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补阴丸是谁发明的(大补阴丸是谁发明的)

本篇百科问答的知识要给大家谈谈大补阴丸是谁发明的,以及大补阴丸是谁发明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学习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

张介宾的阳常不足,阴本无余与朱丹溪的阳有余而阴不足的比较

8

20

、张介宾“阳非有余,阴本不足论”与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有

何异同?

答:①其实“两论”源于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内经》阴阳理论。阴阳涵义的异

同“两论”从字面上看来

,

好象只是阳之有余不足的区别

,

阴之不足则是一致的。

当分析了各自关于阴阳的涵义之后

,

就会发现并不完全如此。

②朱震亨认为人之一身

,

阴不足而阳有余,

他说

:

“太极动而生阳

,

静而生阴

,

阳动

而变

,

阴静而全”“受天地之气以生

,

天之阳气为气

,

地之阴气为血

,

故气常有余

,

血常不足。”朱氏所言之“阳常有余”即气有余

,

“阴常不足”即血不足。他认

为精神情志活动都属“阳动”

,

强调“凡动皆属火”

;

以情欲之动可能触发君相火

,

故“阳”特指无涯的情欲。朱氏强调生涯情欲之阳与难成易亏的生殖物质之

,

存在着一种难以平衡的“供求”关系。肾精之难于生长

,

相火之易于妄动

,

人身易病的关键。

张介宾他在《辨丹溪》一文中说

:

“人得天地之气以有生

,

而有生之气即阳气也

,

无阳则无生矣。”并以《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者

,

若天与日

,

失其所则折

寿而不彰

,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之旨为依据

,

来反对朱氏的观点。

③朱氏从相火暴悍酷烈、

煎熬真阴的角度立论

,

病机中心是阳胜则阴病

,

是实火伤

;

而张氏则着眼于阴病皆不足

,

以阴虚火动立论

,

病机中心在肾命真阴之虚。

④在

“两论”

指导下

,

朱震亨创制了补阴诸丸

,

张介宾创制了两归丸饮。

补阴诸丸

包括大补丸、三补丸、大补阴丸、滋阴大补丸等方。至于张氏的左归丸

,

其功效

是“治真阴肾水不足”。与朱氏的滋阴大补丸对比后可以发现

,

上述两方功效主

治类似

,

组成

(

含加减药物

)

竟有七味药相同

(

熟地、山药、牛膝、山茱英、拘祀、

获等、肉从蓉

),

其余几味作用方向也基本一致

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书画成就有哪些

还有沈括的《梦溪笔谈》、郭守敬的《授时历》等等

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杰出的科学家。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青年时代即在沭阳(今属江苏)任主簿,大力修治沭河,灌田70万亩。宋仁宗时中进士,授职扬州司理参军,因熟悉天文学,还命其兼管司天监事,负责观测天象和修订历法,提出了与现今阳历相似的“十二气历”。宋神宗时参加过王安石变法运动,时常出京到各地察访新法实施情况,先后到过两浙、河北等地,还奉命出使过辽国。每到一地,都留心观察自然风物和风土人情,随时做记录。他由浙江雁荡山的地形,认识了水的侵蚀作用;从太行山岩石中海洋生物的遗迹,推知山东的陆地原为海洋。他博学多才,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历史、考古等都有较深的研究。晚年,定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修筑梦溪园,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一书。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沈括集科学研究、社会考察、文史掌故以至街谈巷议、奇闻异说等,兼收并蓄写作而成的。该书完成于11世纪末。包括《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共30卷。全书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术、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共17目,609条,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部分,有二百多条,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制图、地质、气象、数学、物理、化学、水利、建筑、冶金、医药、农业、动物、植物以及武器制造等,足以反映北宋的科学水平。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元朝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他的祖父郭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郭荣曾让郭守敬拜当时天文、地理专家刘秉忠为老师。郭守敬32岁那年,刘秉忠的老同学张文谦将郭守敬推荐给元世祖。元世祖召见郭守敬,郭守敬面陈发展华北水利的六项建议,每奏一项,元世祖都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当即授提举诸路河渠。不久,郭守敬随张文谦视察宁夏一带,修复了不少古渠,提升为都水少监。

