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的发明者是谁(谁发明的月份)

百科问答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月的发明者是谁的知识,希望对于各位朋友学习谁发明的月份的过程中有帮助。

文章目录:

一个月四个星期是那个国家那个人发明的

是中国古代人

古人在观星望气的过程中,发现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有天三地四的说法,同时他们把这些三和四的倍数作为天地交感之数12、24.36.72运用到各个地方,如一年有12个月,人体有12经络,一年有24节气等

同时,五行四象的原理运用的也比较多,一年360天分为12个月,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度3个月,按照四象分配,每月4星期,同时按照四象为28颗恒星均分为4组每组7颗星组成青龙白虎朱雀玄武4个方位神,所以这种思想运用在历法制定上,把一个月分成4星期,一个星期为7天。

但亦另有一个说法是: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他在位时制定了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这部法典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死后,古巴比伦王国长期处于混乱和分裂状态,最后被外族所灭。古巴比伦人用六十进位计算时间和圆周,此方法至今在世界各国通用。他们还制定了太阴历,还规定了以七天为一星期。

所以有人说是古巴比伦人.

最早发明月历的人是谁?

玛雅人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运用发达的数学准确地推知了月亮及金星等行星的公转周期,并创造了多种历法。

第一种以太阳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分为18个月,每月都有自己的特有的名称,如耕种月、收割月等,每月20天,最后再加5天禁忌日,一年共为365天。每过104年,再加25天。这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准确的阳历,比现在各国通用的格里高利历(即公历)还要准确。

第二种历法也是以太阳为计时参考,一年分为13个月,每月20天,每天有自己的名称,一年为260天。玛雅人称一年有18个月的年为“哈布”年(haab),360天为一“吞”(tun),20吞为一“卡吞”即卡年(katun)计7200天,20卡年为一“巴吞”(baktun),有14万4千天。最大的称为“阿劳吞”年(alautun),共有2百30亿4千万天。即6千3百多万年。如此庞大复杂的历法,在世界其他古文明的历法中尚未见到。

此外,玛雅人还有以月亮为参照体系的太阴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月历,一年以365.2425日计算,玛雅当时的天文学家计算为365.2420日,根据目前最先进的天文计算机计算,一年应该是365.2422日。由此看来,古代玛雅人所使用的月历,比通常使用的月历还要正确,其误差只不过是0.0002天,换算成秒,一年只差17.28秒。简直难以想象古代玛雅人是怎么计算出如此正确的天文数字的。 三、建筑艺术

玛雅人也是能工巧匠。他们能用黑曜石加工出燧石工具。燧石工具能凿开坚硬的岩石和雕刻玉石。玛雅人凭借这种工具建筑了大量城市,前后共建成的大小城市有100余个。著名的有蒂卡尔、瓦萨克通(在今危地马拉境内),科潘(在今洪多拉斯境内),帕伦克(在今墨西哥恰帕斯州境内),等等。

在犹卡坦半岛,玛雅人建造了乌斯马尔和奇琴·伊察城中由“总督府”、“修女宫”、“勇士庙”、“虎庙”及金字塔等组成的一个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它们不但造型美观、气势雄伟,建筑物的外墙、门框、石楣上都布满了精雕细凿的羽蛇浮雕。

今天在犹卡坦或危地马拉的热带丛林里残存的玛雅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些断垣残壁上鲜艳的色彩和美丽的图案。雕工之精细、形象之华美和匀称,叫人惊叹不已。

四、金字塔

玛雅的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不同。首先,形状不同,玛雅的金字塔99%是四方阶梯型,顶部为平台,有的平台上还建有庙宇;而埃及的金字塔为尖顶的方锥形。其次,埃及金字塔全部是法老的坟墓,而玛雅的金字塔主要是举行祭祀的场所,当然也已发现了作统治者坟墓的金字塔(如帕伦克金字塔)。再次,体积不同,美洲金字塔的大小不一,悬殊很大,大的高几十米,方圆数百米,但小的只有一二层楼那么高;而埃及金字塔都是很高很大的庞然大物(最矮的也高达几十米)。

玛雅的金字塔不但有祭祀的作用,而且还用作天文观察。奇琴·伊察的古古鲁汗金字塔,从4时半至—8时半止,可以观测太阳,特别是3月21日及9月23日的春分秋分,同时也可纪录其轨道情形。

日历 / 月历是谁人在何时发明的 ?

