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百科问答的知识要给大家谈谈船橹是谁发明出来的,以及橹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
- 1、西汉到隋统一之前在船舶方面的重大发明有哪些
- 2、中华祖先发明橹受到什么启示
- 3、船是谁发明的
- 4、橹板是船舶的一种推进工具,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难道和鲁班有什么渊源?
- 5、谁发明了橹
- 6、古代什么船用橹作动力?
西汉到隋统一之前在船舶方面的重大发明有哪些
西汉以后,船舶建造水平获得了大发展,主要发明有:
1、甲板和上层建筑
汉代以后地带船舶普遍设有甲板和上层建筑,以广州出土的东汉陶船模型为例,上层建筑的长度几乎占了全船的四分之三。同时期西方古希腊、古罗马乃至10世纪的北欧维京海盗船大都没有甲板和上层建筑。
2、舱壁、水密隔舱
广州东汉陶船模型在甲板下设有8道横梁,这种横梁是现代船舶的重要构件。横梁对甲板有支撑作用、也能支撑两舷的外板,使船舶形成封闭的环形框架,有利于增加船体的强度和刚度。
晋代卢循造“八槽舰”被认为是用水密隔舱将船体分隔成八个舱的舰船,船体若某处触礁破洞进水,不至于漫延到邻舱。水密隔舱是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到隋唐时期已经普遍使用。
3、铁钉在造船上的应用
长沙西汉木船模型的舷侧板等处的连接位上,都可见模拟的钉孔。汉代造船时已经广泛使用铁钉,广州秦汉造船遗址也发现了铁钉实物。而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船舶仍然在使用原始的捆扎固定。
4、橹
橹是船舶推进工具中一件突破性重大发明,《三国志·卷54》:“……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舳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橹是高效、连续的推进工具,又有操纵和控制船舶航向的能力,所以出现后无论是在内河或沿海都广泛获得运用。
5、舵
广州东汉船模在其尾部正中的位置已经有了舵,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舵实物,而西方最早的实例出现在1242年的德国。
6、碇
早期系泊的工具叫“碇”,为石制。汉代以后的碇有了长足进步,为石木结合碇,出现了两爪、平衡杆,正视呈"十"字形,侧视为“V”字,已经具有后世多齿锚或有杆锚的特点。
中华祖先发明橹受到什么启示
从橹的字义上来看,应当是受到鱼尾的启发而发明的。
基本字义
◎ 一种古代发明的仿生鱼尾,安装在船尾,左右摆动可使舟船像鱼儿摆尾那样前进。安在船边像鱼鳍那样划动的船桨,古文献有时也称为“橹”。“橹”字从木从鲁,或可据此理解为“鲁国的木盾”。为避免混淆,古人又将“橹”写作“艪”。 详细字义 〈名〉 (1) (从木,从鲁,鲁亦声。“鲁”本义为“鱼儿摆尾”。“木”与“鲁”联合起来表示“木制的仿生鱼尾”。本义:木制仿生鱼尾。因“鲁”可以指“鲁国”,故“橹”也可以理解为“鲁国的木盾”。为避免混淆,古人也将船用仿生鱼尾写作“艪”) (2) 同本义 [big shield] 橹,大盾也。——《说文》 蒙之以甲以为橹。——《左传·襄公十年》 泰山为橹。——《汉书·司马相如传》 礼义以为干橹。——《礼记·儒行》 流血漂橹。——汉· 贾谊《过秦论》 (3) 又如:橹楯(大盾);橹子(方言。手枪) (4) 顶部没有覆盖的远望楼 修橹。——《孙子·谋攻》 (5) 又如:楼橹(古时军中用以侦察、防御或攻城的高台);橹巢(上古人类的居处。有柴谓橹,在树曰巢);橹棹(橹和棹都是划船的工具) (6) 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yuloh] 在旁曰橹。——《释名》 案,此为转义。橹本义指船尾用的仿生鱼尾。 (7) 又如:橹人(船工);橹声(摇橹声)
船是谁发明的
马克思说:“一般说来,劳动过程只要稍有一点发展,就已经需要经过加工的劳动资料。”深水捕鱼,就急需要有一种相应的承载工具的出现。而“火和石斧通常已经使人们能够制造独木舟”。事实也证明:自从人类发明和发现了石凿与火焚,人类便开始制造独木舟。石斧,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淮南子》说:“见窍木浮而知为舟”。“浮”的概念导致人们去“刳木”,使其变轻易浮,进而发明了独木舟。 西方曾有人说:“中国古代没有独木舟”,这显然是无稽之谈。近年,在各地先后出土的中国古代的独木舟比比皆是。江苏武进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特大独木舟,至今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内;福建连江县出土的独木舟,在舱体部分就有明显火烧和石凿的痕迹。另外,山东、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也先后发现了三十余艘古代独木舟遗存;2003年,在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了八千年前的独木舟。难怪咸丰《荔波县志稿》曾称:“徭(瑶族)用独木舟,以大木长丈许,空其中,令首尾昂而锐,幼童稚女,操渡如飞。” 至于舟船属具桨、橹、舵等,古书上多认为是仿生学的产物。《物原》说,颛顼作篙桨,帝喾作舵橹,尧作维牵,夏禹作舵,学鲎鱼发明了帆。从以上次序看,是合乎实际需要先后的。古人见鹰、鹞摆动尾巴竟改变了飞行方向,于是发明了舵。鲎鱼是传说中的一种怪鱼,身体扁宽、眼睛长在背上,嘴生在腹下,脊生八尺长鳍。有风吹来,就借风行驶,无风时鳍就闭合。人们因此而获得了启示,便发明了帆。不过,这些神秘的传说也只是历史记载的影子,人们毕竟还是希望能够看到实物。 1977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出土了五支木桨。其中一支残长62.4厘米,残宽10.8厘米;另一支残长92厘米,残宽9厘米。经测定同层(第四层)木炭,五支木桨的距今年代为6960+-90年,属于母系氏族社会遗物。伴出的还有近百种动植物以及带有榫卯、企口板结构的房屋建筑所用的木料遗存,还有炭化稻粒等。这证明河姆渡人的渔猎和采集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 河姆渡遗址位于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平原。姚江从遗址的西南部流过,南为四明山,与河姆渡隔江相望。遗址海拔3—4米,在古代是一片低洼的沼泽地。遗址源出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当在情理之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出土木桨的桨叶与桨柄结合处,阴刻有漂亮的弦纹和斜线纹图饰。由此推断:如此精工雕刻的木桨,决非最原始的。原始木桨的出现,当会更早,可能在8000年前左右。这一大胆的推论,我们曾在2003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海洋文化专著《中国水运史》和《海上七千年》中提到。当时,由于还没有实物佐证,我们只能作为推断把它记录在我们的文献中。2003年,在杭州萧山果然就出土了8000年前的独木舟,证实了我们的推断。 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这意味着,中国水运历史要从7000年提前到8000年前。
橹板是船舶的一种推进工具,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难道和鲁班有什么渊源?