元朝初期,承用金朝的大明历。大明历的误差已很显著。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下令由太子赞善王恂、都水监郭守敬领导,设立太史局,召集南北历官,修订新历。并且命御史中丞张文谦、枢密副使张易主管此事。王恂主要负责历法本身。郭守敬主要负责仪器和观测。郭守敬创制了近二十件天文仪器,主持了大规模的测量,他自己也作了许多观测。经过四年努力,新历告成,被命名为《授时历》,于至元十八年(1281年)颁行。就在这一年,王恂病故,当时尚有许多材料尚未整理定稿。郭守敬花了两年时间,最终写成定稿。

晚年,郭守敬又转归水利工作。至元二十七年(1291年)春,他领导整修大都至通州的运粮河,经一年多的时间,运河修通,定名通惠河。为了解决通惠河水源不足的问题,郭守敬主持修筑了白浮渠,“引北山(今北京昌平神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今北京昆明湖),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充足的水源,保证了漕粮船只可以直接驶入大都积水潭,积水潭上出现了“舳舻蔽水”的盛极景象。

中医成绩显著.

宋元时期,隋唐两代兴起的国家对医药进行管理与教育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与发展。

宋代的医学管理机构与教育机构是分开设立的,新设翰林医官院是管理机构,太医局则是医学教育机构,这与唐代有所不同。元代以太医院为管理机构、医学提举司为教育机构,名称虽不同,路子是一样的。

作为国家的医学教育机构,对医学的分类是整个医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成为对医学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唐代的医学教育分为四科:医科、针灸科、按摩科、咒禁科,显然较为粗糙。宋代分为九科:大方脉科、风科、针灸科、小方脉科、眼科、产科、口齿咽喉科、疮肿兼折疡科、金镞书禁科,比唐代一下子多了一倍以上。元代更是增加到了十三科:大方脉科、风科、针灸科、小方脉科、眼科、产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杂医科、祝由科、禁科,是唐代的三倍多。

从唐代到元代,医学分科的发展速度相当之快。这种快速的发展,正说明原来的不成熟。而从元代再往后,分科的速度又趋缓,则表明了宋、元时代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重要时期。

医学分科的成熟与精细,对于医学人员的专门化、技术的精益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家对医药技术发展更直接的促进措施,是国家组织编纂医药著作,主要是本草类与医方类的医书。

在本草方面,宋政府先后编撰了《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图经本草》。此外,根据当时唐慎微私人撰修的《证类本草》三次加以重修而出版枣《大观经史证类备用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书》,成为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以前最优秀的本草类著作。

在医方方面,先后组织编纂了《神医普救方》1000卷、《太平圣惠方》100卷、《圣济总录》200卷,成为收方最多的著作。

编纂这样的大型医药书籍,一般的私人自然是无力组织进行的,而它们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由国家组织编纂医书,其功至伟。

北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宋仁宗下诏编修院设置校正医书局,组织校正出版重要的医书。这是个重要的举措,对于重要医书的出版起了保证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促进医学发展的举措。

如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翰林医官院铸造了俞穴铜人两个,作为针灸教学与考试医生之用。这两个铜人的声名甚至传到了金国,以至在高宗建炎二年金宋议和时,金方居然将索要铜人作为议和的条件之一。

又如,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在开封设立了太医局卖药所(又称熟药所)。接着,又陆续在各地开设和剂惠民局(简称惠民局或和剂局)。这种药局既卖药也看病,完全是现代国立医院门诊的雏形。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因此,元、明两代也依然采用。

在国家对医药事业的大力推动下,整个国家的大形势对医药的发展极为有利,从而为这时期的医药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有利条件。

二、迟迟成形的法医学与艰难起步的解剖学

法医检验,是对凡有人生伤亡案件进行审理的首要而重要的步骤。

在《礼记·月令》、云梦睡虎地秦简律书中,都有临案勘察伤亡情况的记录,这是我国最早的法医萌芽状况。

法医学的起源虽早,但成形较迟。据说在北齐有徐之才的《明冤录》,是我国最早的法医学专著。但这部书不久就失传了,具体内容无从知晓,反映出法医这一学科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成形。

但经历了千余年沧桑磨炼考验,法医学成形的时刻有幸降临在五代至北宋时期。

五代时期,和凝、和□父子联手撰著了《疑狱集》(公元951年)。

到两宋时期,这类著作犹如雨后春笋一般一下子涌现出了许多部,如无名氏的《内恕录》、郑克的《折狱龟鉴》(公元1200年)、桂万荣《棠阴比事》(公元1213年)、赵逸斋的《平冤录》、郑兴裔的《检验格目》等等。在淳佑七年(公元1247年)诞生了一部汇集众说,体系完整的法医学名著枣《洗冤录》。