历书的由来 历书是编排年、月、日、节气等以供人们查考的工具书,历书也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之一。 相传在很久以前,由于历法定得不准,天时与农事往往不能正确地配合,农作物的收成因而不理想。当时的天子祖乙(约公元前 1450年)见到节令紊乱导致民生不聊生,也非常忧虑。当时的人们也以为是得罪了天神,于是祖乙亲自率领百官,董香沐浴,前往天坛祭祀天神,并传喻全国百姓设坛祭天,祭拜天神,请求宽恕,使节令恢复正常,可是节令还是照样的紊乱。 当时在定阳山下,有个青年樵夫名叫「万年」,平日以打柴采药为生,平时对历法及节令很感兴趣。有一天,万年上山砍柴,砍完了就坐在树下休息。他望着树影出神,不知不觉过了大半个时辰,发现地上的树影已悄悄地移动了方位。万年灵机一动,心想,可不可以利用日影的长短来计算时间呢?回到家后,万年就设计出一个「日晷仪」。可是,一遇上阴雨天,日晷仪就失去效用了。有一次,万年在溪边喝水,看见崖上的水很有节奏的往下滴,规律的滴水声又启发了他的灵感。回家后,万年就动手做了一个五层的漏壸,利用漏水的方法来计时。这么一来,不管天气阴晴,都可以正确地掌握时间了。有了计时的工具,万年更加用心的观察天时及节令的变化。经过长期的归纳,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只要搞清楚日月运行的规律,就不用担心节令不准了。 于是万年就带着自己发明制造的日晷仪及水漏壸进见天子祖乙,说明节令不准与天神并不相干。祖乙觉得万年说的很有道理,就把万年留下,并在天坛前盖起日晷台、漏壸亭,又派了十二个童子供万年差遣。从此以后,万年得以专心一意地研究时令。 过了一段日子,万年根据推算出的初步成果报告祖乙:「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现在申星追上了百星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恭请天子定个节名吧!」祖乙说:「春为岁为,就叫春节吧。」 于是万年留在宫中继续推算,修改不够准确的太阳历草历。这样经过了几十年,万年精心制定的太阳历终于完成了。当他把太阳历献给祖乙时,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祖乙深受感动,就把太阳历定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直到今天,人们也习惯将阳历称为「万年历」,并在春节时挂上日月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功高德重的万年。 不过这些朝代所使用的历元都是一致的,历元就是将冬至作为一节的开始,将阴历初一作为一月的开始,将夜半子时作为一天的开始,将甲子日定为天干记日周期的开始。 在早期的农业社会里,耕作的进度往往依天时为准,历法自然就成了农民作息的依据。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历法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国计民生,所以历代天子,都十分重视修订历法一事。在战国时期之前,黄帝、颛顼、夏、殷、周、鲁等朝代,所使用的历法,皆为「四分历」,其中黄帝、周、鲁三种历法以子建月,即以仲冬月(阴历十一月)为一岁之首。殷朝历法以丑建月,即以季冬月(阴历十二月)为一岁之首。夏朝历法以寅建月,即以孟春月(阴历正月)为一岁之首。颛顼时历法以亥建月,即以孟冬月(阴历十月)为一岁之首。到了汉武帝时,已出现了历法与天象不符的偏差。《汉书》「律历志」形容此时为:「朔晦月见,弦满望高」。武帝下令司马迁、落下闳、邓平等人改秦「颛顼历」,另订「太初历」,仍以夏历的孟春之月为岁首,并将廿四节气列入历法。这套历法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民国以后,才改用阳历。 在西周时,人们已将沿着黄道赤道的恒星分为二十八星宿,后来并命名为: 东青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南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西白虎:奎、娄、胃、昂、毕、觜、参。 北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在择日的应用上,人们早就有择良辰吉日的做法,司马迁说:「当窥观了阴阳之术,大详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畏,然其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可见择日中许多名目作法在古代是一种阴阳之术,并非全是无稽之谈。古代历法选择日课上,主要包括二十四节气、五行用事或土王用事。直到魏正光历法,才加上七十二候、四正卦、上朔等。在唐朝以后,各种历法注解项目更为繁多,而吉凶神煞更是让人眼花撩乱,不过,大抵上仍可分为六类: 一.由太岁干支决定。 二.由月名(日行十二宫)决定。 三.由月名及日干支决定。 四.由日名决定。 五.由年和日干支所决定。 六.由四季和日干支所决定。 历书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时称「通书」,或称「时宪书」。我国远在古代就已设有观察天象、推算历法的官职。秦代有太吏令,唐代设太吏局,宋、元代有司天监,明清改为钦天监。最早的历书是装裱成轴,用毛笔书写。到唐朝太和九年(公元 835年)已有木板刻印的历书出售了。帝制时代,历书是由皇帝颂布的,并规定只许官方印,不准私人刻印,从此历书又叫「皇历」。现存最古老的历书是唐僖宗(公元 805年)时印制的。而真正古老的历书产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 805年)。当时在皇宫中出现的是记事日历,共分 12册,每月一册,一天一页,记载日、月、国家、朝廷大事和皇帝言行。后来发展到把干支、月令、节气,以及各种术数如择日、星相吉凶、卜卦等内容都印在日历上面了。 历书在民间流传和普及是宋代以后的事。据说,宋代有个考官叫学政,他在批阅考卷时,发现秀才大都把日期写错了。查问原因,秀才答:「学生昼夜读书只能观星月计算日期,那有不差一二天的」。于是学政奏明朝廷,请翰林院年年修撰历书,售给秀才掌握日子。后来历书由宫廷逐渐发行到民间,成为劳动人民的历书流传至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历书也逐渐普及、更新,种类就有年历、月历、日历、怀历、台历、挂历、袖珍历、万年历及农家历等。而内容更是多采多姿,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 fushantang/1002/b1000

