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发明的鲥鱼的吃法(鳊鱼的作用)

今天给各位分享是谁发明的鲥鱼的吃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鳊鱼的作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文章目录:

安徽的九道大菜,三种味型,各有特色,不愧为八大菜系之一

安徽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物产丰饶,为徽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徽菜选料严谨、火功独到、原汁原味、菜式多样,不愧为八大菜系之一。有人说,徽菜并不等于安徽菜,虽然安徽省,就是安庆和徽州。但是安徽菜,又由于安徽分为三个自然区域,也就形成了三种地方风味,即皖南、沿江、沿淮三种,而这也就构成了安徽菜三种味型。

红烧臭鳜鱼

臭鳜鱼是皖南风味菜里最好的“鲜”,鳜鱼产于铜陵,到徽州六县路途遥远,鳜鱼又属于离水即死的野鱼,所以新鲜鳜鱼运到徽州,就发臭变腐了,但是这种“鲜”味却非常的独特,还带着装鱼木桶的香气。于是人们就用盐在木桶中腌制鳜鱼,当鲜鱼变臭之后,微生物使得鳜鱼脱胎换骨,格外的鲜美。这种鲜,是徽菜中独有的。这样的臭鳜鱼,红烧之后,外红里嫩,剥开鱼肉,肉质如同蒜瓣一样白嫩,保留了鳜鱼的原汁原味,吃起来无比的美味。

绩溪一品锅

这是安徽独有的火锅了,非常的壮观。食材码在火锅中,可以是7层,也可以是9层,据说最高可以码到18层。食材可以根据时令更改,竹笋、豆腐、五花肉、肉丸子等等一层层地码上去,非常的诱人,加入调料和水,文火煨它几个小时,等到香气四溢的时候,连炉子带锅一起端上桌,所有的美味在这一刻,扑鼻而来,令人心醉,吃起来暖心暖胃,抚慰人心。因为胡适用它招待过绩溪人梁实秋,所以又被称之为“胡适一品锅”,后来因为上荤下素的排列,井然有序,有些人将这道菜归为官府菜中。

问政山笋

歙县问政山出产的竹笋,皮红肉白,异常鲜嫩,堕地即碎。据《安徽通志》记载:“笋出徽州六邑,以问政山者味最佳。”问政山笋甲天下,是当年成为朝廷的贡品。一般是腊肉或者火腿和竹笋一起炖煮。只有这些经过腌制的肉,才能降服竹笋里的青涩,增加咸甜的口感,这样煨炖出来的问政山笋,汤色金黄,芳香四溢,竹笋鲜美可口,火腿或者腊肉的咸味被竹笋吸收,又得到了竹笋的鲜,吃起来甜、咸、香、鲜,回味无穷。

无为熏鸭

无为熏鸭,有200多年的 历史 了。是乾隆年间,无为的名厨林鸿兴首创,采用先熏后卤的独特制法,使鸭子色泽金黄油亮,皮脂丰润,吃起来芬芳可口,口味隽永。这是沿江风味菜里火功非常独到的一道菜,熏鸭的好坏,全靠火候,以木屑熏制时,每5分钟就要翻熏一次,将鸭子熏制金黄,再卤,卤时需要文火,时间短了,鸭子不入味,时间长了,鸭子会老。因此这道菜非常考验厨师的火功。

毛峰熏鲥鱼

安徽的黄山毛峰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鲥鱼是长江中的名鱼,可惜过度捕捞现在已经吃不到了,市场上卖的大部分来自东来亚的长尾鲥鱼。名茶配名鱼,造就了这道独特的美味。用黄山毛峰熏制出来的鲥鱼,玉脂金鳞,油润光泽,吃起来茶香清馨,味道格外鲜美。是少有的用茶叶为材料,烹制的 美食 ,又因为价格昂贵,所以是大型宴席中珍贵美味。