《洗冤录》,又名《洗冤集录》、《宋提刑洗冤集录》,五卷,宋慈撰著。

宋慈(1186??249),字惠父,福建建宁建阳童游里人,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进士。宋慈长期职事政务,尤其是历任广东、江西、湖南等处提刑,对于法医学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洗冤录》卷一载《条令》等4篇,总论法医的法令原则与基本方法;卷二载《初检》等12篇,讲述各种尸体的情况与尸检方法;卷三载《验骨》等5篇,卷四载《验他物及手足伤死》等10篇,卷五载《验罪囚死》等22篇,都是讲述各种伤亡的状况与原因,以及尸体发掘、救死方法等。

宋慈对法医的重要性、法医的职责,有许多重要的论述,对法医的责任心尤其重视,强调必须不惧脏累,"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

宋慈指出,法医的工作程序应该是:到达现场后,先要进行对有关人员的询问,再记下尸体的位置,验看周围场所,最后进行尸检。

宋慈对于各种伤亡的鉴别极为精细、准确,对自杀、他杀、病故的区别十分精细和准确。

如,对于吊尸,宋慈指出:要仔细观察吊起的现场与被吊者颈部的情况,还有绳索的情况。要注意吊的高度、绳子的结法、上面有没有尘土、绳子是否移动过。如果是死后遭绳扎的,死尸上就没有"紫赤"、"血 "而只有"白痕"。

其他如溺死、烧死、自刑与杀伤等等,都有详细的阐述。

在书末,还附有各种救死方。如人工呼吸、用明矾蛋白解砒霜毒等等,有些至今仍在使用。

《洗冤录》是一部集大成的法医著作,既是《内恕录》等著作的经验总结,也有宋慈自己的经验心得,达到了一个相当系统而高超的水平,标志着我国古代法医学的正式形成。

在《洗冤录》问世后直到西方近现代法医学传入以前,它一直是古代中国法医学的指导性著作。在现代,《洗冤录》已经被译成荷、法、德、日、朝、英、俄等多国文字,真正成为了世界法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与法医事业紧密相关的是解剖尸体的工作。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与地区,尸体解剖是一件不足为奇的医学工作,对于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古代中国却是一个不见于明文的"禁区",是一个不可逾越一步的"雷池"。

但历史记载在宋代有两次尸体解剖,而且绘成了图谱,难道是这"禁区"与"雷池"从此就被打破了?

第一次尸体解剖是在庆历年间(公元1041?048年),由画工宋景绘成《欧希范五脏图》。

第二次是崇宁年间(公元1102?106年),也由画工绘成图,经医生杨介整理校对,著成《存真图》一卷。

这两幅图的原件都没有能流传下来,但《存真图》的图谱被元代孙焕的《重刊玄门脉诀内照图》录用而保存了下来,多少还能让后人有些幸运感。

从当时的记载来看,解剖是成功的,记载的内容是基本正确的,所存的图虽然疏略粗糙,但价值依然极高,因为这毕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人体解剖图著。

可从此以后,人体解剖又在中国销声匿迹了。于是,不由人们要探究宋代解剖的人体究竟是什么人。

幸好在文献中有据可查,才使后人不致永远被蒙在鼓中。第一次被解剖的,图名中写得很明白,姓名是欧希范。欧希范是何许人呢?原来他本是广西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被统治者诱杀后,又被剖腹刳肠(参见郑景壁《剧读录》)。第二次被解剖的,人名已经无从可知了,但也可能是一位农民起义者(杨介《存真图》自序。皆录自《中国医籍考》)。

由此可知,宋代的解剖实在是偶尔为之的特殊例子,"禁区"与"雷池"并没有被打破,一切依然如旧。

然而,正因为如此,宋代的两次解剖,在中国传统的医学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价值。

三、金、元四大家

这一时期,临床医学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名医与流派层出不穷。达到这一时期最高水平的、最负盛名的,则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即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既恪守《内经》、《伤寒》的传统体系,又各有所创新,形成各自的风格。

1.刘完素

刘完素(公元1110?200?年)字守真,河北河间人,人称"刘河间"。

刘完素一生嗜好医学,不愿为官,坚持在民间行医。由于他医德高尚,医技精良,深得民众欢迎。他一生医著甚多,有《素问要旨》、《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药证》、《伤寒直格》、《医方精要》、《三消论》等。其中《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与《三消论》两书,后人疑为托名之作。

