苹果确实甜美好吃,又普及得很,到处能够看到。苹果树从来不假贵族,而是十分的贫民化,一般都长得并不高大,绝不拒人千里之外,而是伸手可摘,显得温柔可亲。起码不像是荔枝那样的高贵,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没错,苹果是大众化的水果之一,在世界水果产量最高的,第一是香蕉,第二就是苹果。美国19世纪著名的牧师亨利·沃德·比彻尔曾经说苹果是最民主化的水果:“不管是被忽视,被虐待,被放弃,它都能够自己管自己,能够硕果累累。”

比彻尔说的极对,苹果树的生命力极顽强,耐寒力超过任何水果,大概是生长在纬度最高地方的水果了吧。在北大荒插队的时候,那里没有别的果树,只能够种苹果树,是国光的变种,果子不大,有些发酸,但很脆。苹果下树没多久,冬天就来了。北大荒的冬天来得早去得晚,“大烟泡儿”一刮,冷得很。因此,苹果很难过冬,当地老乡曾经把苹果储存在菜窖里,土豆都冻成了冰砣,苹果更是早就冻黑冻烂了。我们刚去的第一年,心里充满着好奇和好胜,秋天到来的时候,苹果树挂果了,菜地里的卷心菜也开始抱心了,我们把苹果放在卷心菜的菜心里,等卷心菜的叶子一层层地长出来,把苹果就紧紧地包在菜心里了。收卷心菜时,我们把包着苹果的卷心菜放进菜窖里,到新年和春节,打开卷心菜,一个个红红的苹果滚了出来,居然一点没冻,咬一口,还是那么脆生生的。如果说在北大荒我们有什么发明创造的话,这应该算一项吧。当然,也是苹果自己的生命力旺盛,用北大荒的话说是“抗造”。可以说,它们是在北大荒的冬天和我们惟一相依为命的水果了,在新年和春节的时候,它们给我们欢乐,让我们想起了遥远的家。

据统计,世界每年苹果的产量有几千万吨,美国产量最高,占了世界将近四分之一。美国人对苹果情有独钟,在他们国土刚刚开发的时候,是苹果帮助他们将荒原改造成了家园。美国有名的民间英雄“苹果佬约翰尼”,就是当年用了一生40年的生命时光将苹果树的种子撒在俄亥俄州的荒野上的。

美国向世界出口最多的苹果,是我们现在相当熟悉的蛇果。据说,这是当年在依阿华培养出的新品种,1893年参加密苏里路易安纳一次比赛时,获得了头奖而被命名为蛇果的,蛇果英文意思是“美味”,因为那时的蛇果“甜得没有了方向”。如今,蛇果在我国已经快臭了街。记得九十年代初,在珠海海关前的免税商店,第一次见到这种从美国进口来的蛇果,特意买了几个带回家,却全家人谁也不愿意吃。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甜,关键是太面,有些像我们早就淘汰了的锦红苹果。

我猜想1893年时的蛇果大概不会这样,一百多年过去了,再好的茶冲到现在也不会是原来的味道了。几千年以来,苹果和人类同呼吸共命运,人类改造着它的命运,也改变着它的口味,苹果树越来越像是人类驯养的狗一样,只能够惟命是从。苹果的拟人化、规模化和商业化,使得它们的爹妈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的品种之中,退化是必然的。它们原来的野性已经渐渐失去了许多,它们的创造性就越来越差。

美国生物学家迈克尔·波伦在他的《植物的欲望》一书的“苹果”一章里,特意列举了这样一个事实,前苏联的生物学家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尼古拉·瓦维洛夫早在1922年就发现了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一带的野生苹果树林,为了研究苹果的遗产基因多样性,他要求保护这片在世界范围内少见的野生苹果树林,却成为了斯大林时代对遗传学大批判的牺牲品,先是被关进监狱,后被折磨死在集中营。为了苹果,约翰尼成了英雄,他却成了罪人。

波伦接着说,1989年,瓦维洛夫的学生如今80岁高龄的生物学家艾玛卡·迪杰高里夫邀请一批科学家到阿拉木图看那片野生苹果树林,希望他们能够帮助他挽救它,“因为一个房地产开发的热潮正从阿拉木图向周边的丘陵地带扩散开来”。

我们怎么还能够吃到那种“甜得没有了方向”的苹果?我们就是这样破坏着和我们人类几千年以来相依为命的苹果,而且,不仅是苹果。苹果的历史就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历史。