大月小月是谁发明的

一,公历

十几年前看过这方面的资料 ,记不全了 ,只记得 :

1,在西方 ,每一年的 2 月份是处死犯人的时候 ,人们就减去一天 ,希望少杀人 。,

2,奥古斯都大帝生在 8 月份 ,就从 2 月份又拿出一天放进 8 月份 。这样 2 月份只剩下 28 天 了。

这样 ,大小月就出现了。

二,农历

农历是按照一个 “朔望月” 来确定月份的 。月亮的公转周期平均是 29.5 天 ,所以有的月份在 二十九看不见月亮 ,叫做 “小尽” ,这个月就是小月;有的月份是在三十这一天看不见月亮 ,叫做 “大尽”,这个月就是 大月 。

年月日是谁发明的

“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中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中国的原始农业社会时期,在耕作的长期实践中,发现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观测出天体运行与地上农作物生长之间的规律,即所谓"观象授时"。在二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以北斗斗柄所指星象位置的变化,用干支纪年、月、日的办法。这就是历法的雏形。每年的第一月称正月,为岁首。由于各个朝代使用的历法不一,故岁首也不相同。夏历的正月是现在我们所用的阴(农)历一月,即所谓"建寅孟春之月";商代以现在的阴历十二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丑季冬之月;"周历以现在的阴历十一月为岁首,即所谓"建子仲冬之月";秦代用颛顼历,以现在的阴历十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亥孟冬之月";汉代初期仍以秦历为准。直到汉武帝时,才组织专门班子,改颛顼历为太初历,并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这就是我们现在仍把阴(农)历称为夏历的原因。

"年"字的出现始于周代。在此以前,尧舜时称"载",有天体星辰运载一周之意,夏代称"岁",含人长一岁,新春将临之意;商代称"祀",表示四时已过,该编史造册,奉祀神灵祖先了。虽然在唐肃宗时曾一度将"年"改为"载",但为期很短,又复称为年。年为计时单位,一直沿用到现在。春夏秋冬一个周期,称为一年,在书面语言中,亦不时出现"载"字,显然那是受古时称谓的影响。

现在是8点19,可惜我发现的晚了

关于月的发明者是谁和谁发明的月份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