《素问要旨》,主要论述五运六气。《素问玄机原病式》是将《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加以引申、发挥,从而确立他的火热立论的主张。《宣明论方》也是在于阐发他的运气之理。《伤寒直格》是将致病机理中的寒、热二症加以区分,并继续主张他的热病之长。

总的来看,刘完素在运气学说上颇有发展,强调运气的"常"与"变"应该辩证相待。在致病机理上,对火、热的因素更有心得,治疗也以寒凉药物的运用为长,故有"寒凉派"之称。

2.张从正

张从正(1156?228)字子和,自称"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兴定中(公元1217?222年)曾任太医,但不久即辞去,亦在民间从医。

张从正的著作较少,今存仅《儒门事亲》一书。

《儒门事亲》15卷,由零散的10种著作合成,为后人所编。前3卷是原本《儒门事亲》,张从正原著。其余部分是他对学生麻知几、常仲明等"讲求医里"的实录,由麻氏等编辑成书。

除前3卷《儒门事亲》外,其余卷4?为《直言治病百法》,卷6~8为《十形三疗》,卷9为《杂记九门》,卷10为《撮要图》,卷11为《治病杂论》,卷12为《三法六门》,卷13为《治法心要》,卷15为《世传神效名方》,另有《三复指迷》1卷,文已佚失。又,《撮要图》后附有《扁鹊华佗察声色定生死诀》与《病机》,在《治病杂论》后附有《河间先生三消论》,最后附有《太医先生辞世诗》5首。

张从正的医学思想沿着刘完素的思路而又有所发展,他赞从刘完素一直信仰的"六气致病"说,把各种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归于六淫的邪气入侵,在治病原则上很自然地以"攻邪"为主,补养为次,在具体治疗手段上也就以汗、吐、下这三法为主,甚至认为攻就是补,于是得了"攻下派"的称呼。

张从正的医学风格十分鲜明,三法的运用有独到之处,但他的"速攻"之策颇招致异议,因此对他的评价往往赞扬与批评兼而有之。

3.李杲

李杲(1180?251)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李杲出身于"赀富乡里"的财主之家,因母病死于庸医而立志学医,拜张元素为师,学成后名在其师之上。

李杲的医学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脾胃论》、《医学发明》、《用药法象》等。

李杲的行医特点非常鲜明,他的医学思想集中在脾胃诊治上,他以传统的五行理论"脾胃为土"枣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为基础,建立起他的理论:(一)元气为人生之本,脾胃为元气之源;(二)脾胃之气必须升降有序,序乱则致病;(三)火为元气之贼,治则以"甘温除热"为主。

李杲这一思想,是与"外感"论相反的学说,因此他力主内补除病。他的这种偏重于内的倾向,也在获得好评的同时招致了某些批评。

4.朱震亨

朱震亨(公元1281?358年)字彦修,义乌(浙江义乌)人,人称丹溪翁。

朱震亨学初宗文,后因母病、师病而改学医,44岁始师从刘完素再传弟子罗知悌。学成后,又深研《内经》、张仲景、张从正、李杲等学说,参以《易经》太极之理,作"相火"与"阳有余、阴不足"之论,名声始传于四方。

朱震亨的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等,以《格致余论》与《局方发挥》最为著名。

朱震亨最著名的思想就是"相火"与"阳有余,阴不足"理论。

"相火"论的要点为:(一)人有居火(心火)与相火(在肝肾、膀胱、三焦、心包、胆)。(二)相火主动,所以能生生不息。(三)相火为元气之贼。

"阳有余,阴不足"论的要点为:(一)天地、人身都是"阳有余,阴不足"。(二)相火易动,故阴易泄,故阳更有余而阴更不足。

朱氏的这一思想,是刘完素火热说的新发展,因此他的医术强调滋阴降火,并创制了"越鞠丸"、"大补阴丸"、"琼玉膏"等养阴膏丸,从而得到了"滋阴派"(或称"养阴派")之名

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薛生白、宋慈、李时珍、葛洪,所属领域是中医和中药。著有作品《扁鹊内经》、《外经》、《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湿热条辨》。

扁鹊

战国时医学家,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善用“针石”、“服汤”、“熨”等治病,所著《扁鹊内经》、《外经》早佚。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因此被称为“脉学之宗”。

