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ke.aiufida.com 小编在本篇文章中要讲解的知识是有关光盘是谁发明的和第一张光盘谁发明的的内容,详细请大家根据目录进行查阅。
文章目录:
- 1、光盘是谁发明的?
- 2、世界上第一张光盘是谁发明的?
- 3、光盘是谁发明的
- 4、光碟是谁发明的
- 5、世界第一张光盘叫什么?
光盘是谁发明的?
提起数字光盘(CD)的发明者,人们会马上想到两家公司的名字:荷兰菲利浦和日本索尼。因为从上个世纪80年代CD问世起,铺天盖地而来的宣传让这两个公司的名字深深地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但是,近日有消息说,CD是美国一位物理学家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发明的。而且这位科学家没有从销售CD的巨额利润中得到一分钱。这种新说法无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难道世上真有这等事? 现在,有很多资料,如创建于2001年1月15日,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参与者进行数千次编辑和创建新条目的网络自由百科全书———WIKIPEDIA———维基百科上就记载着,菲利浦和索尼两家公司拥有CD发明权。有关条目中这样写道:菲利浦和索尼在1980年共同研制了数字光盘(CD),过了两年在西德郎根哈根开始大规模生产。尔后,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加入这个阵营,于1987年把CD变成了CD-ROM,从而引起了世界性的计算机革命。 俄罗斯一家网站前不久讲述了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1年,一个男孩在美国华盛顿州中西部的布雷默顿城呱呱落地,他就是6岁发明航模(遥控船)的詹姆斯·拉塞尔。1953年,拉塞尔在俄勒冈州里德学院(ReedCollege)(在全美最辛苦的十所大学中排名第六)毕业,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作为一名物理学爱好者,他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个实验室找到了一份工作,并成为第一批从事彩色显示屏与输入键盘应用与开发的研究者之一。在那里,他参与了一系列实验计划,设计并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束焊接设备。 1965年,美国太平洋西北实验室在里奇伦德建立。拉塞尔成为该实验室的高级科研人员。从那时起他似乎悟出了自己今后应该潜心研究的方向———如何保存音质。他是古典音乐的痴迷者。像那个时代的许多音乐爱好者一样,他常因老塑料唱片音质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不断变坏而感到万分沮丧。为此,他发誓要完善它,他甚至想用仙人掌上的尖刺来代替老式播放针。 在一个星期六的白天,拉塞尔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利用数字录制与恢复系统,彻底改变声音录放方法。因为这样在声音录放过程中各个元器件不会产生物理接触,也就不会造成任何物理损坏而影响音质。结果,一个带有技术革命色彩的想法在拉塞尔脑海中诞生了。那时,拉塞尔已经对以磁带和计算机穿孔卡片为载体的数字录制形式有所了解。他认为,最好的“记忆”应该靠光束来进行。这时他满脑子是“0和1”、“黑暗与光线”。他想,倘若能让代码足够紧密地排列在一起,那么利用它们不仅可以保存音符而且可以保存大百科全书。 尽管在研究所里拉塞尔没有马上实现自己的想法,但他完成了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方案,为他实现自己的想法奠定了基础。大约经过两年的时间,拉塞尔发明了第一个光—数字录制与恢复系统。就这样,第一个数字光盘(CD)问世了。拉塞尔于1970年为他的发明申请了专利。 1970年,发明家继续完善了自己的发明,他想让它适用于任何数据形式的存储。正如许多决定自己时代的新发明一样,CD的问世并没有马上引起投资者的兴趣。但到了1971年,风险投资商人埃里·杰考布斯创建了光学唱片公司,并力邀拉塞尔加盟了他的公司。该公司打算开发可视光盘(VCD)。因为当时有个想法:以小巧玲珑的塑料载体录制电视节目,通过邮政系统发送,以使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欣赏喜爱的电视转播节目。 1974年,在芝加哥举办的展览会上,该公司展示了具有录放功能的光学—数字电视机。这是第一个能够把彩色图像转换为数字的装置,但是投资者对此无动于衷,整个世界也没有因此而发生变化。 又过了一年,1975年夏天,荷兰菲利浦公司代表访问了拉塞尔的实验室,对拉塞尔的研究没有给予太高的评价。根据拉塞尔回忆,当时这些代表们对他说:“这(指拉塞尔发明)对于保存资料非常好,但我们不能用它来解决音像问题。” 应该说,在访问拉塞尔的实验室之前的几年里,荷兰菲利浦公司已经在为模拟光学随身看(可视随身器)生产自己的光碟。荷兰人确信,模拟是唯一的可能方案。“因为菲利浦为研制光碟投入了6000万美元,任何人都不能对菲利浦说,他们错了。”拉塞尔这样评价说。 可是,就在菲利浦公司代表参观了发明家实验室两个月之后,菲利浦悄无声息地生产出了同拉塞尔的发明一模一样的光盘。从那以后,除了菲利浦外,日本的索尼和其他公司都疯狂地使用了拉塞尔的技术发明,却半字不提拉塞尔的名字。这使人不得不怀疑,拉塞尔的思想给了别人启发。 拉塞尔并不想垄断光盘工艺,把它据为己有。他甚至很平和地说:“很难说,别人生产的东西是不是靠我的发明。要知道,在两个或者更多的处于不同地方的人可能会同时产生同样的想法,这没有什么特别的。完全可能,我们工作是平行进行的……” 1992年,华纳兄弟娱乐公司和其他的光盘生产者一纸诉状把光学唱片公司告上法庭。最后,光学唱片公司支付了3000万美元破坏专利权费用,法院最终把CD工艺的专营权判给了光学唱片公司。可是,发明人拉塞尔分文未得,因为他的20项光盘专利均属于他的雇主———光学唱片公司。 不过,这个遭遇并没有让发明家止步不前。他仍在进行数据保存光学系统的研究工作。他在思考着硬盘存储能力的新的竞争者,光学随机存储器(ORAM)。在这个系统中没有旋转的光盘,甚至没有一个运动的部分,数据完全由光来读取。 1991年拉塞尔和合作伙伴保罗·奈建立了Ioptics公司,专门研究ORAM。尽管得到了微软数百万美元的投资,但似乎时机尚未成熟,该系统迄今还没有找到市场。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申请了50多项专利的发明家仍然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仍然在从事着他所痴迷的研究。最近在全球报道中唯一令人想到拉塞尔的存在,并让他感到风光的事件是,时年53岁的他因对科学技术的杰出贡献,2000年荣获了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的VollumAward奖。参考资料:
世界上第一张光盘是谁发明的?