生熏仔鸡

生熏,也是沿江风味菜很重要的一种技法。生熏仔鸡,将小母鸡腌制后风干,铁锅内放置米饭、茶叶、白糖等。铁锅上置铁篦子,鸡放在铁篦子上,盖上锅盖,大火猛烤,因为猛火会产生大量的黄烟,这时在锅边淋水,产生大量的蒸汽,这样将仔鸡肉蒸熟。这样的熏中有蒸的方式,有一定的难度。成菜后,仔鸡金黄油亮,香气浓郁,肉质鲜嫩,熏香中带有茶叶清香,风味独特。

符离集烧鸡

符离集烧鸡,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一。采用13味香料,先经高温卤煮,后用小火回酥,这样制出来的鸡,肉烂而连丝,嚼骨有余香。再加上符离集的土麻鸡,也是安徽的四大名鸡之一,是一种体型不大的鸡,因为生长速度慢,肉质就异常的细嫩鲜美。所以,符离集烧鸡才能成为中国的“四大名鸡”之一,烧制技法独特再加上鸡肉品种好,符离集烧鸡的名头自然响亮。

糯果鸭条

这是一道非常经典的饭菜同釜的佳肴,现代营养学家更是将它评为热量适中的好菜。以前经常使用野鸭肉来制作,现在用家鸭即可,先炖好鸭子,鸭汤留用,将白果、板栗、山药、猪肉、木耳等切成小块,放入洗干净的糯米中,用鸭汤做水煮成糯米白果饭,再将糯米白果饭放入切好的鸭肉中,上笼屉蒸半个小时取出,热鸭汤淋在鸭肉上即可。成菜后,鸭香果香,各香其香,鸭肉酥烂、糯米白果饭香甜可口,而且营养丰富,是滋阴补气的好饭菜。

葡萄鱼

这道菜,是以前徽商的私厨发明的,但是那时的葡萄鱼,既无葡萄形状又无葡萄味道。直到上世纪80年代,著名徽菜大师方乃根从淮扬菜“荔枝鱼”里得到灵感,进行了改良,才成为安徽的经典名菜。

葡萄鱼。将处理好的青鱼肉,放入热锅热油中,炸成金黄色。这时候,油炸过的鱼皮会收缩,鱼身的纹缝就会绽开,看起来像一串葡萄。将鱼肉捞起滤油,装入盘中。把葡萄汁、甜醋、酱油、太白粉和盐拌匀,然后淋在鱼肉上。再用葡萄藤和葡萄叶装饰,色香味形都有葡萄的风味。

安徽的经典名菜颇多。还有许多经典的名菜,采用比较稀有的食材,比如“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黄山三石”、“八淮回王鱼”等等奇珍的味道更为精美。但是为了生物的多样性,使得我们的后代生活更加美好,这些生物都被好好保护起来,这部分徽菜我就不介绍了。即使这样,通过这9道安徽的名菜,也能看出安徽菜的制作精妙,选材讲究,不愧为八大菜系之一!

(文中所用图片部分来自网络,有版权需求的请联系作者删除)

苏轼创造的美食

苏轼,又称苏东坡、苏仙。是北宋著名大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就是这样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却是一位大吃货,并且这位大诗人发明的菜系也是一绝。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是豪放派的代表诗人。苏轼发明的菜比较出名并且流传下来的包括东坡肉、东坡豆腐、坡糖醋鱼、东坡鳊鱼、东坡墨鱼、东坡鳜鱼、东坡鲥鱼、东坡鱼头、东坡鳆鱼、东坡鲈鱼等。

东坡肉:东坡肉属浙菜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东坡肉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东坡肉用猪肉炖制而成,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

苏轼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但你知道他其实是个吃货吗?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除了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他其实是个吃货。

一、发明东坡扣肉

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二、发明东坡豆腐

传说宋时,黄州一次发生干旱,井水干涸,在挖井时挖到一个金属铠甲,井水因为铠甲长期浸泡,清凉甘甜,用此水做的豆腐,质地细嫩柔韧,烹食味美不碎的特点。苏轼谪居黄州时,因为官职被贬,过得比较朴素便经常自己做饭招待客人,东坡先生喜欢吃猪肉,烹饪时要加豆腐为配菜,时间长了,大家都把这道菜叫东坡豆腐。