在新疆石河子市,我见到满街栽的街树都是苹果树。我不知道世界还有没有别的城市也把苹果树作为街树的,我反正是没见过。那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那里离阿拉木图很近,让我想起阿拉木图的苹果,如此的链接,是对比还是安慰?或许,苹果自身就是一则现代寓言。

苹果的历史故事

苹果的历史故事

苹果的历史故事,苹果最初起源于中亚和西亚地区,至于其发源地至今存在争论。有些人说是从哈萨克斯坦来德,有些人是说中国的新疆。苹果是大家最熟悉的水果之一,那么你知道苹果的历史故事吗

苹果的历史故事1

19世纪中叶后,海禁开放,西方文化大量输入,果树资源交流更加频繁。苹果属果树也随之引入。

1、早期苹果引进概述 早期引种苹果的途径是多方位的。其中以山东最早,据烟台的地方史志记载,1861年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John L.Nevius)受长老会派遣,由上海来山东登州(今蓬莱市)。因倪妻患病,1864年返美。1871年倪氏夫妇重返烟台时,带来西洋苹果、洋梨、美洲葡萄、欧洲李及甜樱桃等果树品种,在烟台毓璜顶东南山麓建园栽植,取名"广兴果园"。

2、20世纪前半期苹果引种及生产概况 20世纪初,辽宁、山东苹果发展较快。1909年旅顺最大一处苹果园(后改为旅顺农场)中有国光96株、倭锦550株。日俄战争后,旅顺、大连的租借权转归日本后,1909年在熊岳建立苗圃(1913年改为农事试验场),再从日本引进一些主栽品种,1910年引入红魁、祝光、旭和国光等;1914-1921年间又引入玉霰等3个品种。

3、苹果生产恢复时期 从1950-1952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扶持农业生产,对果树生产发放无息贷款,减免果业税收,同时还在重点果区建立果树技术指导机构,通过供销社组织果品运销,提高果农收入,促进了果树业的复苏。在老苹果产区,残存的苹果老树迅速恢复了树势,主要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并开始组建第一批国营园艺场(其中北方以苹果为主),因此,产量急速回升。

4、50-60年代苹果业的兴起 从l953年起,中国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兴起,大大地鼓舞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l955年农业部提出了"以互助合作为中心,大力提高现有果树的产量和质量,有计划地积极向山区、荒山扩大垦辟新果园",新建果园一律免征农业税,并相应改善购销工作。

5、商品基地的建立与发展 从1985年起,由于苹果收回投资快,效益高,除广东、广西、湖南、海南及上海等五地不适于商品生产栽培外,其他地区都把发展苹果生产作为开发山区、脱贫致富或积累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其中陕西省发展尤为突出,在渭北地区建立25个优质苹果基地县,秦冠、富士等品种占了绝对优势,产量也迅速上升,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从1992年达到年产8.429×105t,仅次子山东、辽宁。1993年超过了辽宁,居全国第2位。1995年全国各省的面积与产量。

苹果的历史故事2

中国是苹果的起源地之一,在湖北江陵战国古墓中发现的苹果种子表明,中国种植苹果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苹果具有补心益气生津止咳、健胃和脾的功效,对于缓解高血压眩晕、急性肠胃炎、腹泻、习惯性便秘、妊娠呕吐等症状有明显效果。

苹果(Apple),是最常见的水果之一。苹果树属于蔷薇科,落叶乔木,叶椭圆形,有锯齿。其果实球形,味甜,口感爽脆,且富含丰富的.营养,是世界四大水果之冠。苹果通常为红色,不过也有黄色和绿色。苹果是一种低热量食物,每100克只产生60千卡热量。苹果中营养成份可溶性大,易被人体吸收,故有“活水”之称,其有利于溶解硫元素,使皮肤润滑柔嫩。

苹果在我国有怎样的历史

苹果外形圆润,咬口满嘴酸甜,几乎没有人不喜欢吃这种水果。

苹果的颜色 多样,有浅红、黄色、艳红、绿色等等,真可谓ii彩缤纷,特别能勾起人的食欲。它 气味清香,储存过它的地方,芬芳的气味能驻留好久,真是让人迷恋。

苹果古称“林檎”或“柰”,据说,在苹果成熟的季节,鲜美的味道引得飞鸟 来吃,故名“林檎”。 在中国种植的历史悠久,汉武帝居住林苑抉荔宫,就种 有林檎。

苹果的名字是由印度梵语“频婆”两字演化而来的,不过在印度,频婆并不 是指苹果,而是另一种水果的名称。苹果的名称出现在明代,万历年间王象晋编 纂的《群芳谱果谱》中就有苹果,书中记载,苹果产在北方,山东、河北的质量 最好。