华佗

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医学家,精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麻沸散”的使用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还发明了“五禽戏”。 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华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还永远怀念他。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张仲景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邓州人),约生于东汉和平一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汉医学家,辞官业医,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故有“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华佗读了《伤寒论》后喜曰:“此真活人也”。南北朝时陶弘景说:“惟仲景一方,最为众方之祖”。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可见张仲景医方的宝贵。《伤寒论》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也是医家必读。

皇甫谧

字士安,小时名静,晚年自称玄晏先生。魏晋医学家。西晋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县朝那镇)人。著名医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另著有《帝王世纪》等。

叶桂

叶桂,字天士,号秀岩,清医学家。江苏吴县人(1667-1746),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去世,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没几年,就超过了教他的朱先生,声名远播。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对治奇经、脾胃、儿科等病尤为擅长,尚有《叶案存真》、《末刻本医案》。

孙思邈

是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一生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薛生白

薛生白,别名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晚年自署牧牛老朽,以字行。清代吴县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享年90岁。与叶天士同时而齐名。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薛雪一生为人,豪迈而复淡泊,年九十岁卒。故也知薛雪并非专一业医者,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又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六卷(1754)。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专刊稿)、《伤科方》、《薛一瓢疟论》(抄本)等。

宋慈

宋朝福建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地区)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著有《洗冤集录》。西方普遍认为正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

李时珍

字东璧,又名李东璧,号濒湖,明朝医学家,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世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穷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著。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葛洪

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东晋思想家、医药学家。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他还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学家,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他的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不过,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葛洪的医学著作,据史籍记载,尚有《金匮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龟甲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龟版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腹甲。背甲自古以来也当龟版使用。它有什么功效呢?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龟甲的功效及作用

【性味与功效】

味成、甘,性平。功效:滋阴潜阳,补肾填精。

【传统应用】

主治肾阴亏损,骨蒸潮热,盗汗;热病伤阴.阴虚风动;腰腿酸软,筋骨痿弱;小儿囟门不合;以及崩漏等痛证。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①大补阴丸(《丹溪心法》):炙龟版、熟地、知母、黄柏、猪脊髓,治疗阴虚火旺,骨蒸劳热;②健步虎潜丸(《丹溪心法》):龟版、虎骨(现以狗骨代)、熟地、知母、黄柏、锁阳、白芍、干姜、陈皮,治疗肝肾不足,筋骨痿弱;③龟鹿二仙膏(《摄生秘剖》):龟版、鹿角、人参、枸杞子,熬膏,治疗虚损精极,梦泄遗精,目视不明;④左归丸(《景岳全书》):龟版胶、鹿角胶、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萸肉、菟丝子、川牛膝,治疗肾精亏损,腰膝酸软,遗精滑泄。

在治疗虚损劳瘵的河车大造丸中;在《温病条辨》中治疗高热伤阴,风动抽搐的大定风珠、小定风珠、三甲复脉汤中,也均有龟版。

【主要成分】

主要含由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的胶质,以及微量元素等成分。

1.龟甲胶质腹甲和背甲均含胶质、蛋白质、17种氨基酸,水解氨基酸以甘氨酸、脯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等含量较高。

2.微量元素舍较多钙、微量元素锶和二氧化硅,次为锌、铜等。

龟甲的药理作用

(一)对肾上腺功能的影响

龟甲对肾上腺皮质有明显的保护和预防萎缩作用,使肾上腺皮质球状带、束状带细胞体积增大,能提高肾上腺皮质的代偿功能,并能增加小鼠生殖腺包括睾丸、子宫、前列腺、精囊腺的重量,促进生长发育。还能兴奋子宫,加强收缩。

(二)对细胞调控系统的影响

对阴虚本质的研究中,有人提出环核苷酸系统是机体分子水平上重要的调控系统之--0阴虚患者血浆中cAMP占相对优势,阳虚患者血浆cGMP占相对优势。生地、龟甲合剂能使甲亢模型动物亢进的血浆cAMP水平降至正常水平,而对甲减模型动物的cAMP无影响。

(三)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龟甲能双向调节肝脾的核酸合成代谢,使亢进的核酸代谢降低,使低下的核酸代谢加强。 阴虚动物细胞氧化过程加速,产热增加,基础代谢升高,蛋白分解代谢加速,龟甲煎剂可使上述改变被明显抑制,并使其恢复至正常,背甲、腹甲作用相近。