三、发明东坡鱼

传说,苏东坡特别爱吃鱼,动辄吃高兴了就即兴赋诗一首“姜芽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他在《鱼蛮子》一诗中记述了他做鲤鱼的方法:“擘水取鲂鲤,易如拾诸途。破釜不著盐,雪鳞笔青蔬。”

他曾在《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中写道:“怪君便尔忘故乡,稻熟鱼肥信清美。” 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记述了将“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的鳜鱼烹煮以佐酒的故事。在《浣溪沙》中写了“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州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长江三鲜

长江水域鱼类资源也极其奉富,称得上是一个大鱼仓,其中的刀鱼、鲥鱼和鮰鱼最为鲜美,被公认为“长江三鲜”。下面一一为大家介绍:

双皮刀鱼:

刀鱼,学名鮆鱼,又名鱽、型鮤鱴鱼,平时栖息于江口近海处,每年3月中旬开始群集游入长江,在中下游的淡水河川入口处产卵。每年的3—8月是刀鱼的上市旺季,但以清明前质量最佳。刀鱼盛产于长江中下游,从长江口直到江西九江均产刀鱼,福建、浙江亦有出产,但是以扬州“瓜洲深港出砦鱼”最美,体形狭长,色泽银白,颇似一把刀,故苏东坡说:“恣看收网出银刀”,杜甫所谓:“出网银刀乱”,说的都是刀鱼。

刀鱼肉质鲜美,肥而不腻,每100 g可含蛋白质10.9 g、脂肪2.2 g、碳水化合物412粼热量334.944 kJ、钙126 mg、磷挖6 mg、铁1.4 mg等营养成分。刀鱼体形扁狭,肉细皮薄,不宜剖腹取脏,而要用筷子自鱼嘴伸入腹中挖胆去脏,这是刀鱼洗削时与其他鱼类不同之处。刀鱼以珠鲜、肉嫩、油多、刺软、汤美著称,其鳞最美,故加工时不宜去除。刀鱼味极珍美,宋代刘宰有诗句赞到:“……笔以姜桂椒,未熟香浮鼻,河豚愧有毒,江鲈惭寡味。”扬州清代有谚语云“宁去累世宅,不弃此鱼额。”说刀鱼浑身都是美味,连鱼头也味好无比,宁肯丢掉祖宗的房子,也不愿放弃刀鱼头。这种夸张的说法亦足以证明刀鱼味不寻常。瓜洲的大刀鱼称为“勿板鱼”,味极鲜,李笠翁誉之为“春馔妙物”。烹制刀鱼多用清蒸、红烧、油炸、熏法,也可出肉制茸作鱼圆。名莱有清蒸刀鱼、双皮刀鱼、芙蓉刀鱼、白炒刀鱼丝、干炸刀鱼、发菜刀鱼圆汤、烤刀鱼等。应以清煮、清蒸的为最佳,食之鲜美可口。

双皮刀鱼是扬州名菜,一名摸刺鱼.烹制时要去刺。去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烹熟后庖人加以手法,摸去卡刺,所谓“皮里锋芒肉里匀,精工搜剔:在全身”;一种是生料用刀批去大卡、脊骨,取肉烹制。扬州双皮刀鱼因卤:汁乳白,亦称“白汁双皮刀鱼”。

清蒸鲥鱼

鲥鱼古名鯦鱼、魱鱼,因腹下鳞甲如箭镞,俗名叫箭鱼。鲥鱼行秀而扁,似鲂而长,色自如银,肉细腻肥美,是名贵的淡水鱼类之一,被列为我国的“鲥、鲟、鲳、黄”四大名鱼之首。我国的鲥鱼多产在西江、钱塘江,长江下游一带,尤以长江下游产量最多,且丰腴肥硕,是有名的“长江三鲜”之一,其中又以镇江的鲥鱼最为有名。

