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是谁发明的(历法是谁发明的课文)

今天给各位分享历法是谁发明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历法是谁发明的课文进行解释,如果未能解决您的问答,可在评论区留言!

文章目录:

日历是谁发明的算出来的

日历是由古希腊天文学家索西秦尼发明,并由古罗马皇帝凯撒颁行的一套历法,名为《儒略历》;这套历法最早规定一年由12个月组成,单月31天,双月30天,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每4年一闰。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太初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朝廷从全国征募了20几个天文历算家,在京城制定日历。其中有邓平、落下闳、唐都、公孙卿、壶遂等。经过他们的讨论,制定了《太初历》。这部历法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古代历法。

《太初历》规定一个月(朔望月)的长度是29又81分之43天(29.530864天),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加一个月,十九年中加七个闰月,按这种计算方式,每年12又19分之7个月,一年(回归年)是365又1539分之385天(365.2502天)。年和月的长度是制历的两个基本数据,从《太初历》制定出的数据来看,虽然误差还很大,在对于几千年前的历法来说,其精准度已经非常高了。《太初历》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实行,直到公元84年被后汉《四分历》代替为止,一共实行了188年。

中国的阴历历法是谁发明的?

农历的发展历史:

农历最最最开始(三个最以表尊重)是叫黄历,相传是由黄帝发明的,故称“黄历”

到了禹(夏朝的开国明主)时期,一个叫【万年】的人改编成了“万年历”又熟称“夏历          3.西汉时期“太初历”,大的改动。加入天干地支,第一次改革。                                            4.南朝齐“大明历”祖冲之撰,第二次大的改革,引用“岁差”概念,计算的更加准确              5.唐朝,“戊寅元历”博仁钧和崔善为创,第三次改革                                                              6.南宋,”统天历”杨忠辅撰,最精确的回归年长度:365.2425日                                           7.元朝,“授时历”许衡,郭守敬撰,第四次大改革                                                                 8.清朝,“时宪历”又称崇祯历,(崇祯历没颁布明朝就没了,清朝改名为时宪历)废“平气”,采“定气”第五次大改革。                                                                                           #. 明末,徐光启主持编修新历法,李之藻、李天经、汤若望等人参与编译,结合西方天文知识编纂出《崇祯历书》 明灭,汤若望对《崇祯历书》进行删改至103卷呈进清廷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后改为“时宪历”至此沿用至今,                                                                                 *. 所以农历是中国人发明的。                                                                                                  *参考资料:中国历法

谁发明了历法?

明代史学家万民英根据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确定干支为天皇氏时发明,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在后来的传承中,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干支历又称节气历、中国阳历,通过天干地支论太阳与地球关系,是上古文明的产物,博大精深。上古时代已定出天干地支及年岁。十天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地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天皇氏的这一发明影响深远,至今依旧在使用干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在后来的传承发展中,这套干支术语简化为一个字。简化后的“干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纪法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通过天干地支论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

历法是谁发明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历法是谁发明的课文、历法是谁发明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