龟甲能降低阴虚动物的耗氧量,并延长其耐缺氧时间。

(四)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龟甲能提高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能对抗免疫抑制剂对细胞免疫的抑制作用,并能对白细胞下降有保护作用,能提高免疫抑制状态下的脾和胸腺的重量和功能,使淋巴转换率和血清IgG升高。

(五)抗衰老: 人胚胎二倍体细胞(2BS细胞)体外培养中,龟甲作用后见细胞生长旺盛,其分裂和增殖较对照组显著增快,在对照组细胞开始衰减时,龟甲组仍持续上升。提示其对2BS细胞有显著的促进生长增殖和抗衰老作用。

龟甲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也是其抗衰老的机制之一。

龟甲临床应用

1.治疗老人和儿童身体虚弱、精神不振、腰腿酸软等辨证为肾虚证者。

2.治疗男女不育症,更年期综合征。

3.治疗功能性低热、肺结核、骨结核等引起的低热。

4.治疗肿瘤术后,身体虚弱。

5.治疗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的腰酸、蛋白尿等。

(六)其他

1.能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降低血清总脂和胆固醇,增加冠脉流量,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

2.有抗肿瘤作用,对肿瘤模型s180、Ul4有抑制作用。

3.能兴奋人和动物的子宫,使子宫节律性收缩加强,张力增加。

4. 龟甲胶有升高白细胞数量的作用。

5.龟甲煎剂可对抗甲亢阴虚证大鼠的血清铜含量,对锌无影响,使铜/锌比值下降。由于铜是机体氧化还原体系的催化剂,血清铜下降,使催化过程得到抑制,这对缓解阴虚症状可起一定作用。

(七)炮制的研究

龟上甲的生品、砂炒品、砂炒醋淬品的煎出率分别为8.6%、l5.4%和l5·2%。氨基酸含量为醋淬品砂炒品生品。说明龟甲炮制后有助于成分的溶出(孙秀梅,等龟上下甲不同炮制品煎出物分析比较.中成药,198910:22)。

【剂量与用法】

药典用量:9~24g。

临床常用剂量:9~15g。

大剂量:l5~30g。

使用方法:水煎服,熬膏服。

龟甲的临床体会

(一)最佳的补肾药

龟甲性平,不温不凉,古人认为“龟乃阴中至阴之物”,意思是说本品为滋阴最佳药物。龟甲临床大多按中医传统的辨证使用,以滋阴补肾、填精补血为最宜。龟甲确是补肾药中最好的药物之一,更是补肾阴的最佳药物。对阴虚阳虚能双向调节,对肾阴亏损、肾阳不足或阴阳两虚都能使用,对阴虚火旺的病人与生地、知母、麦冬等同用以滋补肾阴,对肾阳不足的病人,可与鹿角、菟丝子等同用以温补肾阳。古方龟鹿二仙膏,就是肾阴肾阳并补的著名方剂。

(二)乌龟的品种

乌龟的品种较多,《本草纲目》记载有水龟、秦龟(属山龟)、蠵(音xi)龟三种。现代乌龟野生的已经非常稀少,属野生动物保护范围。供药用的是水池中养殖的,全是水龟。

蠵龟为海龟的一种,《本草纲目》上有“功用专于解毒’’的记载,没有具体的适应证。上个世纪70年代将海龟甲代替龟版使用,有软坚功效,但无滋阴作用。据研究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一度曾用于治疗肿瘤。由于野生动物保护,早已停止使用。

(三)关于背甲和腹甲之争

龟之甲人药的部位是背甲好还是腹甲好?古代就有不同意见。《本草纲目》载:“古者上下甲皆用之。至《日华》始用龟版,而后人遂主之矣。”《日华子诸家本草》是北宋年间的著作,最早提出用龟版。元初,朱丹溪提出大补阴丸用下甲。以后长期以来都认为下

甲好。李时珍是主张上下甲都用的。现代中药处方按原教科书习惯上写的是炙龟版。药材公司实际供应的是背甲和腹甲的统货。据现代成分和药理研究,上下甲基本上是相同的,临床长期使用也从无异议,已经认可。新的药典也用龟甲之名。

