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的坑道是谁发明的的(朝鲜 坑道)

今天给各位分享朝鲜的坑道是谁发明的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朝鲜 坑道进行解释,如果未能解决您的问答,可在评论区留言!

文章目录:

什么是坑道战?

坑道战是依托坑道工事进行坚守防御的作战方法。它是劣势装备的军队进行山地防御作战的一种有效手段。目的在于保存兵力,杀伤、消耗、钳制敌人,稳定防御态势,依托坑道工事进行防御作战。

清朝军队在1884年中法战争中曾采用过坑道战。在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坑道战法。实施坑道战的要求是:构筑以坑道为骨干、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阵地体系,当敌火力准备时,部队利用坑道隐蔽,保存有生力量。敌人发起冲击时,以一部分兵力占领表面阵地,边打边向地面补充力量,抗击和挫败敌冲击。表面阵地被敌占领时,利用坑道口及附近野战工事以冷枪冷炮杀伤敌人,或以小分队出击,打破敌对坑道口的围困。敌向纵深发展时,依托坑道口用侧射、斜射火力,杀伤、消耗和拖住敌人。在未来战争中,坑道战对杀伤敌人、减少己方伤亡和确保防御稳定性仍具有重要作用。

上甘岭战役的幕后功臣是陈赓,他提出一战术反败为胜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我国将全部的力量都放在了支持战争上,但是大家可以发现,开国十大将中好像都没有参与到这场战争中,实际上十大将中有一位参与到了抗美援朝作战中,并且做出了非常重要地贡献。

这个人就是陈赓,很多人以为是粟裕大将,其实粟裕在最初确实被安排带领军队入朝作战,但是多年戎马生涯,粟裕的身体有严重的疾病,高血压、肠胃病等等,最终粟裕安排到苏联看病,最终错失了抗美援朝的机会。其他几位大将都有非常重要的任务,比如黄克诚担任湖南省委书记,张云逸在广西地区进行剿匪工作,罗瑞卿是公安部长。当时的陈赓帮助越南人民作战,随着越南局势的好转,陈赓也被调回到了北京。

陈赓的内心早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参加到抗美援朝作战中,多次的在日记中表达了自己对朝鲜战争的关注,甚至写道,愿意为了战争的胜利,准备牺牲一切。在1950年底,陈赓终于前往朝鲜战场中,参加了彭老总主持的战争会议,亲自到前线阵地视察,全面的了解了我军的作战情况。

1951年夏天,志愿军在美军经过多次作战,双方已经呈现出僵持局面,此时双方开始停战谈判,为了使得谈判获得更多的筹码,美军继续加大火力,我军是否可以在作战中顶住敌人的进攻,成为了战争的关键。陈赓提出了坑道作业的建议,得到了彭德怀的重视,并且在全军范围内修建坑道工事。有的人认为坑道作业会给部队造成更大的伤亡。陈赓提出坑道作业要想着既可以藏也可以打的坑道。坑道内要有作战和生活的设施,和其他工事结合,成为一个既具有攻击性,也有防御性的完整体系。

坑道战术在马良山战斗中获得了非常亮眼的表现,当时美军重点进攻马良山和高旺山,每日敌人都是一到两个团的军队进攻,敌人采取集中兵力、火力进攻的战术,最多的时候一天发射炮弹三万枚,我军的一个连,依靠坑道在一天时间内打退敌人的21次进攻,击杀敌人700多人,我军仅仅伤亡26人,坑道工事的优势被全军认可。

1952年3月,长期高强度的工作,造成彭老总的眉毛上长出小肉瘤,由于一直没有时间进行手术,并且前线的医疗条件也比较差,彭老总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毛主席得知消息之后,要求彭老总立刻回国治疗,但是抗美援朝战争又处于关键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必须选择一位熟悉朝鲜战场的人接替彭德怀元帅,最终决定陈赓接替朝鲜战场的工作。陈赓在刚刚上任就召开了干部大会,对之前的战斗经验进行总结,给各个部队下达了新的作战任务。

陈赓再一次对坑道工事的修建提出了建议,要求阵地的修建应当符合战术要求,主要是进行互相支援,便于军队出击,不要一味追求坑道工事的坚固。次要的作用是保存保护自己,提供屯兵和掩蔽的场所,。在作战中有效地减低了我军的损耗,在一次会议上,陈赓提到了,坑道工事是我们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重要保障。在陈赓的指导下,我军根据朝鲜的地势地形,在1952年夏季形成了一个以坑道为骨干的阵地防御体系,在坑道当中可以吃饭、睡觉、养伤等。既可以对敌人发动袭击,还可以保存我军实力。

正是这一防御体系的建立,使得我军在后续的战争中,即便面临敌人强大的火力,也可以保证阵地不丢失。在上甘岭战役中,敌人使用了上百万的炮弹,整个山头都被削低,使用了毒气弹、燃烧弹等多种方式,但是始终没有占领高地。最终使得我军在战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迫使美军不得不采取和谈的方式解决争端。