鲥鱼自古入馔,南朝宋刁约《怀惊口故居》诗云:“鲚鲥美味供春网,相桔清香寄海航。”宋代陈造《早夏》云:“安石榴花猩鲜血,凉荷高叶碧田田。鲥鱼入市河豚罢,已是江南打麦天。”清代宗元鼎《留友人》云:“新开兰蕙正芳菲,初到鲥鱼入馔肥。最好流光是三月,如何抛却渡江归?”洪亮吉《天中节近有怀里中景物》云:“梅仁如豆杏如丸,桃实成拳砌满盘;昨夜江船来海口,鲥鱼三尺劝加餐。”但鲥鱼也有缺陷,其肉中刺多如毛,故苏东坡有“鲥鱼多骨”之憾。

春末鲥鱼初到名曰头膘,后来的则名曰樱桃鲥鱼。人们长期食鲥鱼,取得了许多经验,比如此鱼宜蒸不宜煮,红烧不如清蒸,配以竹笋、芦笋连鳞蒸食最好。苏东坡却偏爱“炙鲥鱼”,留有脍炙人口的名诗:“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鲈鱼。”

鲥鱼的营养价值极高,体内含有蛋白质、脂肪、铁、钙、磷、核黄素、维生素A等多种营养素,被人们誉之为“鱼中之王”。鲥鱼以每年的清明至端午节期间最为肥美,鲥鱼鳞下多脂肪,生殖后体瘦味差,故民间有“来鲥去鲞”之说,而且鲥鱼出水即死,故以应时且鲜活为贵。烹调时一般不去鳞,带鳞清蒸,以保持其真味。清代著名的美食家袁枚对此论述:“鲥鱼用蜜酒蒸食,如治刀鱼之法更佳。……万不可切成碎块,加鸡汤煮;或去其背.专用肚皮,则真味全失矣。”

红烧鮰鱼

北宋时,苏东坡被贬湖北黄州,品尝到鮰鱼的美味,故作诗《戏作鮰鱼一绝》传世:“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无公与河伯,何妨乞予水精灵。”他把鮰鱼比作水中的精灵,不用拼死便可享用的无骨“河豚”。(本站注:不少版本,此最后一句是:“何妨乞与水精鳞。”看来更为合理。乃指何不让它身上长出鳞片呢?因为人们常以为无鳞鱼吃了容易犯老病,故不如有鳞鱼受欢迎。)

鮰鱼又称鮠鱼,产于长江流域。四川叫江团,湖北以东皆称鮰鱼。鮰鱼体延长尾短。前部平扁,后部侧扁,体无鳞,皮色灰白,腹部乳白,吻略呈尖圆前突,口腹位,眼小,有须,故沪上亦称其蛔老鼠。鮰鱼通体无细刺,一根龙骨连贯头尾,肉质肥嫩美,大鮰鱼体长达1 m多,重达10 kg左右。每年3—5月是鮰鱼的上市季节,但以八秋者为美,俗日:“菊花鮰”。鮰鱼至美,自古即为老饕们所赏识,明代杨慎说:“河豚有毒物能药人,鲥鱼味美但多刺,鮰鱼兼有河豚、鲥鱼之美,而无两鱼之缺陷。”

鮰鱼除了味美,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每100 g鱼肉中含蛋白质13.7 g、脂肪4.7 g、灰分1 g、钙39 mg、磷143 mg、铁0.9 mg,鮰鱼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种类多,而且比例适当,人体不能合成的8种所需氨基酸它都具备,故属优质蛋白质,鮰鱼肌肉纤维较短,组织结构疏松,人体吸收率可达98%。

鮰鱼的鳔肥厚,可干制为鱼肚,因其干制品外形和镶嵌在鳔内的一个自然图案与湖北石首的笔架山酷似,故民间又称其为“笔架鱼肚”,名菜有“鸡蓉笔架鱼肚”等。由于鮰鱼的背鳍刺和胸鳍刺有毒腺,人被刺伤后会发生疼痛、灼热,甚至肿胀、发热。故在初加工时应小心。鮰鱼为上等食用鱼类,在烹调方法上,长江上游地区多清蒸,中游地区多红烧,下游地区多白煮,也可以炖、烩、氽等。名菜如清蒸鮰鱼、红烧鮰鱼、白汁鮰鱼,汤氽鮰鱼等。

给我江南美食的资料!!!