(四)龟甲生用与炙用之争

李时珍主张龟甲炙用,其云:“灰水泡过,涂酥炙黄用。亦有酒炙、醋炙、猪脂炙、烧灰用者。”又说:“今人用钻过及水煮过者,性气不存矣。”一般不用生的。在加工过程中,先去掉甲壳表面的一层油脂,用火炙松,为炙龟甲。现研究已经证实炙用能使龟甲的成分更多地溶出(孙秀梅,等.龟上下甲不同炮制品煎出物分析比较.中成药,1989(10):22)。

如果用水煮过的龟甲,其效果大减,不应入药。

龟甲开裂的名败龟版,是火炙裂的。李时珍指出:“曰败者,谓钻灼陈久如也。”炙松开裂后应利于有效成分更多地溶解于水。败者不应是乌龟死亡后枯败开裂的龟甲。

(五)乌龟是寿命最长的动物

乌龟是世界上活动量最少,行动最为迟缓,但寿命最长的动物。有句名言“乌龟不动,能活千年”,这是符合中医养生之道的。《内经》上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意思是中老年人的活动要适可而止,不能过于疲劳,精神要恬愉松快,可有百岁之寿。老年人过多的活动会耗散气血,劳损筋骨,反会影响寿命,是中医所不主张的。

乌龟长寿的原因,是综合的、多因素的。新陈代谢缓慢,但却能持之以恒是其原因之一;体内肯定还有一种重要的未被人们发现的物质,具有强有力的抗衰老作用。因此,中医自古以来将龟甲作为抗衰老益寿的主要药物。

(六)用于免疫病和肿瘤

龟甲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以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为主,治疗自身免疫病时,在复方中使用,没有发现对抗体有影响。

龟甲对免疫病是重要的药物,当病人出现肾阴肾精亏损的情况时,不论是自身免疫 病,还是免疫缺陷病,免疫亢进、免疫低下者都能应用。

本人治疗红斑狼疮的经验方红斑汤中常加用炙龟甲,与生地、青蒿、生石膏、黄芩 等同用;治疗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长期蛋白尿的经验方清肾汤中使用炙龟甲,与生地、杜仲、落得打、接骨木等同用,以降低蛋白尿,改善肾功能。

肿瘤病人免疫功能低下,需长期提高免疫功能。炙龟甲与炙鳖甲等同用,既提高免疫功能,又能抑制肿瘤,是很好的扶正抗癌药。

(七)关于补精血

中医理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龟甲、龟甲胶、龟鹿二仙膏是代表方药之一。慢性病辨证有,肾阴亏损、精血不足的病情,主要是低蛋白血症和重度贫血。输血浆、输白蛋白等也是补精血之意。

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的病人出现低蛋白血症、浮肿、腹水,若能长期服用龟甲、地黄等,一方面能减少蛋白尿,另一方面可增加血清白蛋白,并减少白蛋白的分解。对于严重的低蛋白血症,甚至血清白蛋白在15~l0g/L以下者,输白蛋白与服用龟鹿等补精血药,双管齐下,比单用白蛋白效果要快要好。

龟甲有升白作用。对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严重低下的病人,可与制首乌、鹿茸或鹿角片同用以促进骨髓造血。

上面讲到的这些病是比较重的,化验指标的恢复要有一个过程,在短期内虽不会迅速好转.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尤其是软弱乏力可以较快得到改善。随着症状的不断改 善,检查指标会慢慢好转直到恢复正常。

(八)关于治疗骨关节损害

骨关节损害有腰膝酸软之症,辨证为肾损骨虚,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药物性骨坏死、慢性骨关节炎等中晚期骨关节损害者。龟甲与川断、狗脊、接骨木、鹿 角片等同用,可以补,肾壮骨,促进骨质新生。经验方生骨汤中就使用了龟甲。

肿瘤病人辨证为肾阴亏损者,龟甲可与鳖甲同用,以扶正抗癌。

(九)关于激素减量

长期服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免疫病病人,因肾上腺皮质长期受到负反馈抑制,有的甚至发生萎缩,皮质功能已经减退而水平低下。一旦激素减量,病情很容易反跳。故需要激素减量的病人,需要测定血浆皮质醇含量。如果血浆皮质醇水平低下,必须先提高体内皮质醇水平。龟甲具有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能使血浆皮质醇含量提高,可与生地、巴戟天、仙灵脾等同用,以提高体内激素水平。

由于皮质激素的作用是快速的,其治疗效果和副反应是同时出现的,为了防止出现病情反跳,必须在病情稳定的基础上,要有一个原量激素与中药同时服用的阶段,以使 肾上腺皮质的功能有一个逐渐恢复进而提高的过程,此后才能将强的松逐渐减量。中药生地、龟甲等可以加速这个过程。