1952年夏季,党中央决定让陈赓回国,志愿军的工作交给邓华,陈赓接到的新任务就是筹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培养优秀人才。之后陈赓还担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位。1961由于长期工作劳累,陈赓将军由于心脏病在上海逝世。陈赓将军的一生非常传奇,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仅仅在朝鲜一年左右的时间,却做出了巨大贡献,坑道防御体系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基础,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幕后功臣。

上甘岭胜利的幕后功臣,是已经回国的他,建立了坑道体系

抗美援朝战争创造了许多经典的战役,其中最脍炙人口战役,上甘岭战役算得上其一了。而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实际上有一位幕后英雄,功不可没,也是开国十大将之一,这位幕后功臣就是陈赓。

1952年3月,在朝鲜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的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因需手术,考虑到前线医疗条件和医生专家的建议,被毛泽东要求回国治疗。在这样紧张的情况下,毛泽东主席看似兵行险着实则运筹帷幄,决定中途换将,派遣擅长指挥坑道战的陈赓再次入朝,接替彭德怀总司令的工作。1952年4月7日彭德怀归国。陈赓自4月6日起,全面负责领导志愿军的工作。

而这不是陈赓司令第一次赴朝抗战,1951年3月,陈赓首次率领部下赶赴朝鲜,接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并兼任政治委员。这一期间因为腿部的旧伤复发,不得不回国治疗。经过三个月的治疗,陈赓再次奔赴朝鲜战场的第一线,协助彭德怀指挥作战,被任命为中国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期间陈赓以丰富的坑道战经验带领队伍奋力抗战,打破战争僵持局面,为战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历时43天的上甘岭战役,战斗的激烈程度和战斗投入的兵力规模都可以说是空前的了,仅仅只以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周围作为集中的战场。由最初的一个营、一个团的规模,双方不断投入的兵力、增加兵器和装备,到后来一个师、一个军的战斗规模,可见其猛烈的程度和兵火力密度。

自4月6日接手工作两天后,陈赓立即召集了志愿军司令部党委会议,对党委工作重新进行详细分工,由副政委甘泗淇、副司令员宋时轮、代理参谋长张文舟,副参谋长王政柱分管不同工作。梳理好党内工作后,陈赓认真研究军委拟定的作战方针以及彭德怀总司令的指示,开始着手进一步的工作。

随后,由第一线兵团军政首长及参谋长参与的会议在陈赓的组织下召开,对八个多月以来的阵地实战和防御作战的宝贵经验进行了总结和交流。对坑道战术的实施、特点和改进等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和探讨。建立坑道战术,不仅能防还能打,不仅能生活还能机动,要建立一个完整体系。正如陈赓的讲话,坑道不仅保存自己,更消灭敌人,能藏能打,野战工事结合,作战生活统一。

1952年5月1日,又一次军政首长及参谋长会有上,陈赓说,对坑道工事不能太过草率,否则不得法不异于自掘坟墓。陈赓要求坑道作业要符合战地战术要求,为了在15军接防以及雨季前完成坑道作业,陈赓组织队伍有序高效地换班换岗,日以继夜地挖掘。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的点式阵地防御系统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在全线阵地上完整建成。经过各个部队的优化和发展,坑道俨然形成了一个小天地,可供士兵吃饭、睡觉、养伤等生活需求,还能够囤积粮食弹药。

1952年10月,随着美军发动"金化攻势",正式打响了为期43天的上甘岭战役,美军疯狂投放了197万发炮弹,5000多枚航空炸弹,志愿军承受了前所未有的炮火攻势。我军阵地的山头几乎成为一片狼藉,被削低约两米,甚至不少坑道都被打断了将近五六米。可见坑道战的勇猛和艰难,英勇无畏的中国志愿军承受了敌人的狂轰猛炸、土石封堵、投毒放烟、甚至切断水源。敌人这样无所不用其极的攻势之下,志愿军用坑道战术,抵抗了美军妄图攻下上甘岭的企图,稳稳地守住了阵地,更是歼敌2.5万多,消耗了敌人43天,拿下了最后的胜利。

而这一场以劣胜优的著名战役发生的时候,指导了坑道战术的陈赓却已经回国,并不在战场。坑道作业基本完成不久后,1952年6月,幕后英雄陈赓奉令跨过鸭绿江返回祖国, 1952年7月在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下,再次投入新的挑战中,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开始了紧张的筹建工作。

上甘岭坑道战是谁发明的

坑道战,是依托坑道工事进行坚守防御的作战方法,是劣势装备的军队进行山地防御作战的一种有效手段;目的是保存兵力,杀伤、消耗、钳制敌人,稳定防御态势。这种战法在中国早就存在,当年清军在中法战争中曾采用过,清光绪十年(1884),清军为抵御法军的侵袭,在镇海要塞的金鸡山构筑了可容纳两三千人的坑道工事,以其屯驻的兵力支援各炮台战斗,适时组织反击。在抗日战争期间,冀中军民就利用地道战,有效的打击日寇。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部队共构筑了大小坑道1250公里,战壕和交通壕6250公里,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在正面战线上建起了一道地下长城。正是这种前所未有的阵地防御体系,一次次粉碎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朝鲜的坑道是谁发明的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朝鲜 坑道、朝鲜的坑道是谁发明的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