江南的美食以清爽、秀美著称,与淮扬菜颇为相似,却也还是有些须差别。我想,没有把江南的吃食列为著名菜式,大概是因为有了淮扬菜的缘故吧。一个地方的菜式应该符合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人文性格。江南的食物特点应该是来自江南人的生活。

江南的食物之好,大概是出于江南独有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江南美食之美尤以“长江三鲜”为最——刀鱼、鲥鱼、河豚。“三鲜”平时栖于海中,每逢春季溯长江而上洄游产卵,形成鱼汛。江阴民间曾有流传,说是“三鲜”结伴洄游到黄山鹅鼻嘴时撞到了网罟。刀鱼自以为聪明,碰到网罟就马上后缩。谁知它嘴边长着一对像锯齿样的胡子,往后一缩,刚好牢牢地粘在网丝上。鲥鱼看见刀鱼因后缩而被俘,凭着体重力大,拼命前冲相救。谁知鲥鱼头小身大,用力一冲,身子正好钻进网眼,被网丝紧紧卡住了。河豚在后面看见朋友落网,气得呼噜呼噜直喘气,把个雪白的肚皮鼓得像个皮球,结果,失去了游泳能力,也成了“网中囚”。就这样,它们成了人们桌上的佳肴。

“春潮迷雾出刀鱼”,刀鱼是春季长江最早的时令鲜鱼。每年2月底3月初从东海进入长江,成群溯江而上。刀鱼体狭侧扁,色白如银,状如篾刀,在江水中异常灵活,游速快如飞燕,状如抽刀断水,只用十几天的工夫就能穿越上千公里,最远可到达安庆宿松小孤山。当刀鱼游至长江的江阴段时,身上的盐分已基本淡化,同时在淡水里吸收了大量养分使身体长肥,肉质变得鲜嫩,因而这时的刀鱼口味最佳。然而,刀鱼虽鲜,却又使不少人望而生畏,因为它全身上下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骨、刺、芒,近于千数。那尖刺锋利,稍一不慎吞入喉中,进退不得,痛苦不堪。一道精美的刀鱼菜肴,完全要靠制作者精湛的技艺和别具匠心的设计。制作过程申最基础又是最复杂的在于去净刀鱼刺骨。去刺的关键又在于揭刀鱼皮。刀鱼的皮薄嫩异常,而那些细如发丝的毫芒又大多连在这皮上,熟练的老手能将鱼皮完整地揭下,而同时将一大半的细芒一起带出。然后用猪肉皮垫底,以刀背轻捶刀鱼身子,那些骨刺便嵌入肉皮,再用刀口轻轻一抹,留在那刀口上的便是已经纯净的刀鱼肉了。只是随着人们的过度捕捞和水体污染,现在长江刀鱼日趋稀少,其价格飞涨,早已不是寻常人家可以问津的了。

鱼之味美,美于膏汤。天目湖的鲢鱼远近闻名,用其烹制的沙锅鱼头汤已经足够鲜美,只是它却连鲥鱼的脚边都挨不到。鲥鱼是很难吃到的鱼,不光是价钱的问题,当然价钱也非常贵,一般人是舍不得花钱买上一斤鲥鱼来尝鲜的。鲥鱼紧俏的时候,花上一个月的工资才能吃上那么一点,更多的时候是有钱也买不到。鲥鱼之所以金贵,主要由于捕捞和食用的时间性,每年只有四五月间短短的几天,而且鲥鱼又很娇嫩,一离水面就会死,宜当天食用。隔了夜口味逊色不少,素有“鲥鱼宿了狗也不要吃”一说。因此,每年要吃到肥美的鲥鱼,就那么几天,就沿江那么几个地方,还要花费不菲的银子,能不金贵吗?鲥鱼有鱼的美味,亦有肉的质感,吃到嘴里滑溜细腻,肥腴醇厚,馨香扑鼻,为一般鱼类所不及。鲥鱼的吃法奇特,鲥鱼味美,吃时不用去鳞,并且宜蒸不宜煮。用一层薄薄的猪油将稍微腌过的鲥鱼裹起来,再撒上葱白、姜丝和黄酒用旺火清蒸。这样蒸出来的鲥鱼,鲜汁饱满,用筷子在鱼身上轻轻一戳,就能见鱼汁如泉涌。