橹板也叫橹,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划船工具。橹的历史非常古老,在长沙出土的西汉船模中就已经出现了橹。在广州,考古人员发现一只汉代的木船模型上有10支桨和1支橹。可见,橹的发明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秦汉时期。
橹是在桨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但是工作效率却远远高于桨。
橹的形状和桨相似,但是长度大大加长。桨通常安置在船的两侧,橹则靠在船尾。操船时,操桨的动作是划,操橹的动作则是摇,置于船尾的橹摇动起来好像是鱼的尾巴,更和仿生学相吻合。橹在入水的一端有一个弧形的剖面,划动时形成推力,推动船只前进。
在摇橹的过程中,橹可以改变角度,控制船的方向,起到船舵的作用。
同时,橹在工作中始终不露出水面,能够不间断地摇动,使船拥有持续的动力。此外,橹用起来还非常省力,它利用了杠杆原理,支点设置在橹的中央位置,只要稍稍加力,橹就能大幅度摆动,产生很大的推动力。古人有“一橹三桨”的说法,认为橹的效率可以达到桨的三倍。橹发明之后,因为它的高效和方便,所以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船只上。直到今天,在仍使用木船的一些地区,我们还能看到橹的身影。
总结: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
春秋时期的发明家鲁班看到鸭子游水,很受启发。他找来一根木棍,把木棍上半截削成圆形,做出鸭子的腿,把木棍的下半截削成扁平状,做出鸭子的脚蹼。然后,把这只“鸭脚”安在船尾,摇起船来不但省力,船只也走得飞快。
为了纪念鲁班,人们就把这种摇船的工具叫做“橹板”。其实,橹板这个名字和古代的造字法有关系。橹字由“木”和“鲁”组成,“鲁”的本来意思是鱼儿摇动尾巴,加上“木”字旁表示木制的会摇动的鱼尾,贴切地描绘出了这种摇船工具的鲜明特征。因为橹呈一片木板的形状,所以又叫“橹板”。这才是“橹板”这个名字的真正来历。
谁发明了橹
橹的发明现已无法考证,但据传说是鲁班看见鱼在水中甩动尾巴向前游动,于是鲁班削木为橹,另一说是看见鸭子在水中用脚蹼划水往前,于是发明了橹。
古代什么船用橹作动力?
橹是船舶的一种推进工具,它是在舵桨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舵桨加长后操作方式从“划”演变为鱼尾式的“摇”,就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橹”。 橹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重大贡献之一。
橹在中国起源的具体时间尚难确定,它最早出现的年代目前尚不可考,传说鲁班看见鱼儿在水中挥尾前进,遂削木为橹。
从中国古籍记载来考证,橹最早出现的年代至晚产生于汉代。据东汉刘熙《释名》一书,对橹字已作了解释,认为它产生的力沿着船脊方向。
橹的外形有点像桨,但是比较大,一般支在船尾或船侧的橹檐上,入水一端的剖面呈弓形,另一端则系在船上。用手摇动橹檐绳,使伸入水中的橹板左右摆动。橹摆动时,船跟水接触的前后部分会产生压力差,形成推力,推动船只前进,就像鱼儿摆尾前进。古人有“一橹三桨”的说法,认为橹的效率可以达到桨的三倍,因为从桨到橹的变化,事实上就是从间歇划水变成连续划水,提高了效率。
橹这种推进工具要比划桨优越,它是一种连续性的推进工具,而且具有操纵船舶回转的功能。英国有专家认为,螺旋桨的发明是受到了橹的启发,欧洲人看到中国人使用橹后受到启发,发明了螺旋桨。英国专家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螺旋桨不间歇作旋转运动的叶片,与在水中滑动的橹板十分相似。
综上就是 baike.aiufida.com 小编关于船橹是谁发明出来的的知识的个人见解,如果能够提供给您解决橹是什么时候发明的问题时的帮助,您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