生的时候是青色,熟的时候半红半白,或者全是红色,在很远的地方就能 闻到香味。苹果有10 000多个品种,但有经济价值的只有100多种,人们经常栽培的有20 多种,如秦冠、金星、祥五、金帅、金冠、倭锦、国光、胜利、金红、红富士、红元帅、黄元帅等。

苹果是常年供应的水果之一,是人们日常食用、馈赠的首选。苹果在每年的6月中旬到11月间陆续成熟,一直可以储存到来年苹果成熟的时 候。

所以,我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苹果。

苹果的历史故事3

苹果历史故事

苹果原产欧洲中部、东南部,中亚西亚以及中国新疆。在公元前三百年的欧洲,M.P.Cato已记载了苹果的品种。其后,罗马人开始栽培,并有嫁接繁殖。十八世纪J.B. 蒙氏及T.A已利用自然杂交进行实生苗选育,逐步推广栽培。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欧洲移民把苹果传入美洲,在美洲又培育了不少新品种。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代,从欧美引入苹果,乃传入亚洲。此后,大洋洲、非洲也都相继引入苹果。近百年来,世界五大洲先后有了苹果栽培。最早期的欧洲人已食用苹果,并对之进行了改良和选育,一些品种早 见于2000多年前,在向美洲殖民前,欧洲已知品种达数百个。随着北美的移民浪潮,实生苗苹果品种也到处传播,变成当地传奇人物的巡回使者,在苹果的传播中起了主要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约翰·查普曼,他绰号“苹果佬”,在俄亥俄及印第安纳广泛种植苹果。印第安人和设陷阱捕兽者可能也传播了苹果。

苹果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夏禹所吃的“紫柰”,就是红苹果,可见苹果在中国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晋朝郭义恭著《广志》中说:“西方例多柰,家家收切曝干为脯,数十百斛为蓄积,谓之频婆粮”。当时已知“正月二月中,翻斧斑驳椎之,则饶子”。即类似现代的环状剥皮技术,来促使多结果。晋代中国种植苹果的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了。宋人李调元的《南海百咏抄》,已有咏苹婆果诗云:“虞翻宅里起秋风,翠叶玲珑剪未工,错认如花枝上艳,不知荚子缀猩红。”迄至明代,不但有“夏熟”的“素萘,朱柰、绿柰”,而且“凉州有冬柰,冬熟,子带碧色”(李时珍《洁可玩,香闻数步”,但“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见《群芳谱》)。19世纪中叶欧洲苹果入籍中国后,就逐渐代替中国的绵苹果。欧洲苹果先在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一带落户[3]。

苹果的发明者是谁?

苹果是由史蒂夫·乔布斯、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和罗·韦恩(Ron Wayne)等人于1976年4月1日创立,并命名为美国苹果电脑公司(Apple Computer Inc. ),2007年1月9日更名为苹果公司,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库比蒂诺。

扩展资料

苹果商标的由来:

976年,苹果的第一个标志由罗·韦恩(Ron Wayne)用钢笔画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牛顿在苹果树下进行思考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苹果也想要效仿牛顿致力于科技创新。但是这个logo图形复杂并且不容易被记忆,只在生产Apple I时使用,所以很快被苹果所抛弃。

1976年由乔布斯决定重新指定Regis McKenna公关公司的艺术总监Rob Janov重新设计一个更好的商标来配合Apple II的发行使用。于是Janov开始制作了一个苹果的黑白剪影,但是总感觉缺了些什么。

“我想简化苹果的形状,并且在一侧被咬了一口(taking a bite)——a byte(一个字节),对吧,以防苹果看起来像一个西红柿,”Janov解释到。然后,Javov增加了六条彩色的、水平色条,这样就完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彩色苹果徽标。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苹果公司

苹果经过哪些人和哪些劳动才种成的?

你想了解啥?苹果发展史?现代的苹果种植就四道工序。

苹果种子——苹果树——物流——市场。

苹果种子是育种专家(生物学家)筛选,苹果树是果农负责种植和采摘,苹果要通过货车司机送到市场。到了市场还有卖水果的叔叔阿姨卖给你吃。你要问怎么种......我不会。

综上就是 baike.aiufida.com 小编关于苹果的种子是谁发明的视频的知识的个人见解,如果能够提供给您解决种子是怎么发明的?问题时的帮助,您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