苏东坡有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高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虽然外形较刀鱼、鲥鱼丑陋,但集二者之优于一身,其肉味美至极,而无刀鱼、鲥鱼之芒刺,被誉为“三鲜”之冠。河豚不仅鱼肉鲜嫩味美,带有肉刺的鱼皮胶质浓厚,食之粘口,味觉美感远胜于鱼翅、海参。古谚云:“不食河豚,焉知鱼味,食了河豚百无味”。可是,河豚的血液、内脏、生殖腺有剧毒,非经行家精心拣洗、烧制,不得食用。但终因河豚味美诱人,人们往往不惜豁出性命争相食之,故有“拼死吃河豚”之说。我自幼胆小,每吃河豚都迟迟不敢动筷,等大家吃得差不多时,没出异状,才敢出手。彼时多半盘内空空,吃不到什么了。我的习惯做法是拿河豚汤拌饭,味道一样很鲜美。

回味至此,吃已然是一种文化。很多文豪作家皆为食客,当然他们对于吃食很是讲究,比如说陆文夫、汪曾祺、邓云乡。

陆文夫说:“讲究吃食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二是要吃得起。要吃我所说的野生的长江三鲜就很难同时满足上述两种条件,因此很难得。”

汪曾祺对于食物的讲究程度很高。与陆文夫一样,他也算是基本与江南挨边,因此吃食自然讲究。汪曾祺吃苏北家乡的醉螃蟹、上海的黄田螺、天津的烩海鲜、北京天桥的豆汁、昆明的过桥米线,他甚至于吃油炸蝗虫这些稀奇的食物。

邓云乡的《云乡食话》是一本谈食文化的书,从南北大菜到各路小吃一道写尽,真是一本精彩的书。江南食物之好,绝不完全在于它的好看,就是很普通的原料都能做得很到家。《云乡食话》中内收“小葱拌豆腐”,说豆腐的色与香:“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这是江南人家很普遍的家常菜。

江南一带食物之丰也是一般地域难以相比的。自古江南就有“天下粮仓”之说,明清年间,天下粮赋一半出于江南。富足的江南人有了物质条件,自然要讲究吃喝,因此对于食物的考究程度也就越高。那精雕细琢的菜肴如同江南园林,令食客味觉移步换景、曲径通幽,又如泛舟碧波西湖,令食客视觉美不胜收、流连忘返。

江南有不少外乡人耳熟能详美食,杭州东坡肉、湖州周生记馄饨、无锡糖醋排骨、苏州太湖莼菜、镇江水晶肴肉、常熟叫化鸡、昆山奥灶牛肉、南京盐水鸭、绍兴臭豆腐、上海生煎包,当然还有“长江三鲜”,种类繁多,件件口味俱佳。

当你品味过江南美食,酒足饭饱之后,端坐在某处水乡院落,沐浴天井中垂漏下来的温暖的阳光,呷口宜兴紫砂壶沏泡的苏州碧螺春或者西湖龙井,定会感觉到生活的典藏之外真正的快乐。

谁能解释一下“芽姜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是何意思?

鲥鱼 也称“瘟鱼”、“三黎”、“惜鳞鱼”,历来被视为水族珍品,暮春初夏上市,宋诗云:“鲥鱼入市河豚罢,已是江南打麦天”。宋代苏东坡食后赞叹:

芽姜紫醋炙鲥鱼,

雪碗擎来二尺余,

尚有桃花春气在,

此中风味胜鲈鱼。

就是说“好吃啊,用姜醋来烧鲥鱼,我(苏东坡)可以吃下两尺长的鱼。”

是谁发明的鲥鱼的吃法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鳊鱼的作用、是谁发明的鲥鱼的吃法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