(十)关于抗衰老健康益寿

如前所讲,龟甲有提高免疫功能,调节代谢功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清除氧自由基和延缓细胞衰老等作用,故长期服用可使中老年人增进健康,延年益寿。朱丹溪的观点,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自少到老,应终身补阴,故制定了大补阴丸。以龟甲为主的许多补阴药都具有抗衰老的作用,经常服用可收到健康长寿的效果。

(十一)滋阴而不降温、不滑肠,龟甲滋阴是最佳的,但没有清热和解毒的功效。它没有降低体温的作用,也没有清除毒素的作用。对阴虚阳亢的病人,它是通过调节代谢功能而使内热得到改善的,治疗低热还需与其他养阴清热药同用。

滋阴药大多清火滑肠,只有龟甲不引起滑肠,对慢性腹泻,大便次多的病人也不禁用。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脾肾两虚证,龟甲可与健脾补肾、清热活血药同用。

《本草通玄》载:“大凡滋阴降火之药,多是寒凉损胃,惟龟甲益大肠,止泄泻,使人进食。”养阴药滑肠的原因,大多是黏液质引起的,龟甲不含黏液质,所以不会助湿呆胃滑肠。

猜你喜欢

1. 龟甲的功效与作用

2. 龟甲功效与作用

3. 龟苓膏有什么功效

4. 龟板的功效与食用方法

5. 龟胶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6. 鬼箭羽功效和作用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朱震亨

在上次的文章中,我们为大家分享了“补土派”李东垣的知识。

李东垣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即百病皆从脾胃而生的理论思想。

朱震亨,字彦修。但为何提起朱震亨,常常尊称其为朱丹溪呢?

是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虽说俗语道“人过30不学艺”,但朱丹溪43岁开始学医依然学有所成,并终成一代名医,令人感慨。

他认为:三家所论,在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还未备滋阴大法。所以,大力提倡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之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说起滋阴派,你会不会问一句什么叫滋阴?

对于朱丹溪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方剂莫过于《丹溪心法》中的大补阴丸了。所谓滋阴,便是补阴、养阴、益阴,是治疗阴虚证的方法。

当然,朱丹溪先生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像是我们如今消食常备的保和丸,便是出自《丹溪心法》,是朱丹溪先生的方子。有时我们或许不够了解他,但其实,这位老中医对我们的影响已经渗透入我们的生活了。

这便是对于“滋阴派”朱丹溪的介绍。每一代大师的养成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成才途中,或多或少都会历经坎坷。但正是每一位大师在成才途中不放弃的精神,终培育他们成为 历史 上一颗颗璀璨的明星。

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

一、火药

北宋初年,曾用以制作火箭、火球等。后来又出现带爆炸性的霹雳炮。南宋时期更出现铁火炮、突火枪枪、火铳等新式武器。这些武器威力巨大,被广泛使用在对蒙战争中  。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导弹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

二、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中国的毕升(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得到较多的应用。

三、天文学与历法

元世祖先后在上都、大都、登封等处兴建天文台与回回司天台,设立了远达极北南海的27处天文观测站,在测定黄道和恒星观测方面取得了远超前代的突出成就。元朝有名的天文学家有郭守敬、王恂、耶律楚材、扎马鲁丁等人。耶律楚材曾编订有《西征庚午元历》,1267年扎马鲁丁撰进《万年历》,郭守敬等人修改历法,以近世截元法主持编订了《授时历》。

四、数学

著名的成果有“杨辉三角形”等,数学著作则有《数书九章》和《杨辉算法》。元朝数学涌现出了一批杰出数学家及其著作。如李冶及其《测圆海镜》、《益古演段》;朱世杰及其《算学启蒙》、《四元玉鉴》;李冶提出的天元术(即立方程的方法)及朱世杰提出的四元术(即多元高次联立方程的解法)。

五、医学

在本草方面,宋政府先后编撰了《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图经本草》。此外,根据当时唐慎微私人撰修的《证类本草》三次加以重修而出版枣《大观经史证类备用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书》,成为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以前最优秀的本草类著作。

在医方方面,先后组织编纂了《神医普救方》1000卷、《太平圣惠方》100卷、《圣济总录》200卷,成为收方最多的著作。

大补阴丸是谁发明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大补阴丸是谁发明的、大补阴丸是谁发明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