现在与光盘有关的生意每年高达数十亿美元,Jim Russell,光盘记录技术的最初发明人,却在资本的屡次变动中被排除在利益圈子外面。他于1965年开始研究此技术,从66年起申请了25项专利。1973年他造出了第一个原型机,然后向索尼和菲利浦进行了演示,82年,索尼开始出售产品。他的最后一项专利于1991年到期。先是他工作的那家公司花光了钱,把所有的东西卖给了另一家公司,这家公司也雇用了Jim,然后这家公司向几大使用专利的公司要求专利费,但在得到钱之前就把Jim开除了,于是他什么也没有得到。
光盘是谁发明的
Jim Russell,光盘记录技术的最初发明人,他于1965年开始研究此技术。
光碟是谁发明的
现在与光盘有关的生意每年高达数十亿美元,Jim Russell,光盘记录技术的最初发明人,却在资本的屡次变动中被排除在利益圈子外面。他于1965年开始研究此技术,从66年起申请了25项专利。1973年他造出了第一个原型机,然后向索尼和菲利浦进行了演示,82年,索尼开始出售产品。他的最后一项专利于1991年到期。先是他工作的那家公司花光了钱,把所有的东西卖给了另一家公司,这家公司也雇用了Jim,然后这家公司向几大使用专利的公司要求专利费,但在得到钱之前就把Jim开除了,于是他什么也没有得到。谨记之。
世界第一张光盘叫什么?
Russell这位物理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光盘.
sony公司制作了第一张光盘
1976年,Sony开始与飞利浦合作进行激光视盘(LD)的商品化,这是一种直径同LP唱片一样的30cm大型光盘。同年,Sony在内部利用PCM-1数字磁带录音机的雏形在LD技术基础上制作了一张光盘,可能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张“数字音频唱片”。但当时的播放效果非常差,Sony通过研究决定了数字音频光盘的开发战略,其中两项决策非常关键:不再借用视频格式,将数字音频信号直接记录在专用光盘中;引入纠错技术,改善光盘的播放质量。
1978年,与其他厂家纷纷在LP基础上开放数字音频唱片不同,飞利浦公司研制出了ALP(Audio Long Play)唱片,其直径只有11.5cm,可以轻松地放进口袋里或汽车音响中。
1977年8月开始,Sony与飞利浦开始共同开发全新的产品。随后,确定了16Bit量化、44.1kHz采样和12cm直径的规格,后一个规格的确定非常有趣,时任Sony公司副社长的大贺典雄是音乐家,他认为“如果一张唱片还难以放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用户是不会接受的”,因此,CD唱片74分42秒(12cm)的播放规格得以确认。
1980年6月,Sony与飞利浦向由29家公司成立的DAD(数字音频光盘)会议提交了CD(Compact Disk,小型产品数字音频)系统的方案。1981年4月,DAD会议决定CD系统和日本Victor公司提出的经典式并类为国际统一规格,卡拉杨对CD方案给予了全力支持。
为了迅速将CD产品化,研发人员列出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清单,竟然有200多条。1981年秋季,Sony的CD试制机面世,采用了半导体激光光头、专用LSI,但体积相当庞大。1982年8月,两家公司才选定聚碳酸酯作为盘片材料,这时离正式上市只有两个月。
1982年8月31日,Sony、CBS Sony唱片、飞利浦和宝利金四家公司在东京联合展开新闻发布会,宣布CD系统及软件上市。同年10月1日,Sony推出了第一台CD播放机CDP-101,宣告了光盘时代的到来。到年底,一共有100多种CD唱片上市,CD成了数字音频唱片的事实标准。
光盘是谁发明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啦,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第一张光盘谁发明的、光盘是谁发明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